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綜藝IP前瞻:貧富差距拉大 大哥吃肉小兵喝湯

佚名發表於2016-02-03

  IP(智慧財產權)是2015年文化產業的熱詞。無論影視劇、手機遊戲,還是綜藝節目紛紛走上IP產業化的道路:圍繞一個熱門電影、綜藝節目、電視劇等核心IP向產業鏈上下游縱深,把單一的專案形式擴大成多種形式的衍生產品,形成貫穿遊戲、出版物、周邊等多種產品的產業鏈。不過,只有IP前期足夠強勢,才能支撐其後續孵化。那麼,問題來了:IP前期如何運作才能爆發?今天,我們一起從2015最火的真人秀切入探討綜藝IP的產業化運作。  

圖1

  圖1

  誰能成為出頭鳥?2016繼續靠錢說話

  綜藝節目發展由來已久,從發展最早的《綜藝大觀》,到壽命較長的《快樂大本營》《康熙來了》,再到現象級的《超級女聲》,以及後面爆紅的《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和《跑男》和以《奇葩來了》為代表的網路綜藝,綜藝熱在國內經久不衰。有媒體預測,2016年國內將有400檔衛視綜藝節目霸屏,湖南衛視有16檔季播和2檔常規節目,浙江衛視節目播出在22檔以上,其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雲南衛視平均各有10檔左右的節目。

  眾所周知,隨著圍繞綜藝IP展開的衍生產業磅礴起來,一檔黃金節目為電視臺帶來的“錢途”不可估量,但節目井噴的前奏除了節節高升的藝人片酬,還有昂貴的製作成本,節目常規運作都離不開一個很俗很高階的詞——那就是“資金”。

  電視臺為了讓節目成為眾多節目中的出頭鳥,除了精細化的節目策劃,節目製作、宣傳、發行、營銷也同樣不可忽視。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以前期為招兵買馬而積蓄“彈藥糧草”更讓人扶額默嘆,製作方一邊在在資源推介會上各出奇招,一邊需要擴張新的贊助渠道。

  衛視吸金差距擴大,大哥吃肉小兵喝湯

  近兩年,內地綜藝市場迎來黃金時代,投資人紛紛加入綜藝藍海,很多廣告主也是慷慨擲金,無奈各大衛視的差距日漸拉開,各臺的綜藝招商也呈現“馬太效應”:肥的人流油,瘦的人流淚。一方面,大量資本集中倒向熱門綜藝——如《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節目動輒吸金好幾億,芒果臺黃金時間檔的綜藝節目的廣告資源合作就能達到3億,獨家冠名4—10億不等;另一方面,數量更為龐大的二三線衛視節目卻乏人問津,在製作節目時往往是囊中羞澀。

圖2

  圖2

  文化金融平臺——數字產權交易平臺或成救命稻草

  隨著新媒體形式的變革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對傳統電視節目過分依靠廣告收入和版權交易的商業模式提出了挑戰。國內的二三線電視臺在發現依賴傳統招商方式並非上策後,開始借鑑國外證券化的路子。例如:將節目的版權收益授權給產權交易平臺,交易平臺透過證券化拆分從而募集製作資金。這樣一來,產權交易平臺便有了“造血”功能,一方面是為節目製作方融到資,提前回籠部分節目收益,降低了他們的資金獲取成本,一方面讓一般公眾以投資人姿態參與到看好的綜藝節目中去,提前做市場預熱。

圖3

  圖3

  據瞭解,為了促成國內數字產權證券化交易程式,2015年年底,中國證監會、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工商總局、銀監會、商務部政府聯席會議審批成立了內蒙古文化產權交易所-數字產權交易平臺。該平臺主要是為泛娛樂領域內的網路遊戲、影視、綜藝等多領域提供規範的交易和完整的納稅服務。這種合作模式的優勢是:二三線電視臺將會實現快速融資,同時,這種交易方式相對傳統招商方式更公正,市場更透明,也縮減了線下交易談判冗長的過程。

  從觀眾角度考慮,綜藝節目除了吸引資本投入之外,還要著力於獨家特色內容的製作,體現節目的差異化,不斷增強使用者黏性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