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私有化完成,又一家遊戲公司變成了娛樂公司

佚名發表於2015-11-16

<a href=/games/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遊戲</a> 上市 巨人私有化 史玉柱

11月10日,北京水立方,阿里雙11晚會,久未露面的史玉柱按照往年一樣為老友馬雲的雙11捧場,但今年的雙11與往年不同,因為他的巨人與馬雲的阿里一樣將在雙11這天迎來一次大考。

11月11日,巨人在當天借殼世紀遊輪正式在國內A股上市,作價130.9億元,史玉柱成為世紀遊輪實際控制人。

巨人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私有化後在國內上市的遊戲公司,而巨人的私有化以及借殼,不僅僅是對於史玉柱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對於中國的遊戲產業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上海灘這個永遠不缺乏故事的地方,陳天橋的盛大和史玉柱的巨人,永遠會被人常常一同提起,他們之間有著太多糾葛。

但在發展軌跡上,這兩家公司卻截然不同,盛大從網遊發家之後一路縱橫捭闔式開始了產業佈局,雖結局不盡如人意,但至少我們曾經對於盛大的定義是數字娛樂王國,而史玉柱的巨人,從始至終,不管是外界的定位還是巨人自己的定位都是一家遊戲公司。

遊戲公司有遊戲公司的好處,就是現金流充沛,產品一成,躺著24小時賺錢,但遊戲公司也有遊戲公司的壞處,前幾年是輿論的風波,這幾年是資本的故事。

對於常常以商人自居的史玉柱而言,他可以不在意輿論上對遊戲的詆譭,因為再怎麼詆譭,它只要合法且能夠源源不斷的賺錢即可,但他絕對不會允許資本市場對於自己的輕視。

相比於中青寶、掌趣這些年營收和利潤都遠遠不及自己,影響力更是遠遠落後的遊戲公司在國內動輒幾百倍的市盈率,巨人在納斯達克的估值簡直就是不值一提。

當然,你不能怪納斯達克,因為不僅僅是巨人,盛大、暢遊、完美等一概中國的網遊公司都是如此,甚至暴雪、EA等美國本土的遊戲巨頭同樣是一樣的待遇。

這並不是納斯達克對巨人的輕視,而是A股的病態。

但是,當看著一些遠不如自己優秀的人,輕而易舉的就可以獲得比自己更大的“成功”,而這個“成功”只要自己想,也可以唾手可得時,沒有誰可以熬得住。

所以,巨人開啟了私有化迴歸A股,盛大、完美亦是如此。

但是,當巨人開啟私有化的那一刻,實際上游戲公司巨人已經死了,新誕生的公司,不再是一家遊戲公司,而是一個資本娛樂公司,它的本質已經與掌趣、中青寶、遊族並無二致,迎接巨人的必定將是一系列的併購或者是所謂的大娛樂計劃,因為既然你想要加入一個遊戲,必須要遵循這個遊戲本身的規則。

根據世紀遊輪披露的資料顯示,2015年前9個月,巨人營收15.47億元,淨利2.179億元,對比2014年全年23.3億元的營收,11.59億元的利潤,如果不出意外巨人在今年的財報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都將出現大幅度下滑。

而在對比2013年度,實際上2014年巨人已經開始了下滑的趨勢, 2013年巨人營收24.86億元,淨利13.1億元, 2014年營收較2013年下降6%,淨利潤下降了12%。

如果說淨利如巨人在宣告當中所說是因為私有化分紅股權激勵等等因素出現大幅度的下降,那麼營收的下滑,則是巨人的新產品不力所致。

2012年,巨人聲勢浩大的推出由丁國強領銜製作的最新大作《仙俠世界》,但根據相關財務資料顯示,這款投入巨大的產品,截至報告期內,僅僅為巨人帶來了5.2億元左右的營收,相比於《征途》的27億元,以及2011年由紀學鋒領銜推出的《征途2》的32億元,仙俠世界這款產品已經可以直接定義為失敗。

而或許也正是《仙俠世界》與《征途2》截然不同的成績,直接決定了兩個製作人丁國強以及紀學鋒在巨人的地位。

實際上在併購協議當中,巨人也提到,“作為公司的重要產品,《征途》及《征途 2》均是報告期內巨人網路收入佔比較大的產品。如果無法成功維持征途系列產品生命力,將會對未來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一定影響,提請投資者注意巨人網路收入對征途系列遊戲依賴較大的風險。 ”

