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 AARRR 模型,吸引優秀技術人才(三)

百炼智能發表於2018-10-31

你好,我是百鍊智慧聯合創始人兼CTO姚從磊,之前的兩篇文章中,我與你分享了吸引優秀技術人才的 AARRR 模型,並探討了執行這一模型的前提,即弄清楚“目標使用者畫像”和“目標使用者痛點”這兩個關鍵問題,也就是“公司需要什麼樣的優秀技術人才”以及“這些優秀技術人才需要什麼”。

在本篇文章中,我會結合吸引優秀技術人才的 AARRR 模型(圖1所示),來詳細分析 Acquisition 和 Activiation 階段的主要策略,並提出一些實操性建議。

巧用 AARRR 模型,吸引優秀技術人才(三)

Acquisition - 如何觸達更多的技術人才?

對於產品研發來講,Acquistion 階段的目標在於儘可能觸達儘可能多的目標使用者。為了達到目標,首先會對目標使用者的特點進行分析和定位,然後制定針對性的策略,來開拓足夠多的渠道,將產品送到目標使用者面前。對於觸達技術人才來講,方法也基本類似,首先需要做好定位策略,之後就是透過社招和校招等多種渠道觸達更多的目標技術人才。

1、定位

在開始行動觸達技術人才之前,需要想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公司的定位,二是職位的定位。

公司的定位,其實就是期望能夠佔領使用者/客戶心智的唯一標籤,這個標籤一定要有足夠強的區分度,且公司在標籤對應的細分領域應該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第一。這樣的標籤比比皆是,比如「社交」之於騰訊,「電商」之於阿里,「搜尋」之於百度等等。當然,對於技術人才來講,這個標籤還應該可以引申到技術的優勢,比如「社交」意味著高併發、異構網路環境下可靠穩定的通訊,比如「電商」意味著千人千面的商品推薦和實時、精準的記賬系統,再比如海量網頁資料對於海量查詢請求的準確、個性化排序等等。公司定位一定要花大功夫來確定,並且以各種方式使其佔領技術人才的心智。

職位的定位,不僅包含傳統職位描述(JD)中的職位職責和職位要求,更應該說清楚職位的獨特技術挑戰和發展機會。這裡的「獨特」非常關鍵,必須是同公司的文化特點、發展階段和技術棧密切相關的獨特點,必須是能夠完全區隔於同類公司的同類職位的。然而,現在大部分公司在職位定位上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只是說清楚了共性(職位職責和職位要求),很少去深入思考和闡述獨特性,這是一種典型的「非換位思考」的處理方式。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你公司的這個職位定位跟別人家一樣,我為什麼要選你呢?職位定位這件事,只有站在技術人才的角度來思考,確保他們看一眼就能被吸引,才算是合格。

在公司定位和職位定位清晰確定後,目標技術人才的特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2、渠道

吸引目標技術人才的渠道,無外乎校招和社招兩類。

(1)校招

校招絕對不是每年投入兩三個月的專案,而是需要在平時多下功夫。合格的校招,要準確定位目標人才在哪裡(大學、院系、社團),如果能夠定位是誰則會更好。定位的原則必須是少而精,集中精力重點突破。

在目標人才精準定位後,接下來就是透過各種方式觸達。

一類方式是透過老師、社團和師兄師姐來觸達並持續影響,可以透過定向資助教授研究專案(建議無任何約束的 gift money 形式)、資助社團活動、鼓勵公司內的師兄師姐多回校請師弟師妹吃飯聊天等方式來進行;這種方式需要長期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但收效也是最明顯的。

另一種方式是透過在學校教授公開課,介紹工業界的技術進展和實戰經驗,使同學們在收穫知識的同時,對公司的定位和技術特點有清晰的認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精心準備課程,確保同學們所花的時間物超所值。

除此之外,優質的實習生專案也是一類重要的方式。但如何確保足夠「優質」,就需要下大功夫了。一要確保挑戰足夠大,二要確保薪水足夠高,更重要的是要確保有牛人帶。

(2)社招

社招的渠道,也分為兩類。

一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內部推薦是最重要的渠道,但做好內推,前提是公司同事對公司的高度認可,而這需要平時多下功夫。熟人推薦也是一個高效的方式,有了熟人的信任背書,同目標人才的信任感會顯著增強,轉化率也明顯偏高。做好熟人推薦,平時要積極參加各種相關的高水平技術論壇和學術會議,融入「圈子」才好辦事。

二是「藉助外部,廣泛撒網」。首先,要經營好自己的官方網站,突出定位,明確需求,官方網站是外部人才瞭解公司的最重要的渠道。在這個基礎上,獵頭渠道是需要重點投入的渠道,但不能產生依賴,要本著「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原則,選擇一流的獵頭公司,專攻挑戰性高的職位。此外,需要花大力氣在各種招聘網站上,主動尋覓目標人才,強烈建議技術/業務 leader (而非 HR)直接在招聘網站上找人,這樣不僅能大幅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且能對行業人才的流動趨勢瞭然於胸,使得招聘和團隊建設更有針對性。

Activiation - 如何促成優秀人才順利入職?

