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雲原生資料庫開發與實踐
摘要:TiDB作為開源分散式關係型資料庫,具備良好的擴充套件性,結合雲環境靈活的基礎設施,可以充分發揮分散式資料庫的優勢。至於,為什麼TiDB一定要上雲?雲原生資料庫改造之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平安科技給出的答案是效率、成本和故障自愈需求!那麼,在上雲過程中,TiDB使用了哪些關鍵元件?如何在K8S上有效管理TiDB叢集?如何充分利用雲環境穩定執行TiDB?TiDB上雲後如何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本文結合平安科技實際業務環境,具體介紹了開發與應用實踐過程!
本期分享嘉賓:平安科技資深研發工程師 宋歌
簡介: 平安科技研發工程師,熟悉Kubernetes contributor、TiDB contributor,熱愛開源,同時也是《TiDB in action》作者之一。
雲原生時代,以Kubernetes為代表的編排系統成為新應用的事實標準,甚至被稱為是提升開發效率的“殺手鐧”級應用,其無狀態的彈性伸縮以及自動故障轉移能力,無疑實現了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
事實上,狀態本身從未消失,而是下沉到底層的資料庫、物件儲存等有狀態的應用上。那麼,以TiDB為代表的有狀態應用,如何在“負重前行”過程中,充分利用雲以及Kubernetes的潛力,獲得進一步的成功呢?平安科技總結出的關於TiDB與Kubernetes的“愛恨情仇”,或許能為更多企業的雲原生實踐帶來參考和借鑑意義!
分散式資料庫TiDB技術回顧
2018年,平安科技開始使用TiDB;2019年首次完成了線上業務部署。2019年以後,平安科技開始著手實現TiDB的上雲。2021年,平安科技推出了UbiSQL雲原生分散式資料庫。
之所以要引入TiDB,主要是為了支援平安集團重大業務活動——平安1.8財神節。在短短10天活動高峰期,TiDB平穩地度過了活動大促。活動中,TiDB表現出卓越的延展性,可以支援快速擴縮容,實現業務峰值的覆蓋。
眾所周知,TiDB是一款開源分散式NewSQL資料庫服務,源於谷歌釋出的Spanner,支援OLTP和OLAP;同時,TiDB在橫向擴充套件能力上,具有非常強的水平擴充套件能力,這是天然架構上的優勢;TiDB支援分散式事務,高度相容MySQL5.7協議,是HTAP交易分析混合型應用,適用於海量資料儲存、高併發、高吞吐、高增速的業務場景,能使遷移成本降到極低。
為什麼TiDB需要上雲?
TiDB為什麼要上雲?運維成本是最大挑戰!
當時,叢集管理非常多,運維效率難以滿足使用者的交付時效。而從故障自愈的角度看,傳統環境難以實現自動化。比如:當一個伺服器掛掉以後,其實服務能力是受損的狀態,需要DBA晚上爬起來去看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如果業務晚上有高峰,還要新建一個例項去擴容,這些都需要去手動操作。
上雲自動化以後,對使用者來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成本和效率。在傳統環境去部署TiDB的時候,比較碎片化,管理成本較高,透過配置指令碼做自動化部署,缺少對整個叢集狀態的維護和自動管理能力,也很難做資源排程,並且資源排程依賴於外部的演算法或者框架來做。另外,傳統環境很難實現故障自愈、彈性服務;但是上雲以後,資料庫例項超過一定時間沒有響應後,Operator會幫你把新的節點自動拉起來,提供資料庫服務故障自愈能力。而從使用者應用交付來看,我們原來從準備資源到到交付一套生產叢集可能需要數天時間,因為需要申請伺服器,還需要規劃一些埠;而上雲以後的交付時效是分鐘級別,這是非常明顯的使用者體驗上的提升。
基於上述幾點因素,TiDB上雲成為最佳選擇!
