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人的情、物、理(轉)

ger8發表於2007-08-14
專案活動將要求並帶來組織人員的思想觀念變化和業務能力變化。這是由於連續性過程運作人員是按照固定的工作崗位規定和明確工作職責條例工作,工作技能要求也主要是職責範圍要求的專業技能。而專案是目標和任務、人員和物資在時間和空間的臨時組合,是一次性過程。專案活動與日常經營活動相比較,工作職責、工作程式和工作關係相對模糊和鬆弛,工作內容相對陌生,更多地依靠專案人員的協調性(情)、創造性(理)和主動性(物)。

每個人可以主要以“情”、“物”、“理”3個集合來表述其存在狀態,“物”表現為個人的物質存在、“理”表現為個人的邏輯思維、“情”表現為個人的價值取向。多個集合中的共性內容形成集合的交集,例如“情”與“物”的交集是藝術,“物”與”理“的交集是科學,”情“與”理“的交集是心理。


人們在出生時3個集合沒有顯著的差異,由於“性相近,習相遠”的作用而使3個集合出現了差異。人們在生命的自然規律支配下、在生存的社會規律要求下、在對理想或慾望追求的主觀動力驅使下、3個集合始終處於發展和變化狀態。這3個集合內容的不同形成了每個人不同時期的個人差異和每個人區別於他人的比較差異。這就是我們要求自我和看待別人的“日日新”觀點。

作為自然人,每個人具有自由發展這3個集合的趨勢。而作為社會人,社會環境具有對這3個集合發展變化的約束、引導和要求。這3個集合既可以表述個人存在的實體,也可以作為社會角色對個人的約束、引導和要求。還可以作為個人發展變化的方向、目標和內容。人們的不同社會角色形成這3個集合不同的具體內容,並形成個人的社會角色競爭能力。

在生命的自然規律支配下和對理想或慾望追求的主觀動力驅使下,人們可以在三個集合的方向上任意發展,形成極端的個性特點。作為社會組織中的個體,企業和專案則具有特定的約束和要求,企業組織對個人的約束和要求主要有下列內容:

(1)“情”集合:價值觀念、道德意識、社會責任、奉獻精神、工作動機、忠誠信譽、理解寬容、是非準則等,以及作為社會要求的親情、愛情、友情的延伸部分;

(2)“理”集合:邏輯思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行為規範、執行方法、學習能力、溝通技巧、全域性觀念、分析能力等;

(3)“物”集合:行為能力、感知能力、勤奮程度、工作效率、執行速度、身體狀態、個性特徵等。

這三個集合就是員工素質的內容,企業對員工素質的三個集合具有兩方面的要求:

(1)全面性和平衡性要求:“物”、“理”、“情”處於平衡狀態下,在東方文化中被稱為“和”、“中庸”。“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庸之道不是不變化和不革新,中庸之道是保持平衡的變化和革新。個人的3個集合變化至終老,3個集合的平衡能始終不變是大智慧,在西方文化中被稱為“最高智慧”(peak experience)。企業經營“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是經營環境對企業的三個集合的平衡要求,這個要求轉化到員工,成為企業對員工素質三個集合全面性和均衡性的期望和要求,即:

現代產業人=勤奮的自然人+智慧的職業人+道德的社會人

(2)三個集合增強和擴大的要求。專案是企業應對環境變化和實現發展目標的變革活動,由於專案活動的外部關聯性增強,需要企業人員具有更大的“德”,由於專案活動的內容廣泛性增加,要求企業人員具有更大的“能”,由於專案活動時間約束性的增加,要求企業人員具有更大的“勤”。同時,透過專案活動的實踐,專案人員也在經歷新事物中不斷積累經驗、增強能力和完善自我。

三個集合平衡和三個集合擴充的要求是企業員工的發展方向與組織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的要求。同時也是組織機體能夠最大化地綜合“細胞”能力的要求,是使得各個分力能夠形成最大的合力的要求,是組織能夠協調形成一個有機系統要求。專案活動將要求,並帶來組織的人員在這三個方面的擴充和平衡。在專案管理知識體系中,這種平衡的要求表現以工程技術為基礎的知識體系中出現的人文要求,在美國專案管理協會的《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和《中國專案管理知識體系綱要》c-pmbok中對專案管理人員道德準則的要求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社會環境中嚴重存在的“失衡”狀態和對企業和專案的不可規避的影響,大量個人和企業組織的“情”集合對“理”集合和“物”集合的不對稱和不平衡。人們在追求個人物質慾望和遵循社會邏輯規則的同時對自然環境責任、社會責任、組織責任、家庭責任和他人責任的缺失。人們在“物”世界裡奮鬥,在“理”世界中精進,卻在“情”世界中迷失。有相當一部分的人群在“富裕”中貧困著,在“滿足”中失落著,在“享受”中痛苦著。這種狀態的具體事例就是在工程專案中被剔除的各種“蛀蟲”,這些“連人都作不好專案人如何能夠把事作好”。

認識這種狀態的根源將有助於對“失衡”的修正,儘管這是“任重”的艱鉅目標和“道遠”的漫長過程。這種狀態的主要根源是歷史上曾經支配人們“情”集合的封建的忠孝倫理、宗教的博愛精神、社會的理想主義等精神支柱都由於終極目標的不可及而退出了思想統治地位,人類面臨著創造新的精神支柱和建設新的精神家園的大專案,而三個自然要素是建設精神家園的基礎要素。

“情”、“物”、“理”三個自然要素是“德”、“智”、“體”從人造要素向自然要素的轉化,是從以階層和派別為基礎的區域性要素向以全社會為基礎的廣泛要素的擴充,是從具體歷史階段的短暫要素向廣泛歷史階段的長期要素的延伸,是對人的自然構成的“解構”(de-construction)。三個自然要素可以從更加廣泛的角度來形成、度量和評價人的自然構成,不同的社會組織可以根據組織的使命、特徵和要求,在自然人的基礎上形成特定的度量和評價標準。例如對藝術家和設計人員偏重“情”與“物“交集的創造性、對工程技術人員偏重“理”與“物”交集的科學性、對領導和管理人員偏重“情”與“理“的心理性。正如自然界的3原色可以用來形成、度量和評價自然界的萬千色彩一樣,三個自然要素也可以形成、度量和評價人的千差萬別。

“情”、“物”、“理”三個自然要素是對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的“情商”、“智商”二維體系的完善。由於兩維的情、智體系忽略了人的物質屬性,單純考慮人的精神和思想屬性,對人的度量和評價是不完善的,最主要的缺陷是忽略了人的動能差別。而任何人對社會、組織的價值必須是透過“勞動”來實現結果和形成結果的差異。企業和專案不僅僅需要高“情商”的組織者和高“智商”的思想家,還同時需要高“動能”的實幹家。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5573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