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焦慮:小米生態鏈佈局遇阻,求快的小米卻更慢了!

佚名發表於2015-09-02

備註:本文轉載自鳳凰科技,原標題《揭秘新小米帝國:增速放緩的第三極顯現》,虎嗅有刪節。

從0到450億美金的估值,小米用了近5年的時間。

雷軍正在實施複製100家小米的龐大計劃:諸如小米手環、智慧體重秤、空氣清淨機、智慧插座等大批經過小米模式改造的硬體新品開始殺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

截止目前,小米已經投資40多家生態鏈企業。雷軍的哲學仍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以手機為核心,快速搭建產業鏈,連線所有智慧裝置。

基於“熟人經濟”的投資邏輯

01.png

投資時間資料來源於生態鏈企業宣佈公開獲得小米投資日期

在做小米之前,雷軍所在的金山由於以提供軟體和遊戲服務為主,在營收上對騰訊和百度這類大客戶有著嚴重依賴,其角色也只是巨頭生態鏈中的一部分。

當小米的硬體業務模式開始向平臺化方向演進時,雷軍篤信致勝的關鍵在於生態鏈,“沒有生態鏈的支援小米模式根本做不起來。”2013年8月,在手機業務初具規模後,小米生態鏈團隊應運而生,由聯合創始人劉德掛帥,意在蒐羅國內一流的智慧硬體創業團隊,覆蓋日常生活場景中一切可能出現的硬體產品。

雷軍的投資哲學信奉“人不如舊”,這一點從扶持卓越時期的舊識陳年及順為資本對金山系創業者的特別關照中就得以體現。在小米生態鏈最初幾家公司的選擇上,雷軍同樣也沿襲了這一傳統,他開始挑選那些與小米手機業務有著緊密聯絡的團隊。

在雷軍看來,這些有著深厚的硬體生產製造背景的團隊將會幫助小米提升在新產品上硬體設計、製造和把控能力,使得單品爆款戰略在生產層面上成為可能。“主要是之前合作積累下來的知根知底信任基礎,省去了很多初次溝通的麻煩,配合執行能力高效,這意味著可以更快速的搶佔生產時間和生產資源。”一位小米內部的人士透露。

雷軍對硬體產品有著自己的獨特方法論,他追求完美,講究使用者體驗,難以忍受粗製濫造的山寨品,連續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經歷又讓他對於產品定義和風口的把握有著主導式話語權。

在小米投資之外,雷軍個人的私募基金——順為在生態鏈的搭建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順為基金取“順勢而為”之意,搶佔各個風口上有可能成長為入口級公司的投資物件,在精品硬體專案開始顯露時,或考慮轉手給小米生態鏈。從2014年初開始,順為的投資物件開始向跟小米生態鏈相關的公司傾斜,紫米和聯創都曾獲得過順為的投資,後又將全部持股轉讓給雷軍。

基於爆款的保守產品策略

謝冠宏(小米活塞耳機生產商加一聯創的創始人)曾經是富士康集團裡最年輕的事業群總經理,他對於雷軍剛找到他時提出的49元的耳機方案驚訝不已,在這之前他從未生產過低於99美元的產品。

“賣一千萬臺手機,一定有幾百萬臺耳機和這些可以賣,去年一年移動電源的流水就已經做到了4億元人民幣。”劉德強調巨大的市場容量是小米生態鏈投資考量的第一要義。

在為這些硬體產品挑選合適的操刀團隊時,劉德堅信殺雞需用牛刀的投資理論,比如生態鏈企業相比其生產的產品而言都是“大材小用”。綠米的創始人遊延筠和他的團隊原先專攻智慧樓宇方案,在加入小米之後放棄了之前已經投資了2000萬的專案,轉做了22元的智慧家居套裝。華米的前身是一家從事智慧手錶研發的公司,創始人黃汪坦言在加入小米之前他從未考慮開發相對廉價的手環。

這種看似折衷的推演邏輯實則指向的是小米生態鏈最為核心的原則——務必爆款

因此,小米生態鏈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更多的是基於對有著巨大存量市場的現有產品形態的改造,而非是從無到有的創造一款新的生活方式產品(小米基本上不做從0到1的創新,只做從1到N的改造。)。

而對於市場需求沒有完全起來的產品形態,小米的態度則顯得保守謹慎。

在新興的虛擬現實領域,小米從去年開始就陸陸續續的見過大波創業團隊,至今仍未披露合適的投資團隊。“這個市場太早期很難出現爆款,我們也沒有確定虛擬現實對人眼有沒有傷害,所以不會貿然下注。”小米生態鏈產品總監夏勇峰透露。

這樣一種跟著市場走的慢邏輯或許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目前小米生態鏈產品中沒有出現類似大疆無人機和GoPro這樣創新的產品形態。這兩款產品在產生之初切入的都是相對細分的市場,屬於第一眼看上去很難確定是否會引爆市場的硬體產物。而在這兩款產品火起來之後,小米生態鏈才迅速的找到國內的創業團隊進行入股,開始著手打造無人機和運動相機產品。

對於像小米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融入智慧硬體行業,外界的期待集中在巨頭能夠利用積累的資源帶來更多思路的創新和擴充套件。而小米選擇的方式更像是把硬體產品做好,再談智慧化。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這也便於小米將自己放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即可以透過對存量市場的改造來擴張份額,又可以等待市場對於智慧需求起來後再來完成系統和生態層面的智慧連線。

小米生態鏈的投資速度變慢了嗎?