在雲化過程中,我們用了TiDB Operator這個元件,同時做了一些二次開發,在K8S叢集上去交付一套TiDB容器化的叢集,可以很好地將資源利用率提高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在傳統環境下,需要人工去管理資源,比如:透過粗糙的資源演算法去管理,資源利用率比較低;而云化以後,可統一管理資源池,透過K8s編排和排程充分利用主機資源,使主機資源使用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時,雲上是使用容器化的方式去部署的,節點失效了以後可以由Controller自動拉起,很好地做到節點的容災,確保節點在一臺主機掛掉以後,在其他節點或者計算層可以維持副本數量。
尤為重要的是,TiDB上雲把所有的TiDB叢集做了集約化管理以後,可以很明顯看到規模效應。分散式資料庫叢集元件很多,節點也很多,管理大量叢集的時候,會導致資訊管理成本、叢集的管理成本、運維成本陡然上升,而把所有的叢集進行集中化管理後會產生規模效應。TiDB上雲以後,可以有效降低每套叢集的邊際管理成本。
換言之,管理的叢集越多,每個節點所需要消耗的技術、人力成本就越少。同時,集約化管理還帶來另一個好處,集團各公司使用者可以共享技術紅利。我們在做程式碼的提升時,釋出了新的功能,比如:快速備份、基於時間點恢復、引數調優等,都可以在雲上集約化管理方式下,把技術能力提供給被託管叢集,最終效果就是降本增效。
如何在雲上管理TiDB叢集?
那麼,我們如何在K8S叢集上管理TiDB叢集呢?大概構建了以下5個核心能力!
自動化部署。首先,使用TiDB Operator做了一些二次開發,實現了一些雲上自動化的管理能力。比如:自動化交付,讓使用者在平安雲介面上一鍵點選,建立叢集,選擇規格、例項,然後選擇儲存的空間大小,自動在後端建立TiDB叢集,交付這個叢集。
2.滾動升級。TiDB社群版的升級頻率非常高,前幾年,大概一個半月,就升級一個小版本。所以,線上上,我們也會有一些碎片化的小版本,在做滾動升級的時候, DBA可以在運維時間段,將叢集做一個小版本的一個升級,目前可以做到一鍵滾動升級。
3.備份管理。基本做到了全量備份、增量備份、全量恢復、按時間點恢復(PITR)。
4. 引數管理。DBA可以在平安雲頁面上做引數配置,同時這個引數配置可以記錄你的引數修改歷史,給你一些預設引數;並且,根據不同的套餐給你一些預設的引數。你去修改調整以後,會記錄誰什麼時候修改的什麼東西。並且,還有可以修改引數的時間段,設定控制引數生效規則,比如:不要在業務高峰期調整這個引數,然後由使用者在頁面上配置。
5. 使用者管理。目前,主要針對集團內部子公司,對於資料庫的使用者管理有一些管理規範,結合內部系統的一些建設規範和審批流程,透過審批以後按照規範去建立使用者的功能。
如何充分利用雲環境穩定執行TiDB?
第一,容器網路。使用了K8S比較常見的Calico作為網路外掛,相比Flannel的好處在於,可以在網路層面透過BGP的方式實現容器網路互連,避免overlay 模型隧道開銷。另外,我們還在驗證基於自研的K8S網路外掛實現靜態IP的網路方案。
第二,Load Balancer。資料庫例項增加後,業務訪問的時候就需要一個負載均衡,目前我們使用了K8S的Service 作為它的一個負載均衡;同時,在做灰度升級、滾動升級的時候,利用了負載均衡的標籤選擇能力,來做流量的控制。
第三,Service Discovery。基於DNS實現服務自動發現。所謂“服務發現”,在搭建PD的時候,要去配置一些靜態節點。PD有幾種叢集搭建方式,一種是配置一個靜態的叢集,各節點相互知道其他節點IP。也可以基於服務發現機制,節點自動組建叢集。採用服務發現的好處是,叢集的規模比較靈活,比較容易做一個動態的叢集,而非採用靜態的方式。
第四,Backup&Restore。基於社群工具和物件儲存實現備份恢復資料。之前備份恢復功能,基於MySQL、Lightning做TiDB層的資料備份和恢復,Lightning還涉及寫KV。而Backup&Restore工具直接從KV層備份資料。由於是在每個TiKV節點上直接備份,所以還可以支援更高的併發和吞吐。並且避免計算層的SQL解析,恢復速度也比較快。目前來看,這個工具很快,我們整合了Backup&Restore工具。同時,可以基於雲備份到物件儲存,再從物件儲存做資料恢復。
