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平臺風險監控怎麼破題?

佚名發表於2015-11-24
原標題:網貸平臺風險監控怎麼破題?

  柏可林 攝

  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時稱,明確支援網貸、金融大資料平臺。他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上刊文指出:將順應資訊科技發展趨勢,支援並規範第三方支付、眾籌和P2P借貸平臺等網際網路金融業態發展。支援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審慎穩妥開展綜合經營。推進各類金融機構大資料平臺建設,建立大資料標準體系和管理規範。

  另據媒體報導,11月,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行,赴地方約談數家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高管,就民間金融理財徵求監管意見。“主要內容是摸底民間金融理財業務,哪些公司在做,做得怎樣。”與會的一位深圳P2P網貸平臺高管透露:“可能要出臺關於民間理財的政策。”

  在民間理財市場,P2P網貸已是納入監管較為規範的一環。“聽說關於P2P網貸中介業務的調研基本結束了,相信細則也將會出臺。”當天一位與會人員說道。

  中國網貸的歷史成交量已破萬億。據第三方行業機構“網貸之家”監測,截至今年10月底,網貸平臺歷史成交量首次突破萬億,達10983.49億元。今年是網貸行業高歌猛進的一年,前10個月,成交量超過7000億,相當於去年全年的1.8倍。據悉,每天數十萬人參與P2P網貸。從單日成交看,據第一網貸(深圳錢誠)釋出的11月17日網貸指數日報,該日全國P2P網貸成交額54.25億元、利率10.45%、期限6.71月、參與人數43.5015萬人。

  “很多做小額信貸的壞賬率都超過了13%-15%。”P2P公司點融網副總裁李青透露。這個資料尚屬業內秘密,暫時未被公開披露,但記者從百融金服公司也得到了相近的確認,“用大資料對各金融機構尤其是網貸、小額信貸公司的挖掘發現,行業平均壞賬率已達到15%,這是極其嚴重的風險訊號”。

  值得注意的是,問題平臺幾乎佔行業1/3。“網貸之家”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行業累計問題平臺達到1031家,僅今年就新增663家。按照P2P網貸行業平臺總量3448家來測算,投資者的觸雷機率高達30.4%,幾乎每三家平臺中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平臺。

  80%人口無信用記錄

  “您已獲得小米貸款申請資格,手快1分鐘到賬!”陳小姐近期不斷收到簡訊,淘寶、小米、京東、唯品會等網際網路公司輪番邀請她貸款消費,幾乎網購平臺都開發出了免息、分期付款方式,如京東白條、淘寶花唄等。

  知名平臺的信貸火熱潮,只是小額信貸市場的縮影,在普惠金融惠及更多民眾的同時,其中的風險也跟著水漲船高。

  僅今年以來,就有13.3萬人捲入問題平臺,涉及金額總計77.1億元。在整個P2P行業的發展歷史上,投資人因觸雷損失的金額已經逼近150億元。

  監控風險首先得了解風險,而瞭解信用風險目前主要依靠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今天制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大問題,是缺乏徵信大資料。”百融金服公司CEO張韶峰說,“發展中國家大部分老百姓沒有享受過信貸服務。央行徵信中心一共吸收了中國大概3億人的信用記錄。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所有的資料,99%的資料來自於銀行。一個是信用卡,一個是房貸,還有少部分是其他的。其他還有5萬人是剛剛辦房貸、信用卡,你還看不出到底是好,還是壞。”

  這意味著近80%的中國人沒有信用記錄。“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真正可用資料只有2.5億人,佔14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幾,也就是說還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沒有信用記錄。”張韶峰說。

  而這80%沒有信用記錄的人,卻正是目前網貸公司的重要客戶,因為這部分人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因此也更容易尋求網貸公司的幫助。

  這也是P2P網貸平臺高收益率的重要來源――高借貸利率的背後,是高風險。

  你決定借錢給誰,是根據誰出價高就給誰,還是根據誰的信用好?這正是P2P平臺目前的兩種模式:競價模式、風險評級模式。

  “許多P2P平臺用的是競價模式,誰出價高,就借給誰。但是,真正做金融的人,一聽到高收益率,是非常緊張的,因為高收益率意味著高風險。”P2P公司點融網副總裁李青告訴記者,“另一種模式,是用風險定價的方式,給每一個借款人做風險評級、利率評級,根據他的信用來確定利率。”

