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間,蘋果釋出新款4英寸智慧手機iPhone SE以及新版iPad。不少“果粉”表示失望多過驚喜。
蘋果公司CEO庫克在釋出會上表示,釋出iPhone SE主要考慮的是小尺寸蘋果手機銷量還在持續上升,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很多消費者還沒用使用過iPhone。
樂視董事長賈躍亭在個人微博上評論稱,為了市場佔有率,iPhone SE打出了iPhone史上最低3288元的價格,這與正在衝擊高階市場的國產品牌狹路相逢。
從盈利能力來看,蘋果依然是個商業巨無霸的公司,僅11倍的市盈率,以5873億美元的市值領跑全球科技公司。但市場對蘋果公司的持續增長能力產生了疑問,相關產業鏈公司也面臨一些挑戰,多家公司已經在謀求轉型。
蘋果公司:去年4英寸銷量好
記者注意到,蘋果抓住了部分使用者對小尺寸螢幕的喜愛,但在技術上相比,新款iPhone SE並無創新之處。
3288元的價格真的能讓“小蘋果”大賣嗎?蘋果表示,去年一年時間,蘋果4英寸iPhone銷量超過了3000萬部。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豔輝分析,“小蘋果”的低價定位肯定能吸引一部分使用者,這對蘋果構建生態的能力有很好的幫助。“但小尺寸未必會被太多人接受,其對國產手機的影響上,中國品牌在3288元這個價位段形成規模銷售的只有華為、OPPO、vivo,華為替換的主要是三星的使用者,消費群體對價格並不太敏感。OPPO和VIVO主要戰場在三四線城市,且有渠道的‘護城河’。”
東方證券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蘋果好比一個長跑選手,經過9年創新快速釋放之後,需要停下來等一下產業鏈的創新速度。可以預見在2到3年內,其在硬體上難以見到重大創新,如果有,可能僅僅是在攝像頭和螢幕方面的迭代升級。
關於iPhone7的市場傳聞中,除了外觀或將發生變化,iPhone或許會取消3.5mm耳機介面,並藉此刺激新一輪銷量攀升,並且依靠銷售新介面耳機獲取收入,但是從技術上看,由於蘋果電池續航能力較弱,充電與使用耳機相互排斥,這種創新或許會對使用者體驗有傷害。
另外,王豔輝分析認為,業界盛傳iPhone7或許會採用雙攝像頭和AMOLED螢幕,但是在供應鏈逐漸開放的時代,蘋果逐漸喪失了一些獨佔權,比如華為P9將使用雙攝像頭技術,而金立手機已經在產品上使用了AMOLED螢幕。在VR、AR方面,蘋果的iOS生態能提供較大的幫助,但全球科技公司都在摸索,蘋果不見得能再次獨領風騷。
相關產業:開始謀求轉型發展
中國手機品牌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飽和,導致蘋果面臨銷售量下滑的挑戰。
根據早先市場調查機構Garnter的訊息,2015年四季度,iPhone的銷量下滑了4.4%,這在蘋果歷史上尚屬首次,並由此導致蘋果智慧手機的市場份額從前一年同期的20.4%下滑到17.7%。而在股價方面,在過去的一年裡,蘋果股價已經跌去近12%。
蘋果的“頹勢”影響到了其產業鏈上的公司,蘋果產業鏈的多家公司已經開始轉型。今年1月,全球最大積體電路企業臺積電表示,預計2016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將下降11%,主因即是佔臺積電訂單20%的蘋果等智慧手機銷量下滑。不僅僅是臺積電,iPhone金屬外殼、攝像頭模組等主要廠商也表示今年訂單疲軟。
歌爾聲學(002241,SZ)的第一大客戶是蘋果,其業績快報顯示,2015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2.83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2.58%;營業收入為137.0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7.93%。歌爾聲學也在不斷挖掘增量、尋找變化。3月14日,歌爾聲學公告稱,公司與美國高通公司簽署4分合作協議,開拓VR(虛擬現實)領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自2015年開始,歌爾聲學就已經開始著手VR市場佈局,不僅參與組裝,還進行光學鏡頭及升學組建產品的供應。
蘋果藍寶石間接供應商水晶光電(002273,SZ)2015年三季度毛利下降九成。1月20日,公司公告成功研發出車載裝置汽車HUD抬頭顯示器。此外,水晶光電還與多家智慧眼鏡廠商合作,切入智慧穿戴領域。
蘋果供應商之一的錦富新材(300128,SZ)釋出的2015年業績快報顯示,2015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406.36萬元,同比下降66.10%;營業收入為31.55億元,同比增長18.91%。對於業績下降,公司在公告中稱,公司傳統光電顯示薄膜器件加工業務受終端市場整體低迷及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銷售收入和毛利率持續下滑。
1月21日,錦富新材公佈8億元定增專案,投資液晶顯示器、智慧電視整機(含曲面)自動化生產以及償還銀行貸款,將光電顯示薄膜器件加工、模組製造等公司現有業務進行產業延伸切入整機制造領域。
作為蘋果玻璃蓋板供應商的藍思科技(300433,SZ)雖然2015年業績逆市向好,但也在進行產品轉型,公司在車載裝置、智慧電視等領域進行了研發投入。記者注意到,藍思科技還與國際部分高階汽車、醫療裝置等企業達成戰略框架性合作協議,其中包括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