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佚名發表於2015-11-30

2016年2月,Google將正式重返大陸。在離開這五年裡,國內關於Google的社會輿論從未停止,Google方面也幾度傳出過重返的訊息。

彷彿久負盛名卻已眼瞼滄桑的天女再次惹塵——誰會看好,誰在唱衰?誰會恐慌,誰又在期待?

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以“Google中國” 作為關鍵詞查閱Google官方宣佈返華前後一週的社會熱度指數(Google趨勢和百度指數),國內已經漸漸冷卻了關於Google返華的話題,國際上也只是維持著低頻討論。

足以見在快餐式的新網路時代,即便是Google返華這樣的“驚愕”決策,也再難激起網民們的熱切關注。

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繼續觀察關鍵詞“Google中國”的需求圖譜,可以明顯看出,在11月第一週內相關關鍵詞的搜尋量還在有所上升。

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11月第2周下降趨勢同比顯著。

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注:資料來源來自百度搜尋,能上Google的網民佔比太小本文不予討論。

2010 年1月,Google因關鍵詞搜尋結果審查不符合中國法律法規一事發表博文《A new approach to China》,暗示將停止對中國市場的維護,隨後因與中國政府的兩次協商談判未妥,於3月再次借駭客攻擊問題指責中國,並宣佈正式停止對Google中國搜尋服務的 “過濾審查”, 並將搜尋服務轉至香港。

此次Google返華,對中美網際網路發展來說都至關重要。對於中國方面,意味著中國政府的強勢監管得到了尊重;對於美國方面,意味著強大的利益驅使商業行為改變,Google的做法對其他嘗試入華的美國甚至歐洲網際網路企業起到的標杆效應明顯。

縱觀網際網路發展歷程,外企入華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水(zheng)土(ce)不(jian)服(guan),作為“新四大文明古國”坐擁8億網民的中國大陸商業潛能誘惑力非凡。從委屈、到倔強、再到委屈求全、最終妥協,五年歲月匆匆過去,中國的網際網路商業格局早由1.0版圖進化到2.0,三足鼎立、抱團交叉、國情化、垂直化風氣異軍突起,PC端尚有一絲市場可以爭奪,移動端發展全面落後的Google還能攻城略池嗎?

從目前得到的訊息來看,此次Google返華首批落地的產品是Google Play(包括Store和Game),並不包括核心搜尋業務。Google地圖和Google翻譯很多人說回來了,但其實並沒有完全離開,大部分時候一直是可以用的。

Google Play中國版和海外版的賬號體系是獨立的,也就是說中國特供版Google Play應用商店將無法與海外版Google Play連線。

原生應用商店Google Play市場份額坍縮,本土第三方應用商店吃遍紅利

雖然Google的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在中國統治了接近90%(據Analysis International資料)的市場,但Google並沒有取得與之相匹配的利潤。與蘋果的App Store管理方式不同,Google Play簡直就是監管混亂的犧牲品。

中國擁有近8億持智慧手機使用者,Google Play的使用者量卻只有約2100萬。

在國內,80%的安卓應用商店市場被第三方佔據,其中百度(包括91助手)、360手機助手和騰訊應用寶分列前三。

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來源:中國軟體資訊網

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搜尋業務市場營收份額並不樂觀

2010 年Q1季度(Google退出中國的最後一個季度),Google搜尋在中國的市場營收份額為29.5%,百度為67.8%。

到了2015年Q3季度 (Google宣佈返華前一個季度),Google搜尋在中國的市場營收份額下降到10.0%,而百度已增長至81.1%,如果排除海外營收的話,Google所佔市場份額將跌至3.92%,而在移動端,基本上也是百度一家獨大的局面。

在搜尋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鐵律:第一家大於後面所有,第二家大於後面所有,第三家依然大於後面所有......

