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類App能否讓“懶人”動起來?

佚名發表於2015-09-06

  新華網銀川9月3日電(記者楊穩璽)如今各類運動APP迅速湧現,許多年輕人利用這些時尚工具對身體機能進行自測,相約共同運動,並在社交媒體上秀出自己的運動成績……那麼,運動APP能否真的讓諸多不愛運動的“懶人”動起來?其火爆的背後,有哪些隱憂值得關注?

  運動APP掀起鍛鍊熱

  最近,銀川小夥子廖慶每天都會不時刷下手機,看看新認識的社交群裡有沒有發起新的約會。和其他傳統約會不同,廖慶他們是相約跑步。城市裡互不相識的年輕人,透過運動APP相約一起跑步,從而排解獨自鍛鍊的寂寞。

  廖慶告訴記者,上大學時自己就很喜歡打球,但畢業後脫離了校園環境,很難找到一起鍛鍊的組織。雖然過去自己也嘗試過跑步鍛鍊,但一個人跑步還是感覺沒意思。

  偶然間,透過一款運動APP,廖慶在網上結識了一群類似的年輕人。“跑步不像打球那樣需要特別熟悉,大家既可以有個伴兒相互督促鼓勵,又可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每天和一群人一起在公園裡奔跑,感覺特別好。”

  運動APP,也讓獨自一人鍛鍊的王志遠不再感到孤獨。“一張運動成績的圖片,讓我們沉寂已久的大學群突然火熱起來。”大學畢業後來到深圳工作的王志遠說,“傳自己運動成績的人就越來越多,現在班裡基本每天都有人在秀運動成果。”

  運動APP不僅能約運動,測算運動結果,甚至還可以預測卡路里燃燒、運動心率等資料。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運動類APP已能殺入各大應用商店熱門榜單,而部分APP使用者數量甚至超過100萬。

  熱火朝天下暗藏隱憂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運動APP熱火朝天之下,卻也不無隱憂。

  “最近這兩天不跑了,腳疼。”西安姑娘劉告訴記者。為了衝擊運動排行榜榜首位置,她前陣子一鼓作氣跑了5公里。雖然如願以償,但卻磨破了雙腳,別說跑步,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

  劉的故事並非個例,記者發現,很多年輕人為了殺入運動排行榜前列,進行高強度運動,所謂的運動排行榜成了暗自較勁的擂臺。

  “開始我也老想爭第一,但現在看淡了。”黑龍江人趙勇說,“有些人平時根本不動,只有自己的紀錄被打破後才奮力一搏,我開始還和他們較勁,現在想想真是沒意思。”

  而在一些網路論壇,更是有網友爆出有人將運動手環綁在狗腿上,或修改資料來獲得排行榜頭名的做法。

  雖然沒有像運動排行榜那樣成為名利場,但透過APP相約運動,也出現了一些尷尬和問題。

  “開始大家還約出來打打羽毛球什麼的,但慢慢地好像變了味,運動群成了交友聊天群,更有不少人把自己朋友拉進來找物件。”換了好幾個運動群的銀川小夥子顧海十分無奈。

  顧海的煩惱並不罕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出於一時新鮮,很多年輕人使用運動APP參與運動。但勁頭過了,也就變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而運動APP讓很多人詬病的,是其運動檢測資料的不準確。一位網友抱怨說:“上下班坐了兩趟地鐵,結果顯示我今天運動量完成了。”

  運動應出於自身的熱愛

  運動APP究竟能否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呢?一些體育愛好者認為,運動APP確實能讓不愛運動的人對運動產生新鮮感,但能否持之以恆,關鍵還在個人。

  曾獲得陝西省大學生定向越野聯賽冠軍的李倩表示,運動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一時的抱團確實能對個人起到督促引導作用,但要想透過運動獲得好身體,還得自己當回事。

  寧夏體育科學技術中心主治醫師李華告訴記者,進行體育運動要遵守循序漸進和因人而異兩個原則,不規律的過量運動,不僅不能達到強體健身的目的,還可能造成身體損傷。

  她舉例說,以正常人的標準來看,球類運動保持在一週兩次,快走、慢跑等可以每天堅持在五公里左右。如果強度過大,可能導致膝蓋、腳踝損傷,甚至殃及韌帶。

  寧夏體育科學技術中心主治醫師馬玉表示,如果運動APP提供的資料真實可靠,那對於個人運動來說確實是一項利器。很多人鍛鍊沒有計劃,覺得累了就可以了,其實這樣並不合適。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規劃每天應消耗多少熱量,這樣就能事半功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