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自主學習:一場正在發生的翻轉式教育變革

naojiti發表於2021-01-06

過去的2020年,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不再是學校,而是家裡。

因為新冠疫情,全世界有190個國家關閉了學校,15億的學生受到影響,只能在家學習。到2020年底,仍然有30多個國家的學生無法返回校園,其中就包括現在疫情徹底失控的美國。預計美國很多州下一學年仍然不能開學,居家線上上課依舊會是常態。

現在,經過這場全球大規模的線上教育的“強制普及”,一些全新的問題正在暴露出來。

比如,學生們會問,如果我們的所有課程都可以線上聽網課、所有的作業都可以線上找答案,那是否還有必要去學校學習嗎?老師們會問,我們透過線上教學,又看不到學生真身,聽不聽課全憑自覺,這教學還能有效果嗎?

如果說“教室-講臺-聽課”是傳統線下教育的典型模式,Zoom、MOOC就是傳統教育的一種線上複製模式。而線上教育,在經過最近幾年特別是去年疫情中的實踐,新的教育場景和學習模式正在湧現。比如,全世界一些地區的老師和學生正嘗試在社交媒體、手機遊戲等線上渠道進行學習,而一些新線上教育平臺和教育機構正在進行一場線上自主學習的全新嘗試。

在面向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時代,線上自主學習新模式的出現,帶給我們很多值得關注和探討的新趨勢。

無聊的Zoom,正在讓老師們越來越有創造力

根據一份調研資料,對於今年普遍實行的“居家學習”模式,很多老師們感到最焦慮的事情,並不是如何掌握線上教學技巧,而是如何得到來自學生們的積極反饋,也就是如何提高網線那頭學生們的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動力,才是讓老師們普遍頭疼的問題。

在國內,小學生們紛紛為國家選定的網課平臺釘釘“分期付款”打一星,而國外的小朋友們則對著Zoom的視窗打著瞌睡。

根據一項研究,長期盯著電腦螢幕上,自己和其他人的照片,不僅會導致眼睛疲勞,還會引發“要麼逃跑、要麼戰鬥”的原始本能反應,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每天看著離你眼睛只有幾十釐米遠的老師的影片是不人道的,何況這一盯就是九個月,新鮮感早已消磨殆盡。

為了讓線上上課變得更生動有趣,一些老師正在動用一切可能有趣的手段。比如,比利時托馬斯·莫爾大學梅赫倫學院的文森特·布森教授,每週都會在Instagram上面給學生們講授“創新戰略”,因為要教會學生如何在“社交媒體講故事”,那麼在枯燥的Zoom上顯然無法達成這一效果。布森教授在Instagram里布置了很多課題,學生們既能在直播裡上課,也能直接在Instagram當中去探索各種有趣的作業。上課玩Instagram,成為一種必修功課。

顯然,並不是所有課程都能這麼有趣,但是越來越都的老師都在嘗試在社交媒體和遊戲內為學生上課,來豐富學生們的虛擬課程表。比如有老師開始用TikTok講授她的數學課,有幼兒園老師發現TikTok能讓小朋友們“全神貫注”地看著老師,而風靡全球的畫素遊戲《我的世界》,不僅給今年疫情期間眾多的學校提供了雲端畢業典禮的場所,也成了很多老師和學生上課的場所。如果呆在教室裡太過沉悶的話,那麼就不如搭建一個雅典學園。

線上教學的重點也從老師單純的講課,變成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場所。教案、資料和筆記不再是最重要的內容,因為這些資料線上上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在社交平臺所教授的課程不能再是單向資訊的傳遞,而是學生們會主動參與完成的任務或目標。

比如,透過一款全球青少年追捧的多人線上虛擬遊戲Roblox,一位新加坡的老師在上面教授學生製造機器人,並學會透過模擬機器人的連續運動來探索物理規律。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活躍社群,加強學生之間的建設性的互動,老師會負責透過提問的方式來擴充學生的視野和技能。

透過遊戲上課的一大優勢是,老師發現學生們特別期待上課。

當然,大多數老師對這些與專門學習平臺和教學模式的教學場景保持懷疑。但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就是線上教育場景必須呼喚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否則,沒有了線下固定場景約束的線上教育,最後可能會淪為一場無效學習時間和浪費老師精力的饕餮盛宴。

