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醬:人不窮怎麼當網紅

佚名發表於2016-04-29

Papi醬的廣告招標“秀”終於結束了。有人說非常成功,在整場“秀”裡,papi醬順便做了公益,在“毒舌”標籤上再加了個“善良”,更受粉絲追捧;而上海麗人麗妝給出了“天價”貌似當了“冤大頭”,但“冤大頭”的標籤又是一次事件營銷的優質支點。

papi醬:人不窮怎麼當網紅
papi醬

還有許多人開始質疑整個“秀”都是阿里爸爸體系內“左手換右手”的營銷遊戲,但也有一些觀點認為:“當你質疑時他已經贏了”,看似隱形的“阿里巴巴”在這場秀裡贏得最金貴的“運籌帷幄”的標籤

在資訊爆炸的社會里,標籤化幾乎是我們看待網路環境的一個直接有效的方式,papi醬越火,身上貼的標籤就越多,其本人的真實形象就會更模糊,逐漸變成了一種符號。

Papi醬剛一出道的時候,身上貼的標籤是“低配版蘇菲瑪索”,後來徐小平再貼了個“網際網路時代的魯迅”,而當2200萬身價的天價,papi醬從低配版上升到了高配版,“白富美”也是論壇中諸多對其的評價。

筆者不關心這場秀的各種群演最終獲得了什麼,更關心主演papi醬的標籤一路高逼格,一路火起來的親民形象,還能繼續火嗎?

回頭看看papi醬最本質的東西,自媒體內容。Papi醬最大的特色就是“毒舌”,但這只是形式,其吐槽的內容從郭小四、職場尷尬到朋友圈曬圖,然後嬉笑怒罵中加入“絕對正確”的價值觀——— 性別平等、人格自由、自由戀愛、事業獨立等……沒錯,就是人們平時思考、討論最多的話題、最底層的生活屬性問題。

為什麼這些平時“好基友”也會跟你吐槽的東西,甚至生活中更放得開,更“毒舌”的東西,你要開啟一個影片網站去看一個不認識的人講呢?筆者認為,這叫共鳴。在一個孤獨的都市社會里,我們都需要共鳴。

那麼為什麼是papi醬給了我們“共鳴”?筆者認為,papi醬的“代入感”是關鍵,最近我在看職場劇《歡樂頌》,其“代入感”也是其最成功的元素,沒有浮誇的貴族豪門紛爭、沒有白血病癌症、沒有十項全能的瑪麗蘇跟傑克蘇,只是真的會在身邊發生的電梯出事、辦公室戀情、各種怪癖與壞習慣,這是我們身邊的真人,這種“代入感”帶來的共鳴,與papi醬無異,這也是為什麼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