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透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阿里建了個線上的 “萬達廣場”,在裡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它向所有人收稅。
之前我們說過百度的弱點,阿里的焦慮,今天我們扒一扒騰訊的危機吧。
百度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阿里建立在生態的基礎上,這兩家都屬於開放和半開放的業務模式。騰訊則建立在封閉的基礎上,就像蘋果,完全自我迴圈。
封閉的系統,當內部足夠強大的時候,一切都無限可能,無論外面是颳風下雨,裡面總是風和日麗。這就像蘋果手機賣得特別好的時候,蘋果的生態非常健康,開發者蜂擁而來,粉絲翹首盼望新品上市。
但當封閉系統不夠強大的時候,立刻危機四伏,並且這種危機傳導的速度飛快,且可能會出現斷崖式的奔潰。
而騰訊的危機,可能正是根植於此。
(一)
從 “即時通訊軟體” 到 “社交之城”,騰訊完成了中國網際網路史上最典型的 S 曲線。
大約 1998年,馬化騰為廣東電信開發的 “網路尋呼機” 沒有中標,這就是 OICQ 的前身。
後來看,這對中國的網際網路是一件好事,就像某位外國的專家說的,在中國很多事情是反邏輯的喜劇。
如果當年網路尋呼機中標電信運營商,那後面最多也就是個飛信。
恰恰因為花了 50 萬開發的產品沒有中標,Pony 才有機會自己成立公司運營這款模仿了國外 ICQ 的軟體。
英雄不問出處,QQ 從即時通訊軟體(IM)出發,做到了行業最大,並且完成了從軟體產品到網際網路入口的超越,這不能用偶然概況。
如果說 QQ 的增長是因為產品功能好以及市場空白給予了機會,那麼騰訊從 IM 軟體到 PC 內容生產和社群的演進,應該是非常大的戰略突進。
(二)
我們可以將騰訊的擴張分為四個階段:IM 成熟期,自由內容生長期,內部生態迴圈啟動期,和外部生態迴圈啟動期。
IM成熟期
IM 成熟期經歷了接近 4年 的時間,這期間 QQ 遭遇到的最大對手就是 MSN。當年MSN 和 QQ 對戰的時候,有一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大致意思是 “大家沒有必要擔心 QQ 的發展,因為小孩子用 QQ,大人(職場人)只會用 MSN”。文章標題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但作者顯然估計錯了,QQ 憑藉其離線檔案、斷點續傳、語音通訊、QQ 秀、群、組等功能的不斷迭代,對 MSN 形成了長期的攻擊,而 MSN 一直半死不活的,不做任何本土化的改變,自己作死了。
自由內容生長期
很快,因為 QQ 使用者的增長,IM 的功能已經不能留住使用者,產品上出現了使用者 “溢位” 現象:產品的容量無法滿足大量使用者的長時間使用。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QQ 開啟了新的產品線。最早的 QQ 秀、QQ 遊戲大廳、QQ 門戶和 QQ 空間,除了 QQ 秀後來發展得不太好之外,其他幾個產品都非常成功。
遊戲大廳直接將聯眾遊戲從最高處拉了下來,市場佔有率跌到 1%。QQ 門戶也快速躋身四大門戶之一。QQ 空間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日獨立訪問使用者超過 4 億。
這些服務和內容一方面為騰訊帶來了商業化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日益增長的 QQ 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了 QQ 的粘性和活躍度。
內部生態的迴圈
使用者一直增長,騰訊自有的服務也越來越不能滿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特別是垂直類需求。2010年 前的騰訊以山寨為主,不斷地形成了自己的山寨文化和不好的口碑。在同時面臨使用者需求和行業口水的時候,騰訊開始了開放平臺的策略,將 Qzone 的使用者開放給了開放平臺的開發者,並推出了 OpenID 介面,QQ 登入成為了很多產品的標配。
外部生態的迴圈
從內部生態迴圈開始,QQ 的生態逐步往外部走,並改變了原來的競爭策略:從抄襲到投資,從控股投資到戰略投資,所以有了後來的對京東、58 同城、大眾點評和滴滴的投資,當然,這個時候微信已經替代 QQ 成為移動端的主要入口。
(三)
十五年的發展,騰訊的策略概況為:從內到外擴充套件內容,從端到雲積累使用者。
透過 QQ 和微信這樣的 IM 產品為自己的內容和外部的內容導流,滿足了使用者的長尾需求,也帶來了其它產品線源源不斷的使用者資源。
而這些服務或者產品也在不斷地鞏固 IM 產品的入口地位,增強 IM 產品的競爭力。
今天阿里很容易做一個來往 APP,但內容、服務、開發者的資源的稀缺讓來往很難快速搭建出一個適合使用者生活的城市。
而使用者已經習慣在 QQ 玩遊戲、在微信看文章、看影片、買電影票。
要說清楚騰訊的戰略是很難的,甚至騰訊是否有真實的產品戰略存在也是存疑的。
馬後炮一樣的總結雖然沒有太多價值,但我想對於後來者理解還是有些幫助的。
有人問微信為什麼沒有上市,但估值超過 800 億美金?
