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網王浩宇:RTE 場景下的 Serverless 架構挑戰【RTE 2022】

聲網發表於2022-12-01

前言

在「RTE2022 實時網際網路大會」中,聲網雲原生邊緣計算團隊的負責人 @王浩宇 Dylan 以《RTE 場景下的 Serverless 架構挑戰 —— 聲網如何兼顧後端服務的可靠、高效和快速迭代》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

這也是聲網第一次在 RTE 大會上,對外分享內部的一些後端技術實踐。相信大家也一直比較好奇,聲網如何在廣泛的 RTE 應用場景下解決服務的高效擴充套件問題。

以下內容基於 @王浩宇 Dylan 於大會中演講內容整理,為方便閱讀略有刪改。


圖片

01 實時互動後端技術演進

先看一下三個主要的業務需求:

圖片

一是不斷爆發的新互動場景。從 RTC 的影片、推流、錄製、鑑黃的基礎能力,到 RTE 的靈動課堂、互動遊戲、一起 KTV、空間音訊、AI 聲紋等等。現在的互動場景越來越複雜,相比以前僅僅需要滿足音影片的互通,已經到了需要同時兼顧複雜的信令過程、複雜的資料互動。

二是追求更加穩定可靠的極致質量。從原本的低延遲、低卡頓率,上升到 RTE 實時互動體驗的質量標準 XLA;需要去支援異常情況下的智慧容災,異常自動恢復。

三是敏捷高效的大規模擴充套件能力。實時擴容,支援超大規模的業務場景彈性,以低成本覆蓋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

以上這些,都是讓實時互動更加易用、更加普及的能力和需求。

在講聲網如何解決這些場景需求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講一下這些年在各種邊緣雲和公有云場景下,當前的一些典型架構模式。

圖片

在邊緣上最傳統也最成熟的模式是 CDN 的分發。這種架構經歷了幾十年的演進,已經非常的成熟穩定。最常見的場景像基於 CDN 的直播、邊緣函式、IoT 等等。

基於 CDN 的場景也能夠高效的滿足彈性、擴充套件、覆蓋的問題。它的優勢在於,這樣的一個簡單靜態配置,一般只用關注一個鏈路切換就可以實現橫向的邊緣擴容。但這種場景下只能解決分發、傳輸和接入能力,沒有辦法去實現複雜的多項互動的業務。

現在的網際網路業務幾乎都是雲化的,公有云場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幾乎能支援一切的網際網路業務。它具備完備的儲存、計算、事務等各種雲服務和中介軟體的能力,易用性和擴充套件性良好。但有一個問題是鏈路很複雜,用了雲之後意味著重度依賴基建的可靠性,任何一環都不能出問題。

圖片

大家也知道聲網基本是不用公有云的,也用不了 CDN。我們提出了自己的實時互動邊緣雲,希望能在我們的邊緣雲上同時具備邊緣的靈活和雲的強健,能夠在邊緣實現複雜的實時互動邏輯,不依賴專線實現可靠傳輸,解決資料和狀態的全球同步。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我們希望做到又快又好,在任意環境都可以執行,覆蓋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去支援從密集計算的突發任務,到有狀態服務在內的任意負載,能夠去 Serverless 化,支援動態的資源分配和彈性伸縮。

不同於傳統的中心化模式,聲網其實並不需要類似 CDN 的回源這類的核心節點,整體架構都做了去中心化。好處是可以徹底擺脫對機房和運營商的依賴,也不需要對基礎設施做很高程度的可用性保障。

圖片

另外一方面,雲的易用性帶來了複雜度的急劇增長,故障機率和影響範圍也進一步加劇。這些年不管是國際上的一些巨頭還是國內的一些廠商,基本都出現過大範圍的故障。並且如果是骨幹網或者運營商故障,很多情況下是沒有辦法挽回的,雲網路底層的 BGP 協議一旦在路由層面出問題,可能影響整個大洲。例如北美最近一兩年已經遇到過多次公有云幾乎整體斷網的情況。

聲網希望能夠在實時互動邊緣雲上做到真正的反脆弱性,所以會對任何的基礎設施去做一定的故障預設。我們的服務至少滿足 N-3 的冗餘度,意味著不會依賴任何單一的基建或者運營商,在任意區域均可承受 3 個機房故障不影響可用性。

02 實時互動 x 邊緣 Serverless

上述幾點在過去幾年我們反覆提及過,今天想要給大家講的是在邊緣雲的能力上,Serverless 如何進一步驅動業務創新。

這裡主要有幾個點:

圖片

  • 提供了一致化的雲能力

不同的 RTC、RTE,包括錄製、推流、RTIC 等業務之間,都需要一個可複製的架構能力,去保障開發者在使用不同雲服務的時候,均能享受到相同水平的彈性,可擴充套件性和健壯性的服務。

  • 完備的排程覆蓋和全球擴充套件能力

想要真正做到完備的排程覆蓋和全球擴充套件,不是單獨的某一個業務做到,而是需要所有業務都做到。我們的 Serverless 可以在有伺服器和網路的地方完成即刻覆蓋,不需要考慮機器的規格如何,透過負載均衡機制都能去實現最優的分配策略,滿足質量與負載的平衡。

  • 專注於業務迭代

為了給開發者實現最大程度的價值,我們要滿足更快的需求交付。聲網內部研發在無需關注底層資源的同時,會享受到豐富的流量排程和灰度能力。對外大家能看到的實際體現,就是聲網這些年互動應用的不斷爆發。

  • 高價效比

同時,我們也需要給開發者提供最高價效比的服務。聲網利用極致的靈活與彈性的邊緣資源,能夠替代公有云沉重的基建成本,不用去購買昂貴的公有云的頻寬以及專線。

在這些需求之外,聲網是如何真正在邊緣實現所有類似的應用落地,這裡面又有什麼挑戰?我想先用一個稍微有點複雜的小表格,來跟大家講一下。

圖片

在講挑戰之前,我們先提一個傳統意義上原生應用架構跟實時互動應用的區別。

雲原生應用很多時候大家都在講無狀態性,但所有的實時互動應用幾乎都跟流有關。streaming 意味著資訊的高效傳遞,所有的資料都在毫秒級的時間傳達到對方。我們沒有辦法再去做一個無狀態協議,把流做切片。

相信大家也知道,如果用 HLS 的協議去拉流,它的延遲比 RTC 會差出一個數量級或更多。所以在實時互動應用場景下,一定會選擇用有狀態的實時流服務去實現業務,追求在效能、成本、可能性層面,都做到極體驗致,但代價就是需要去管理這裡的複雜度,無論是擴容、遷移、升級、維護,擴充套件,一切都變得非常的麻煩。

過去雲廠商包括一些網際網路大廠,也都在做面向無狀態服務的 Serverless 架構,讓大家都能有各種各樣的函式服務去解決這種短暫無狀態應用,包括對冷啟動時間不敏感的場景,這是迄今為止 Serverless 的技術白皮書當中推薦的場景應用模式。但這樣的 Serverless 方案,從執行環境、API 到執行時間層面,都是層層受限的。

我們在實現一些像音影片之類比較重的業務時,不管是啟動時間還是業務的執行時長,或者是需要用到的各種各樣的 API,都會對基建能力和 Serverless 能力提出全新的高要求。

以錄製場景為例,最早聲網在沒有提供內部的雲能力之前,也是讓客戶用 SDK 錄製,也就是一個 Linux SDK。這種在服務端跑 SDK 的好處就是不受限,想實現各種各樣的業務場景都可以,非常靈活。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但是 SDK 錄製也有幾個非常顯著的問題:

  • 機房/雲廠商網路波動影響錄製質量
  • 擴縮容困難,部署維護複雜
  • 跑起來簡單,高可用難

我們發現,如果要想把實時互動場景做好,必須要把各種各樣的複雜的有狀態服務,幫助客戶簡化複雜度,基於此我們推出了雲錄製。

當然除了錄製外,聲網還有大量其他的業務場景,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就拿錄製這一個例子來舉例,也方便大家來理解。

簡單來說,開發者不再需要維護一個有狀態的服務,只需要調聲網的一個無狀態的 RESTful 介面,就可以完成頻道的錄製。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錄製場景當中 Serverless 會帶來哪些挑戰。簡單來說這裡面有幾條:

圖片

  • 不確定負載,根據主播人數幀率位元速率不同實時變化
  • 有狀態持續性任務,頻道可能持續數小時乃至數天
  • 保障任務唯一性的同時允許更新任務
  • 強實時性和可靠性,無法接受丟路與黑屏
  • 需滿足全球化場景,即使主播和最終錄製儲存區域不同。例如:

    ° 客戶伺服器在新加坡發起錄製

    ° 主播在中東接入 RTC

    ° 錄製檔案上傳到北美

通常來說,這些場景中的傳輸問題,客戶往往沒有辦法自行搞定。因此在實時互動邊緣雲場景中,聲網提出瞭如下圖所示的架構:

圖片

聲網有一套叫 UAP 的雲原生邊緣應用平臺,可以就字面意義理解為通用應用平臺。開發者可以在上面執行任意的應用程式碼。

中間是 RTE Runtime,可以理解為聲網內部的服務端 SDK。上面的任意應用程式碼可以被跑在任意位置,UAP 平臺會幫大家去管理資源編排、容量規劃、遷移管理、負載感知、智慧排程、動態組網在內的邊緣場景下的問題。

總的來講,我們希望透過對底層資源包括對邊緣複雜度的封裝,讓業務能夠只關注在最上層的應用程式碼的開發。同時大家也可以把這個平臺想象成一個 Linux SDK,可以用來做各種各樣的 RTE 的場景。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相關概念,給大家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圖片

上圖左下角是一個 golong 的例子,藉助 UAP 可以用一個非常小的 library 快速的把任意的程式碼邏輯整合進來。這裡的執行環境是不受限的,開發者可以用任意的容器負載放進來,同時我們提供一個完全雲原生化的應用規範和標準,做到分鐘級的部署。

上圖右側是聲網內部的一些 CRD。在這個 Demo Serverless 的例子中,我們定義了幾個 worker,用了一個自定義的 demo 映象,Request 的一部分資源。在分鐘級的時間內,就可以把這樣的一個 Demo Serverless 推廣到全球的各個邊緣上。

同時業務不需要管節點跑在哪、怎麼連到它,整個過程都是有動態註冊、動態分配的,這一點後面我們會詳細來講。

當然這是最簡單的一個整合的場景,還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模組可以按需擴充套件。

下面來講一下,剛剛說的接入分配的過程。

圖片

上圖左側的示例圖有些複雜,所以我做了一個簡化,大家可以看右邊的這三個小圓圈。

我們在做任何邊緣業務的時候,第一步要考慮的就是排程,也就是需要滿足哪些不同場景。比如說可能有些是對負載比較敏感,有些對時延比較敏感,有些對地理位置比較敏感,這些條件都會由演算法規劃出來一個最佳的排程策略。

同時業務也可以在上面去自定義想要的業務邏輯。比如可能想要多個不同的版本,想在不同的區域用不同的版本,包括可能精確到不同的業務場景去用不同的版本,又或者可能他有自己的業務屬性,在他的業務屬性下可以進一步去控制更復雜的策略。

比如說像匯聚,最終在端測聲網的 SDK 也會去完成一個動態組網,實現匯聚→遷移→重連的高可能閉環。經過這幾個步驟的整合,基本上可以幫業務做到透明化。

在分配的基礎上,還有一層是服務部署在哪裡,這是一個雲原生的資源編排問題。在聲網內部有一套叫做 HCI 的底層雲原生平臺,它是基於 kubernetes 開發的。我們把這整套的雲原生架構推廣到了聲網在全球的所有邊緣上。

除 kubernetes 本身有的一些機制外,我們還做了一些特殊的邏輯。

圖片

首先是一個基於雲原生的全球資源控制面。我們同時有 HCI 核心環境和 HCI 邊緣環境,這兩個環境同時滿足分鐘級排程至全球任意邊緣節點的能力。

在簡單的 Kubernetes 裡面,我們認為它是一個裸 API,而我們提供的是經過一定封裝的平臺,不是讓開發者直接在裡面裸跑容器,是經過負載封裝之後,有一個不受限的執行環境,同時它能在平臺上很好的管理長駐程式、有狀態的長生命週期任務、動態函式等。

另外是為邊緣設計最佳化。在邊緣上使用複雜業務場景具有相當的困難性。比如說有些業務它需要彈性的 IP,IP 需要能夠跟著 Pod 進行遷移;又或者說需要一個四層的邊緣負載均衡器,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都實現了軟體化的邊緣彈性,可以在邊緣環境中快速實現各種各樣的豐富的網路棧擴充套件。

同時像複雜業務基本上會有更加麻煩的一些編排策略,比如說可能需要在一組 Pod 之間去共享 Sidecar,多版本灰讀等豐富的編排策略,這些都會在內建的 CRD 當中得到支援。