從線上教育到線上學習,催生出翻轉式自主學習方式

線上教育,早就不是一個新鮮概念。早在2013年,中國就迎來了所謂“線上教育元年”,一大批線上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一般興起,隨後又在一波泡沫後快速消失。而近兩年,新的一批教育機構又打著程式設計、AI教育等旗號重新興起,獲得資本的青睞,又因為今年疫情關係,線下培訓機構遇冷之後,線上教育機構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

但是我們看到,機遇之下,泡沫叢生。一些頭部教育機構正迎來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市值,而一些曾經火熱一時的明星教育機構則陷入了經營困局,倉皇出逃。決定這場線上教育成敗興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從最基礎的原因就在於線上教育的產品是否真的適應線上教育的內在邏輯。

最初很多線下教育機構也將線上教育當作新的增長點,但他們往往把線上教育理解為“線下教學線上化”,也就是依靠自身的教研資源、教師資源和課程資源這種路徑依賴,把線下內容錄製好放到線上,但最終發現線上學習效果往往並不盡如人意。

MOOC(慕課)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當初MOOC的初衷就是將名校名師的好課搬到線上,打破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實現全球的教育公平。但實際上,MOOC運動很快出現問題,那就是學習者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師生”沒有互動,學習無目標,結果無反饋。

缺乏目標、缺乏動力,最關鍵缺乏師生互動,成為傳統網課的典型問題,因此,在最近幾年的摸索中,線上教育正在迎來新的形態——線上學習。

現在,在北美一些線上學習平臺正在湧現。這種線上學習平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產品不是以課程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學習計劃為中心。

比如,學習平臺的第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自己規劃課程表,分別安排周課表、月課表和社交活動,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分類、課程形式、學習時長、開課時間和週期等資訊,將合適自己的課程加入到課表裡。

最關鍵是平臺會在選課時,給出合理建議,提醒學生是否注意連續長課時的課程是否合理、多長時間需要離線休息,是否還需要增加社交課程。選擇社交課程的同學,平臺還會在每週或每月,根據適當的主題,幫助學生建立社群,鼓勵線上社交。

另外一種就是正規教育機構建立的“虛擬高中”,這是一種沒有實體學校但卻是有著全日制辦學許可的新型學校。美國聖地亞哥一所虛擬高中的所有課程都是透過線上學習,學生分佈在全球各個角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課,遇到學習問題可以跟老師直播互動,也可以跟全世界的同學組建學習社群。

知識學習的場景不是整齊劃一、按部就班的,這保證了每個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進度和節奏學習,而學生們又有共同的學習課題和任務,大家會按照各自的分工來共同完成任務,並且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其中。

我們可能認為,這種虛擬學校仍然一種理想化的教育嘗試,但這種虛擬高中正在美國和加拿大快速興起。根據預測,到2024年全球虛擬學校市場的市值將達到49.2億美元。

課程自主規劃平臺和虛擬高中的案例,代表了線上學習新模式的出現,那就是學生線上上的自主化學習。而這實際上等於完成了一次教育場景的翻轉,即由老師按照課程大綱計劃,按部就班地教學,學生被動的聽課,重複的做題和考試,轉變為學生自主地規劃自己的學習計劃,按照專案或任務完成學習計劃並提交作品,從一個“考試做題家”變成真正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者。

對於這種轉變,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

從場景到方法,我們如何迎接線上教育的新變革

無論是疫情期間老師學生們正在探索的新學習場景,還是線上教育平臺和機構正在探索的線上學習新方式,無不是在發起對於傳統教育方式的一種挑戰。

傳統教育方式當中,知識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強的掌握者,其實是那個任課老師,而知識和學生其實存在一種對立的關係,知識要為難學生是否能記住,學生要搞定知識以便考試時拿到分數。這個場景裡,知識從來只是達到考試升學和工作的手段,而非目的。

顯然,在這場學生和知識的較量當中,只有少數學生是獲勝者,大多數都是被知識打敗的“失敗者”。這種“教導-接收-記憶-考試-遺忘”的傳統教育思路,正在飽受質疑和現代生活的考驗。