我說,那是因為透過微信,騰訊養活了騰訊影片、遊戲、新聞,也為騰訊用價效比很高的價格購買了滴滴出行、京東、58 同城和大眾點評(美團),這比微信本身一年收入幾十個億來的性感多了。
所以微信最大的價值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攜使用者以收割垂直行業的重要資源。
(四)
用死裡逃生來形容騰訊在移動化時代的遭遇應該是準確的。
雖然 QQ 和手機 QQ 有龐大的使用者群,但面臨移動化時代的到來,騰訊其實有很大的危機。
飛信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對手,但米聊差點就成功了。
在 2011年 來臨,QQ 的使用者增長接近停滯,使用者同時線上人數也沒有增長,各項指標都表現平緩。
而米聊因為小米手機的原因迎來了快速增長,使用者規模一度達到了 5000 萬以上。要知道這和當年的手機 QQ 差不了太多。
如果再給米聊一年時間,我相信網際網路的故事應該重新書寫。
但 2011年 開始,微信從騰訊內部殺了出來,先模仿 Kik、緊接著模仿 FB 的 Public Page,推出公眾號。不斷地在模仿國外優秀產品和本土化上做工作,最後快速超越了米聊。
我一直說,微信的起來,給騰訊續了一條命。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都知道產品有條叫 “S 曲線” 的產品生命週期曲線。
其實一個公司也有自己的 “S 曲線”。
QQ 賦予了騰訊公司第一個 S 曲線,微信又拉昇出了一條 S 曲線。
我聽說 IBM 曾經有過三次這樣的 S 曲線。
顯然微信不僅是一條 S 曲線,簡直是一條 “J 曲線”,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 QQ 的超越,和米聊的 “秒殺”。
我很難想象,雷軍看著使用者在小米手機上解除安裝米聊,安裝微信的表情。
應該說,小米失去了一個移動端的機會,微信抓住了這個機會。
(五)
藉助微信的卡位,騰訊獲得了至少 5年 的移動網際網路的安全位置,並且因為乘勝追擊和佈局得當,很快地在移動網際網路上建立了自己的產業版圖,一座城。
事實上,阿里投資了很多家公司,無論是小米還是 UC 瀏覽器,都發展得不夠好。百度也投資了不少公司,發展得也都不甚如意。
但騰訊在投資上表現出了香港人獨有的金融思維和眼光,我認為投的都不錯。
騰訊的投資策略是開放的,並且是戰略性的投資,而不是為了財務和控股。
在網際網路裡,控股有時意味著死亡,比如去哪兒被百度控股,UC 被阿里控股。
但騰訊 2010年 後就已經不以謀求這樣的控股,在遊戲、泛文化娛樂和社交領域,騰訊基本上控制了中國所有有潛能的新興公司。
不怕他們死亡,就怕他們做起來不是自己的。
但這不代表騰訊沒有自己的危機。
我認為騰訊的危機有兩小一大三個危機。
(六)
第一個小危機:新的社交產品突然殺出。
不同年齡層的人,對社交的理解和需求不一樣,對社交的產品形態的要求也不一樣,這是現實生活裡常說的 “代溝”。
這種社交代溝,在社交這種產品裡,表現出有很強的 “代際標籤”。就像 80 後大學生喜歡用 “chinaren 校友錄”,而 90 後的大學生更多用 “校內網” 來交流。
我們的爺爺一輩人喜歡寫信,父輩更喜歡打電話,我們則大部分用 IM 來溝通。
所以,我們今天的人們並不能準確的知道 00 後和 2010 後的孩子們會處於什麼樣的社交場景,偏愛什麼樣的社交軟體。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不信你看看 17 歲-20 歲的女孩子的手機看看,她們手機裡可不只有微信一個社交軟體。
上次在飛機上,我遇到一個女孩,起飛前她一直在用各種社交軟體,我看到她的手機裡微信、陌陌、抱抱、探探都安裝了,而且她熟練地在各種社交軟體之間切換,並且我敢保證,絕對不是 “約” 那麼簡單,人家是喜歡陌生人社交。
這對於騰訊來說是很可怕的。
社交虛無縹緲,很難有強規律可循,也沒有重門檻可依賴。
所以你無法肯定某一天不會突然殺出一款產品,以 “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仁不讓” 之勢殺出來,並且紅遍大江南北。
