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訊網誕生25週年:不免費開放就沒有今天的網際網路

佚名發表於2016-08-24

  北京時間8月23日晚間訊息,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誕生25週年之際,“網際網路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稱,如果當初不免費開放全球資訊網,就不會有網際網路的今天。

  25年前的今天,即1991年8月23日,全球資訊網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它是由電腦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在瑞士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內設計和部署的。

  全球資訊網的出現推動了網際網路(Internet)的興起,並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樣子。

  其實,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網際網路早在1969年就已經連通,是指在不同節點(計算機)之間傳遞資訊的網路。而全球資訊網是指在網際網路這個網路上用來儲存資訊(如網頁和文件)的空間。我們可以將全球資訊網比作神經元,將網際網路比作神經鍵。

  1980年,伯納斯·李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工作時,建立了一個以超文字連線為基礎的ENQUIRE原型系統,將每一個網頁相互連線。在接下來的十年,伯納斯·李繼續研發這套系統,並在1989年提出了“通用連線資訊系統”的概念,使得科學家之間能夠分享和更新他們的研究結果。

  1990年,伯納斯·李開發了超文字傳輸協議(HTTP),超文字標記語言(HTML),統一資源識別符號(URL),第一款Web瀏覽器和伺服器,以及第一批網頁。

  其中,第一幅網頁在1991年8月6日上線,目前我們仍可以透過其原始URL訪問。但當時,它僅限於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使用者。這幅網頁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解釋什麼是全球資訊網。

  1991年8月23日,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以外的使用者被邀請訪問這些網頁,意味著全球資訊網正式誕生。1993年4月,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宣佈全球資訊網對所有人免費開放,引爆了全球資訊網的普及。

  伯納斯·李說:“如果不免費開放全球資訊網,完全由我個人來控制,它根本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普及。全球資訊網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當初把他變成一套開放系統的決定是必要的。”(李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