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吃喝指南CEO王志偉:內容電商是個偽命題

佚名發表於2016-12-06

  「企鵝吃喝指南」(id:qiechihe),國內最優質的吃喝類垂直自媒體之一,前期由於選材出色、影片優良,成為行業內迅速崛起的力量。也因第一個將美食測評內容帶入大家視野中,獲得廣泛關注。現有 50 萬使用者,月銷售額超過 200 萬。

  王志偉,「企鵝吃喝指南」聯合創始人及CEO,畢業於復旦大學。做過諮詢投資相關工作,愛喝葡萄酒,愛尋找各地的餐廳。

  NO.1 個人情況及公眾號發展歷程

  插坐學院:你之前的從業經歷,對現在做的事兒有什麼比較明顯的影響嗎?

  王志偉:這是第一次做公司,真正開始做生意。「企鵝吃喝指南」現在有 50 多萬粉絲,今年年初開始做電商,這個月銷售額已經過 200 萬了。

  之前的從業經歷對創業影響挺多的,以前做過很多消費品專案,當時的思考方法對現在幫助很大。由於是做諮詢出身,會想很多,會去預計很多壞的情況。

  但是我覺得總體還是好的。盲目出手做錯一些東西,對公司整體資源、同事之間的心氣以及很多事情,都是很大的浪費。

  插坐學院:你們最早怎麼定位的?

  王志偉:第一個,我們最早感興趣做電商。我們當時判斷,電商是大趨勢,因為不管葡萄酒這個品類,還是其它吃喝相關的垂直品類,在網際網路都有很多機會。

  第二個,我之前很少喝葡萄酒,從完全不懂到開始懂一點點,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和時間,因此知道吃喝有很多品類的產品對於使用者來講是有一定壁壘的。很多品類的壁壘對使用者還是有點高,使用者不知道自己該消費哪些東西。拿葡萄酒來講,大部分消費者不知道自己應該買什麼。他可能有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覺得葡萄酒適合養生,是個高階的東西,但是說到具體產品,他們還是懵的。

  第三個,從網際網路電商的角度來講,流量很貴。當時就想先做內容,先聚集粉絲,然後再看怎麼轉化。

  插坐學院:那有沒有明顯的試錯階段?

  王志偉:有的,我們以前有兩個合夥人,在去年 4 月份的時候,她們兩人因為理念不同而離開了。我們以前更個人化,有點像「羅輯思維」的打法,專注在網紅上,以網紅為載體傳遞美食。

  但是經歷了那次分家,我們對美食網紅這個概念離得遠了,更多做一些平臺化、品牌化的事情。我們也和很多很好玩的內容合作,但是更希望使用者記住企鵝這個品牌,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

  No.2 測評欄目的精耕細作

  插坐學院:你們怎麼想到做測評?是第一個嗎?

  王志偉:我們以前一直在做,不太確定是不是第一個,但我們是第一個將這樣的內容放在網上的。

  很多帳號不願意做這個事,因為大家主要的盈利模式是廣告,拿廣告商或者品牌的錢去做測評,第一很容易看出來,第二也沒有什麼意義。

  但我們很早就想好,不給行業內相關的品牌或者餐廳做廣告,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評判,比較有立場,可以相對客觀地做這個事情。

  插坐學院:最早是怎麼想到拿測評作為主要內容的?

  王志偉:做內容還是靠拍腦袋的。

  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一些嘗試,抓到了一個東西,覺得不錯,就持續做,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可以集中突破的點上。第一篇全網點選量四五百萬,還挺好的。

  插坐學院:測評文章火了之後,公眾號的內容定位有變化嗎?

  王志偉:一直沒有變化。測評是一種方法,我們也寫很多像維基百科一樣的東西,幫使用者答疑解惑。

  測評也好,百科內容也好,還是其它的比如說教使用者做菜,或者用一些咖啡、酒的器具,本質都是告訴使用者什麼東西是好的,什麼東西應該怎麼用,測評只是內容的一部分。

  插坐學院:關於內容產出這方面,是有著自己的規劃,還是想到什麼新鮮好玩的就做什麼?

