IT產品管理與專案管理的關係(轉)

ger8發表於2007-08-14
一、專案管理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

企業中專案相關的組織結構,對企業中各種相關的管理活動都會帶來直接的影響。在專案管理學會(PMI)提出的專案管理知識體系(PMBOK)中,專門討論了項
目管理相關的組織結構的問題。在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中,很多都是基於職能的劃分方式設立部門,每一職能部門對應一種專業分工,或者對應一條產品線。在基於職能的組織模式中,也存在著專案管理,但往往是侷限在職能部門內的,當專案跨越職能部門時,就會出現四種可能的情況:

1、 各職能部門派人參加專案,參加者向本部門領導報告,跨部門的協調都是在各部門領導之間進行,沒有專職的專案經理。這種做法是在基於職能的組織結構中最常見的專案組織方式。這種專案的組織方式稱為職能式結構。

2、 由各職能部門派協調人參加專案,參加者向本部門領導報告,跨部門的協調首先在各部門派出的協調人之間進行,沒有專職的專案經理。這種組織方式也是基於職能的組織結構中很常見的專案組織方式,其工作效率較前者略高,但和前者一樣,由於沒有人對專案負責,專案組織效果很有限。但畢竟有了透過部門領導以外的協調人之間的橫向溝通,所以也把這種組織結構稱為弱矩陣結構。

3、 在上述弱矩陣結構的基礎上,指定一名專案經理,負責專案的管理,其他各部門委派的協調人不僅要向本部門報告,在專案過程中還要向專案經理報告,專案經理有一定的權力安排參加者的工作。由於專案經理的出現,使專案管理有了具體的直接責任人,在一定程度上使專案得到了保證,會大大提高專案的工作效率。這種組織結構被稱為平衡矩陣結構,如下圖所示:



4、 在上面平衡矩陣的基礎上,增加與各職能部門平行的專門的專案管理辦公室,負責企業內的專案管理,專職的專案經理都歸專案管理辦公室管理,在專案中各個職能部門配合專案管理辦公室的工作。由於有了專門的組織來負責專案管理,專案管理作為企業內的一項任務長期存在,並能夠不斷地積累、發展,專案經理也不是根據專案臨時任命,而是成為常設崗位,這樣從組織上、人員上都使專案管理得到了保障。這種結構也稱為強矩陣結構,如下圖所示:



上述四種專案組織的方式都可能會出現在傳統的組織結構中,它們對專案管理的支援程度是不同的。特別是在三種矩陣式結構中,跨越部門的專案組織,與職能部門之間往往會存在著較大的衝突,主要表現在資源競爭、目標期望等方面。例如在人員安排上,職能部門內被委派參加專案的人,往往需要同時兼顧部門和專案兩方面的任務,時間得不到保證。在專案目標上,各職能部門總是希望更多的實現自己所期望的目標,而從整個專案的角度來說,可能更關注專案目標,在專案中犧牲部分職能部門的區域性利益。在我們的工作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這類矛盾,從根本上說,應該從專案管理的組織方式上考慮解決辦法,在企業內部形成適應專案管理的組織方式、規章制度和企業文化。這是企業高層領導者需要認真考慮解決的問題。

專案化的組織結構是最適應專案管理需要的。由於專案管理的方法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做採納,甚至有的企業也採用專案管理的方法來管理企業的運營,特別是在強調成本管理的企業中,工作任務、崗位職責、資源配置、績效考核等非常具體明確,則專案管理的方法更容易得到應用。