在產品研發中,Activiation 階段的目標在於使目標使用者充分體驗產品閉環,並被產品核心功能的價值打動,產生頻繁使用的意願。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實現簡潔、準確的新使用者引導流程,使得新使用者對產品的定位一目瞭然,並迅速使用到產品的核心功能,進而對產品核心功能的價值做出判斷。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產品和使用者之間的雙向選擇過程。

類似地,在吸引技術人才的 Activiation 階段,我們的目標是促成優秀人才順利入職,在透過精心設計的面試流程來篩選和打動面試者的同時,還要利用誠意滿滿的 offer 談判策略及入職等待階段的精心準備來促成人才順利入職。

1、面試階段

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好的面試,需要在兩個方面做好功課。

(1)面試邀約

面試邀約的原則是,一切以目標人才為主。

首先,需要提供足夠多且客觀的材料,供目標人才判斷是否接受面試。建議提供的材料清單包括:專業的公司介紹,公司過往的新聞,原創技術文章,作為 contributor 的一流開源專案列表,以及獲得的技術獎項等;

同時,一定要同目標人才有直接的溝通,避免線上純文字的溝通方式。在直接溝通時,一定要說清楚職位的具體情況,尤其是強調職位同他/她的匹配程度,表達公司對他/她的欣賞,以及特別期望邀請他/她來公司同公司內技術大牛聊一聊的願望,必要時可以請公司內技術大牛親自出馬。

面試邀約必須準備充分,並迅速溝通,在提供全面客觀資訊之後,請目標人才在短時間內做出決定,節省彼此的時間。即使被拒絕,也要表示感謝,並保持聯絡,保留之後溝通的機會。

在面試邀約階段,需要儘可能降低無效的面試邀請。直接過濾掉有明顯問題的簡歷;在溝通時如果判斷候選人目的在於刷面試經驗,或者發現其職業階段和職業訴求不適合,則需要果斷終止面試邀請;對於重要崗位的候選人,在面試邀約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背景調查。

(2)現場面試

現場面試是 Activiation 階段最重要的環節,不建議電話或者影片面試後就決定是否 offer,因為現場面試會讓目標人才更全面的瞭解公司和公司的人,並且也可以讓公司對目標人才有深入的瞭解。

現場面試有兩個重點,簡單高效的面試流程,和科學的評價體系。

在面試流程的設計和執行上,任何環節都同等重要。面試接待、面試中物料的準備、面試中間的休息等環節,均需要表現出公司的專業和對目標人才的尊重;在面試時間的選擇和麵試過程的安排上,一定要以目標人才的時間為準,且一次面試過程儘可能完成全部面試,讓目標人才的時間得到高效利用。

科學的評價體系,首先要堅持目標人才能力高於團隊平均水平的原則,透過合理的設計減少面試中的誤傷情況;在最終得出評價結果時,要根據業務團隊需求來科學評價,不能唯技術論,要綜合考慮發展潛力、技術水平、業務能力以及文化契合度等相關因素。

2、Offer階段

Offer 談判的基本原則是足夠自信和真誠,對於看好的目標人才,創造各種條件,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首先,在 offer 的設計上要有足夠的誠意,不拘小節;對於目標人才的需求,要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而不要凡事總是留一手。但同時,要杜絕過度承諾,不要忽悠,所有細節必須說清楚,要書面化,坦坦蕩蕩。

其次,要讓目標人才清晰地理解公司設計 offer 的原則,特別是理解 offer 是一個整體的方案,即offer = 現階段現實收益 + 職業發展機會 + 個人成長,引導目標人才客觀地在不同 offer 間進行比較。同時,要忌諱「漫天要價」的候選人,因為引進這樣的人,負面作用往往大於正面貢獻。

當然,對於核心崗位的目標人才,在雙方訴求相差不懸殊的情況下,要保持足夠高的靈活性,必要時可以適當突破現有規則的限制。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3、入職等待階段

入職等待階段,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階段,也最容易造成各種遺憾。

入職等待階段的原則,是讓目標人才持續得到來自公司的資訊,持續感受到公司對他/她的渴求和欣賞。

可用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保持足夠頻繁的溝通,不僅僅是HR同事,他/她入職後的 leader 更需要同其頻繁溝通,多聊聊公司的進展,多聊聊目標人才入職後的安排,多創造機會使其熟悉團隊,甚至可以邀請其幫忙面試候選人或者參與技術方案的評審等,在入職前提升歸屬感;同時,可以邀請他/她參加公司的特殊活動,比如 TGIF、Hack Day等,提前感受公司的氛圍和文化,也對於降低入職等待階段的風險有很大幫助。

下篇預告

下篇文章會重點討論 AARRR 模型中後三個階段的主要策略和實操性建議,敬請期待。

最後給你留一個思考題:你在技術人才入職等待階段的工作做的充分嗎?

作者簡介

姚從磊,百鍊智慧聯合創始人兼CTO,致力於利用深度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無結構的公開網際網路資訊結構化,構建以商業機構和商業人物為核心的知識圖譜,服務於各種商業場景。2008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天網”實驗室,師從李曉明教授。畢業後,先後在惠普中國研究院、騰訊負責文字挖掘和搜尋引擎相關技術和產品研發。2012年加入豌豆莢先後負責技術團隊和搜尋、營收等業務,主導建設的技術團隊成為當時國內最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團隊。2016年加入Kika任CTO,負責AI技術團隊打造、輸入法AI引擎、語音識別等業務,大幅提升 Kika 的技術實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