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的那場釋出會,是梁軍“噩夢”的開始。
這是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山寨”賈伯斯的首秀。身著黑色圓領T恤、黑色休閒西裝褲,賈躍亭在臺上不斷變換手勢,拼命鼓吹樂視超級電視將會如何顛覆行業----即便沒有任何產品,甚至沒有任何引數,只有一份PPT。
那天,身為樂視電視操盤手的梁軍不是主角。他坐在臺下,默不作聲,直到釋出會結束後匆匆回到公司。
第二天,樂視復牌。甫一開盤,機構蜂擁出逃,樂視股價從開盤的23.50元一路跌到收盤時的22.80元。沒有人相信這個故事。各路媒體發聲質疑,用谷歌(微博)、索尼、微軟的前車之鑑力證樂視電視必敗。
投資人們也急了。這天起,他們陸續來到位於光華路泰達時代廣場的樂視總部,從混雜著各種難以名狀氣味、形如大網咖的工位中揪出但凡能揪出的所有樂視高管----當然,也包括負責這塊“問題業務”的梁軍。
工科背景的梁軍本有些沉默寡言。但此時,一天最多幾十場的面談讓他無路可逃,哪怕中午吃飯,也不得不分一半咀嚼時間去安撫焦躁甚至已經開始暴躁的投資人。
然而,這並沒起到什麼作用。將近3個月時間,樂視股價近乎只陰不陽;到當年的12月3日,樂視跌到了13.91元,幾乎是9月20日復牌那天的一半。
所有人都認為樂視錯了。
但老天彷彿開了個大玩笑。時間撥向2016年11月。在11月6日賈躍亭公開承認資金危機後,樂視旗下多項業務遭受質疑;裁員傳聞迭起,股價下跌、機構出逃,樂視帝國再次搖搖欲墜。
生死關頭,曾親自給樂視帶上“PPT公司”帽子的樂視電視,卻成為樂視為數不多的基本面亮點。賈躍亭還表示,樂視要停止戰略擴張,明年開始,樂視要形成正向現金流,第一塊盈利的業務會是樂視電視。
就這樣,樂視電視一轉身變成了“樂視模式”的範例:作為網際網路電視領域的龍頭,樂視電視近1000萬臺的銷量,不僅是樂視撫慰外界的戰績,更是賈躍亭冒險進軍汽車的信心起點。
樂視電視的階段性成功,究竟是偶然還是模式的勝利?為何各大傳統電視廠商和小米等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在網際網路電視這一領域未能勝出?
方向之爭:從機頂盒到電視
梁軍是2012年2月入職樂視的。
入職之前,梁軍在聯想待了16年,最後一個職位是“聯想集團智慧手機的產品開發副總裁”,與電視毫無關係。事實上,在2011年賈躍亭委託的獵頭找上樑軍時,也只是告知讓梁軍做個安卓相關的機頂盒專案。
梁軍很感興趣。2011年,安卓手機在國內起步還不久,雷軍在8月做了小米手機,算是添了把火。但在智慧機頂盒上,卻是另一片荒蕪的景象,這個概念當時還非常陌生。
梁軍嚐鮮買了個盒子。在網際網路上看影片,不再需要買光碟。於是,經過數個月的接洽後,梁軍終於下定決心離職,去追尋自己篤定的這個風口。
初來樂視,梁軍和賈躍亭進行了一次長談。機頂盒的方向是對的,梁軍告訴賈躍亭,這就是未來的方向,並且風險也小,沒毛病。
“電視呢?”