按照PMBOK的總結歸納,從一般的職能式組織結構,到弱矩陣、平衡矩陣和強矩陣的組織結構,再到專案式的組織結構,職能部門對專案的影響由大到小,專案經理從無到有,跨部門協調效率從低到高,對專案管理的力度由小到大。因此,當專案涉及部門越多,創新要求越高,涉及各職能部門利益關係越深,所需橫向協調越強的時候,那麼就適宜採用更能有效支援專案管理的組織結構。
但是,必須強調指出,對於這五種組織結構,並非越是傾向專案管理的方式就一定越好,必須根據企業在業務和產品、資源組織方式、專案組織過程等方面的特點,選擇適合的組織方式。例如,如果一個專案本身就是以某個職能部門為主,只有極少一部份輔助工作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那麼採用弱矩陣的方式也許更有利。如果不顧企業的實際情況,一味追求專案式的組織方式,結果很可能事與願違。

二、產品管理:

企業決策職能的核心就是決定提供什麼產品和怎麼提供。廣義地說,凡是能夠為企業帶來主營業務收入的,都是產品。產品管理主要是對產品生命週期的管理,產品的生命週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階段中,市場對產品的反應不同,其銷售特點不同,因而產品管理的重點也不相同。當一個創新的產品經過這四個階段後,可以透過產品的升級換代進入下一個生命週期。產品管理一定是企業貫穿各項活動的主線,只有做好產品管理,才能真正做好市場分析、新產品策略、營銷體系、風險控制、資金管理、成本核算,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和績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因此,產品管理是做好其他各項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

在很多場合中,產品被劃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就在於它們能否儲存,有形產品可以儲存,所以其生產和提供過程可以分開,而無形產品是不能儲存的,其生產和提供的過程不能分開,按照這種劃分方法,無形產品就對應我們通常所說的服務。因此人們有時用產品來表示有形產品,用服務來表示無形產品。這種劃分方法與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劃分概念是不同的,例如軟體產品屬於無形資產,但由於它是可以儲存的,其開發和使用是可以完全分隔的,所以軟體產品也是屬於有形產品。我們在這裡,就用產品表示有形產品,用服務表示無形產品。

有的企業主要生產產品,有的企業主要提供服務,還有的企業同時提供產品和服務。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中往往是需要互相配合的。例如在IT市場中,有的公司專注軟、硬體產品的研發,有的公司專門從事專業諮詢服務,有的公司作系統整合服務,還有的公司既開發產品,也從事系統整合,同時還兼顧諮詢。隨著市場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大公司內部的專業化趨勢也日漸明顯,產品部門可以把產品同時提供給本公司的服務部門和其他整合公司,諮詢部門可以參與其他公司的專案諮詢,而市場部門也可以銷售非本公司的產品。我們可以重點分析一下,市場中產品公司和整合公司這兩種角色,在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中的配合關係:

l 產品公司:專注產品的研發和升級換代。產品公司在設計產品時,面對的不是單一客戶的具體需求,而是一個市場的整體期望,產品公司的格言是:“我的產品誰都能用”。產品公司只有透過產品的反覆銷售,才能分攤產品研發的成本。因此,產品公司往往透過各種銷售渠道進行銷售,特別是與系統整合公司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產品公司與整合公司雖然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但往往都不是唯一地繫結在一家整合公司上,而是希望最好無論誰的方案中都有我的產品。產品公司與整合公司形成了多對多的關係,他們之間往往都建立有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但只有在具體的專案中,才有可能形成實際的業務合作。

l 整合公司:整合公司往往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根據客戶的需求來組合產品,形成面向客戶的解決方案,並負責組織實施。整合公司依賴最終客戶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需要對客戶所要解決的問題有非常清晰的認識,不論如何選擇產品和組織解決方案,其目的都是要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整合公司的格言是:“我什麼都能做”。因此,整合公司在選擇產品過程中,雖然有自己的偏好,但更多的還是要看客戶的需要,一般並不把自己唯一地與某個產品捆綁起來,以保持自己的靈活性。這對於整合公司來說也是必須的。

