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未來依舊不斷增長,甚至是基於全球的經濟交易,物流在其中的重要性,的確需要做一個類似於管道的通路,這次6.57億訂單可能僅僅是菜鳥網路向馬老師交出的期中考試答卷。
關於這次雙十一的各種全面資訊,這兩天已被刷屏,不管是各類媒體,還是朋友圈和微博的刷屏,各種社會新聞和專業解讀紛紛告訴我們:在中國,11月11號,在8年前還不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在網際網路的娛樂屬性和阿里的經營下,真正的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節日,甚至比聞名的“黑色星期五”還要瘋狂。
全球235個國家、中國從城市到山旮旯裡,雙十一媒體中心大屏不斷跳動的數字和排行,告訴我們除了定格於1207億的GMV之外,還有超過6.57億個包裹,奔向全球各地,而兩個數字,去年是912億,包裹總數是4.67億。
這背後的場景可能是:俄羅斯的小姑娘為年老失聰的奶奶省吃儉用,但依舊買不起實體店的助聽器,而網際網路讓她從數千公里之外的中國,花了很少的錢給奶奶圓夢;河南的山溝溝裡,村淘的合夥人幫一個老大爺把線上買的海信平板電視送到家,農村淘寶還有阿姨們排隊在電視屏前挑選著想要的產品;中國的姑娘們翹首以待等待著“剁手”成果包裹的到來……
包裹越來越多,國內的物流從小到大,中國快遞半壁江山的由小變大演變為如今的“三通一達”——即申通、圓通、中通和韻達。根據國家郵政局釋出《2015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年快遞業務量完成206.7億件,總市場超5000億元規模,電商的快遞單量已經成為三通一達、順豐等快遞公司佔比最重的業務,如果沒有電商,現有的快遞公司可能會受到重大影響,這一點都不誇張。有資料顯示,僅阿里巴巴的淘寶以及天貓每天的訂單量超過4200萬單,京東的訂單量超過300萬單每天。
猶如螞蟻搬山一般,不管快遞包裹的大小,不管什麼樣的天氣,只要在服務範圍之內,快遞員就會按照約定的時效把快遞送到買家手中。
曾經有文章評論,目前中國的快遞速度在全球的電商配送速度是相當領先的,不過遇到類似雙十一這種大量訂單出貨的時候,很多快遞的時效性就無法保證,甚至有不少訂單十多天也收不到,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買家通常認為這是因為快遞“爆倉”,快遞員不夠用造成的。
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這樣的,通常來說,商品從賣家到終端,會有很多中轉的節點,對於B2C商家而言,日超數十萬甚至百萬單集中在一天釋放,就不是簡單的快遞公司之間的中轉,還需要經過廠家——節點倉——城市中轉——分撥中心——快遞派送點等等環節。
也就是說,簡簡單單一個包裹要經歷很多流程,才能到終端,往往這裡很多環節,在傳統的快遞行業當中,是人工完成的:傳統手填的快遞單需要進行人工分揀,效率不高,由於無法判斷銷售量,分割槽域的倉庫備貨量不足等等,都是這個行業的痛點。
其實,2015年雙11超過4.67億件的天量訂單,就已經遠超聯邦快遞和UPS全球業務單天包裹數的總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物流公司能獨力完成雙11的包裹配送。中國在歷年來的快遞行業進步,已經屬於世界奇蹟,不過還有可能做的更好,類似雙十一這樣的節點如何應對,應該是整個物流行業需要考慮的事情。
2013年5月,阿里巴巴宣佈與三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和韻達快遞)達成合作,成立菜鳥網路,總部設定在深圳前海,菜鳥成立時候宣佈,要做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保證快遞在主要城市能做到次日達的標準。
但是在成立之初,並沒有透露更多資訊,眾多的猜測,有的認為是阿里要吞併這些快遞公司,或者是自己做房地產業務,撲朔迷離,而智慧物流骨幹網的概念在三年前並未深入人心。可以說,阿里的菜鳥是衝著解決物流行業的痛點去的,而2013年正是網際網路對於傳統行業改造為熱點概念的一年,由於起點高,對於菜鳥的爭議的猜測一直不斷。
那麼,物流行業的痛點在什麼地方?