在這種相對保守的產品策略下,小米生態鏈還能快起來嗎?能否透過不斷的快速進攻而代替防守?

雷軍曾反覆的強調“手機、電視、路由器”是小米最重要的三大業務。在經歷小米和電視和路由器的失敗後,小米手機也正在遭遇市場整體增速變緩,華為魅族等強敵加速圍剿的局面,如果只賣手機賺不來投資人所期望的高額回報,小米能做的只能是快速擴張,贏得更大的疆域。

小米生態鏈則在這一階段承擔起了為小米估值加速衝刺的任務,劉德寄希望於它給小米舊有的業務巨大的補充。在其他兩大主營業務的失敗陰影下,它必須謹慎而又快速的向前衝。

搶專案這是劉德描述起小米生態鏈投資團隊在2014年做中最為重要的工作。“那段時間我們瘋狂的把我們能看得到的方向,都投到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這種投資和生態鏈的擴充的步調,也比去年慢了的原因。”

按照一位小米內部人士感受,這半年來投資的團隊比去年同期而言少了很多,生態鏈的整體增速在放緩。“現在的數量是40家,我們開始懷疑是否真的能做到100家。”

那麼當整個智慧硬體的發展速度開始放緩時,小米生態鏈的投資速度也可能會受到拖累。

一位小米生態鏈團隊的員工透露,團隊內部出現了明顯的焦慮。他坦言變慢是必然會遇到的瓶頸。“智慧硬體領域是一個需求和發展程度都還沒有起來的市場,有的團隊投資一年半了,產品DEMO還沒出來,整個行業的風口沒來,技術也沒成熟,只能等。”

從今年來看小米生態鏈推出的產品除插線板外,血壓計、體重秤、床頭燈、智慧攝像機等產品基本都沒有出現像手環和電源那樣過百萬的爆發性銷量。劉德對此解釋現在只要能跟小米手機產生系統性價值的單品都會去關注,像淨化器市場伴隨著人民生活意識的提高一定會迎來爆發。

劉德透露小米生態鏈下一階段關注的重點將主要放在中型的企業以上以擴充套件生態鏈的外延。

白牌家電智慧化會是關鍵變數嗎?

當推動內部的增長的勢能開始減緩時,小米開始尋求外部的合作,一些中型以上的企業尤其是白電企業成為了小米生態鏈的合作目標。

但這些公司又與小米生態鏈最初所尋找的初創企業不同,他們在公司規模、公司體制、產品定義和生產方面更為成熟,相應的,他們對小米的資源也就沒有那麼強的依賴性。

各自都希望對方成為自己的助力,這些廠商也同樣不願意將自己智慧家居的佈局納入到小米生態鏈的一環。最終,雙方出於各自立場,多會進行相對輕度的嘗試。

但總有一些似乎難以控制的案例,尤其對方是某個垂直細分領域巨頭時。

此前,美的獲得了小米12.66億元的戰略入股,在交易完成後小米持有美的集團1.29%的股份,而方洪波一人便持有美的2.17%的股份。

小米在美的董事會換來了一個席位,但卻沒有換來對美的智慧家居入口的絕對話語權,美的與小米的合作只是優先而並非獨家。方洪波曾表示,美的要積極融入到各個系統和平臺中去,在美的選擇小米之前,美的已與阿里、京東、華為等企業廣泛結盟。

一位美的的內部人士透露與小米的磨合過程實在困難重重,小米強調爆品法則和縮短生產週期以快速推向市場,在關鍵的品控原則上,兩個團隊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標準,這其實是傳統家電的產品思維和網際網路產品思維的碰撞,沒有妥協就難有答案。雙方合作的第二款產品原定於7月中旬釋出,但現在卻遭遇跳票狀況。

與美的磨合上的困難,或許已經讓小米意識到與其他家電企業的合作同樣不會一帆風順。事實上,在四大家電企業中,美的是唯一一家沒有國企背景的公司,也是是對小米而言更容易被開啟的一環,但雙方現在的推進過程卻遭遇了比預想中更多的困難。

按照一位小米生態鏈內部人士的理解,許多傳統企業對小米模式的認同依舊心存較大疑慮,他們擅長機海戰術,產品之間區隔不夠明顯,常常難以將最優勢的資源集中在一兩款產品上。而小米模式則較為激進,講究所有資源都要彙集到目標爆款上,這意味著傳統企業必須砍掉其他的產品線來適應小米的模式。

這自然難上加難。

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無論是生態鏈的哪種合作模式,小米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