很多大企業中都有自己的IT部門,企業內部所使用的各類資訊系統,由自己的IT部門負責開發,有的甚至將自己的IT部門變成獨立的IT公司,可以將開發的軟體產品向市場銷售。這種企業內部的IT部門,需要同時向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開發產品,還要將各類不同的產品有效地組織成解決方案,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所以內部IT部門往往同時扮演著產品供應商和系統整合商的雙重角色。企業內部的IT部門當然主要是為企業自身服務的,企業是產品的唯一使用者,所以在很多企業中並不重視內部的產品管理,因為產品被不同客戶反覆使用的機會並不大。但是我們要看到,即使產品只為這唯一的客戶所使用,客戶的需求也是隨著外部市場發展和內部管理提高而不斷變化的,這種不斷變化的需求,也會導致產品經歷從引入到成長、從成長到成熟,最後再到衰退,然後被新的產品所取代的過程,同樣也會經歷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有些內部的資訊系統是同時支援許多部門使用的,在一個管理部門內還有不同角色的使用者的不同要求,這些都可以被視為不同的內部客戶。另外,企業對於產品的投資回報還是要進行評價的。因此,無論是內部使用還是對外銷售,產品管理都是不能缺少的。

對於以提供服務為主的企業來說,企業提供的服務也是需要預先進行設計的,例如旅行社的導遊服務,可供遊客選擇的每條旅遊線路,其實都是一種服務產品,銀行設計的每一種金融服務,其實也是一種服務產品,企業同樣要對這些產品進行規劃、設計、銷售、評價等管理工作,只是這些產品的具體提供過程,同時也是生產過程。因此,當一項服務內容需要向客戶反覆提供時,也同樣需要做好產品管理。

在產品管理中,一般都需要使用產品的路線圖(Roadmap)來定義產品的發展歷程。典型的路線圖包含的資訊有:當前的穩定版本、正在開發中的版本、下一次釋出的版本所包括的功能,以及下一版本的釋出日期等等。透過預先定義產品路線圖,對產品的發展過程做出規劃,對新產品的開發直接提供指導和要求。

在產品管理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決定產品的生產工藝。每一種產品都需要特定的產品生產工藝過程才能生產出來。例如機械加工、建築工程、汽車裝配、軟體開發等等,每種產品的生產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專業過程,這種生產工藝是與產品密切相關的。即使是在服務產品中,也同樣需要產品生產工藝,在一些服務產品中,對服務過程和方法的設計,其實就是生產工藝,例如在企業ERP系統的實施服務中,許多諮詢公司都提供了自己的專案實施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就成為了該公司提供服務的工藝過程。產品生產工藝決定了產品的生產過程,服務的方法論決定了服務的過程,如果不遵守產品工藝特點的基本規律,就可能無法保證生產出預期的產品。
因此,作為企業中的產品管理來說,要對本企業的產品有著清晰的發展規劃,對產品特性有著深刻的剖析,對產品工藝特點有著詳細的描述,對產品質量有著明確的標準。對應著這些管理職能,在企業中經常可能存在對應的職能部門,例如負責整體產品架構規劃和產品設計的總工室,專門負責質量保證(QA)或質量控制(QC)的質量管理部門等。

三、專案管理與產品管理的關係

專案管理與產品管理是緊密相關而又不同的管理內容。在企業中,產品管理是主線,而產品生命週期中的具體階段的工作過程,則可以透過專案實現。產品管理是專案管理的目標,而專案管理是產品管理的實現手段。同時,產品生產工藝特點決定了專案的基本過程,但具體的生產過程組織,只有透過專案管理才能完成。在具體專案中,往往兩者會同時存在,特別是在提供服務的專案中,也包含了服務產品的生產過程,專案管理者必須在非常清楚兩者各自的管理內容的前提下,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同時滿足各方面的要求。

以軟體專案為例,看看軟體工程方法與專案管理方法之間的關係。一提到軟體工程,大家自然就會想到軟體開發、專案組,想到新產品開發有關的種種相關的工作內容。現在把專案管理和軟體工程聯絡起來,就更讓人想到軟體開發中的專案管理、專案組的管理。那麼,專案管理和軟體工程之間到底應該是什麼關係呢?

