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為引,知識為鑰:百度“創新流水線”開啟企業創新的乘積效應

naojiti發表於2022-11-07

對於絕大多數個人、企業乃至國家和全社會來說,最重要的資產是什麼?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知識。

今天,知識作為一種無形的智力資產,已經在財富創造中成為了主角。它不僅能夠為個人和組織帶來直接的收益,比如技能、專利、許可、品牌等創新成果,而且還能夠融入文化、體系和業務流程當中,幫助企業和組織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

因此有學者認為,工業社會員工從事的是體力工作,而後工業社會,更多員工從事的是知識型工作,使用的是頭腦而不是雙手,生產的是服務(想法、資訊和知識)和附加值。

知識之於現代企業如此重要,但知識管理卻很容易被大多數企業所忽視。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知識本身是複雜的,除了直接沉澱的經驗和資訊,還有嫁接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性知識……這使得知識資產的積累和管理變得十分困難。而缺乏知識管理能力,又會使得企業中大量有價值的知識被隨意丟棄、閒置,現有知識的使用壽命很短,形成一個越來越匱乏的惡性迴圈。

怎樣才能做好知識管理,長出“知識力”,百度這樣的知識密集型企業,顯然尤其擅長。百度集團副總裁、百度集團資訊長李瑩在2022進博會的“智慧科技與產業國際合作論壇”,分享了百度內部“創新流水線=AI×知識管理”的秘笈。

我們知道,流水線曾經是一個徹底改變過人類社會的發明。1914年,亨利·福特將泰勒的流水生產線技術,運用到T型車的生產,這種技術被後人稱為裝配線,將汽車製造的複雜環節進行了簡化,帶給汽車工業帶來了極大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後來各國的飛機、坦克等工業製造無一例外使用了流水線生產,徹底改變了二戰和現代戰爭的模式。

今天,知識資產及其帶來的創新,已經成為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這條AI與知識管理驅動的創新流水線,如何幫助知識工作者提高效率?又會如何改變產業世界的面貌?是十分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

不能沒有AI的知識大航海時代

其實,從人類開始進行學習、實踐等與知識有關的活動,知識管理其實就已經存在了,過去的圖書管理員、哲學家、教師等所採用的技巧,就跟當代知識管理中應用的很多技術都是相同的。這些經驗甚至影響到了AI的發展,第一代人工智慧就是由知識驅動的。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爆發的海洋,而AI則搖身一變成為知識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具體來說,AI可以參與到各種重要知識的過程當中:

1. 為“明知識”提效。目前人類社會積累的大量正式知識,都被稱為“明知識”,在企業中,它們往往以書籍、記錄、文章、音影片、刊物、會議紀要、專利文件、論文等形式出現,成為一種可供員工們反覆學習的知識。不難發現,明知識的積累、處理、分析、更新都需要大量人力參與,費時費力。而今天的AI已經可以自己學習明知識,透過邏輯判斷和相關機率,來幫助企業及其人員進行商業決策。

2. 為“默知識”代言。人類的描述能力是有限的,也就形成了大量無法表達、記錄和積累的默知識,比如現在很多行業還存在有大量工藝、技能和經驗,只能靠師傅帶徒弟來傳遞。這一方面會給企業帶來不確定的風險,默知識散佈在很多人身上,很難整合與共享,一旦人員流動或代際更迭,這類知識就可能丟失;另一方面,無法集中這些不可表達的分散知識,企業無法有效地最佳化生產水平、業務流程等,其創新升級能力自然也就受到影響。不過,由於大量默知識可以透過圖片和影片的方式呈現,透過AI從這些資訊資料中提取出隱含的相關性,從而萃取出知識。比如幫助城市管理部門分析渣土車的出行軌跡、時間、週期等,提煉出哪些工地在違規。

3. 讓“暗知識”可用。世界上還存在大量人類無法理解、無法表達、無法掌握的知識,但AI卻可以透過模仿人腦和推演來獲取這些“暗知識”,它們通常表現為一堆隨機的數字、神經網路的引數集等,儘管人看不懂,卻可以利用AI讓“暗知識”為自己所用,比如在臨床上判斷複雜的病因;模仿美工人員進行海報創作;幫助最佳化工廠的工藝流程或超市裡的貨品擺放方案等。AI發掘出來的暗知識正在成為企業知識資產的一部分。