“電視風險太大了”。
但沒想到,賈躍亭此時關注的點卻已經在電視上了。梁軍至今還記得賈躍亭當時反覆強調的一句話,“蘋果模式做電視絕對非常牛,我們比蘋果強的地方就是我們還有網際網路業務”。雖然在內部會議上,穩紮穩打慣了的梁軍從來都是對電視業務持“不建議積極推進態度”,但對這句話沒什麼意見。
而賈躍亭口中的“網際網路業務”-----樂視網,似乎也一直在做一件奇怪的事兒。那幾年,樂視一直在試圖買下如今看來並不昂貴的版權。根據2012年樂視網年報,截至當年年末,樂視已經擁有電影版權超過5000部,電視劇版權超過90000集。
這在當時盜版猖獗的環境下,並不容易理解。2010年前後,影片網站疲於合縱連橫,一家家倒下去,卻不見倖存者站起來;高昂的頻寬成本,疲軟的廣告業務,令影片網站們焦於生計,若要再拿出大筆錢去購置版權,確實不切實際。
賈躍亭在“逆勢而為”。梁軍也只是覺得,網際網路正版內容,如果放在高畫質大屏新終端上,也許會有戲。但這句話的前提有點多,畢竟崇尚正版的時代並沒有真正到來。
即便如此,這已經是一個被賈躍亭明晰了的方向。只是,進入電視行業還是太難了。
“電視行業幾十年,廝殺已經結束,我們沒有工廠、沒有技術,投資人就會指著你鼻子說,你們網際網路公司就會吹牛。”梁軍說,別看現在貼牌這麼方便,但當時哪有這種玩法。
正如十年前沒有人會相信一個網際網路團隊可以做出一部手機一樣,五年前也沒人相信白手起家的網際網路團隊會做出一臺能用的電視。
幸運轉機:“痛擊三星”打動郭台銘
至少在2012年的上半年,梁軍領銜的機頂盒團隊並沒有太多非分之想,安心在做機頂盒。並且,這些機頂盒一開始還不是安卓;其中一款叫S11的裝置基於Linux,售價曾高達2980元。安卓盒子的專案,還只是在籌備,沒有上線。
如果這麼繼續下去,可能今天的樂視網還是當年的樂視網。
幸運的是,轉機來了。
當年6月,梁軍與賈躍亭一道飛往臺灣求見郭台銘。當時郭台銘正與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開會,託朋友幫忙後,賈躍亭與梁軍才在郭台銘開完會的空隙,得以與其聊上五分鐘。
這五分鐘,賈躍亭投其所好,言語之中不乏痛毆三星之語,而三星正是郭台銘畢生所惡;同時,內容+硬體的生態概念,被賈躍亭描繪為痛擊三星帝國的殺手鐧。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內容+硬體的生態概念”相比最初已經有了雛形:在一臺價格低、配置高的智慧電視上,提供網際網路公司才能提供的良好使用者體驗,以及樂視網積累多年的正版影片內容;尤其是透過後者,將硬體購買者轉化為樂視網使用者,長期運營。
好奇的郭台銘信了。
此時,梁軍才第一次覺得,做電視這事或許能成。
回到大陸,後來掌舵小米電視的王川約了梁軍。那時,小米手機如日中天,在知道樂視想做機頂盒後,王川告訴梁軍,小米馬上也要做機頂盒,以後還要做電視。“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樂視別做了,你們反正硬體也不行,做App就行了”。
梁軍並沒有太在意。也不算結了樑子,只是暗自思忖,以後什麼都要趕在小米前頭。
不久後的7月下旬,郭台銘兌現諾言,派來了一個BG團隊;9月,雙方正式組成聯合團隊。於是,才有了9.19釋出會那一幕。
但此時的樂視電視,還只停留在PPT上。正如王川所說,哪怕跟小米相比,樂視的硬體都遜色;更不用提耕耘幾十年的老牌電視企業。
被嘲笑,理所應當。當務之急,是需要造出一臺電視,否則,沒有人會關心所謂的生態模式。
