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搶先機搞小程式?別瞎忙活了 小程式不適合你

佚名發表於2017-01-10

  1月9日,在iPhone正式釋出10週年的這一天,微信小程式如期而至。正如賈伯斯說Apple重新發明手機一樣,微信團隊選擇在這一天上線醞釀了一年之久的小程式,既是向史上最偉大的“工具”之一的iPhone致敬,也暗含著重新發明點什麼的意味。

resize

  2007年1月9日,賈伯斯在iPhone釋出會上說:“今天Apple重新發明手機。”

  從凌晨開始,小程式就刷爆了我的朋友圈,當然更多的不是小程式本身,而是各種小程式開發群的二維碼。12小時後,光愛範兒一家就加滿了將近50個小程式開發群,小程式在開發者中的熱度可見一斑。

  不過,這種熱未見得是好事。大家太關注“紅利”,太希望獲得所謂的“先發優勢”。一些開發者早在小程式開始內測時,就到處託人找關係,希望獲得一個內測資格,好像你入場早就能拿走更多的好處。當然中國網際網路過去很多時候確實是這樣,早到者拿走了大部分好處,有人把這種先發者吃光所有網際網路紅利的狀況叫做“網際網路上半場”。

  小程式並不存在這樣的紅利,或者說,小程式沒有我們慣常理解的那種紅利。在上月底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用一連串的“不”,斷送了所有早睡早起吃紅利的投機企圖:小程式不做入口,不做小程式商店,不能訂閱,不能推送訊息,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能做遊戲,甚至連搜尋都受到嚴格限制,不能做微信搜尋最佳化……

  在很多人的深層意識裡,所有的商業機會,都是營銷機會,進入得越早,營銷成本越低。這種思維在微博早期,微信公眾號早期,都得到過驗證。不少人甚至認為,小米就是微博紅利的最大受益者,小米今天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微博紅利已經消失。

  我想說,這種看法既淺薄又危險。抱著營銷目的趕來喝小程式頭啖湯的,註定會無功而返。我做了手機應用,現在再做一個小程式版本,既能獲得早期紅利,還多了一個獲客渠道,一箭雙鵰不是嗎?有這種想法的不在少數,甚至包括不少大公司。

  在微信的各級入口中,京東原本就有一個跟“朋友圈”同樣深度的“購物”入口,但是這個入口做得怎麼樣?我覺得基本被浪費了。那麼“京東購物”小程式,跟京東手機應用,以及微信“購物”入口,三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各自的定位有何不同?小程式的觸發場景是怎樣的?如果沒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只是做一個手機應用的小程式版本,拿來承接所謂的小程式紅利,恐怕不但得不到紅利,甚至連未來的機會都會被提前葬送。使用者常常會拒絕使用一個他用過,並且體驗糟糕的產品,即使這個產品已經做了巨大的改進。

  小程式的相關詞應該是“場景”和“服務”,而不是“流量”和“紅利”,這讓很多開發者感到不適應。我斷定,趕上第一波浪潮的這批小程式,能持續活在使用者的場景中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會很快被使用者遺忘,真正做到了讓使用者“試完即走”,沒有第二次。

  沒有場景就沒有小程式,這正是目前大多數已推出的小程式的命門所在——它們沒有合適的觸發場景。所謂場景,就是你只有走進了一家餐館,在餐桌前坐下,你才會掃碼點菜;你只有走到了一個公交站牌下,你才會掃碼檢視下一班車幾分鐘後到達。離開了這樣的場景,你就跟那家餐館以及那個站牌再無關係。在這樣的場景下,小程式可以幫餐館節省服務成本,幫公交公司提高客戶滿意度,與此同時,幫使用者節省時間、提高體驗。雙贏。

  所以,小程式實際上是企業在合理的時間,合理的場景下合理地滿足使用者的合理需求的一種技術手段,其出發點在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客戶滿意度的提高,而不在營銷和獲客。很可能,我們需要有一個較長的摸索期,企業去尋找最合理的場景,使用者去習慣新的自服務的方式,就像我們今天越來越習慣掃描二維碼,甚至不記得沒有二維碼的時候我們是怎麼過的。

  現在有這樣一種論調:我做小程式不是在幫微信建立壟斷帝國嗎?微信不給小程式提供入口,迫使企業廣撒二維碼,而這些二維碼又都成了微信的推廣和入口。這論調聽上去還挺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呢。我想說,是的,你的確在幫微信擴張它的領地,不僅如此,你開發iOS應用是在鞏固Apple封閉生態的優勢,你在淘寶賣貨是在幫阿里壟斷電子商務,甚至你用百度外賣叫個餐都是在幫百度建立競爭優勢……

  如果你總是帶著這樣的思維模式,總是擔心別人獲益,你固然不會成全別人,同時也永遠不會成全你自己。不光小程式不適合你,所有別人提供的工具和平臺,統統不適合你,你適合回到史前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