如此多的知識交匯在一起,人類也由此進入了一個知識大航海時代,每天要面對海量的資料和知識,如何對它們精準高效地進行管理呢?“創新流水線”,成了百度的破題思路。

AI與知識驅動的創新流水線

1900年的時候,美國的汽車工業其實是不如法國的,因為當時法國的汽車零部件都靠手工打造,質量特別高,當然價格也很高,而且供不應求。改變正來自於福特的流水線模式。這條將零件標準化、生產協作的裝配線,不僅讓美國汽車工業後來居上,也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性發現。

這個故事中有三個關鍵詞是非常值得我們記住的:效率,標準化,成本。透過流水線和標準化零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這幾乎成了當代工業都適用的成功密碼。

那麼問題來了,知識大航海時代,企業如何透過“創新流水線”來降本增效呢?活動中,李瑩給出了百度的解答——AI技術與知識管理的乘積效應。

具體來說,就是透過AI技術與知識管理碰撞,對“無形的”知識資產進行單元化、智慧化的改造,賦能知識工作者。

底座是AI中臺、知識中臺,利用百度先進的大模型、知識圖譜等AI創新技術,把複雜異構的“知識生產和消費”標準化、規模化,再根據場景和員工需求進行智慧分發。在此基礎上,打通了三條智慧辦公流——通訊流、工作流、知識流,讓通訊、工作、知識融會貫通,大幅提升組織的協同、創新效率。

這條“創新流水線”,涵蓋了知識管理的全流程:

1.知識儲存與更新。

企業從自身的實踐經驗、創新技術、失敗教訓等學習,得到一些明知識或默知識,再經由長時間地持續改進,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阻礙在於,企業員工每天都要完成很多工作,並沒有專門的人員和精力去事無鉅細地記錄、整理、分析、提煉,最後形成記憶和知識。而AI技術的加持,與知識管理的改造,使得企業員工可以減少重複枯燥的知識儲存與更新步驟,將更多精力和靈感投入到創新活動中。

一方面,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百度,將自己多年沉澱的管理流程、技術方案、海量程式碼等知識都沉澱在“創新流水線”上,讓企業和員工可以直接出觸發

比如在智慧工作平臺上,程式設計師不需要重複敲程式碼,一些程式碼、技術產品文件可以實時觸發,推薦給他們,Code Review(程式碼審查)、結對程式設計、問題排查等任務也可以線上完成,讓程式設計師們從重複勞動中解脫出來,投入到更優雅的架構、更顛覆的創新上面。

另一方面,“創新流水線”整合了大量簡單高效的知識工具,以知識管理的典型場景——會議為例,就需要儲存並更新到企業知識庫中,有很多需要人力參與的記錄整理工作。採用智慧工作平臺的如流智慧會議,可以實時語音轉文字,全程記錄,自動提取要點,智慧生成會議紀要等。

2. 知識動員與共享。

既然知識流淌在企業人、事、技術、業務等各種要素當中,那麼企業的管理機制是否有助於創造、獲取、保留、使用和轉移知識,就十分關鍵了。舉個例子,知識創造和共享需要很強的互動性,員工一般會透過學習小組、沙龍、導師制、社交活動等來共享知識,豐富程度是傳統的資訊系統或知識系統所做不到的,也包含了大量難以用文字描述的隱性知識。

但是這種高度互動、協作的模式,往往會因為線條太多、交流分散、不同步而發生遺漏或重複的情況。以我們每年都會關注的重磅行業大會百度世界大會為例,百度公司內部要聯動幾十個部門、上百名員工,對外要和媒體、企業客戶高頻溝通,這讓知識管理變得極其複雜,大量資訊需要充分共享。情況在百度做創新流水線之後,隨著知識庫、智慧會議等產品陸續上線而有所改善。

