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冷故宮是如何變軟萌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揭秘故宮的“網際網路之路”)
新華網杭州 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題:高冷故宮是如何變軟萌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揭秘故宮的“網際網路之路”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段菁菁 熊茂伶
不知何時起,網際網路與博物館的結合,讓故宮這座歷經近600年滄桑的皇家宮院、逾90年曆史的國家博物館變得更加“軟萌”。23日,在杭州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旅遊網際網路大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揭秘古老故宮是如何用略顯萌態的方式、結合移動網際網路手段,贏得公眾高度的關注與喝彩。
“萌萌噠”故宮讓人大呼有趣
手持一把印有“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摺扇,上書:“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脖子上掛一串朝珠,把兩側入耳式耳機塞入耳朵,網友評價“戴上耳機寫東西,簡直像是在批奏摺”……古與今、廟堂與民間的對撞,“萌萌噠”故宮讓人大呼有趣。
“網際網路在深刻影響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同時,孕育了一批在思想、行為、習慣、偏好等方面完全不同於傳統旅遊者的新群體——網際網路新一代旅遊消費者。”單霽翔說,傳統的旅遊紀念品已經很難滿足新一代旅遊消費者的期望,必須強調產品的創意性及功能性,讓人們真實感受和正確理解故宮博物院所傳遞的文化資訊。
故宮開始“放下身段”,讓遊客“把故宮帶回家”。2014年,故宮淘寶推出了“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頂戴花翎防曬傘、“雍正御批”膠帶等一系列文創類產品,產品一上線就成為“爆款”,故宮手機座在1個小時內全部售罄。
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巨頭開始與故宮展開合作,從旅行、文創到遊戲、表情包,打造年輕的文化意象。“截至2015年年底,我們與眾多企業合作開發包括書畫、服飾、陶瓷在內的文創產品達到8700種,創造了超過10億元的銷售額。”單霽翔說。
網友“沉吟至今”說:“感覺故宮紀念品設計師在腦洞開啟的路上越走越遠……”網友“胡宇齊”說:“故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承載處,擁有的資源可謂得天獨厚。更難能可貴的在於,她能俯下身姿接地氣,在“賣萌”與文化傳承中找到契合點,激發人們的文化熱情,探索出了一條文創發展的有效路徑。”
與網際網路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實現將故宮融入人們的生活,將故宮的文化帶到更多人面前的願景。與故宮簽訂戰略合作的阿里旅行總裁李少華表示,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雙方將充分運用一切資源,進行精細、長遠的佈局。“這裡面的催化劑是IP再造,阿里大平臺恰好是一枚放大器,透過創新獲得共贏。雙方結合了,才更加厚重、立體、多維。”
“故宮出品,必屬精品”
“今年年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上瘋傳,很多人知道了故宮文物修復的艱辛和有意義的地方。”單霽翔說,網際網路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今年故宮招聘新員工60個名額,有1.5萬人報名,年輕人爭著要到故宮修文物。但歸根到底,感動大家的還是故宮文化中亙古不變的工匠精神。”
網際網路只是手段。單霽翔強調,故宮產品還是要遵循故宮文化,用新的方式延續故宮的歷史,把故宮的文化傳承下去。“既要有創新精神,又不能丟了工匠精神”。
2015年底,位於天安門與午門之間的端門以“故宮博物院數字博物館”身份對公眾開放。“毫不謙虛地講,今天最好的數字博物館在這裡。”單霽翔的自信不僅僅源於它有最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更因為每個專案都是深挖自己產品的文化內涵。
“比如我們有1500塊大地毯沒有地方展出,今天我們在這裡展出地毯。觀眾希望進入哪個院落,哪個建築,點選以後,大螢幕就會揭示這個院落的歷史和現狀;我們還製作了數字書法,觀眾可以調一幅書法來臨摹,機器還會打分,還可以把你寫的字留作紀念。”單霽翔說。
如何再現故宮文化,既傳承文化精神美學文脈,又讓百姓感覺親切喜歡?單霽翔說,在移動網際網路背景下,為了講好文物的故事,故宮推出了8部數字故宮APP。
“我們比較得意的是去年春節開始出品《每日故宮》,每天都可以從手機上了解一件(套)文物藏品的介紹,有心人收集起來一年365天,就會有一個掌上故宮博物院。今年我們進行了全新改版,這樣可以看到更多藏品,可以瞭解更多的展覽。”讓單霽翔感到欣慰的是,一系列APP成功推出後,故宮獲得了一個評價:“故宮出品,必屬精品”。
網際網路讓古文化“活”起來
在網際網路時代推廣故宮文化,就不能完全遵循傳統模式。單霽翔介紹,目前故宮博物院已初步搭建起以故宮官方網站為核心和主入口,由網站群、APP應用、多媒體資料資源等各種資訊組成,線上、線下互通互聯的聚合平臺。
“今年是我們致力於打造數字故宮社群的第三年。兩個月之後,我們將總結,把報告告知社會,我們做了什麼。此後,我們還定了四年計劃,到2020年把故宮博物院建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數字社群之一。”單霽翔說,
據相關資料統計,中國現存的博物館數量約為4500座左右。而中國普通民眾進入博物館的平均時間是兩年一次,除了故宮這樣的旅遊景點外,大多數博物館門可羅雀。故宮模式是否能被複制,帶領更多博物館“共同進步”?不少專家認為,未來或許還會面臨同質化和不可承受的投入之重等各種難題。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古老博物館走上網際網路之路將是大勢所趨。一項基於對美國1224個博物館機構進行線上調查而釋出的一份“新媒體與博物館觀眾參與”報告表明,社交網路的價值已經得到了藝術機構的普遍認可,並且已經滲透到博物館等文化機構運作的方方面面,成為美國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而在國內,博物館觸控新網路的不止故宮一家,2014年,上海博物館也開始在官方微信上進行文化宣傳和相關文創衍生產品推廣。網際網路讓古文化重新“活起來”已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