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資料來源:艾瑞諮詢和易觀智庫

百度依靠本土化優勢不斷深耕,其中文搜尋業務在短期內完全無法撼動,搜尋局面將長期保持一超多弱的市場格局。

不慍不火的智慧硬體產品系列

在智慧硬體業務遍地開花的中國,Google想僅靠Nexus和Android Wear兩款產品很難輔助其支撐起中國市場。Nexus僅是一款Geek範兒的試水手機,代工製造商為本土最強的手機品牌之一的華為,存在自有競爭關係; 而Android Wear由於Google Now在華受限及Apple Watch的正面阻擊,轉而和出門問問公司合作發展。

智慧電視Google TV和社交流媒體播放器Nexus Q,在樂視和蘋果等把控的市場下毫無突破點可循;電視棒Chromecast拼不過國內一眾電視盒子(市場壁壘較高,樂視和天貓盒子也屢次碰壁);網路筆記本Chromebook和Nexus的定位一致,代工製造商為Acer和三星,同樣存在自有競爭關係;智慧家居Nest目前在國內還沒有產生應用場景,而被Nest收購的無線網路影片監控攝像頭Dropcam,更是玩不過它的China克隆版(聯想看家寶、百度I耳目和360攝像頭等)。

至於高大上的Google Glass,由於價格問題在普通民眾中難以廣泛流行。

更甚遠在天邊的無人駕駛汽車、熱氣球聯網計劃、虛擬現實裝置Cardboard等概念性產品,對中國市場來說還比較陌生,本文暫且不表。

固有業務不斷出現強敵

Google回來了!誰在期待?誰在恐慌?

Google的固有業務產品線

從各條業務線的主流業務上展開分析的話:

1、在創新業務線上:Google程式碼由於受到Github和Bitbucket等的市場衝擊,已於今年3月宣佈擬關閉,目前全面轉向只讀許可權。

2、社交業務線上:由於網路監管,四款產品在中國的普及率幾乎空白,而且國內垂直論壇和IM遍地開花,這一塊業務未來很難推動。

3、在家用與辦公業務線上:來自微軟的Office365將是Google Docs最直接的競爭者;Gmail雖然以酷炫聞名,卻不得不向QQ郵及網易郵箱低頭;而Google翻譯將面臨有道和百度翻譯最直接的較量。

4、在網路業務線上:Chrome及周邊佔據了高達37.07%的市場份額,可惜一直缺乏盈利點,長期以來廣告部門給養。

5、在移動業務線上:根據之前的分析,移動網際網路方面Google幾乎是一敗塗地。

6、在企業業務線上:Adwords和AdSense由於受到瀏覽器市場份額低的影響,在中國市場創收有限。

7、在媒體業務線上:優酷土豆、愛奇藝和騰訊影片等在最近兩年猛發力,猛砸版權和內容,YouTube恐怕只能在廣告時間短一點上搶佔先機。

8、在地圖業務線上: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已經把個人和企業兩端的地圖業務佔領。

9、在專業搜尋業務線上:和百度直接對抗,和360、搜狗等瓜分剩餘市場營收。

可以看出,在後搜尋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網際網路百家爭鳴、遍地開花,體量小的追求質量精,體量大的追求轉身快,Google作為一個外來巨頭,如何快速適應市場將會成為一場教科書式的考驗。

品牌認知障礙

“因為Google仍在中國市場擁有相當數量的粉絲,因此這家公司應當立即重返中國市場。一些大學生目前並不熟悉Google,因為他們在五年前並未使用過Google的服務。再過幾年,年輕人或許都不知道Google是什麼。”

——某Google前員工表示

這是一件讓人尷尬的事情,五年足以培養出一批網際網路新生主力,這不是O2O業務講求燒錢捆綁,也不是P2P業務講求人傻錢多速來,而更注重使用者行為習慣的培養。

綜上,Google要跨越雄厚的文化壁壘,在百花齊開的中國網際網路市場爭奪席位,路還很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