另外使用者更多關心採用容器化以後,如何確保穩定性,如何在一個複雜的系統裡使用一個新的技術,讓整個系統變得更好而非更糟糕。
這裡有幾項相對來說比較智慧化的技術:
Automatic Failover。相當於你的TiKV本身具備故障自愈能力,假設指定了三個副本,當Operator檢測到有個副本掛掉了,超過30分鐘沒有恢復,他就會做一個故障的自愈,這是傳統的Ansible沒有的特性,是TiDB Operator獨有的一個特性,這也是基於雲帶來的一個好處。假設有三個副本,有一個副本做了健康檢查失敗了,時間已經超過30分鐘,就會自動恢復一個新的副本。不用管原來的副本了,這個時候依然保持彈性的服務能力。當然,等待故障節點恢復了以後,會有一個超出期望的4個副本,這個時候DBA再去根據故障情況去判斷,要不要把新增的副本下線掉。當然,這個30分鐘的限制,也是Operator自身的一個引數,可以配置多長時間以後Operator才能新建節點。
Auto-scaling,結合Prometheus、TiDB的Pod及K8S的HPA能力,基於Metrics的一些關鍵指標,實現例項節點的擴容。當我們發現節點、業務特別繁忙的時候,會基於資源池進行擴容。使用者可以指定擴容規則,比如最大的擴容上線,擴容的等待時間,可以有在使用者端的頁面按需設定。同時,有擴容就會有縮容策略,比如:有一個冷卻的時間,超過這個時間以後,關鍵指標沒有達到縮容的最低值,管控元件就自動縮容,告訴這個程式結束了,資料庫會終止接受新的會話,並把當前會話進行處理完成,不會出現事務長時間的等待,超過等待時間被清除的情況。
Self-Driving,資料庫叢集整體有波動、有異常,如何把異常平滑地處理掉?透過監控、日誌等自動地分析和識別引數,可以透過Self-Driving來實現。
TiDB上雲後如何獲得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一般情況下,DBA比較習慣在Linux裡面去維護資料庫,比如檢視日誌,但在分散式系統裡很麻煩,因為需要登入到各個節點去看不同的路徑,所以上雲之後我們就接入了一些雲本身的能力,包括集中日誌管理,我們內部叫日誌雲,把K8S Pod上的日誌等集中收集上來,然後在另外的產品頁面裡去做一些關鍵字的過濾、分析等。
另外,就是統一的監控頁面,方便DBA做更好的分析,幫助使用者做資料庫效能的分析。該能力可以基於雲平臺的產品頁面去新增,包括可以擴縮容,調整購買規格,調整付費方式,比如預付費還是按量付費等。
最後,雲原生資料庫也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為了讓應用效能達到最佳,我們在底層技術支撐方面也在做一些新的探索,進行持續發力。
1、 縱向擴縮容(VPA)。我們在2021年推出的UbiSQL分散式資料庫,在這方面在做進一步的探索,比如:如何基於例項進行縱向擴縮容(VPA)。原來的CPU有限定,但業務突然遇到高峰期,如果是水平擴容,首先能力和時間有限;另外,水平擴容有些大的SQL在單個例項上還是有瓶頸。於是套餐的規格需要擴大,在應用不用重啟的情況下,原地增加可用資源限制,然後再去做縱向的套餐規格的擴容。
2、 異構叢集( Heterogeneous Cluster )。儲存節點在擴縮容的時候,包括底層儲存,每個TiKV對應的儲存塊不一樣,我們在構建叢集的時候,允許加入不同的記憶體、CPU還有儲存磁碟的比例,整個TiKV允許他有不同磁碟每一個塊的比例。同時,異構叢集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可以隔離AP和TP的請求。比如:有個做資料中臺的業務找過來,有些業務是交易型,希望打在某個節點上;另外,有些業務是分析型的,希望打在另外的計算節點上,並且這些節點資源規格是不一樣的,如何把這塊功能以產品化的形式提供給使用者,也是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情。
3、 資料庫自治能力( Database Autonomy )。我們也在做一些資料庫自治探索。首先,構建資料庫治理體系,因為治理體系是資料庫自治的關鍵路徑,先有一個治理的過程,有資料、有治理能力。接下來,再根據資料和治理能力再去做自動化,包括基於資料的分析、引數的調優。