  王志偉:我們有一條長期的主線,會定期開選題會,內容排期已經到年底。但是當中會有一些調整的餘地,如果特別有意思的東西突然出來,我們也會做。

  自媒體很靈活,但還是要有長期規劃,永遠靠拍腦袋還是挺亂的。

  插坐學院:你們團隊目前多少人?其中有專門做測評的嗎?

  王志偉:我們團隊現在有幾十個同事,主要分內容和電商,還有一些支援團隊,大概就是這麼一個分工。

  測評會分到不同專案組。因為內容會有分工,有些做咖啡,有些做葡萄酒,不同的業務線做不同方向的內容。

  但酒也好,咖啡也好,零食也好,我們都會做測評。所以不是專門由誰做,而是定了選題之後,相關負責同事做這方面的工作。

  插坐學院:參與測評的人有哪些?是你們的使用者,還是美食達人?

  王志偉:都會有。測評會以「方法論+專業+使用者」的標準來做。

  葡萄酒也好,咖啡也好,食品測評的專業領域都是有固定的方法論的,在測評中首先肯定會遵循這些方法論。

  為了保證專業性,我們會邀請行業中的專家,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和對比。

  畢竟吃喝貼近生活,親民直觀,我們的使用者、我們自己的同事和一些美食達人都會參與其中,共同完成測評。

  插坐學院:測評指標是怎麼制定的?有什麼具體標準嗎?

  王志偉:有兩條線。第一條線是標準線,那個東西本身好不好。這個很客觀,就像一瓶葡萄酒好不好,它有一些非常客觀的標準。

  第二是有一條風格線,這個標準線是風格的區別,比如說有的葡萄酒是濃郁型的,有的是清淡型的,你沒法說誰更好,兩種風格都有好酒。

  但是如果一些酒做得過酸,做得不平和,那不管它是濃還是不濃,它就是一瓶不好的酒,所以說很多產品都是有兩條線在裡面的。

  插坐學院:那你們是怎麼確定選題的?

  王志偉:我們有選題會,大家一起看看什麼東西比較有趣。也會取決於使用者的留言反饋,我們經常跟使用者聊天,問他們想看什麼東西。幾方面因素一起決定。

  插坐學院:那會把內容標準化嗎?一般來說,從選題到推送需要多久?

  王志偉:會,我們會自己制定標準。過程中會查文獻,會去訪談行業內的專家,問一些老師傅,非常嚴謹。我們希望它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並存。

  至於推送時間,可長可短,有一些產品的樣品獲得時間很長,選題可能就需要一個月,但是我們會有很多專案同時進行。

640.webp

  刷爆了吃貨朋友圈的測評文章

  《300包薯片,我們吃完了!這是你們要的結果。》

  插坐學院:300 包薯片這種量級的測評,是你們團隊獨立完成的嗎?

  王志偉:全是我們團隊自己做,會邀請一些美食達人,一些 KOL,包括資深使用者,都會一起參與測評,大家貢獻自己的卡路里和胃,來一起吃。

  過程當中也會跟客戶聊聊天,還能得到關於產品以外的反饋,我們還是挺喜歡做這樣的事的。

  我們也一直希望把選題做得豐富,一篇文章既包含著內容,又有線下的活動和產品,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將內容呈現給使用者。

  No.3 盈利模式

  插坐學院:那你們測評的轉化率怎麼樣?

  王志偉:看你怎麼定義轉化率了。

  第一層是內容本身帶來的粉絲增長,測評文章在所有欄目裡是相對不錯的。每篇文章帶來的粉絲少則幾千,多則幾萬。

  另外就是產品。隨著測評,如果有好的供應商,價格合適的產品,也會放在電商平臺上,現在主要在微信後臺和淘寶,都能賣得不錯。

  插坐學院:之前說你們不做廣告,那目前主要是靠什麼盈利呢?

  王志偉:現在盈利模式比較簡單,就是賣貨,因為吃的東西離電商很近。

  我們還是堅持,為誰創造價值,就應該賺誰的錢。如果為戶創造價值,我們應該賺他們的錢,而不應該賺商家的錢。

  賺商家的錢是不一樣的,就拿做廣告來說,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沒有拿過任何品牌或者是餐廳的廣告,因為那樣的話會非常糾結,不知道該為誰說話。

  但吃喝本身的體驗性非常強,最後要能買到,否則使用者會覺得,講了也買不到,就不看了。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東西,如果真的覺得很好,我們也會找好的供應商一起合作。

  我堅信,當你在一個好的價格,將好的產品或服務推薦給使用者,這本身也是一種價值。跟資訊的價值是一樣,同等的,甚至更強。

10da1af

  電商平臺:企鵝市集

  插坐學院:現在有沒有實體店?

