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之外 誰有希望成中國網際網路第四極

佚名發表於2016-08-12

  就像你找不出誰最早發明“北上廣”的稱謂一樣,BAT語出何處已經不可考證,這三個英文字母的組合,既是中國網際網路第一梯隊的代名詞,同時也是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

  現在,更多人熱衷於尋找BAT之外中國網際網路的第四極,熱門的候選公司名單很長:網易、小米、京東,甚至滴滴,它們都在有意無意地做好擠入BAT+X俱樂部的準備,但始終隔著那麼一公分的距離。

  西方媒體昨天還在齊聲指責中國是山寨大國,今天卻又異口同聲驚呼西方科技公司開始山寨中國,但是這依然無法掩蓋這樣一個事實,BAT在中國的存在,依然是對美國網際網路巨頭在太平洋彼岸的影子組合。

  所以想要尋找中國BAT之外的黑馬,捷徑之一就是看看美國在FLAG(臉書、谷歌、亞馬遜、領英)之外是否還有漏網大魚或者其他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中國的對標者。從這點看,誰是中國網際網路第四極目前並不清晰,但它極有可能來自一個全新的未知領域。

  網易:市場上不缺另一個騰訊

  網易幾乎在微信朋友圈中成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第四極,一如良好的公司口碑管理,網易的市值管理也堪稱行業翹楚。

  過去五年,網易無疑是中概股的優等生,股價從30多美元漲到近200美元,幾乎翻了6倍多,同期,百度股價只上漲了50%,而新浪股價幾乎沒有變化,搜狐的股價甚至還下跌了20%。

  支撐網易股價上漲的主要因素自然還是業績,從2010年到2015年,網易的總營收增長了4倍多(網易總營收:2010年8.58億美元,2011年12億美元,2012年13億美元,2013年16.14億美元,2014年20.11億美元,2015年35.2億美元。)增長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方面是遊戲業務快速擴張,網易很好地抓住了手遊的風口,拉大了與市場第三位的差距,但是與騰訊的體量仍有較大差距。據遊戲陀螺統計,根據遊戲工委釋出的資料,2015年整個遊戲行業的總收入為1407億,其中騰訊遊戲565.87億,佔比40%,網易遊戲173.14億,佔比12.5%。

  另一方面來源自電商業務。考拉海購是丁磊直接在盯的專案,被寄予彎道超車的戰略使命。在網易公佈的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中,電商業務的表現突出,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淨收入同比增長257.8%,其中跨境電商平臺考拉海購和精品電商網易嚴選,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但是,網易與BAT比仍不在一個量級,並非第四極的最有力競爭者。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太像騰訊是網易的一個天生硬傷。從業務構成看,網易與騰訊的主營業務高度重疊:遊戲均是收入大頭,線上媒體業務同樣擁有良好口碑,在電商和郵箱上均有佈局,所不同的是,在以上領域,網易與騰訊均不在一個量級上,短期內,也看不出超越騰訊的可能。

  二、網易的兩大核心業務,目前均遭遇了重大政策瓶頸。廣電總局新進頒佈的手遊新規,對於網易高速成長的手遊業務當頭棒喝,將顯著拉長手遊產品的審批週期、降低其盈利的生命週期;被寄予厚望的跨境電商業務同樣也遭遇了商務部的管制,儘管跨境電商新規被已經被暫緩一年實施,但是達摩克斯之劍依然高懸頭頂。

  三、網易未能從小眾口碑中突圍。中國網際網路歷來是得屌絲者得天下,而網易的有態度,直接把草根使用者排除在外。看看網易新聞評論和今日頭條評論,就能看到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階層的涇渭分明,也能看出小眾和大眾的巨大鴻溝。但是,從網易新聞、有道系列到網易嚴選,可以清晰地看到,網易產品對於中產階層消費升級風口的精準判斷,而這也許是未來網易開啟另一個潘多拉魔盒的最大變數。

