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受訪者經常透過網路平臺接受碎片化知識

佚名發表於2015-08-26

原標題:44.3%受訪者經常透過網路平臺接受碎片化知識

  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經常透過微博、微信等網路平臺攝入碎片化的資訊,這種透過手機等電子終端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被稱為碎片化閱讀。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透過問卷網對20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4.3%的受訪者經常透過網路平臺接受碎片化知識,65.3%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快捷方便,49.6%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無法形成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體系,52.0%的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需要深度閱讀作為輔助。

  受訪者中,00後佔1.0%,90後佔27.7%,80後佔45.5%,70後佔18.6%,60後及以上佔7.0%。

  正在讀大三的徐展新認為,有趣的碎片化資訊可以幫助他發掘讀書時不感興趣的內容。“就算沒有碎片化閱讀,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去看書,碎片化閱讀至少給一些人提供了一種簡單的獲取資訊的渠道,讀總比不讀好”。

  網友“Lachel”認為,碎片化閱讀成為主流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個人時間被工作、生活、娛樂分割和擠壓成碎片,人們難以進行整段時間閱讀;二是人們對資訊和社交的焦慮讓碎片化閱讀的地位上升,資訊的匱乏就意味著社交的落後,迫使人們不斷接收新的資訊。

  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的優勢包括快捷方便(65.3%)、高效(51.6%)、門檻低(47.9%)、資訊量大(44.1%)、增加閱讀和學習的興趣(26.8%)、形成與他人的共同話題(20.7%)、娛樂時尚(17.7%)。

  但“Lachel”同時指出,碎片資訊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並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且往往不夠嚴謹、全面。

  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碎片化閱讀的弊端包括無法形成完整有邏輯的知識體系(49.6%)、弱化思考能力(49.2%)、使人們不再進行深度閱讀(38.6%)、容易遺忘(37.3%)、易受情緒牽制(31.2%)、閱讀喪失文化意義(13.8%)。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新聞與傳播系教授李武指出,討論碎片化閱讀的優缺點時首先要明白讀者的閱讀動機:“讀者開展閱讀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在我們的研究中,閱讀動機就是一個多維的概念。讀者可以為了獲取知識去閱讀,可以為了社交目的去閱讀,也可以為了消遣娛樂去閱讀,不一而足。”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武認為,對於當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來說,碎片化閱讀不啻是一種利用碎片時間獲取資訊並達到消遣娛樂目的的有效閱讀方式。“從閱讀的層次來說,閱讀有深淺之分;但是從閱讀的目的來看,閱讀並無崇高或卑賤之分。我們不能因為碎片化閱讀是淺閱讀而認為碎片化閱讀無益,要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長期關注某一領域的話題,並接受碎片化的知識,是否對了解這一領域有幫助?調查顯示,12.5%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有幫助,58.4%的受訪者認為比較有幫助,21.6%的受訪認為幫助不大。

  在體育和歷史這兩個領域,徐展新長期關注著籃球和三國的相關話題。“有時候為了反駁一個人的觀點我自己會去尋找一些資料或史料,一來二去就加深了對籃球或三國曆史相關問題的瞭解。”徐展新坦言,碎片化閱讀本身不會提供一個系統性的知識,但是可以讓他原有的知識體系不斷補充和完善。

  “碎片化閱讀是媒體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種形式,是網際網路時代獲取知識的一個新的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斌豔直言,由於進行碎片化閱讀而使使用者不能進行深入閱讀的說法很牽強。“不是碎片化閱讀讓你怎麼了,而是說你怎麼樣去利用碎片化閱讀。平衡之前閱讀方式和現在這種碎片化閱讀的關係也值得重視。關鍵還是在於使用技術的個人”。

  調查顯示,在對待碎片化閱讀的態度上,52.0%的受訪者認為需要深度閱讀作為輔助,44.1%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基本的知識體系作基礎,40.5%的受訪者認為關鍵在於個人融會貫通的能力,39.7%的受訪者認為需要相關的實踐經驗。32.2%的受訪者認為只要不斷積累,就會了解某一領域。僅5.9%的受訪者認為有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就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