一方面,現在透過網際網路隨手可得的知識,還有教育產品中有大量頂級名師錄製好的課程,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為什麼要按部就班地到坐在課堂裡聽課。這種體系,對於早已掌握的學生來說是浪費時間,對於跟不上進度的學生來說是痛苦煎熬。

那麼,通常的做法那就是鼓勵成績中等以上的學生不斷向前突擊,而讓更大多數的後進生輸掉這場軍備競賽。這其實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另一方面,單純知識的灌輸和記憶,只適應於升學考試這樣一種單一的能力評價體系。固然這一體系的公平性毋庸置疑,但它已經不再是未來智慧社會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小鎮做題家”現象意味著:因為人才評價體系隨著全新的社會分工和新職業體系的湧現,過去的傳統教育方式已經逐漸滯後於新的人才培養的需要。

翻轉式學習,也就是自主化學習,能夠讓學生自主、靈活地規劃學習計劃、制定學習目標,並能夠藉助各種學習資源來完成目標和計劃,才是如今學生們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學習知識的真正目標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非應對考試試題。那麼,基於這一教育的變革趨勢,我們未來應該更主動地開始順應這些新的線上教育的方式。

比如,任務式學習。按照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我們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工作中,都是為了應對一個個專案或任務,而應用各種方法、工具和知識去解決問題。同樣,在學習中,我們不再單純以那個過於漫長的期末考試和升學考試作為目標,而是把一個個具體的專案作為目標,去引發學生主動蒐集資訊、掌握原理,找到解決問題或者完成專案的方法。而線上學習能夠更好打破時空、年齡、社群的界限,更高發起更大、更多的學習專案。

再則,透過線上自主學習的方式來改造線下教育方式。透過線上完成學習任務計劃和課程的自學,透過線下完成師生、同學之間的互動合作,才能真正激發學習的熱情和參與感。像線上的遊戲平臺、社交媒體、短影片等平臺都可以成為老師佈置作業,學生打卡的渠道。

老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的教練和情緒引導者,也是整個學習任務或專案的把控者。學生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記憶,而是能從學習中直接找到實際意義所在。

線上學習所激發的學生的主動性、好奇心和合作精神,以及能夠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這場“翻轉式”教育變革裡最為迷人的地方。

在我嘗試和周圍家長、朋友介紹這一方法的時候,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方法好是好,但是太理想化,但是把教育這件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確實,這套線上學習的新模式,並不太適應以背知識點、刷考題為綱的高考體制。但是這套方法所體現出的學習模式更適應一種面向長期主義的、面向真實社會需要的終身學習模式,而且這套學習方式,應該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進行培養和訓練。

對於傳統的中小學,可以嘗試在較低年級引入這種任務式學習,嘗試安排一些打破年級、打破大班制授課的專案式學習,在最近網上熱議的北京一所山區小學——九渡河,透過引入技能輔導老師,開設生活實踐課,比如磨豆腐和賣豆腐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配比稱重、進貨售貨的記賬,將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各類知識融匯其中,還同時增加了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和統籌安排的能力。在確保學生掌握教學大綱和留出衝刺考試的時間之外,給學生們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

對於大多數家長而言,也已經開始意識到“唯分數論”的危害,但苦於沒有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未來,線上自主學習所安排的課題,可以讓家長和學生組織起來,共同參與學習資料的檢索、計劃的制定和實施,親身體驗任務式學習的魅力,也能消除孩子之間的溝通鴻溝。

值得樂觀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也正在重視對自主式學習的探索和研究,相應地高考的命題方式、大學的選拔方式也正在更為多樣化和靈活化,也更加註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去年北京高考語文寫作的主題是要求學生介紹一項自己擅長的生活技能,這個時候如果說自己會磨豆腐,一定是一個很酷的事情。再比如,企業的招聘標準也在發生鬆動,像谷歌推出一系列線上培訓課程,無論報名者是什麼學習,只要透過培訓認證,就有機會進入谷歌,成為一名資料工程師或運維工程師,拿到不菲的年薪。

可以預見,如果未來高考、升學和就業,這類超級人才培養指揮棒的評價體系的變化,會明顯地反饋到如今看似牢不可破的傳統教育模式上。

100年前教育家杜威說:如果我們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學生,就是在剝奪他們的明天。線上自主化學習,將可能是帶給今天學習者擁抱明天未知可能性的一種新工具。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4802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