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軟體工程的有關內容。軟體工程是針對軟體這一具有其特殊性質的產品的工程化方法。它關注的是軟體產品的生命週期,包括從規劃、設計、程式設計、測試、到運營和升級維護等主要階段,而且隨著軟體產品的不斷升級維護,還會使同一軟體產品經歷多次這樣的生命週期,軟體工程在產品的一次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中,提供了一整套的工程化的方法,來指導軟體人員的開發工作。因此可以說,軟體工程是一種圍繞產品生命週期的工程化方法,是軟體產品的生產工藝。

我們再來看一下專案管理。專案管理是針對一個專案的管理方法,它關注的是專案的生命週期,包括從專案的啟動、計劃、執行,到控制和收尾共五個主要的專案過程。在不同的過程中都涉及到對時間、人員、成本、質量、風險等內容的管理,強調的是專案的績效,透過有效的專案管理來完成對專案提出的需求,這當中也包括交付軟體產品。因此,專案管理是關注專案生命週期的管理方法。

既然軟體工程是圍繞軟體產品管理的,專案管理是圍繞專案過程的,那麼自然也就容易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

1, 在軟體產品的生命週期中,由於軟體產品的性質、用途、規模等方面的差異,軟體生命週期和專案生命週期可能會重合,一個軟體的生命週期在一個專案週期結束時也隨之結束。而在更多情況下,一個軟體產品的生命週期會透過多個專案來完成,例如在軟體的可行性分析階段,可以以一個調研專案的方式來實現,在軟體的設計、程式設計階段,可以透過一個開發專案的方式來管理,在測試階段也可以單獨組織一個測試專案,在運營階段,則主要透過一般的運營管理而非專案管理的方式來進行,而在升級維護階段,仍然可以根據具體要求透過組織專案的方式來完成,或者隨著軟體產品進入下一個生命週期,啟動新的專案。產品生命週期與專案生命週期之間這種差別,在專案管理理論中是特別強調的,在專案管理中應該充分考慮其產出結果與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關係,而不應該孤立、片面地只強調專案週期的要求。

2, 產品工藝的特點決定著專案的基本過程。軟體產品有其自身的科學規律,當專案管理涉及到軟體內容時,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專案管理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提交符合要求的產品,在軟體工程中,已經總結了軟體產品的許多規律性的內容,並提出了一整套的工程化方法,因此,在軟體專案的管理中,也必須遵循這種規律。在專案管理理論中,也一再強調專案管理者在具體應用領域中的專業知識,在專案的不同階段,也都強調結合產品的要求而制定不同的工作內容,獲得相應的資源,採用適當的管理方法。產品自身的規律對專案管理的具體實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產品是目標,實現過程是手段。要做好軟體專案的管理,就必須首先對軟體工程具有深刻的理解。

3, 在軟體工程中,也涉及到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與專案管理有一些重疊的部分。這是很自然的,既然是一種工程化的方法,就一定要提到工程管理的問題,但是在軟體工程中提到的管理要求,只涉及到與工程方法緊密相關的、有針對性的方法,而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是一個通用的知識框架,在內容上與軟體工程中的管理內容是不重複的,而是互相補充的。例如在專案管理知識體系中強調人力資源管理的有關管理方法,體現的是具體組織過程的要求,而在軟體工程中則強調系統分析人員、程式設計人員、測試人員等不同角色在不同階段的責任,體現的是產品工藝的要求。在軟體專案管理中,應充分注意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以通用的專案管理知識體系為基礎,結合軟體工程自身的科學規律,採用適合軟體產品自身特點的管理方法,是真正管理好軟體專案和軟體產品的最終出路。目前,許多軟體企業正在熱衷於CMM的評級,其實CMM的各個領域的內容,無不同時反映著軟體工程和專案管理的共同要求,也在試圖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這個特定的軟體開發領域中形成規範的過程方法。