以“專案知識庫”為例,各種檔案透過專案知識庫進行共享、維護,所有專案成員都可以高效瞭解專案的全景、分工、進度,並基於此進行協作與共創。然後創新過程沉澱的知識也積累到“專案知識庫“中,將來可以為其他專案和員工所用。這種充分動員和共享的知識管理機制,給予了創新以蓬勃的生命力。

李瑩認為,創新流水線正是可以讓「知識→ 場景 → 人」充分連線,不斷增強,形成持續創新的正迴圈。

3. 知識使用與創造。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企業的知識資產也需要源源不斷地創新活水,這就需要適宜的產品理念,來為實踐知識管理提供條件。知識管理理念,往往來自於企業的基因和文化,比如很多傳統企業受基本價值觀與傳統行為準則的限制,難以落地一些學習活動和知識管理機制,比如知識共享的規定、員工分享知識的意願、高管層的支援等等。

“創新流水線“其實也攜帶了百度對於創新的思考與技術經驗, 基於百度追求極致創新的技術基因,以及龐大業務的最佳實踐,構建了知識產品矩陣,從如流APP+知識庫,到搜尋+推薦雙引擎,再到流式引擎,打造了一個覆蓋“知識創造、知識沉澱、知識流動、知識應用及知識反饋”全鏈路的完整閉環,不僅讓百度的知識管理模式和創新模式發生了質變,也藉由產品向外釋放,成為幫助更多企業生長出“知識力”的產品增長飛輪。

舉個例子,正是有了創新流水線這樣的機制保障,以及百度一直追求的極致創新的基因,使得百度的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四年位居中國第一 ,可見知識產出與創新效果是非常驚豔的,而百度所使用的創新產品智慧工作平臺如流,從知識創造沉澱、智慧分發、溝通協作、企業應用等方方面面為百度提供創新保障。

這條AI和知識管理的創新流水線,也伴隨著如流的產業化,開始為金融、能源、物流、晶片、智慧硬體、通訊、汽車製造等諸多產業提供創新支撐。

由此可見,知識力的確很難打造的,而一旦成功了,就會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資產,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裡,給業務和管理帶來價值,建立起高高的壁壘。

知識為海,AI為錨,和踏浪而來的百度

創新流水線,透過AI和知識管理的加持,讓企業的知識管理模式發生顛覆性改變,形成了知識驅動創新的良性迴圈,越過知識的茫茫海域。

為什麼百度會想到要做一個可以進行知識管理的智慧工作平臺呢?

一是因為必要。作為中國AI的一面旗幟,百度本身是一家知識密集型企業,內部沉澱了大量寶貴的資訊和知識,如果沒有管理好各種知識,幫助企業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研發效率,這對百度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知識管理也成了百度內部的“一把手工程”,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多次強調,CIO統籌全域性,最終將知識管理落地到百度創新的全流程。

二是因為可以。知識管理不好做,尤其是大型科技創新類企業的知識管理,智慧工作平臺需要經受工程師使用者的多重審視,體驗上的瑕疵都會被這群高知人群吐槽。同時,他們對於知識管理、學習交流分享的熱情也是非常高的,這對智慧工作平臺也提出了非常高的分發要求,要把員工需要的知識資訊精準高效地推薦給他們,降低學習成本。

而百度一方面有世界領先的知識圖譜技術,構建了龐大的“知識”網路,包含5500億知識,能夠從非結構化資料中萃取知識;另一方面是預訓練大模型技術的領先者,自主研發了產業級知識增強大模型——文心大模型。更進一步,百度將知識網路與大模型相融合,知識可以幫助AI學得更好,AI可以幫助知識管理系統理解知識,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為創新活動加速。

當大眾還在討論網際網路風口,百度已經悄悄播種下了AI的種子;當業界談及AI智慧化,百度已經開始關注知識與AI技術的結合,怎樣為企業更好地降本增效;當人們吐槽深度學習的弱點,百度已經將知識管理視為AI時代決勝未來的八大關鍵技術之一……

這種始終領先一步的眼光,無非是一個技術信仰者,刻在骨子裡對知識的信賴,和對創新的渴求。這條AI與知識管理驅動的創新流水線,是百度一路踏浪而來、逐浪而去所開闢的航海圖。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92226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