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交換特點、建設方案及運營策略分析(轉)

amyz發表於2007-08-13
軟交換特點、建設方案及運營策略分析(轉)[@more@]

  一、軟交換的市場應用現狀

  當今,人們對電信業務的需求已不再侷限於簡單的語音通訊,而是呈現出寬頻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新需求。傳統的通訊網主要提供話音業務,而今後的通訊網將主要以傳送資料和多媒體業務為主。現有的傳統電路交換技術對於未來以突發性資料為主的業務而言,肯定是不能適應的。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貝爾試驗室最早提出軟交換技術思想,並製造了第一臺原型機。由於美國於1998年、歐洲於1999年相繼出現了資料網流量超過電話網流量,這為軟交換在全球的商用準備了條件。上世紀末,已開發國家陸續開始部署、試驗軟交換系統,並獲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2001年,全球最有潛力的中國市場出現了軟交換熱潮,各大製造商、運營商和科研機構紛紛致力於軟交換的研製、生產和試驗。從2002開始,軟交換技術在中國逐步進入發展時期,部分運營商的軟交換網路已經開始商用。

  目前無論是電信運營商還是裝置製造商都在不斷地探討下一代網路的特點和市場新增長點。在國內,中國網通、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中國聯通、中信實業、中國衛通等運營商均十分重視軟交換技術的發展,逐漸在國內東南沿海城市開展基於軟交換技術的下一代融合網路的試驗。在國外,北美地區的運營商也已較早開始了軟交換網路建設部署:地方貝爾運營公司(PBOC)中,有67%的運營商已經有軟交換部署,包括Verizon、Qwest、SBC等公司;有43%的長途交換運營商也部署了軟交換系統,包括Sprint、Century、Frontier/Citizens等。另外,香港新電信、韓國電信、葡萄牙電信、伊朗電信、墨西哥電信、英國電信、埃及及巴西電信等均對軟交換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並開始了其軟交換專案實施計劃。

  二、軟交換的應用特點

  以“分離交換和控制”為核心思想的軟交換打破了傳統的電信網路結構,為資料和話音的融合並催生大量新業務做好了充足準備。在電信市場開放競爭不斷加深的今天,軟交換被賦予“下一代網路核心”的歷史意義。軟交換技術有希望解決困繞電信運營商的諸多難題,為電信業的發展開創一個新局面。軟交換網路的應用前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成豐富靈活的新業務,為電信運營商滿足使用者需求,贏得更大經濟效益提供了實現手段。軟交換網路將使電信網與網際網路不斷融合,而網際網路具有多種新業務的催生能力,這必然為網路經濟效益的增長提供了源泉。

  2.徹底解決多網並存,扭轉業務依賴網路的局面,為電信運營商降低運營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提供了保證。軟交換實現了業務、呼叫和承載的徹底分離,把傳統PSTN、移動、資料和有線電視等各種網路統一為一個以IP為基礎的綜合、統一、多業務網路,這不但徹底扭轉了特定業務依賴於特定網路的局面,使多種業務承載於同一核心網路,減少了網路建設的浪費,而且改變了網路運維分立的不利情況,大大降低電信運營商的運營成本,為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提供了保證。

  3.簡捷、方便地承載原有PSTN業務,為電信運營商適應新形勢,調整電信網路結構提供了新思路。

  三、軟交換網路建設的優勢

  軟交換網路基於寬頻分組資料網,採用分組包交換、支援多業務融合的下一代網路,它是基於TDM的語音網路和基於IP/ATM的分組網路融合的產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網路上實現語音、影片、資料等綜合業務成為可能。軟交換網路實現了與現有通訊網路的平滑接入和無縫融合,適應電路交換網向寬頻化、資料化演進的要求;它能相容現有 PSTN/ISDN 的基本業務和新業務,提供全開放的業務平臺,支援綜合網路業務的快速生成和提供,同時支援傳統IN業務。

  與傳統TDM技術相比,採用軟交換技術建設的新一代網路具有如下優勢。

  1.網路結構清晰簡潔,是完善的下一代網路結構體系;2.目前已經在各個運營商進行了充分的網上實驗和測試,其中語音業務的各項指標及穩定性與PSTN網路相當甚至更優;3.可提供多媒體業務和移動業務等綜合業務平臺;4.提供實時的、綜合的、基於策略的網路管理模式,還提供集中遠端網路管理維護功能;5.相比於PSTN網路建設投入過程中本地網、匯接局、長途局、信令網、同步網等多類專案的投入,軟交換隻需要一次性投入,同時,該系統各網元裝置的佔地比PSTN裝置少很多,大大節省了裝置投入與機房佔地,工程實施也更加經濟方便,這對新興電信運營商建設優質優價的網路尤為重要;6.在後續網路建設過程中相關機房建設、維護管理等追加投入資金減少;7.終端接入裝置可根據網路的實際建設規模投入,為保證85%以上的高實裝率提供可能;8.業務收益將逐年增加,並且隨著新業務的增長會更多的追加投入。業界專家的分析與預測表明,採用軟交換技術的裝置回收週期最長為3-4年,而採用3G則回收週期需要8年。