從零到一:創新和傳統的交戰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2012年下半年,梁軍的主要任務是把硬體團隊從零做到一。
安卓機頂盒是個練兵。經過半年籌備,7月24日,梁軍終於推出了首款基於安卓的智慧機頂盒T1,比11月推出的小米盒子早四個月。到12月小米盒子正式開售,樂視又推出了新一代產品樂視盒子C1,與售價399元的小米盒子同價,正面與其對決。
這至少證明了樂視的硬體團隊不比小米差。不僅如此,這次搶跑還讓梁軍認識到了一個道理:風口到來,誰第一個做,可能就意味著生;遲到,可能就是永遠的遲到。
然而,當真正開始涉足電視時,梁軍又發現,機頂盒團隊去做電視,太勉強。更大的苦難是,梁軍已經招不到電視行業靠譜的人才了。
一方面是沒有人相信樂視做電視會成,另一方面,電視行業的很多人並沒有梁軍想要的“拼勁”,安逸慣了不會來;當然,在那個環境下,從電視行業找懂安卓的人,就更是妄想。
梁軍不得不去手機行當裡去找。“做底層的BSP的VP是8月份到崗,做UI的VP是11月份到崗,這些都是從手機行業挖的,挖過來培養他們做電視;但按照當時的時間表,第二年5月就要推產品,這個壓力太大”。
梁軍很著急,著急到近乎瘋狂,每天和這夥人瘋狂加班,盤算著是不是又能接近一點自己定下的目標。
但事實證明,勤並不是總能補拙。
“一開始我們說既然要對標蘋果,就要做成像蘋果一樣的鋁合金框、亞克力皮膚,弄得很漂亮”,梁軍說,但到2013年1月,樂視與富士康才發現,其實在電視行業根本做不了這事兒。
熬了很多夜晚,梁軍的思維也開始有些“瘋癲”。梁軍想,手機可以,那就用手機的CNC(數控機床)方法來-----用鑽頭在一個大的封閉室裡自動化切割,每臺機器像雕刻一樣雕出一個框。
但根本沒有這麼大的CNC機臺。梁軍想,要不試試鐳射。
任務又落回了富士康頭上。隨後,富士康為這臺巨型鐳射裝置全球招標;尷尬的是,只有一家企業應標,並且不承諾,只是先試試。還算幸運,這一次押寶沒有失敗:梁軍與合作伙伴研發出一個跟大屋子一樣大的鐳射裝置,第一臺X60就這麼切了出來。
在意識到團隊短板之後,梁軍又重新去找了一些來自電視行業的人,負責畫質、電源板等。在他看來,雖然直到如今來自電視行業的研發人員仍不到研發團隊的20%,但在顯示等結構部門,大部分人還是出身電視。
這是電視行業積累了幾十年技術的體現,樂視不可能將所有都顛覆。
搶跑小米:價效比殺手鐧
2013年5月7日,樂視第一代電視X60正式釋出。
雖然樂視的PPT上充滿著無數“生態”字眼,但消費者卻完全不在意。真正刺激消費者的是X60前所未有的價效比:60 大螢幕+四核處理器,售價6999元+490元(490元是影片會員服務費)。
彼時,同尺寸產品基本都在萬元以上;至於同配置,連對比的物件幾乎都沒有。
市場立刻給了積極反應。根據樂視官方公佈的資料,首次開賣的一萬臺X60在不足一小時後即被搶購一空。最終,X60在其生命週期內賣了30多萬臺,這在60 大尺寸上相當出色-------一個可以用來佐證的例子是,作為合作方,富士康給這款產品定下的預期僅有5萬臺。
“開售前,富士康做了個儀式,他們在小黑板上寫著賣夠10萬臺富士康降多少錢,再賣10萬臺降多少錢,之後郭台銘跟我們挨個簽字”,梁軍說,事實上,後面的階梯富士康本來就沒打算啟用。
自那時起,價效比就成了樂視電視至今無法抹去的重要標籤。10月10日,樂視又釋出了50寸電視S50。50 更加主流,2499+490的價格也更加低廉,配合上樂視輕車熟路的網際網路公司式營銷,S50成了第一代電視裡最大的爆款。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一系列火爆的背後,卻依舊是個樂視式的賭局。