對於物流企業:
對於有自己倉庫的物流園而言,倉庫從拿地開發、建設完成、裝置購置等,都是一大筆的費用,但如果沒有企業使用、閒置,這無疑是重大的浪費,空倉現象顯然不是物流企業想要的。
而一個倉庫的產品品類多,倉庫貨位管理往往要面對SKU複雜的貨位管理,通常而言,一個倉庫的貨位管理要經歷安排、計劃、組織、初盤、覆盤、稽核、查核、資料輸入、盤點表稽核、資料校正、盤點總結等,同樣,傳統的倉庫管理也是需要極其豐富經驗的人員進行維護,SKU管理涉及到效率和利潤,不過很難管好。
比如一個產品從生產過程中,就需要吧材料送到工廠,工廠需要把產品送到倉庫,倉庫要把產品送到客戶手中。
從每個節點到節點之間的倉儲物流配送、貨物運輸、報關報檢,到達指定地點後還要重新經過裝卸入庫等的迴圈,如果環節直接出現問題,必然降低的效率,而大量的人工因素,使得物流業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通常一些複雜的流程,需要第三方服務公司進行綜合解決。
對於快遞行業:
大量的時間並不是浪費在派送的路上,而是在於人工分揀,在傳統的快遞業中,每個分撥中心,都有一群非常有經驗的人,進行分揀,分揀就是基於快遞的目的地,根據相應的程式碼從分撥中心進行劃分,極易出錯,出錯的結果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物流資訊全國漫遊數天的狀況。
分揀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提前知道包裹的目的地,快遞員同樣也是需要合理計劃自己的配送的路徑和配送時間,這樣自己的派單效率和收入才會得到提升。
對於企業而言
電商企業賣的產品千奇百怪,大小也是不一樣,比如說:一個使用者買了一臺空調,還需要一個剃鬚刀,並且是一個目的地,那麼對於倉庫而言,就是SKU的管理問題,對於商家而言,這樣的包裹產品是非標的,那麼勢必會增加運營成本。
電子商務概念從誕生之初,就是強調零庫存的概念,其實,這是強調庫存的高週轉,對於企業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傳統的服裝企業,就常年遭受庫存壓力,這個消耗週期往往以年計算,這個成本更是可怕,幾乎所有的成本都壓在了庫存,對於資金鍊的壓力是極大的。
在電商銷售過程中,除了經驗之外,如何判斷銷量的變化和重點城市的庫存數量,超配和少配都是令人頭疼的事情。
而末端使用者的痛點也顯而易見:中國擁有3000多縣市,難道除了江浙滬和北京、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可以享受當日達、次日達這樣的服務,難道其他三四五線的縣城和農村都不能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嗎?而面對糟糕的配送體驗,難道只有忍受嗎?
綜上所述,物流行業是一個涉及到諸多環節,且環節之間富有很多重複勞動的資源浪費,每個環節之間很難打通,因為公司與公司之間系統並不想通、管理方式也不一樣,那麼菜鳥要做的基於整個物流產業鏈如果僅僅是基於現狀的改造,恐怕很難奏效,除非是進行整個產業鏈的重構。
菜鳥做了這些事情
大資料的打通:
由於阿里在國內的電商的特殊的市場地位使得菜鳥來做這件事情有足夠的理由,而行業的擔心也不是空穴來風,畢竟快遞行業對於電商的依賴很高,但誰也不願意成為阿里的附庸,甚至有被吞併的危險。
除了快遞行業,阿里需要打通的還有快遞行業,當然,還有阿里的資料的打通,在這個過程中,阿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傳教士,菜鳥需要去說服合作伙伴,所以阿里推出了自己的軟體產品,這套系統是基於大資料的分析後的利用。
首先是智慧分單,在沒有智慧分單的時候,人工分揀,熟練工可以一天處理1000個包裹,而透過自動分單分揀,一天可以處理20000個包裹,這個分單的基礎之上是菜鳥推出的電子面單系統,他的工作原理是:把收件人、地址、聯絡方式等資訊,變成三段碼,三段碼比傳統的二段碼更精準,從倉庫發貨到末端快遞員,都可以根據這個三段碼進行識別。
這樣也就意味著,從倉庫訂單生成,電子面單列印出來發貨的時候,這個貨的到達路徑就已經被分配好,而作為末端的快遞員會提前知道自己的要派送的區域和單量,這樣快遞員的效率得到了提升:越早做好出發計劃,意味著派送件數會增多,收入也就更多,且避免了繁瑣的人肉尋找。