在企業內,必須要協調好產品與專案之間的管理關係。對於同時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或者是對於企業內部同時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部門來說,產品管理與專案管理結合,就會產生多對多的關係,即一個專案會涉及多個產品,而一個產品可能會在多個專案中被使用。這種多對多的關係,也是一種矩陣關係:



在這種結構中,專案經理必須能夠有效地將多個產品組織起來,達成專案目標,同時保證對每個產品的影響,都能與產品自身發展路線保持一致。而負責產品管理的產品經理,則必須能夠積極地支援專案的需要,並確保對產品的長期發展產生有利的影響。在處理產品管理與專案管理的兩者關係時,容易出現的錯誤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產品的設計缺乏靈活性,不能有效地支援專案中各種個性化的要求;二是專案只關注專案自身的目標,不考慮產品長期發展的要求,結果影響了產品後續的健康發展。在專案整合管理中,也強調專案與產品的結合,在專案中也要同時考慮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的成本,不能只考慮專案中的短期區域性成本,例如軟體開發專案中為了繞開一些技術難點,引入了某個開發工具,專案的成本降低了,但是在以後的軟體銷售中,由於必須配套使用該開發工具的支援模組,結果導致客戶的成本增加,大大削弱了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例如在軟體開發專案中,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等工作,都屬於產品管理的範疇,這些工作都是由於軟體工程的要求而存在的,是由相應的工程規範來約束的,軟體工程規範就是軟體產品的生產工藝,但是專案的計劃、組織、控制,專案中的範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等工作過程,則是屬於專案管理的範疇。
產品管理關注內容,專案管理關注過程。

四、企業內IT部門所應採取的管理模式

企業內的IT部門,為企業提供的各個IT系統就是其提供的產品。企業內的IT部門,通常需要同時提供產品和服務。企業對IT部門的具體任務都表現為專案需求,但實際上所有對IT系統的產品管理工作都落到了IT部門,因為企業中通常都沒有負責管理IT系統的產品管理部門,IT部門所承擔的專案開發任務,也都是基於以前自己的開發成果,所以IT部門就必須自己做好產品管理,控制好各個產品的發展路線,保持整體應用架構的合理性,否則就無法從根本上滿足不斷湧現的具體專案的需求,更不能有效支援企業未來的業務發展。因此,企業內的IT部門,主要還是體現為產品公司的性質,其對外提供的服務也是基於這些產品的服務。

目前許多企業的IT部門,都越來越重視專案管理,這對於加強專案過程的管理確實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但是由此又導致了對產品管理的鬆懈,不同的專案使同一產品的發展路線產生多個分支,直接導致以後系統維護、升級的困難。

在內部組織結構方面,產品管理和專案管理兩條線需要合理安排。建議在IT部門內的組織結構中,圍繞各個系統(產品)建立產品組,形成矩陣結構中的縱向管理線路,而針對具體需求的專案,特別是那些跨產品的專案,形成了矩陣結構中的橫向的管理線路。這樣,既有縱向的產品管理的具體組織方式,又有橫向的專案管理體系,在產品管理與專案管理之間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形成平衡矩陣的組織方式,這對於服務於企業的內部IT部門來說,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在這種模式下,開發專案中對應專案需求的總體技術方案,可以被分解為各個產品的開發工作,而每個產品的新版本的開發,又必須符合產品長期發展的方向。所以,開發專案的結果直接導致了相關產品的發展,所以應偏向產品管理線,專案的組織方式採用平衡矩陣或弱矩陣結構,要在專案和產品兩個不同方向的目標之間取得平衡。對於以某一產品為主,涉及其他產品不多的開發專案,還可以採用弱矩陣的組織方式,直接由產品部門負責專案。而在系統投產過程中,主要是提供服務,基本上不對產品進行修改,重點解決專案本身的目標,根據這類專案的特點,則可以採用強矩陣的組織形式。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5578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