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碼頭曾碧波:進口電商“三直”模式起步

佚名發表於2015-12-31

洋碼頭,這家原本不被大眾熟悉的跨境電子商務第三方交易平臺,因為與蘇寧易購合作推出“全球購”、第一個入駐天貓國際而被推到臺前,成為資本青睞的物件。

創始人曾碧波說,自己當初最大膽的決定就是揣著20萬元人民幣去美國矽谷建貨倉,“從朋友家車庫起家”,最初自建物流是因為“對國際轉運現狀極其失望”。

在穩定了海外物流後,他看到了產業鏈上另一個領域,“構建一個新的產業形態,幫助國外零售產業跟中國消費者直接對接,完全打通這個鏈條。”曾碧波的理解是“海外零售商應該直銷給中國消費者,中國的消費者應該直購,中間的物流是直郵。由直銷、直購、直郵撐起這個生態鏈。”

洋碼頭官網 洋碼頭曾碧波 洋碼頭掃貨神器 洋碼頭有假貨嗎 洋碼頭app下載

曾碧波十分反感別人把洋碼頭稱作海淘,“洋碼頭做的是海外直購、跨境網購,是清清楚楚的到手價。這不叫淘,淘是折騰,看不到前景。”

但這種理想的跨境網購模式,讓曾碧波感覺 “蠻累”。“做了四年多,到今天也只是小小規模,跟中國本土電商萬億級規模沒法比。”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介紹到,目前洋碼頭在電商平臺佈局包括C2C、B2C。其中的B2C平臺,就是直接引入了海外中小零售商入駐。在他看來,這些“小而美”的中小零售商,在價格與拿貨能力方面不一定比一些大型零售商差。

曾碧波相信,未來5~10年跨境網購的規模在總體網購佔比將攀升至10%~15%,若以萬億級規模估算,也將是“人人分一杯羹”的可觀景象。

第一步做自建物流

NBD:當初創辦洋碼頭的背景是什麼?

曾碧波:2009年,我從美國留學回來成立了洋碼頭。當初是看到海外產品與中國產品價格差距很大,在進行了一些產業研究後,發現國外零售商與中國市場間的距離太遠,導致在引進一些品牌時,相對區域化、隔離的定價體系出現,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渠道。

對於國外零售商來講,進入中國市場門檻太高,消費者買東西也只能委託中國的進口商來買。產生了這種流通性的問題後,才導致同樣的產品在中國售價很高,這是我們當時發現的問題。

網際網路的普及,將資訊、技術不對稱的可能性降低,定價體系的操作難度已越來越大,網際網路讓這種壁壘有了打破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把國外產品以較低的門檻引入中國市場。

NBD:解決國外零售產業與中國消費者之間距離遠、流通效率低,要面臨哪些問題?

曾碧波:首先是資訊不對稱。國內的消費者不知道國外的產品賣多少錢,也不知道國外有哪些產品好。隨著出國留學潮、境外旅遊興起,這個資訊壁壘慢慢被打通,各種各樣的海淘產生,但這個過程很慢。

其次,要把海外的零售商跟消費者直接對接起來,做到“直銷”或“直購”,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是物流。即便資訊壁壘打通,消費者看到了、想買了、甚至成交了,怎麼能夠讓供應鏈有效、低成本且合法地把這個產品從國外配送到消費者家裡,並讓消費者全程管控?這種物流情景和國內本土的物流完全不同,中間涉及了大量矛盾。

所以當時回來創業時,第一步做的是自建物流。從2010年開始在國外建倉,在美國建物流中心,幫海外的一些小賣家,把訂單配送到中國消費者手裡,那時洋碼頭還沒有誕生。

“三直”打通供應鏈

NBD:洋碼頭誕生後,在電商平臺如何佈局?目前銷售情況如何?

曾碧波:運作1年後,在美國有了3個物流中心,可以以較低的成本與較快的速度完成物流配送。同時,我們看到了這個產業鏈有很大的空白區域,國外的零售商還沒有意識做中國市場的網路零售。當時,很多華人做C2C,所以洋碼頭這個平臺一開始也做C2C,也就是海外代購。直到現在,這部分發展較快,規模也挺大,每個月銷售額大概在6000萬~7000萬元人民幣。

去年底,我們的B2C業務上市,我們叫做商家直購。洋碼頭電商平臺目前的佈局就分為這兩種:C2C與B2C。此後,天貓國際與我們合作,採取的模式也是直接引入海外小型零售商。B2C的整體規模也已經做到每月6000萬~7000萬元人民幣的銷售額。

NBD:洋碼頭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曾碧波:再構建一個新的產業形態,幫助國外的零售產業跟中國消費者對接。換句話講,就是海外零售商應該直銷給中國消費者,中國消費者應該直購,中間的物流是直郵。三個直:“直銷、直購、直郵”。

NBD:目前規模與傳統電商額度相比,處於什麼水平?

曾碧波:洋碼頭做了4年多,到今天為止也只是小小的規模,可能在行業裡做得還可以,但是無法與中國本土電商動輒上萬億元的規模比。

未來5~10年跨境進口電商產業將發展為一個很大的產業,我們相信它將佔整個中國網路購物的10%~15%,這已是非常可觀的市場蛋糕。

代購意味著隔了一層

NBD:您所說的直購、直銷模式與大眾熟悉的代購區別在哪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