事實上,雖然X60釋出於5月7日,但直到7月3日,樂視電視才真正開售。梁軍告訴騰訊科技,從釋出到上市兩個月當時宣稱是搞營銷,實際上是研發真沒幹完。
賈躍亭等不了了。從2012年9月到2013年5月,樂視被質疑的太多,賈躍亭向外界證明沒吹牛的唯一方法,就是如期推出電視。事實也正是如此,在5月7日推出電視後,樂視迎來兩個漲停板;與此同時,輿論正在回暖,媒體雖說不捧,但已經出現了很多中性的聲音。
賭局的另一面,是使用者不斷反饋的bug。“在智慧電視領域,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各種小問題實在太多,諸如機頂盒不相容、Xbox接上去以後響應慢、各種顯示問題等等”,梁軍說,直到當年9月底,在每天要花兩個小時開使用者反饋會的情況下,原本“沒擦乾淨的屁股才勉強擦好”。
同樣是9月,小米電視也終於面世。此時,樂視早已搶跑許久;如智慧機頂盒一樣,看似不長的幾個月,對於網際網路公司,關乎存亡。
不過,依仗著做手機時積累的品牌效應和供應鏈優勢,小米電視一上來還是打出了一些聲勢。恰逢此時,樂視自己掉了個鏈子,硬體上的“軟肋”被人揭了出來,
當人們拆開樂視電視的後蓋,蜘蛛網一樣的佈線讓人大跌眼鏡。多個競爭對手趁機發難,糟糕的做工讓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樂視電視一度陷入被動。
於是,11月開始,樂視不得不著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著用黑膠布綁的漂亮些,線還是那些線;沒辦法,架構已經是這樣了,錯了就是錯了,補救也盡力了,這是慘痛的教訓”,梁軍說。
這時,很多人開始猜測,勢頭洶湧的小米電視是否會將樂視取而代之。
傳統廠商入局,聯姻網際網路公司
但“運氣”,並沒有背離剛從PPT中走出來的樂視電視。
2013年,正是影片版權時代的隱性轉折。經過數年的發展,盜版模式逐漸消失,買版權成了新的關鍵詞。一夜之間,樂視囤積的正版版權成了一筆重要財富。
反映到電視螢幕,樂視電視上大量高畫質正版資源,與沒有自有版權、使用者只能自己透過盜版等方式解決的小米形成了鮮明對比。
被價效比吸引過來的使用者也開始逐漸發現這一點。不僅如此,相對於傳統電視廠商,樂視電視在高畫質資源上的優勢同樣明顯,而網際網路公司在操作系統上的體驗優勢再次幫助樂視拉來不少粉絲。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市場立刻開始跟進。一個顯而易見的變化是,樂視之後,越來越多的電視廠商開始注意到智慧電視的風口,網際網路廠商也發現這塊生意有利可圖-----硬體產業和內容產業第一次真正平起平坐,開始籌劃聯姻。
2014年開始,TCL、長虹等傳統電視廠開始宣佈與愛奇藝、優酷等影片網站合作,推出智慧電視。
不過,影片網站在這些電視上並沒有獲得真正的系統級許可權,大多還只是一個定製APP。整個電視作業系統的生殺大權還是在那批傳統電視行業的人手中。
而對於傳統電視廠商而言,無論是和影片網站的獨家合作,還是影片聚合模式,都存在整合難題,會員體系如何打通?使用者究竟是誰的?誰來保證使用者體驗的完整性?
樂視影片和樂視電視都在樂視旗下,這自然不是問題。但對於圖謀網際網路轉型的電視廠商和網際網路公司,各自基因不同、目的不同、利益不一致,所謂的共同開發,只是權宜之計。
2014這一年,樂視電視成功將銷量突破了150萬臺,雖然相比海信、TCL、創維的千萬級差距巨大,但樂視的勢頭已經讓後者開始焦慮。而缺乏內容的小米電視,僅僅拿下30萬臺銷量,一度陷入沉寂。
多方混戰:對手為何沒找到樂視的命門?
