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是雲端計算白熱化競爭的終結者嗎?

佚名發表於2016-08-26

  日前,知名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釋出了2016年第二季度雲服務市場的調研報告,亞馬遜AWS獨佔31%的市場份額,微軟、IBM、谷歌等合計23%的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二陣營,阿里、甲骨文等一眾廠商分食了46%的市場空間。

  儘管當下雲端計算服務尚處於跑馬圈地的階段,市場也剛剛走向爆發期,但隨著微軟、谷歌、亞馬遜、阿里等一眾企業爭相釋出雲端計算產品,基礎雲服務的同質化愈發的明顯。與之同時,微軟與谷歌無一例外的將人工智慧和認知計算視為又一個可能的盈利點。然而,人工智慧真的會成為雲端計算白熱化競爭的終結者嗎?

  看起來很美的雲端計算,價格戰卻很殘酷

  至少和三年前相比,國內運計算市場已經是另一番景象,騰訊和百度強勢進入雲端計算並把矛頭瞄向了搶先入局的阿里,網易、金山等企業的加入又增加了市場的變數。除此之外,亞馬遜AWS、微軟、IBM等也紛紛借道入華。中國雲端計算市場業已迎來了競爭最為激烈的時代,典型的標誌就是價格戰。

  自2006年上線以來,AWS已經經歷了50多次的降價,其中2014年之前的市場拓荒期降價了42次,2014年之後遭遇了和微軟、谷歌的價格戰,降價的幅度和頻率令人咋舌,比如2014年AWS的EC2服務價格跳水高達40%。彼時雲端計算在美國的市場滲透率約乎是國內當下的情況,而國內也早有了價格戰的苗頭。即便阿里雲的降價頻率未曾有一個明確的統計,單從青雲在近期實施第6次自費下調的行為來看,國內雲端計算市場遭受更加猛烈的降價潮似乎不可避免。

  原因並不難解釋。一方面,無論是國內的阿里、騰訊、青雲還是借道進入中國市場的亞馬遜和IBM,無不集中在IaaS層面,或許服務能力和規模不盡相同,服務同質化的問題已是必然;另一方面,早期進入雲端計算市場的玩家看到的是IaaS服務,也是初期使用者需求最大的雲服務,但也意味著要在伺服器、資料庫等基建上投入龐大的人力和物力。想要儘快收回成本,出售計算資源便成了最直接的選擇,也是最常見的盈利模式。

  事實上,除了基礎設施層面的投入,雲服務本身成本並不高且利潤非常可觀,降價不僅能夠降低市場門檻,還能將閒置資源有效利用,尤其是目前巨頭把控市場的情況下,降價的空間也相對較大。只不過當下能夠盈利的還只有亞馬遜等少數幾家,想要收回成本更要經歷一場“持久戰”。當美國的雲端計算廠商進行價格戰時,國內的阿里和騰訊等也曾在同期進行價格比拼,前者因為找到了市場和利潤的平衡點而偃旗息鼓,中國市場在價格競爭上恐怕會越來越殘酷。

  AI和認知計算將成為雲服務盈利模式中的一股清流?

  就目前來說,微軟和谷歌這兩位第二梯隊的雲端計算玩家,不約而同的向外界釋放出希望在AI和認知計算層面嘗試差異化盈利方式的訊號。而比雲端計算聽起來還要高大上的人工智慧及認知計算又將如何改寫雲服務?

  自AlphaGo在圍棋領域大勝李世石後,谷歌最終成為觀眾眼中走在人工智慧最前沿的公司,將人工智慧和雲端計算結合自然成了谷歌的拿手戲。而認知計算這個在近兩年剛剛引起關注的概念,被解釋為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並且為人們提供“智庫”能力的系統,跟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時下流行的科技詞彙密不可分。在邏輯上來講,將機器學習技術融入到資料儲存和分析等雲服務中,或許會成為透過技術牟利的另一種方式。而亞馬遜的Alexa聲控家庭助理以及Google最新的照片服務卻也將認知計算和雲服務進行了融合。

  事實上,人工智慧在雲服務中的應用在國內就早有先例。比如網易在今年年初推出了易盾反垃圾雲服務,將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在反垃圾領域,阿里雲也推出了小AI等等。這些案例或許可以證明將AI、感知計算與雲端計算相結合是可以產生利潤的,同時可以讓雲服務市場變得更豐富,減弱同質化對雲端計算發展的影響。

  不過,認知計算和人工智慧與雲端計算結合的做法雖然新穎卻並不超前,或許像Google、亞馬遜等具有活力的網際網路企業能夠在角逐雲端計算的同時進行更多嘗試,面對激烈競爭的雲端計算領域,一些玩家能否抽身思考更多的盈利可能還值得商榷。

  所謂的突圍方式,其實就是差異化的雲服務

  人工智慧也好,認知計算也罷,以及國內諸多雲端計算公司對影片直播的青睞,歸根結底都是在利用差異化的雲服務凸顯自身的優勢,進而在雲端計算市場博得一席之地。這也就印證了另一種說法:IaaS模式的雲端計算很容易一兩家獨大,而場景化雲服務尚處於藍海。

  縱觀國內雲端計算市場,主張場景化雲服務的專家已非少數,在各大雲端計算論壇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可就實際行動來說,阿里雲和騰訊雲等開始提供場景化的雲服務,比如阿里雲針對電商的一系列解決方案,騰訊雲針對微信生態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最典型的是在2016年剛剛發力的網易雲,具體到商業層面,網易已經面向市場推出網易雲信(即時通訊雲)、七魚(全智慧雲客服)、影片雲、蜂巢(容器雲)、易盾(智慧反垃圾雲服務)等一系列場景化的雲服務。

  類如網易等新入局者選擇場景化佈局的優勢在於,很多雲服務脫胎於多年產品研發的技術積累,瞭解使用者痛點在哪裡,也懂的市場的潛力在哪,雲端計算時代到來後將這些技術雲化並對外開放。誠然,這一做法巧妙的避開了與IaaS領域巨頭的直接對抗,甚至更有利於帶來付費使用者以收回成本。侷限性同樣存在,一是現階段吸引的主要是中小企業使用者,大型企業更傾向於租賃雲端計算基礎設施並開發相應功能;二是不同服務之間能否很好的相容,比如說影片雲服務和反垃圾服務之間的無縫連線。從這點來看,場景化雲服務為創業者提供了進入雲端計算的機會,但巨頭很可能成為最終的市場收割者。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和谷歌試圖用人工智慧和認知計算來打造差異化的雲服務,而非侷限在PaaS和SaaS層面,要知道無論是谷歌的App Engine還是微軟的Azure最初都是作為PaaS平臺推出的。傳統IaaS、PaaS、SaaS的服務分類將逐漸模糊,任何單一層面的服務都很難滿足客戶的需求。可以預見,傳統雲端計算服務的分類方式將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功能化和場景化的雲服務漸成主流。

  Alter,網際網路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慧硬體、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