下面再來看一個簡單的 DEMO。

圖片

上圖是我們的 DEMO Serverless,展示瞭如何一鍵部署到邊叢集。在我們內部既有圖形化的介面,也有類似圖中這樣的命令列釋出工具,開發者可以用完全雲原生的方式一鍵部署,就像在操作 Kubernetes 一樣。在業務負載層面,既然是 Serverless 那肯定是要讓業務不去關注資源層面的問題,所以我們有一個高精度的容量預測和動態伸縮能力支援。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個圖: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這是一個線上業務的預測視窗,視窗內的黃色區域是提前 15 分鐘預測出來的一個排程線。

從圖中前半段的曲線可以看出,預測值和實際情況保持了高度的準確性。我們的動態排程能力可以讓開發者在使用雲原生邊緣平臺的時候,更好的實現資源層的靈活性,而不需要去關注到底要在不同的區域中規劃多少容量,同時還可以實現容量間的實時調配,為不同的業務實現更好的彈性。

在這些基礎上,我們還解決了傳統雲原生當中非常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 —— 動態負載。如果所有資源都做靜態分配,沒有辦法應對實時互動場景下突發的各類場景。我們前面舉的例子,是一個頻道內主播突然變多了,在這樣的場景下,我們排程其實分成了兩層。

圖片

上圖左側的草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表示的是在業務的 worker 層面,agent 會實時感知到機器和業務層面的負載情況。並且這是一個全網的對 CPU 記憶體、GPU 磁碟的使用情況的整體秒級感知,使得我們可以在秒級時間內去規避排程熱點,做到完全實時的排程和遷移。

這個層面上和傳統的容器靜態分配不同,我們可以在動態規劃資源池之後,動態的根據負載分配容量。如果出現了超大規模的頻道,比如說客戶做活動突然湧進了很多人,我們就可以快速的把機器上的其他業務遷移走,避免影響到其他業務場景。

這在本質上相當於實現了 Pod 與 Pod 之間的資源共享,一組相同的業務容器負載可以共享資源,我們就不用擔心資源會分配過度或者分配不足。之前我們可能會說 request 2C 有點少、request 8C 有點多,那現在就無所謂了。其實所有的 Pod 之間,只要存在資源就都是可以共享的,但如果資源真的沒有了,也會被動態的規劃到別的地方。

智慧路由是相對高階一些的能力,也相對比較複雜。

圖片

智慧路由在業務場景中有時會被提到。

我們希望相同的頻道一起被處理,比如抓娃娃機場景中,當大家一起在抓娃娃,我們希望用一個 convergeKey 實現任務的匯聚。如果娃娃機需要一個 GPU,那也可以在申請分配資源的時候帶一個 GPU 加速。

同樣,也可以去指定分配各種不同的版本,實現多版本並行的線上業務,我們會根據實際的業務場景給客戶做動態分配。

還有一塊是傳輸和狀態管理,這一層面是聲網真正的一個邊緣大殺器。

邊緣會存在非常多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要想真正的解決複雜業務場景,不能只是靠分配、部署、託管,不是一個簡單的 Serverless 就能搞定的。所以在後臺除了 Serverless 能力之外,我們還有大量其他的後臺能力,比如說 Worker 狀態管理帶來的可操作性。目前市面上沒有什麼 Serverless 場景是可以在任務啟動過程中仍然去持續管理它的,這個時候我們的特殊架構便可以帶來一些操作上的便利。

最後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聲網 UAP 在實時互動邊緣雲層面,跟現在市面上的其他雲廠商相比做了哪些不一樣的事兒。

圖片

這個表格不算列的很全,我們基本上都是按照遇到的業務場景、業務挑戰,去做一些針對性的規劃。但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第三方,包括雲函式、雲容器或者邊緣函式現在的一些場景支援。

業界現在可能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時互動邊緣雲,但從表格我們可以看到,聲網可能是在 RTC、RTE 領域走的比較靠前的廠商了,並且一直專注給開發者提供開箱即用的是實時互動能力,所以在內部我們會更關注如何合理的解決這些問題。

之所以做這些,是為了什麼呢?大致有三點:

圖片

  • 進一步降低門檻

在內部我們希望能夠降低 RTE 應用的開發門檻,帶給大家更多、更快、更好的 RTE 後臺服務。當然這是相當艱鉅的一個挑戰,現在還存在一定的門檻,即使在有了我們這樣的一個平臺的基礎上,也需要開發者有非常強的研發能力,需要能正確的整合,去解決好高可用的故障切換。所以,我們還是希望能夠進一步對能力做抽象和封裝。

