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怎麼看攜程“假票”事件?

佚名發表於2016-01-15

最近,因為一張“假機票”的事兒,旅遊網站攜程被推上風口浪尖。話說這攜程反應速度還算不慢,很快就給了“退一賠三”,但畢竟行至年底,票務問題總容易被當做焦點。於是這個大V出來罵一罵,那個專家也想說一說。

輿論監督本無錯,肇事企業也該得到應有的懲罰。只不過作為一個還算懂些“內情”的消費者,卻當真不想讓一些半懂不懂的“專家”混淆視聽,“專家”代表了誰我不知道,我只希望俺們自己花錢買票的消費者能有自己的思路,至少別被人當刀用。

一張機票是怎麼到我們手中的

作為一名消費者,與“專家”的區別在於,我說的話大家都能聽懂,不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簡單來講,邏輯上我們買一張機票最直接的應該是直接到航空公司去買,然而事實上,航空公司的下游,又有很多的代理商為其分銷機票,這就是我們從前經常看到路邊那些機票銷售點的由來。

進入網路時代後,一些線上旅行商加入航企代理商的行列,他們讓我們能隨時在電腦上買機票。再往後,出現了網路平臺(攜程、去哪兒、去啊等),平臺的作用是把包括以前那些我們見過的路邊代理商們“放”到網上,使消費者在網上便可以和眾多代理商進行交易購買機票。

有了線上旅行商和平臺,我們從此便不用再迎著寒風,冒著酷暑去代理點排隊買票,而且可以實時對比、篩選所有代理商的價格,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機票,一年下來省時省事兒不說,還能省下不少錢。

不過代理商由於數量眾多,規模大小不一,導致信用度參差不齊,尤其一些小代理商,經常利用資訊不對稱在機票上做手腳用以牟利,這是機票代理行業自出現以來一直存在的頑疾,而這次攜程出的“假票”,正是在其平臺上的某一小代理商所為。

攜程作為平臺,存在疏於監管的責任。但並非像某些專家所言,以此牟利,因為錢根本輪不到攜程拿,而是去了個別代理商的兜裡。

攜程有沒有必要“賣假票”

此前有“專家”提到,他遇到過一些在攜程付了錢,出票卻很慢或者根本就沒有出票的情況。並以此推測是攜程“在其中故意拖延時間並從中攫取退改利潤”,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專家”認為這種操作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重要利潤來源。

對此,我等廣大消費者或許看不懂什麼財務報表,什麼資料分析,因為說實在的那本來就對判斷此事沒有一毛錢關係,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需動用“萬能的常識”即可辨別真偽。

首先我們回顧下“專家”口中攜程爐火純青的操作手法,“使用者買一張票,然後攜程假裝出票其實沒出,隨後在使用者支付到登機的時間段內,時刻觀察其他代理商有沒有出低價票,或者尋求使用者本身遲到未登機或因事發生退改簽的行為。”

光看文字敘述,您就知道有多鬧心了吧?各種極端特殊情形不具備程式化條件,機器玩不轉只能人為。如此說來,每人跟蹤此類10張票,了不得了,攜程每天平均出票少說30萬張,“專家”數學好,幫忙算算攜程要為此多僱傭多少人吧。

而事實是,大型的平臺作為流量入口,早已具備規模收益。收入都是根據標準化操作實現的,如此原始的“人工操作”實在不具備價效比,他圖個啥呢?

當然,也並不是說“專家”的操作手法完全是虛構而來,的確是有部分小代理商存在這種操作,畢竟顧客少,逮著一個就要投入全身心地狠宰一把,所謂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不過,把大型線上旅行平臺和小供應商相混淆,是萬萬不應該的。

消費者實際在乎的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最關鍵的,還是消費者本身最在乎的是什麼。其實很簡單,買個票,我一圖個方便,二圖個便宜,三圖個安全。至於我支付之後怎麼出票,其中的過程我根本不在乎,主要是操不了那份閒心,只要最終能讓我踏踏實實、價格合理地坐上飛機,住上酒店,我就滿意。

這方便和便宜,剛剛已經提到,在過去的十年間,線上旅遊服務商們已經把該做的基本都做到了,試想十五年前,你能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定好一趟行程清晰,價格合算,且在明天就能出發的旅行麼?

只說安全,事實上,儘管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又有人投訴哪家線上旅遊平臺。但這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凡事都是存在錯誤機率的,當業務量大了,自然投訴量就會增加。您不信也可以去什麼寶、什麼貓的電商平臺去看看產品下側的評價和留言,哪能全是好評呢?

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我覺得其實當務之急還在於旅遊電商和航空公司、監管機構一起攜手,重點打擊違法違規的代理商,讓真正不按規矩做事兒的商家付出代價。而不是有了氣就不問青紅皂白一股腦全撒旅遊電商身上,話說有天旅遊電商們要真被冤枉倒了,你陪我外面排隊買票去?

作者:劉曠,以禪道參悟網際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