  京東:只有形似亞馬遜還不夠

  京東一度是距離BAT最近的候選者,但就像一個運氣不佳的旅客,比車門關閉晚到了三秒鐘,只能拍著緩緩啟動的BAT列車漸行漸遠。

  從形態上看,京東與亞馬遜高度相似,分別是中美兩國B2C電商的代表,都有志於成為全球的萬有商店。但是,二者卻神似而形非:亞馬遜除了線上沃爾瑪之外,還是全球最大的雲端計算提供商。2016年二季度,AWS雲業務營收達到28.9億美元,同比增長58%,佔公司總營收的30%,並在不久前正式宣佈進軍中國市場。從這點看,阿里雲近幾年的風起雲湧,更像是亞馬遜在中國的參照物。

  京東也在電商基礎上嘗試多元化,比如佈局金融,但遺憾的是目前依然無法撼動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市場地位。不過,京東白條在高校市場表現不錯。速途研究院於2015年10月釋出的《2015大學生分期消費調查報告》顯示,京東白條擁有34.3%的市場份額,僅落後阿里系的螞蟻花唄3個百分點。

  正是由於電商之外想象空間的缺乏,特別是無法作為亞馬遜的中國參照物進行估值,導致京東上市之後股價表現平平。所以,儘管京東的營收規模遠超BAT三家,但是卻依然無法躋身中國網際網路的夢之隊。

  小米:也許並不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那些對於生態圈最為津津樂道的公司,往往並沒有形成真正的生態圈,而是在不斷在重複一個夢想,重複得多了,不僅僅媒體也相信了,就連自己也相信了。反而是真正形成生態圈的BAT卻很少提生態圈。

  小米手機的衰落幾成定局,在這種形勢下,提生態圈、生態鏈,也是小米為數不多的選擇。小米正是這樣一個生態圈的自戀者,當然其自戀程度,照樂視比,還是要差好幾個量級。小米的“生態圈”,主要有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的生態圈是產品群,從手機、充電寶、手環到行旅箱、電視,小米的產品線似乎在以一種意識流的方式在擴充,從這點看小米有點電子業的優衣庫的意思,在產品層面的生態圈,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價效比,特別是價格戰,而非核心技術,這就使得其產品層面生態圈異常脆弱。

  第二個維度的生態圈是公司群。截止2016年8月,小米所投資的生態鏈企業達55家,其中青米科技剛剛掛牌新三板,這家公司的主打產品插線板和電源轉化插頭。基本上,小米的生態鏈企業基本上都可以歸入製造業行業,比如智慧手環、電子秤、智慧插座、空氣清淨機、淨水機、智慧燈泡、小蟻攝像機、萬能遙控器等等。這一系列的生態鏈,使得小米更像是一家硬體廠商,而非網際網路公司。

  第三個維度的生態圈是使用者群。米粉的熱度,事實上從小米歷次釋出會上的鼓掌、呼喊的頻率和聲量可以進行測量,在最近一次的小米筆記本釋出會上,米粉的表現相比2014年小米4手機時的撕心裂肺的興奮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此外,小米的產品口碑兩極化的趨勢十分明顯。

  對於小米來說,當即的危機是,手機業務衰落之後,尚未同樣量級的業務可以填補營收漏洞(小米筆記本前景起碼現在看並不明朗),而小米生態鏈的企業能否構建一條硬體長尾的萬里長城,目前也不樂觀;小米更長遠的危機則在於失去了描繪未來的能力,這一點和京東同病相憐。

  滴滴:風光之下的隱憂

  今天的滴滴,就像是三年前的小米,無限風光,卻又暗含危機。

  風光之處在於,滴滴在出行服務領域,幾乎成為這個市場的唯一大玩家,在吞併了本土的最大競爭對手快的之後,很快就讓在美國無所匹敵的優步臣服。此外,滴滴還搭上分享經濟的順風車,成為最時髦經濟理論的實踐者。

  滴滴還擁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數億註冊使用者,使得具備孕育全新社交平臺的潛能,至少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資訊、服務的分發平臺;對交通行業進一步整合,使其有可能切入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擁有更大的估值成長空間。與網易、京東、小米相比,滴滴確實更接近一個平臺的本質:連線人與服務。

  但是,滴滴仍然面臨一個致命問題:如何盈利?如果補貼消失,快車價格與計程車一致,使用者是否還會選擇路況不熟的滴滴司機?如果相關監管部門的槍口放低一寸,今天的分享經濟樣板間,會不會成為法外之地的違章建築?這些都是滴滴的近憂遠慮。

  (歡迎關注波波夫微信公號:周遊 [trip51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