  王志偉:還沒有,但會是一個趨勢。線下獲得使用者的成本不會比線上高,而且如果算留存,算流量,可能有些地方還會更便宜,所以線下我們也會考慮。我們會做線下的活動和課程,將一些東西結合在一起。

  插坐學院:你們融資後,有什麼新的發展規劃?

  王志偉:不會有什麼變動,我們會持續做好內容,找到好產品,推薦給使用者。只是內容方面,我們會做更多的影片,也會試試看直播,嘗試比較有意思的東西。

  插坐學院:那「企鵝吃喝指南」和其它美食公眾號的區別在哪裡?

  王志偉:明確的區別就是不做廣告。很多美食帳號,包括本地生活類帳號,還是以廣告為主,當然有的也開始做一些電商。

  這兩件事情做好任何一件都不容易,我對廣告轉化沒什麼信心,對於我們來講就是賣貨。投廣告不如更直接的商業模式,不管是分成還是變成經銷商,都可以看到更好的效果,而不是一次性的買賣。

  插坐學院:剛才提到使用者瞭解產品有很多壁壘,那你們目前最大的壁壘是什麼?

  王志偉:未來的品牌,一定是透過優質的內容跟產品不斷累積起來的,品牌本身就是最大的壁壘。

  除此之外,內容專業度是可以花錢搞定的,但是你需要時間,需要慢慢建立公信力和信任度,這也是最大的壁壘,做品牌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

  插坐學院:那這種測評內容有行業壁壘嗎?還有哪些行業適合做這種測評呢?

  王志偉:很多,比如說家居類的,APP推薦,看到過情趣用品也有。它只是一種內容的形式,各行各業有心都能做,沒有什麼壁壘。

  No.4 使用者及內容

  插坐學院:簡單形容一下你們的使用者吧。

  王志偉:他們是一群追求好的生活方式的人,並不盲目追求逼格,而是真的關注品質。他們願意花時間看我們寫的東西,這些東西能給到他們想要的價值。

  從使用者屬性來講,有更多的一線、二線城市的使用者,女性比男性更多。但這個只是一個表象,核心還是在於,使用者真正意義上關心這個事情,而不是簡單地追求更高逼格的東西。

  插坐學院:你們會透過哪些方式和使用者互動?

  王志偉:公眾號更多的是單向輸出,使用者的反饋並不及時。因此我們會做很多線下活動,我經常自己去,線下活動可以跟使用者更好地溝通,直接聽到反饋。

  我們有很多線下課程,會做一些實實在在的新手課程讓使用者參加,比如咖啡的新手課,啤酒的新手課。也會跟使用者吃飯、聚會,很多使用者跟我私下都變成了朋友。這種機會也挺多的。

  其實,最有用的還是持續輸出好內容,把事情堅持做好,線下活動只是錦上添花。

  No.5 對新媒體行業的意見和建議

  插坐學院:在你看來,一個優秀的新媒體負責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王志偉:要從三個層面來說。

  第一個還是內容本身,內容還是要原創出自己的風格,能夠讓使用者一眼認出來,這個事情很重要。內容的形態會更多元化,圖文、影片、直播各個方式,甚至線下活動本身也是一種內容,這些不同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會給使用者更多的立體感受。

  除了內容,運營也很重要,雖然現在整體流量在下降,但使用者對於資訊和內容永遠是有需求的,而且總體量在變大。流量的下降是因為分這碗飯的人多了,而不是要吃飯的人少了。在這個階段,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推廣內容。當然好的內容有很強自傳播力,但是內容本身需要被推廣。對於做新媒體同行來講,死嗑內容的同時,還要再加上運營。

  第三個事情,要想好自己怎麼掙錢,掙誰的錢。如果你要賺長久的錢就要用做長久錢的方法,想明白之後才是一些技巧上的事情,怎麼做內容,怎麼做運營,都是後面的事情。

  插坐學院:那你們招人的話,有什麼標準?