  • 完善解決方案

同時,我們也在聲網後臺內部不斷深化完善內部的基建能力,加強應用性和工具鏈,最終帶給大家更多開箱即用的場景。

  • 與生態和合作夥伴結合

進一步來講,我們也希望能夠跟生態合作伙伴做結合,透過雲市場接入更多第三方的互動場景,放到我們的邊緣雲平臺上。我們會針對有開發能力的合作伙伴,一起考慮如何進一步開放我們的實時邊緣雲的能力。

03 當 RTE 遇見 Serverless

前面講的是聲網內部的一些技術能力和方案,相信大家也會很關心我們的能力除了做了一個雲錄製之外,還能給大家提供什麼?

下面我想從完整的業務場景來講一講,RTE 和 Serverless 之間的一些關係和技術展望。

圖片

在一個完整的業務場景裡,除了前面提到的基礎的 PaaS 能力,還有很大部分都是基於每一位開發者身上實現的應用邏輯,如何解決這類業務邏輯的互動問題也至關重要。

如果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看,可以用無伺服器的移動端把所有的應用邏輯都放在端測,這對開發者非常友好,簡單無後臺。但如果應用比較複雜,團隊和業務已經到了一定規模,這種方法就很難滿足更復雜的場景。

圖片

在早期我們能以這種幾行程式碼整合的 RTC 開發很長的時間,幫助開發者把整個互動應用創新做好,但當業務做大做強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更加完整的後臺。

下圖包含一個大致的示意圖,是當客戶需要管理自己的業務信令、業務事件,結合聲網的 SDK、NCS 回撥,業績服務端 RESTful API 並用的一個相對完整的業務場景。

圖片

上圖中淺色的部分都是客戶要實現的,深色的部分是聲網的各種模組。如果我們上來就給開發者看這樣一個圖,很可能會覺得頭有點大,看起來好複雜。但實際上這裡的複雜結構一定程度上是不必要的。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引入了三個端之間的互動。開發者的端側以及我們的兩套後臺,這樣勢必會帶來極大的通訊成本,包括中間的互動鏈路。

假如說專案中聲網後臺的任意互動都有需要,那中間任何一端出了問題都非常麻煩,比如前面提到的雲錄製,可能要收一個雲錄製的回撥,才能知道在錄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

但是有可能聲網的錄製並不能直接滿足你的場景,比如說在錄的過程中主播和觀眾需要同時出現,或者說在特定的時刻才開始錄製,顯然是需要特別關注在自定義的業務場景下的錄製是如何實現的。我們過去直接提供的 API 不能直接幫客戶實現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的用 Serverless 去簡化架構。

前幾年大家有看到聲網的 aPaaS,某種程度上就是新架構的體現。我們希望能夠把我們跟客戶之間的互動、客戶跟後臺之間的互動做簡化。

圖片

這裡我們把它粗略的分成兩大類,實時互動場景和非實時互動場景。

非實時互動場景其實就是客戶自己的業務端和後臺的互動,但我們希望的是把實時互動相關的場景在聲網整體做一個閉環。這樣的好處是非常大的,因為實時互動相關的功能開發其實都不簡單,聲網可以幫開發者儘可能的去遮蔽這部分的複雜度,同時實現客戶自定義的業務邏輯。比如說互動遊戲場景中的仲裁、防作弊,這些都是沒有辦法單純在端測去實現的。

整體來看,我們希望能夠去賦能開發者,讓實時互動觸手可及。

我們並不是在做一個 Serverless,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雲廠商,而是一個專注於做實時互動的平臺,希望能透過基於 RTE platform 的開放性框架,讓內部的實時互動邊緣雲更好的孵化 RTE 場景。

從 Serverless 的角度來看,我們更加關注整個生態以及實時互動應用後臺能力的發展。

邊緣應用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同樣也越來越完善。

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看,電話,簡訊這些大家習以為常的基礎服務都可以認為是邊緣化的互動場景。

而聲網後臺今天帶給大家的 RTC,RTE 互動能力,其實也是一個分散式的邊緣雲,未來的十年,我們認為整個實時互動邊緣雲,還會更多的走進大家的生活,會給開發者帶來更多更復雜豐富的業務場景,也希望我們真正能夠透過這樣的 Serverless 能力,讓實時互動變得觸手可及,無處不在。

圖片

我本次的分享基本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關注。也希望今天的這個分享能幫助到大家,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聲網未來在 RTE Serverless 應用領域的新進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