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永生?虛擬現實中實現永生或成現實

佚名發表於2016-06-29

據外媒報導,國外的研究員想將人類的思維轉化為虛擬實體,這樣就可以在一定意義上實現永生。你是不是想過自己死後是不是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是不是也幻想過永生?

想要永生?虛擬現實中實現永生或成現實
想要永生?科學家有辦法,讓你在虛擬現實中實現永生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現實。一個全新的概念“增強永生”(Augmented Eternity)能夠將我們的永生的想法變成現實,我們的知識、思維和觀點以數字的形式存在,甚至是部分印象記憶可以完全留存。

MIT媒體實驗室和瑞爾森大學的研究員認為,透過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我們每天大腦產生的所有資料收集起來,將思維轉換成虛擬實體,當個體死去之後,這個虛擬實體將會繼續存在,甚至是還能夠學習新的知識

瑞爾森大學數字媒體中心的創新主管Hossein Rahnama博士預計今年晚些時候釋出一篇關於增強永生的論文。Hossein Rahnama博士認為“透過把我們的數字身份永生,我的最終目標是打破生死之間的界限。”

Hossein Rahnama博士說到,“你的肉體會死亡,但是你的數字體將會繼續存在並且繼續進化,能夠幫助他人和維護自己的遺產。

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新奇,很多科幻小說和科幻影視劇中都有過由此類似的情節。在過去的幾年裡,研究人員已經透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系統分析了大量的資料、識別模式和是否能夠做出預測。它可以讓亞馬遜或是Netflix推薦你想要買的東西或是想要看的內容。

Rahnama博士希望能夠將類似的技術應用在“永生”之中。透過數字的形式將我們過往的記憶記錄下來,他會建立演算法讓死去的人來回答我們問題,開創一個新的集體智慧的新形式。

在30年或者40年後,我們就能夠向死去科學家或是政治家提問了”,Rahnama博士說到,“想象一下,我們可以啟用里根的數字體,問他怎麼看待唐納德・特普朗。”

事實上,讓我們的思想在我們死後得到永生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想法。Google的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曾提出“奇點”的概念,認為人類能夠把思維上傳到電腦之上,最終實現人類與機器的融合。Rahnama的想法有所不同,但是,後果很可能是類似的。

Rahnama認為,其實這其中的科技非常容易,但是實現數字化需要一個靈丹妙藥,需要克服圍繞資料隱私的一些相當嚴峻的挑戰,以及是否對人體的健康有害。

選擇你自己的數字繼承人

Rahnama表示,由於當下低成本的資料儲存、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連線,價格相對便宜的計算能力和日益直觀的人工智慧技術,使得“增強永生”從技術上來看具有可行性。

想要實現“增強永生”的最大障礙就是收集足夠的資料,能夠得到所有的訪問許可權,並且能夠保護這些資料。資料越多,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可能會更加準確。為了能夠讓你的數字體得到永生,同時增強永生的機器需要大量且高度密集的個人化資料,才能保證預測的可靠性:所以你的公開言論、部落格文章、社交媒體的文章、照片、簡訊和電子郵件、甚至你吃了什麼早餐,這些資料都有增強永生有著很重要的價值。

千禧一代每天醒來就會瀏覽Instagram、Snapchat和Facebook等社交平臺,所以Rahnama博士認為這些平臺將會成為研究人員收集資料的重要地方。

Rahnama博士認為,“之所以在過去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們不能獲得足夠的使用者相關資料足跡,只有獲得足夠的資料才能實現這些複雜的語言。”60 年後,千禧一代的後代世代的人都可能擁有萬億GB 的資料 。“你能用這些資料做什麼?能否拿來這些資料,構建出足夠的預測模型,從而確定一個數字繼承人——一個能在死後代表你的東西?”

如今已經有一些行業上的專家透過法律檔案開始梳理這些內容,並且向行業律師進行法律諮詢。

Rahnama博士認為,未來的15年到25年,個人將成為增強永生的主流。但是問題在於,這些資料的擁有者是誰?要實現 Rahnama 的想法,使用者必須對資料有完全的控制權,而 Google、Facebook 等公司或許不會合作。因此,“增強永生”專案也在激發人們對資料收集和控制的探討。

“未來這個服務會成為主流,你需要一定的隱私性,你有權去支配製鞋內容,另外這些資料是你自己的財產,你可以將這些作為遺產,因此只有你自己和你信任的人能夠訪問這些資料。”Rahnama說道。

所以在某種程度來講,Rahnama說,他創造的這個增強永生的專案,能夠鼓勵資料採集和問題控制的研究,但資料生成和處理暫未得到政策的支援。

機器人並沒有靈魂

對於Rahnama的專案,人工智慧專家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對此持有謹慎樂觀的態度,但也有很多人持有懷疑的態度。

Gartner的研究副總裁Van Baker認為,機器難以把握人類語言的精妙之處,無法辨識不同的情境,而且,人類通常是難以預測,不斷改變自己的想法的。因此,即使你有了自己的數字體,那也只是一個膚淺的複製品。

Baker補充說到,人類如何回應取決於前後時間的推移,時間的變化會癌變人們的預知方式和想法。

Catalyst的高階應用研究科學家Jeremy Pickens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人工智慧的優勢在於模式識別,而人類的經驗無法歸結為特定的模式。“我們真的只是一些可數的重複模式嗎?或許我是錯誤的,但是,我覺得自己一直在不斷變化……電腦需要生成它以前從未見過的新行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