  四、新興運營商軟交換網路建設建議

  在當前電信改革的環境下,軟交換技術為新興電信運營商提供了網路發展的新思路,綜合分析各地電信市場的現狀和網路技術發展現狀,目前建議的建設思路如下。

  首先,利用軟交換技術建設小規模軟交換商用網路實現對通訊市場的滲透,以寬頻長途智慧業務作為網路初期業務滲透切入點,同時利用軟交換提供的豐富的大客戶接入手段為大客戶提供資料和多媒體語音綜合解決方案,透過自建、合作等手段,搶佔集團、商業使用者及中高檔小區資料及語音市場;利用軟交換開放的無極網路架構,以較少的投資,小規模的網路容量,在寬頻資料網覆蓋到的地方形成全省區域的業務覆蓋;利用軟交換網路擴容靈活快速、平滑升級的特點,簡單快捷地逐步擴大網路。

  其次,不斷完善最佳化網路結構,擴大網路覆蓋面,建成NGN綜合業務平臺,逐步提供多樣化、個性化、高附加值的新型增值業務,以此吸引使用者並擴大網路收益。與此同時逐步實現網路與其它網路的互聯互通,包括H.323網路、智慧網以及將來的移動網及其他運營商之間的對等互通。

  五、軟交換網路建設總體方案

  軟交換新一代多媒體語音綜合業務網應採用標準開放的協議與介面,軟交換系統建設應遵循信產部和相關ITU-T標準和技術要求。

  1.方案設計要求

  採用軟交換方案的前提是新興電信運營商必須具備一張覆蓋所轄區相關城市的IP寬頻資料骨幹網及都會網路。該網路必須具備提供各種使用者接入環境下的綜合接入能力。網路必須提供電信級運營保證,具備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具備功能強大的網路運營支撐系統,包括強大的網路管理能力及完善的計費營帳體系。

  2.網路總體規劃模型設計

  目前NGN業務一般首先在一個區域率先開展,但在網路規劃初期,就必須制訂統一軟交換網路整體構架,使區域軟交換網最終能夠融合於全國的NGN大網中。

  (1)未來運營商全國範圍大規模組網架構

  各國家級運營商在利用Softswitch技術組建下一代網路時,初期可以在幾個中心城市設立Softswitch控制單元,形成全國有限幾個大區域覆蓋的Softswitch網路結構。 隨著網路的不斷壯大,可在各省相關中心城市設立Softswitch,形成以地市為中心的區域覆蓋。在Softswitch擴充套件到一定規模後,可以增加專門的路由伺服器(RS)為指定一組Softswitch提供路由服務,由RS提供域中路由定址處理。

  (2)新興運營商軟交換網路架構規劃

  在新興電信運營商軟交換多媒體語音綜合業務網的建網初期,由於都會網路覆蓋範圍及使用者發展的容量較小,在整個網路設定一套Softswitch控制裝置即可滿足使用者需求。在軟交換電話使用者增長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再將中繼閘道器、信令閘道器分散放置,直接與各地PSTN互通,形成以省為單位的軟交換網路。此外,為保證系統安全,可以將軟交換系統分域安裝,兩個Softswitch域的域內使用者在正常情況分別由各自域的Softswitch來管理和控制,待某個域的Softswitch發生故障或恢復時,可按策略自動切換。

  3.組網結構示意圖

  軟交換各系統側裝置在資料都會網路上的具體安裝位置從理論上講可分散放置在網路的任意邊緣,但考慮到網路管理運營,一般集中放置在中心機房。具體接入資料網時,應充分考慮各路由方向的業務流量。網路結構拓撲如圖1所示。

  4.不同環境使用者的接入設計

  由於新興運營商寬頻接入資源缺乏,除有必要建設管線資源發展使用者接入網外,另一方面應利用多方合作,藉助各種使用者接入資源規模化擴大網路,這就要求軟交換網路必須能夠適應各種使用者接入環境,提供綜合的接入能力。要求軟交換系統適用於現有不同寬頻接入環境,如:FTTX+LAN方式、雙絞線方式、無線方式及同軸電纜HFC方式。

  使用者對於接入方式和接入終端的選擇將取決於該使用者的特點及電信運營商實際資料網覆蓋條件。對於高檔商業使用者、政府機關、企業等可以在IAD後連線IP電話機、多媒體終端開放業務。IP電話機透過10Mbit/s乙太網口和城域資料網相連,可以提供語音業務。多媒體一體化終端提供了影片、圖象、語音綜合接入服務,可提供可視電話、視訊會議等業務。而對於廣電系統已採用HFC同軸電纜和Cable Modem提供資料業務,增加IAD裝置即可開放語音。

  5.計費營帳系統

  為了保障新興運營商的業務快速開展並提供多種業務型別、多樣靈活資費策略、方便的使用者管理和詳細的統計分析等需求,計費和營帳系統的建設及與軟交換間的介面建設非常關鍵。計費結算系統與軟交換間傳送CDR採集話單(包括主被叫使用者識別碼、呼叫起始時間、接續時長、途經路由、資料流量、服務等級等)和RADIUS計費認證資訊,營帳系統與軟交換(或SS網管系統)間傳送使用者資料管理資訊,實現使用者基本資料變更、使用者許可權變更。

