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術改變了閱讀方式的今日頭條 還想用演算法來“尋人”

佚名發表於2016-08-18

  摘要:網際網路巨頭們正試圖透過技術優勢“定位”失蹤者。

今日頭條尋人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要是你知道倪萍2014年復出手主持的央視尋人互助節目《等著我》有多高的收視率(高達2.42%),當你知道多少空巢老人在電視機前因這個節目而潸然淚下,你就知道,兒童失蹤和老齡化已經成為這個正在極速前進的中國社會不可忽視的兩個大問題。

  萬一走失的是你的孩子、你家中的老人呢?這個假設離人們的實際生活其實並不遠。

  在中國,尋人的“市場需求”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僅以老人的走失事件為例,據非官方機構估計,中國近年來每年走失的老年人不低於30萬名,每天有超過800名老人迷失在鋼筋混凝土鑄就的城市森林裡。

  是報警,還是發微博微信、貼尋人啟事?除了這些傳統選擇之外,網際網路巨頭們正試圖透過技術優勢“定位”失蹤者。

  而一直致力於用技術解決“閱讀”問題的今日頭條,也在嘗試用技術完成同一件事。2016年2月,今日頭條的公益專案“頭條尋人”成立,據其官方公佈的資料,到7月14日,成功尋回100人。而在不到一個月之後的8月11日,透過這個資訊客戶端已成功找到200人。據參與該專案的內部員工介紹,最快的一次5分鐘就找到走失者,而最多的一次一天便找到了12位。

  還算醒目的成績背後,網際網路企業究竟拿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

  “精準推送”可以透過一個閱讀平臺完成興趣推薦閱讀、資訊分發,而當今日頭條積累了足夠的使用者量,他們的技術團隊發現“精準推送”還可以成為尋人利器,把一個簡單的Push功能應用到了更具有社會價值的領域。

  據今日頭條尋人專案的負責人向鈦媒體介紹,“頭條尋人”分為這四個步驟:

  上傳走失資訊——平臺依據走失時間劃定範圍——透過“今日頭條”APP推送給走失地附近的使用者——使用者向平臺反饋。

  與傳統貼尋人啟事的手段相比,這個基於地理位置和精準彈窗的新模式無疑有著獨特優勢:

  首先是快速,自尋人專案組成員接觸到走失資訊開始,從資訊核實到劃定區域,再到資訊推送,耗時很短。據頭條尋人專案組成員介紹,2016年5月19日,頭條尋人與北京市通州區民政局救助站聯手幫助一名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尋親,前後只用了6分鐘。

  其次是準確,平臺能夠實現劃定範圍內的資訊推送。以走失地點為圓心,根據行走速度、行車速度、高鐵速度等資訊,平臺可算出一套資訊推動時空規則。在這個“保護圈”內推送尋人資訊,準確率無疑可以大大提升。在這個模式之下,每個裝有今日頭條app的智慧手機使用者都成為了尋人網路中的一個節點。

  相對而言,由於求助者往往並不是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大V”,即使透過擁有海量使用者的微博、微信釋出求助,相關資訊往往也無法進入那些對其有需求的使用者資訊流中去。

  巨頭們都在加碼公益方面的投入。例如騰訊推出的“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在去年11月正式上線執行,該平臺是一套預防兒童失蹤社會應急響應系統,一旦兒童失蹤,家長可即時透過微信平臺釋出預警資訊。平臺則基於地理位置,向在“保護圈”內部的使用者推送求助資訊。

  當然,除了有益的技術嘗試,樹立企業品牌和社會責任感的展示也是巨頭們加碼公益事業的一大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