  王志偉:首先要有趣,他不能是一個只純粹工作的人。畢竟在做一個很生活方式的東西,有趣還是挺重要的。

  第二個還要以創業的標準看,願意去接受創業公司的不確定性,去解決這些不確定性帶來的問題,這樣的精神也很重要。

  插坐學院:從你們招人的經歷來看,新媒體從業者存在什麼問題?

  王志偉:這並不是求職人的問題,很多時候是招聘人的問題。

  招聘人把新媒體想得太簡單。要做新媒體,招兩個新媒體運營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人拿過來不好用,這個就不能怪那兩個人。

  我們公司至少有 2/3 的人都在做新媒體運營,各個環節都在其中,內容的生產也好,釋出也好,真正狹義的運營工作也好,相關的設計也好,廣義地講,所有事情都包含在新媒體運營當中。

  我們公司至少有十幾個人在做這件事,都沒有做到非常完美,一個公司指望兩個人來做所謂的新媒體運營,怎麼可能做好。

  與其說求職的人的問題,不如先去想想,招聘時這個事情有沒有想明白。這個行業的人才非常多,他們願意去承擔責任,也願意去花時間學習,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新的行業。

  作為企業本身來講,需要想得更明白,這個部門到底為了什麼,對於公司整體來講的意義是什麼。而不是說所有企業都要有一個微訊號,就像以前一樣,所有公司都做一個網站,但其實沒有意義。

  如果想不明白這個帳號,或者說這個新媒體到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對公司整體的意義是什麼,只是隨便開一個新媒體部門,本身也是一種不負責任。

  插坐學院:你認為新媒體編輯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積累?

  王志偉:這個事情有兩段。

  第一段是內容生產段。和所有傳統媒體的要求一樣,要能寫出好東西來。當然好的標準對於不同的行業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就是運營的。運營可能和市場的屬性更接近,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內容本身需要被推廣。當你有了好的內容,怎麼快速的從零積累到一,還是有很多技巧的。包括溝通能力,包括對粉絲的運營能力,包括線下推廣能力,都會作為標準來考量。

  所以我覺得,首先你要明確你在做哪一段的事情,然後再去想,不同階段要做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插坐學院:「企鵝吃喝指南」運營到今天,對你個人的成長有哪些影響?

  王志偉:太多了,以前都是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公司,而現在真正從運營者的角度,來看公司是怎麼運作的,這就是最大的收穫。

  人怎麼管?錢怎麼管?合作伙伴怎麼去找?怎麼去發展?怎麼去維護?怎麼去共同成長?說起來太大了,但總體來講是一段很好的經歷。

  插坐學院:結合這些經歷,能否給同類創業公司一些具體建議?

  王志偉:還是回到我們剛才講的第一條,如果你是一個新媒體公司,就是所謂的內容創業,想明白到底怎麼掙錢,靠內容本身掙錢,還是靠內容所帶來的流量掙錢。

  流量掙錢,賣的是廣告還是產品或者服務本身,這個事情要想得非常明白,而且你會發現,內容只是生意中的一環,不是全部。

  如果靠內容本身掙錢,怎麼去銷售?怎麼去賣你的內容?本質上跟銷售一模一樣,它就是一個產品。

  但是如果說你賣的是廣告,你透過哪兒去找客戶?如果賣的服務或者是電商的產品,就會回到服務和電商這個事情本身,服務的東西怎麼保證質量?怎麼找到客戶?

  電商一樣,怎麼管好倉庫,管好供應鏈,管好客戶,都回到了基本的商業課題當中,遠不簡單。

  我從來都覺得內容電商是一個偽命題。內容只是獲得流量的方式而已,本質上它還是一個傳統的電商生意,只是把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變成了模式上的創新。

  如果說本身不是一新媒體創業公司,做之前更要想明白做這件事的目的。盲目投入內容,不管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多少人,都會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而且很有可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我見過太多的傳統公司,只是想做一個微訊號,交給第三方公司去做,最後看到的資料都是假的。每年用幾萬甚至是十幾萬,幾十萬的預算做了一堆假粉絲,做了一堆假的點選量,也沒怎麼推廣品牌。要麼自己招人做,把兩個人逼死也做不到你要的效果。

  所以不管對於新媒體公司還是非新媒體公司,想明白目的,這件事情很重要,遠超過其它所有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