  6.網路管理系統

  電信網路管理系統是電信網路運營維護的手段和穩定執行的保證,軟交換系統含有各種資料裝置:Softswitch,TG,SG,AG,IAD和應用伺服器等,需要有一套綜合的網路管理系統實現整個網路的拓撲、配置、安全、效能、故障等功能的統一管理。

  網管系統覆蓋TMN管理層的4個層次:網元層、網元管理層、網路管理層和業務管理層。它可以利用統一的網管平臺在拓撲檢視下管理Softswitch網路;集中操作、維護和管理Softswitch網中的各種裝置;實時、動態檢測Softswitch網的執行狀態,終端IAD裝置的集中、維護管理;實時統計、分析網路的效能,為網路最佳化與排程提供支援;以網管為核心,提供與多業務系統的整合方法;為實現裝置無人值守的管理提供支撐;改善網路服務質量,提高運營效率,提高管理層次和水平。基於管理的裝置種類多樣性,網管系統統一採用SNMP管理協議與各種被管裝置進行管理資訊的互動。

  7.關於公私網地址互通

  由於某些城市的IP都會網路大量採用私有地址組網,新興運營商在組織軟交換網時,需要解決公網與私網地址互通,實現策略為採用STUN或MIDCOM方式。

  8.QoS保證策略

  由於軟交換系統提供的各種語音業務是以資料網為基本的,軟交換隻完成信令的處理和媒體的控制功能,而相關網元裝置的尋路和語音媒體鏈路的建立與傳送都是透過資料網來實現的,所以語音業務的質量將完全依賴於資料網本身的QoS。設計中需要考慮如下策略:預留合適的網路頻寬;採用優先佇列技術保證語音質量;定義相關策略保障語音等關鍵業務的QoS;組建多媒體語音VPN網,設定分級匯聚確保QoS。另外,軟交換系統對每個允許接入的合法裝置配置一個裝置認證碼,透過認證碼方式判斷使用者是允許接入還是拒絕接入。

  六、網路業務運營策略

  1.軟交換業務種類

  目前國際、國內軟交換系統的實際應用大部分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Verizon SBC, Bell South,AT&T, Sprint,Level 3,Telverse, GoBeam, Masergy等公司推出的業務:其中包括替代和擴充匯接局、多業務接入、長途呼叫、IP Centrex、Internet應用(如PC to Phone)和可視語音業務。

  (2)國內目前商用的業務主要有:多業務接入、長途呼叫、IP 廣域Centrex、智慧卡業務和VPN等。新興運營商軟交換網路在發展初期將主要開展IP長途、本地業務、智慧卡業務、IP 廣域Cemtrex業務、IP Confrence、Web800、點對點可視電話業務、Voice Mail、Web業務定製。隨著網路不斷髮展壯大和使用者需求的逐步成熟,在網路發展中後期可開展個人通訊中心、企業門戶、點選撥號、唯一號碼、多媒體影片等業務,同時根據不同企業特點可以建設企業特色綜合通訊平臺。

  2.業務推廣策略

  (1)分階段分步驟逐步推廣。第一階段主要是向寬頻接入的商業使用者及新型中高檔住宅使用者提供語音業務及語音增值業務,利用軟交換提供的豐富接入手段迅速推廣業務;第二階段,逐步開發應用多媒體通訊業務,完善最佳化軟交換系統平臺、業務支撐平臺,最佳化業務流程,利用新穎的業務吸引使用者;第三階段進入下一代網路業務整合和擴充套件階段。提供整合的語音和資料業務、多媒體通訊業務。

  (2)業務差異化策略。業務種類應根據各地方需求特點提供,結合使用者特點和類別設計不同的業務運營模型,針對大客戶、商業使用者設計大客戶業務包並提供一定的優惠價格套餐;針對個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業務定製,如可視電話等。

  (3)大客戶發展策略。大客戶的電信消費佔電信消費總額的56%~80%,是新興運營商業務發展的重點。軟交換網路發展初期,大客戶應放在業務推廣的重中之重。

  (4)合作策略。新興運營商應注重與擁有豐富使用者駐地網資源的企業合作,利用軟交換靈活的業務提供方式,採取業務出租和業務運營代理等多種業務擴充方式擴大業務使用覆蓋面,提高網路盈利水平。

  (5)整體宣傳推進策略。運營商應實施生產力和市場營銷力量整合,發揮全網業務整合優勢,實施整體業務推進策略,形成優勢品牌,以充分吸引如政府、銀行、證?及跨國跨區域的巨型企業以及其他行業類似的企業集團使用者。

  總之,透過使用軟交換技術構造NGN精品網路將使新興電信運營商利用後發優勢,聯合社會有利資源快速切入市場,形成全業務競爭成為可能,為廣大使用者提供具有差異化的、先進的、具有更多吸引力的音、影片業務,從而快速樹立起新興電信運營商的業務品牌並提升企業形象。可以預見,實施軟交換技術建設NGN網路是技術發展、業務競爭和客戶需求相結合的產物。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19/viewspace-95531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