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工組織釋出的一份報告指出,亞太地區的勞動力市場已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實現部分恢復,但全面恢復仍遙不可及。據預計,該區域2023年的就業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這份題為《2022年亞太地區就業及社會展望:反思產業戰略,促進以人為本的未來就業》的報告指出,2022年亞太地區的就業人數相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增加了2%,意味著2020年間損失的5700多萬個就業崗位得到了恢復。

尚未實現全面恢復

儘管如此,亞太地區的就業尚未實現全面恢復。2022年,該區域仍缺乏2200萬個就業崗位,與倘若未發生大流行病的情況相比,就業缺口達1.1%。由於當前全球和區域的地緣政治局勢不穩定,該區域的就業增長舉步維艱,預計到2023年,這一就業缺口將增加到2600萬 (1.4%)。

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的總工作時間仍低於2019年的水平,且2022年的失業率相比2019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達5.2%。

2022年,亞太所有次區域2020年的就業損失都得到了恢復,相比2019年呈現了正向就業增長。然而,就業增長未能與人口增長同步,2022年僅有太平洋地區的就業人口比率相比2019年實現了增長。

勞工組織的助理總幹事兼亞太區域主任宮川千穗子 (Chihoko Asada Miyakawa) 表示:“雖然亞太地區的就業出現了回升向好的趨勢,但該區域的勞動力市場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未來的就業增長仍面臨許多額外的挑戰。關鍵的一點是,我們要恢復該區域包容的、以人為本的就業增長,而不僅僅滿足於透過提供非正式、低質量的就業機會實現‘準’恢復。”

大多數人的就業:勞動密集型產業

該報告首次對亞太地區1991-2021年30年間各個產業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評估,以顯示哪些產業的就業機會在增長,哪些產業的就業機會在減少,以及哪些產業能夠提供“體面工作”。

報告顯示,雖然亞太地區資訊科技以及資訊服務產業的就業增長是最快的,但2021年僅有940萬人從事於該產業,僅佔就業總人數的0.5%。

相比之下,亞太地區就業人數最多的三個部門分別是農業、林業和漁業、製造業。同時,2021年,亞太地區共有11億人從事於批發和零售貿易,佔該區域19億勞動力的60%。

這些勞動力集中的產業的工作往往有以下特徵:勞動生產力有限,工資微薄,工作條件艱苦,工作穩定性和收入保障低。從事於這些產業的勞動力大多缺乏社會保護,而且他們的工作往往是非正式的。由於新冠疫情,近幾十年來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基本都付之東流。

勞工組織高階經濟學家兼該報告的主要撰寫人埃爾德 (Sara Elder) 表示:“雖然亞太地區的經濟在過去半世紀間持續增長,但實際上,該區域大多數勞動力仍然在從事‘亞洲奇蹟’並未惠及的傳統產業 。雖然目前人們最為關注的可能是資訊科技和現代產業,但在亞太地區,最有潛力推動就業增長以及提供體面工作的產業是那些看上去並非如此光鮮亮麗的產業。未來的挑戰在於我們要保持並增加政策關注以及公共投資,以便在各個產業,尤其是在勞動力集中的產業,提供體面工作並促進包容性。”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