到2015年,在樂視電視帶動下,網際網路電視市場潛能顯現,看到機會和價值的資本也隨之大量湧入。
小米率先回到戰場。2014年底,前新浪總編輯陳彤加盟小米,在雷軍授意下,手持10億美元內容專項資本的陳彤率領小米軍團奮起直追,到2015年6月時,用資本構建了一個由愛奇藝、優酷土豆、華策等各大產業公司組成的內容聯盟。
此後,PPTV、暴風等網際網路影片網站也尾隨樂視,藉由資本入局。一時間,原本只有個位數玩家的電視領域,成了幾十個玩家的大混戰。
這時,在很多人看來,價效比、營銷、內容等曾被認為是樂視電視殺手鐧的優勢,似乎都不再明顯。
但令人詫異的是,到2015年12月,樂視電視宣佈當年銷量相對上年翻了一倍,達到了300萬臺。一組作為對比的資料是,小米電視當年銷量大約是百萬臺上下,創維旗下的網際網路品牌電視酷開也只有100萬臺,其他的網際網路電視品牌都在百萬以下。
在網際網路電視領域,樂視電視的優勢還在進一步擴大。
梁軍告訴騰訊科技,那一年他本來是很緊張的,“但各家產品出來就放心了,他們還是老一套玩法,沒有運營”。
在梁軍的邏輯中,內容+硬體只是第一步,產出一個內容豐富、體驗優秀的硬體後,積累的使用者便會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友商學到了樂視的定價和營銷,但這隻學到了皮毛-----價效比固然重要,但使用者首先願意付費的,是一個好產品;更重要的是,要讓這些使用者進一步留下來、要讓他們開始付費,缺不了一個強大的網際網路運營團隊。
無論是影片內容,還是樂視的電視遊戲、電視購物團隊,都是在做使用者運營這件事。這很難,誰做成了就會產生讓梁軍畏懼的能量。
但樂視電視的對手們,卻讓梁軍鬆了一口氣。
依舊是小米電視。雖然做成了內容聯盟,初步補缺了內容短板,但在做運營之前首先要解決的使用者歸誰問題上又犯了難。在使用者呼聲很高的電視會員上,小米電視動作遲緩----為了照顧各家合作方,大部分高畫質付費內容只能單點付費,部分資源甚至還需要跳轉到合作方的頁面上。
這與樂視電視一個會員通看全平臺的體驗相去甚遠。
此外,有分析人士認為,從電視硬體產品各方面水準來看,小米電視要優於樂視,但除了內容整合上的弱勢,小米過去迷信手機成功經驗,希望藉助產品口碑傳播,而不像樂視電視重金砸下多個電視節目廣告位,錯過了打造品牌的最好時機。
至於PPTV、暴風等,內容短板本身都沒有解決。不僅如此,一位行業人士曾告訴騰訊科技,由於缺乏供應鏈經驗,很多網際網路廠商在供應商那邊十分劣勢。
“以皮膚為例,皮膚廠普遍很勢利,誰的量大就會優先供應誰,小玩家連皮膚都常常拿不到”。這與在供應鏈上深耕多年的樂視、小米又拉開了不小差距。
對手們依舊沒有找到樂視電視的真正命門:無論是價效比,還是內容、硬體、運營,只取其一,必然無法取勝;但只要缺其一,就很難成功。
至此,如果要總結樂視電視暫時勝出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內容+硬體的垂直整合,保證了使用者會員體系的統一和完整性、產品的快速迭代,也保證了較好的使用者體驗;第二,從商業模式上保證了價效比的優勢。渠道上,透過線上商城和線下lepar直營店,大大減少了傳統渠道代理成本,而影視和體育會員的內容付費收入模式,進一步彌補了硬體成本,相比其他電視廠商有定價優勢;第三,透過廣告轟炸塑造新的網際網路電視品牌形象。