在端游上,除了征途之外,可以說巨人再無可以拿得出手的產品,但征途畢竟已經是一個近10年的端遊產品,而遊戲終歸有其壽命。

在端遊新產品後繼無力遲遲找不到《征途》的代替品的情況下,巨人在頁遊也曾有過動作,2012年挖來動網先鋒總裁吳盟,其也成為巨人第一個85後副總裁,但是巨人進入頁遊領域時,這個產業基本定型,同時手遊的大潮開啟,截至今日,巨人推出的頁遊專案僅有2個,《創世九州》、《最無極》,而在巨人所透露的近30個正在研發或者立項的產品當中,沒有一款頁遊。因此巨人的頁遊專案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結束。

但頁遊專案的結束,伴隨的並不是手遊專案的崛起,相比於其它老牌端遊公司網易、盛大、暢遊的端遊IP改編產品,巨人的《征途口袋版》從2014年12月上線運營,截至2015年9月30日,總計流水為4.1億元,實際營收2.1億元,也就是說,這款產品的月流水平均為4000萬元,每月為巨人帶來約2000萬元的營收,這個成績在目前的手遊產品當中只能算是中游。

而另外一款號稱上線24小時,付費充值1050萬的網路小說改編手遊《大主宰》成績也十分糟糕,自2015年2月上線之後,它的總計流水為2.72億元,營收為1.36億元,月流水同樣約4000萬元。

在手游上,巨人的嘗試可以說,也完全失敗了。

巨人,正在經歷自征途專案以來,最困難的一個時刻。

遊戲觀察發現,在巨人過去推出的的10款端遊產品當中,僅有一款《艾爾之光》是代理運營,但是到了手游上,除了《大主宰》是代理之外,包括最近整個巨人傾盡全公司資源重推的MOBA手遊《虛榮》在內,在巨人公佈的未來30款產品當中,代理的產品有10款。

當然,並不僅僅是巨人從堅持自研走向了自研、代理的兩條路,端遊公司基本上都在瘋狂的尋找手遊產品,代理。

究其原因,自研的力量並不夠,因為手遊產品成功的偶然性比之端遊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由於手遊產品的製作成本比之端遊要小的多。

舉例來說,巨人在2007年推出的端遊《巨人》耗資數億元,而現在數千萬元就可以打造一款手遊,如果考慮到貨幣的貶值,一款《巨人》的研發費用以及時間,可以研發數十款手遊產品。

這直接造成了市場上產品的數量爆棚、競爭慘烈。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資金實力雄厚的端遊公司,在一方面挖掘自身端遊IP的遺留財產的同時,在市場上開始廣撒網。

根據遊戲觀察得到的訊息,目前一款稍微不錯的產品不算分成代理費用約在2000萬元左右,因此只要10款甚至20款產品當中壓中一款中上游產品,成本就可以回來,同時財報會更好看。

但這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有關金錢的數字遊戲,而不是遊戲本身。

巨人私有化以及上市的時間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間,2013年11月,上市的四家是2015年11月,歷時2年。

這兩年遊戲行業發生了什麼呢?

大量的遊戲公司的職業經理人選擇了離職創業,方向基本上也都與手遊相關。但是巨人呢,遊戲觀察所查到的公開資訊僅有兩個,一個是移動運營總監高偉,一個是《光榮使命》製作人、無錫巨人副總經理顧凱,在巨人的核心人員層面,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一個離職的。

史玉柱的人格魅力是一方面,但更深層次的是巨人選擇了一個私有化回國上市的好時間,在手遊遍地黃金的兩年,利用私有化回國上市的誘惑,巨人很有效的保證了核心團隊。

但這個誘惑在上市之後,在估值達到預期之後,也就失去了效應,可惜的是,這黃金的兩年,巨人並未推出成功的產品,所以未來隨著行權期的到來,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所以在世紀遊輪釋出的投資風險當中,遊戲觀察注意到有一項風險叫,“核心人才流失風險”。

巨人的私有化借殼A股,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國內遊戲產業,尤其是手遊產業爆發後的遊戲產業的一個縮影。

對於巨人,使用者對它的《征途》的定義為RMB遊戲,有RMB就可以主宰世界,但終究這是一款遊戲,是一款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但卻是深諧人性的好遊戲。

所以不管外界如何看待,遊戲觀察一直認為當時的巨人是值得尊敬的,因為它在想著如何研發好遊戲賺錢,但現在已經變成如何用遊戲賺錢,幾個字的差別就是遊戲公司到娛樂公司的轉變,所以巨人已死,而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經沒有了遊戲公司,轉而代之的是娛樂公司。

這樣的公司特性是大談泛娛樂戰略,大肆收購各種CP亦或者產業鏈上下游,大家已經越來越忘記了遊戲是應該沉下心的,應該是想Supercell一樣做了幾十款遊戲,但最終只推出幾款,而不是消費使用者。

【鈦媒體作者介紹:丁鵬Gamewower,一個以魔獸玩家自居的碼字匠,參與過遊戲的策劃,現在關注遊戲、影片、智慧硬體,個人微信(Lancelot121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