對於物流公司而言,倉庫中轉的時候,一個區域的貨在轉運的時候,這個車廂的貨就不再需要重複進倉出倉,進行二次分揀,從而也節省了時間。
對於商家而言,基於阿里的大資料,可以實現對於消費熱區的總結和預測,這樣的好處是商家可以從生產階段就可以對未來進行準備,比如進貨、產量,在物流角度可以提前進行備貨,針對大資料分析的需求情況,根據城市進行備貨,產品下沉,方便配送,顯然,這樣的方式對於減少庫存,提升行業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不得不說的五張網:
在媒體上,曝光最多的是菜鳥網路提出的菜鳥關鍵五張網,包括:快遞、倉配、末端、農村物流、跨境五張網路。
利用資料,將物流空轉、閒置、降到最低,共同調配資源,物流成本佔GDP,中國是16.6%,美國是8%。網上曾經有段子戲言:貨車不超載,在中國就一定虧本。這體現了物流成本在中國較高的一個縮影。
在這個過程當中商家要付儲存費、配送費、操作費,這些都是成本,而有些商家是自己有倉庫的,比如美的這樣的大型公司,原本這個倉庫是公司的成本費用。
但是美的接入了菜鳥網路,它不僅可以服務自己,可以做社會化服務,為各家統籌利用,從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提供給其他商家,效能最大化,獲得利益。透過這樣的方式接入的還有蘇寧集團,遍佈全國的倉庫使得蘇寧易購的利潤大漲400%,補充了電商的收入利潤率。
如果遇到大量的快遞單引發爆倉,系統會自動把貨物分配到臨近的快遞點,有助於分流,提升派送的效率。
在跨境領域,現在還有不少問題,菜鳥網路重要的一項工作目前是在配合海關解決相關的問題,原來有一些不可控的地方,比如訂單清關鏈路上的系統與商家和海關除錯,壓力測試,保證順暢。
在末端,還有很多區域是快遞公司無法覆蓋的,或者不願意去設點的,因為沒有出單量,維護成本高,幾乎就是虧本運營,菜鳥網路給予解決的方案是菜鳥驛站和農村淘寶。菜鳥驛站設定於居民比較集中的區域,有門店,店主有可能還在經營著其他業務,驛站的代收業務能帶來收入,同樣也能帶來人流量,這是很多商家歡迎的。
對於農村而言,由於地理位置有些比較複雜,人員居住分散,很難有快遞能完全精準覆蓋,這時候農村淘寶與物流公司對接,幫助快遞公司完成最後一公里的派送,而快遞公司也樂意為這樣的合作付給費用,這樣派送時效不受到影響,意味著農村使用者也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務,這種生活方式,對於數千年來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而言,是顛覆式的。
五張網背後是基於剛剛成立的菜鳥聯盟,利用資料把菜鳥網路的合作伙伴聯合起來,資源共享,調配冗餘,可以預見的是,基於阿里的商家尤其是天貓的企業使用者,將會成為這個聯盟的重要助力。
一方面打通物流企業、商家、末端使用者、農村和境外市場,另外一方面,這套系統利用阿里的市場地位進行了快速補位,提升了行業效率,實際上是完成了對於行業的重構。
從目前的環節來看,在物流領域,物流的本質就是降低庫存,供應鏈金融都是核心賺錢的方式,提高庫存的去化。菜鳥幫助物流行業是倉庫和物流利用率更大的提升,透過末端將物流觸達的範圍越來越廣,最後消費者享受差異化的服務越來越多了。
馬雲說雙十一會一直舉辦下去,要舉辦100屆。菜鳥今年的雙十一的物流包裹數量是6.57億單,比去年的4.67億單高出不少,整個快遞行業又是一次如臨大敵,而配送效率體現會在未來幾天體現。
正如馬雲自己所說:首先看到數字放緩下來,鬆了一口氣。6個多億甚至7個億的包裹送回去,那是非常難的。中國快遞業這幾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萬一真突破了8億或者10億那就完了!不能把一個很快樂的事情變成某一些崗位的痛苦。
長遠來看,馬雲對於”經濟體”的闡述,其實是對菜鳥物流進行了新的考核目標:面對未來依舊不斷增長,甚至是基於全球的經濟交易,物流在其中的重要性,的確需要做一個類似於管道的通路,這次6.57億訂單可能僅僅是菜鳥網路向馬老師交出的期中考試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