對於其他電視玩家而言,都沒有同時做到上述三點,而這套玩法已經在樂視電視身上跑了兩年。在快速更迭的科技領域,兩年時間絕不短,它足以讓一家沒發生大失誤的企業建立起壁壘。
但樂視電視遠沒有到高枕無憂。
廣電總局在電視內容的監管政策趨嚴,一度給網際網路電視廠商潑下冷水,樂視和廣電總局播控平臺牌照方的合作便曾經陷入僵局,一路走來如履薄冰,幾經曲折,今年最終才和國廣東方CIBN達成合作。
從行業來看,最讓梁軍擔心的是阿里和微鯨。在他看來,阿里具備網際網路基因,阿里有優酷,還有資金和使用者,“這個龐然大物幾乎都不缺,樂視缺的他全有,唯一沒有的,就是我們比他早”。而對於微鯨,梁軍擔心他們用資本的力量圈到上百個億,完全打通內容、硬體,這完全有可能觸動到樂視電視的神經。
樂視電視缺錢,這一點梁軍毫不諱言。內容+硬體,再到後來的使用者運營上,樂視電視每一步都踩對了節奏;但資金的匱乏總是讓最終的產出與理想的結果,差了那麼一點點。
而梁軍的這些假想敵,在他眼中都是已經或可能手握重金的“土豪”-----一旦思路對了,只要肯花錢,在電視代工產業日漸發達的今天,很多問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
犧牲規模換盈利,引入競爭對手內容
但無論如何,至少在現在,網際網路電視領域,樂視電視並沒有有力的挑戰者。
不過,即便按照梁軍的計劃,在今年12月底,賣出第一千萬臺網際網路電視,樂視電視的體量在整個電視產業,與傳統巨頭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當全產業的盤子不再有大幅增長,樂視要想繼續向上走,就意味著必將從傳統電視巨頭們手裡搶走蛋糕。
這麼下去,難度越來越大,火藥味自然也越來越濃。
更讓梁軍擔憂的是,今年11月的樂視資金危機中,樂視電視由於自身較為健康的現金流免於波及,但按照賈躍亭的承諾,樂視體系明年的第一個盈利目標就是樂視電視。
這無疑有些打亂了梁軍的計劃。在此前,依靠“生態補貼”,樂視電視一直在虧本賣硬體----雖然並表到上市公司後,樂視網整體盈利,但作為單項業務,樂視電視母公司樂視致新常年虧損。
原本有所忽視的財務報表,將重新佔據梁軍的案頭,“原本我打算再衝衝量,晚一年再盈利,但現在看,等不了那麼久了”。
梁軍告訴騰訊科技,樂視電視一直在盈利邊緣上,明年實現盈利,並不算一個太艱鉅的任務。目前的解決方案包括以下幾點:
1、產品重心放在50 以上,一定程度限制40/43 等小電視的供應,雖然銷量增長可能會因此放緩,但可以提高中高階使用者比例;
2、繼續發展廣告業務。目前樂視電視每年的廣告收入有3億左右,佔據全行業的六七成。比起同行僅有的APP內廣告,樂視電視的廣告來源還包括開機廣告、桌面廣告、輪播廣告等;
3、發展電視購物。透過自有渠道精選電商入駐,預計明年收入可能會有5-6億,後年有望達到13億;
4、增加會員續費收入。梁軍坦言今年樂視大規模的買硬體送會員有些過度消費,但他準備用一些更新鮮的玩法盤活會員體系,諸如改變價格政策、新增附屬服務,甚至有可能用一定方式回收會員時間。
此外,在今年12月,梁軍還打算宣佈一個開放戰略,引入更多樂視影片的競爭對手來到樂視電視平臺。
“可能樂視影片那邊對這事有點敏感,但我們必須得做,”他說,這也是賈躍亭首肯的事,樂視電視必須嘗試一些新的變化。
梁軍又得忙起來了。問題是,競爭對手會買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