TiDB可以最佳化的引數非常多,加上分散式架構元件,兩者結合起來調優過程就非常複雜。而資料庫自治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首先是,引數調優,根據不同的環境和業務負載,可以把資料庫的一些引數調整到相對較好的狀態。因為交付的叢集都是預設的引數,這些引數要麼是基於專家模型,專家覺得這個套餐能面向80%的業務,都在用這個引數,那就用這樣的。但是,叢集交付了以後,部分引數可以根據實際業務負載特性進行適當調整。我們透過資料庫自治可以把引數調優變成一個自動化的過程。
然後是,積累下來的慢日誌資料如何去最佳化?過去,很多日誌資料都是基於人工的經驗去做分析,我們希望把慢日誌的分析能力自動化。現在,這些能力都依賴於所使用的基礎設施,先把所有慢日誌採集下來,然後再根據專家模型轉化成自動化過程。
4、使用新型硬體最佳化KV儲存(KVSSD)。將Rocksdb整合到SSD硬體中,從而直接使用硬體KV介面能力,上層應用原來需要透過Rocksdb訪問SSD硬體。而現在硬體廠商直接就把KV能力整合到硬體中,類似於存算一體的硬體,可以顯著提升SSD的KV讀寫效能。
總之,TiDB能超越傳統資料庫,讓資料發揮更大價值,與容器相關的關鍵元件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從雲原生資料庫設計的未來發展來看,還有更多可能性以及更大的探索空間!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7898/viewspace-289300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雲原生推動全雲開發與實踐
- 平安科技資料庫總經理汪洋:開源資料庫在平安的應用實踐資料庫
- 雲資料庫MySQL多人協同開發實踐資料庫MySql
- openGauss資料庫部署實踐(華為雲開發者雲實驗)資料庫
- 新一代雲原生資料庫關鍵技術解析與最佳實踐資料庫
- 雲開發資料庫的核心能力與實踐:許可權管理、索引管理……資料庫索引
- 渤海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核心雲原生資料庫應用與實踐資料庫
- 華為雲GaussDB NoSQL雲原生多模資料庫的超融合實踐SQL資料庫
- .NET雲原生應用實踐(三):連線到PostgreSQL資料庫SQL資料庫
- 阿里雲DataWorks實踐:資料整合+資料開發阿里
- 騰訊雲原生資料庫TDSQL-C架構探索和實踐資料庫SQL架構
- 騰訊雲劉迪 新一代雲原生資料庫關鍵技術解析與最佳實踐資料庫
- 【大資料雲原生系列】大資料系統雲原生漸進式演進最佳實踐大資料
- 當雲原生閘道器遇上圖資料庫,NebulaGraph 的 APISIX 最佳實踐資料庫API
- 乾貨:PHP與大資料開發實踐PHP大資料
- 基於雲原生的大資料實時分析方案實踐大資料
- 資料庫治理的探索與實踐資料庫
- 從.net開發做到雲原生運維(八)——DevOps實踐運維dev
- 企業級雲資料庫最佳實踐資料庫
- 阿里巴巴的雲原生應用開源探索與實踐阿里
- 開源資料庫中介軟體-MyCa初探與分片實踐資料庫
- 資料庫智慧運維探索與實踐資料庫運維
- 鬥魚資料庫混合雲架構實踐資料庫架構
- Android 原生 SQLite 資料庫的一次封裝實踐AndroidSQLite資料庫封裝
- 雲原生灰度更新實踐
- SphereEx 正式步入雲原生時代:Database Mesh 2.0 實現雲原生資料庫理念革新Database資料庫
- 火山引擎雲原生大資料在金融行業的實踐大資料行業
- 雲原生技術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 雲原生資料庫夯實企業數字新基建資料庫
- 華為雲胡亞凡 華為雲NoSQL資料庫的探索與實踐分享SQL資料庫
- iOS原生混合RN開發最佳實踐iOS
- 到底什麼是雲原生資料庫?資料庫
- 向量資料庫與LLM的整合:實踐指南資料庫
- 資料庫平滑遷移方案與實踐分享資料庫
- 京東零售大資料雲原生平臺化實踐大資料
- 快速雲原生化,從資料中心到雲原生的遷移最佳實踐
- 雲原生體系下 Serverless 彈性探索與實踐Server
- 中國銀行雲原生技術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