  跨平臺多維大資料

  因此為了控制風險,許多P2P網貸平臺自己根據信用記錄來定利率,申請人不得透過高利率吸引他人放貸。上海拍拍貸公司CEO張俊告訴記者,平臺主要基於借款人信用等級的風險定價來定利率,不過宏觀來講,也是由投資人和借款人共同決定的市場定價,因為利率太高貸款人不願借,利率太低投資人不願投。

  而僅僅依靠央行信貸中心2.5億人口的銀行信貸資料,則無法完成精準的信用評估,因此各大網貸平臺都在形成自己的信用資料庫。

  然而各網貸平臺獨立的資料庫仍有疏漏。“一個人短期內在多個機構同時貸款,而各機構互相併不知道,都仍以原來的信用記錄來評估。”張韶峰說。因此,為了對貸款平臺加強監管,一些地方政府開始邀請百融金服這類第三方資料庫來完善信用監測,百融金服公司目前監測130多家網貸平臺、6.1億人、將近11億個裝置ID,也幫助各地金融局對網貸平臺的風險進行預估,例如協助北京市網貸風控委員會的盡職調查。

  目前,中國金融信貸信用資料的最大擁有者是銀行。“金融行業老愛說一句話,銀行不缺資料,但事實上,銀行只是有最終的交易資料,並沒有其他資料。金融只是結果,你為什麼要錢,要結婚、買房子、買保險、要出國留學。這些上游資料並不掌握在金融機構手裡,所以實際上金融機構應該從別的行業去獲取資料。”張韶峰說,即使貸款平臺得到貸款人央行信用記錄,也應該更多維度考察,做好風險監控。

  因此,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也正抓緊提供使用者行為的大資料庫,但仍然難以獲得全面資料。“不是獨立第三方,資料就會是割裂的。例如大公司相互之間就不願意共享資料,他們各自也與許多公司都存在競爭關係,對方不可能把資料共享給他們。”張韶峰說。

  P2P設資金池成災?

  除了對貸款人做好信用監控,貸款平臺本身的盈利模式也是巨大風險來源,其中典型模式是偷設資金池。

  早在2014年11月底,央行條法司已為包括P2P網貸平臺在內的民間投資理財公司,提出風險警示,明確要求“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更不能實施集資詐騙。”

  但記者調查發現,設資金池、提供擔保,這些明令禁止的行為,幾乎是業內潛規則。設資金池的平臺,利潤一般來自收取中間差價。

  “P2P業內現在常用的模式:債權轉讓,所以很多公司不得不做資金池。不得不做債權轉讓,是因為要去打包資產賣給客戶,所以先得有一個公司把債借出去,借給500個人,然後把債權包拆開來賣給客戶,所以不得不做資金池。”李青在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公開坦言。

  “很多機構我知道已經做到35%-40%的放貸利率了,而給投資人的是百分之十幾。假設借貸利率是35%,中間你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利潤的業務,大概平均有25%的利差,但是實際上來講,往往很多人忽略了運營成本。現在很多線下P2P公司,資金端募整合本4到6個點,借款點也至少4到6個點,這就10個點去掉了,還不算風控、運營、市場推廣,加起來就到了百分之十幾。這時,你算下來還有13到15個點的利差,但又忽略壞賬率。”李青坦言。

  “目前,這些方面確實比較混亂。”央行行長周小川強調其風險,“有一部分P2P平臺開展了資金池業務,還有一部分平臺開展擔保業務,這就相當於吸收存款。這些平臺在沒有取得牌照的情況下,就開展了相關金融業務,是違法違規的。從另一方面來看,一部分平臺如果開展了資金池或擔保業務,就有可能導致自身的財務問題。P2P平臺本身就捲入了資金借貸關係或擔保關係,一旦出現虧損,就會出現‘跑路’,這就造成了風險。因此,監管部門對P2P平臺有明確要求,不能形成資金池,不能提供擔保。若提供擔保,必須申請牌照。目前,這些方面確實比較混亂。”

  不過,周小川表示願意給P2P更多空間來觀察。“從金融體系的總體借貸規模來看,P2P網貸餘額目前所佔比例連萬分之一都不到,可以再給予一定的空間進行觀察。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它一旦發生風險,主要傷害的是老百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