就像誰也不能保證微信這樣的產品永遠只會出現在騰訊自己家一樣。
現在,騰訊處理這個危機的方法是: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就像對待今年突然爆發的產品 “朋友印象”,先是微信裡封殺,然後出手談投資,一邊是警棍,一邊是胡蘿蔔,創業者要麼接受投資並且享受微信給你的資源,要麼就被全面封殺。
所以朋友印象順利地被騰訊投資。
騰訊投資朋友印象等一系列社交產品,不一定是為了財務投資,而是為了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為自己挖建護城河。
對於騰訊來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自己投資的公司死掉了,而是一款社交產品做起來但不是自己的。
(七)
第二個小危機:Facebook 順利入華。
要知道,全球的網際網路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奇葩,花開兩支,各有特色。
一個風靡全球的社交軟體,因為我們都知道的原因無法入華,但客觀上為中國的社交產品提供了很大的避免競爭的空間。
然而小扎一直都沒有放棄,並且頻頻和中國官方互動,希望早日進入中國。
不過即使 FB 進入中國,我也不認為它能對目前的騰訊社交帶來多大的危機。
一方面社交有強關係和濃厚的文化因素存在,使用者很難在一個沒有朋友、文化沙漠一樣的 “火星” 上快速活下來,而微信上有很多朋友和熟悉的文化語境。
第二方面則是所有入華的跨國網際網路企業,截止目前為止沒有活的很好的,比如亞馬遜、Groupon、Booking、Agoda、Airbnb 都不算出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土化不好。
(八)
以上兩點算是小危機,無大礙。但,就像前面提到過的。
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透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百度有很多危機,但只要它不斷尋找高速公路,建立新的收費站,雖然發展乏力,但不會突然倒塌。
阿里建了個廣場,在裡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雖然阿里的入口不明確,但阿里可以不斷地建造網上的 “萬達廣場”,繼續收租金,即使下滑,速度也可控。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它向所有人收稅。
但如果有人造了另一座城呢?
我想起了電影《逆世界》,一個平行於我們存在的另外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今天不存在,未來是否存在?騰訊能否一直讓大家在這個城市裡生活?
今天的微信,難道不像《楚門的世界》裡的那個佈景一樣的世界麼?
(九)
騰訊的大危機,就是楚門有一天會走出自己的佈景世界。
就像前面提到的,不同年代的使用者對社交的需求不一樣,社交的場景不一樣。
出現新的社交產品也許騰訊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出現新的 “社交異類” 就不一樣了。
也許這些 “異類” 是反社交的,也許未來的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非社交的,也許未來在社會學和人類學上有斷層式的變化?
也許有一個平行的世界已經存在,他們的生活和社交語言我們不懂。
當這樣的世界出現,整個微信將轟然倒塌。
我在《產品的視角》裡提過,17 歲的女孩,是產品經理的紅顏知己,也是新產品的引領者。
誰抓住了 17 歲的 “科技紅顏”,誰將掌握網際網路的未來。
使用者是不長情的,尤其在社交產品裡面,指望使用者一直在一個社交產品上生存是不可能的。
我想,騰訊的危機不在於現在,在於不可預知的未來。
這就是社交,眼下贏者通吃,但終究怕不可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