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網際網路公司應該如何對待人才招聘

楊君君發表於2015-10-19

  相信到現在,已經沒有太多人否認,繼2011年之後,又一波資本寒冬來襲。美國的中概股一瀉千里、沒有上市的公司紛紛抱團取暖、無數的創業者正在四處奔走試圖找尋能夠幫自己熬過寒冬的資金……這一次,我們主要聊一下,資本寒冬,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企業招聘。

  10月16日,百度副總裁朱光親臨母校——西安交通大學,目的是為百度校園招聘造勢。值得關注的是,在資本寒冬來臨之際,這樣的做法總歸顯得有點“非主流”。

  事實上,在資本寒冬來臨之際,各大企業降薪裁員的訊息早已是是漫天飛舞。就在近日,連矽谷的明星企業“推特”也宣佈裁員8%,這相比當年跟Facebook、谷歌等一眾企業為了爭搶人才而去招聘高中生時的意氣風發,簡直就是如墜地獄。

  資本寒冬 BAT招聘策略各不相同

  按照人們一般的觀念中,減員增效是企業應對資本寒冬的良策。因為每當這個時候,新聞中第一時間報導就是,公司又進行了多少的裁員——雖然屢見不鮮,但依舊觸目驚心,否則就不會在今年接連傳出“阿里巴巴校招名額大幅縮減”和“騰訊預計明年裁員20%”的流言。

  雖說這兩則流言一直在被闢謠,但很多人仍然心有餘悸。原因在於一方面,人們擔心,“流言往往是真的”再一次應驗,而另一方面則是兔死狐悲,最起碼作為中國市值最高的兩大網際網路巨頭傳出這種流言,代表著整個行業並不在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

  很明顯,網際網路巨頭在資本寒冬,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招聘策略,其背後有著意味深長的含義——或者是為了現在,減少支出,財報好看;或者是為了人才儲備,試圖在資本的寒冬裡默默累積,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如果分析一下BAT三家之所以會採取不同的招聘策略,或者原因主要在於 “百度看技術、阿里看運營、騰訊看產品”,阿里因為以運營為主——精細化、數字化管理,賺取差價,所以在資本寒冬,其首要的目的,就是能夠鞏固自己的地位不受挑戰,隨之也就帶來在招聘市場會盡量保守;騰訊亦是,產品最佳化方面,在資本寒冬,其實更多的還是守成作用,所以擴招對其並沒有什麼作用;來看百度,百度一直以來都以“技術公司”自居,而技術往往是打破市場沉悶,進而脫胎換骨的不二利器,所以越是資本寒冬,百度越是會進行人才儲備,進而為後續蓄力。

  根據招聘頁面顯示,百度目前招聘瞄準的幾乎都是技術方面的人才,包括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等等。甚至朱光在西安交大的校招現場,不僅打出“科技改變世界”的口號,將百度在做的人臉識別、語音搜尋、高精地圖等等作為吸引眼球的實力,還不惜打出“校友牌”,羅列出上述技術實現團隊中眾多從西安交大畢業的校友作為利器……百度不可謂之不努力,而百度野心也不可不謂之不大。

  另一方面,技術出身的李彥宏對於技術的推崇程度可以在國內屈指可數,“對技術的信仰、對技術的追求,這是最根本的。技術創新永遠是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最根本動力,公司基業長青的長久保障。”這是李彥宏在一次採訪中說的話。據瞭解,百度目前的技術員工大約70%左右,這一比例遠高過國內其它的網際網路公司。

  勒緊褲腰帶 真的能安然度過冬天麼?

  大多數在資本寒冬時期進行裁員的公司,都是抱著“勒緊褲腰帶”的思想,試圖透過減員增效的方式,熬過這場寒冬,但是……從過往的歷史來看,似乎很少有能找到類似的案例能夠來佐證這種方式是正確的選擇。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是,很多公司在裁員之後,就瞬間進入“多米諾骨牌”式的垮塌,原本的業務因為人員流失而堅守不住,新型市場也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力去擴充。很多公司熬不過漫長的冬天就提前宣告死亡,即使有透過這樣的方式見到春天,但由於儲備太過不足,導致錯過發展期,進入“半死不活”的階段。

  類似於前者的公司有在2011年資本寒冬時期倒下的一大波電商和團購網站,樂淘、24團等等,而後類似於後者的公司則有凡客、窩窩。

  其實,從過往歷史來看,有不少的企業恰恰是透過資本的寒冬進行人才儲備和積累,最終實現逆襲,作為現在百度的競爭對手,美團就是最經典的案例。在2011年的資本寒冬時期,美團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有進行裁員的團購網站。由於其它團購網站的裁員,美團進行了默默的擴招,不但順利的接受了其它團購網站丟失的地盤,而且還在一些垂直領域例如電影票、酒店等進行深入擴充,最終成為了團購勝出者。只是不知道,扛過上一次寒冬的美團,這一次會進行怎樣的選擇。

  資本寒冬 O2O市場或格局生變

  O2O市場作為近兩年資本的寵兒,自然也最能感受到冬天的寒冷。近年來,整個行業似乎也在經歷著一個前所未有的“艱難”時期,資本市場似乎瞬間就失去了活力,原本到處是錢的行業,似乎一瞬間都消失不見,無數創業公司朝不保夕,甚至連美團和大眾點評都不得不“用7天的時間從相殺到相愛”。

  可以想象,未來一段時間內,資本的寒冬將會在O2O的市場格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此時此刻,在O2O市場孤注一擲的百度,採用擴招的策略,這也能讓我們窺測一二。接下來,讓我們站在上帝視角,考慮下競爭對手的同理心。

  眾所周知,百度自從豪擲200億給糯米之後,糯米的最主要競爭對手——美團和大眾點評壓力暴增。對於它們而言,作為獨立的公司,由於沒有其它業務的庇護和巨頭的支撐——阿里和騰訊實際上對美團和大眾點評實際支撐很少——不得不採取這種方式抱團取暖。有人笑談,糯米坐著就成了O2O行業老二。然而,糯米的機會當然不止如此。

  一方面,資本寒流必然會使得美團和大眾點評在市場擴充套件和人才儲備方面進行戰略收縮,而百度在O2O方面的業務則由於有百度穩定的資金流和資源支撐,完全不必考慮資本寒流下的這些問題,現在正是進行“挖角”的最好時機。更為難得的是,這個時候進行人才儲備,考慮到不用太過高成本的投入,整體的價效比絕對超值;

  另一方面,資本寒流不一定意味著市場寒流,也就是說,資本市場雖然故步自封,但是整個行業卻是不斷的向前發展的,誰能保證,在資本寒流時期,市場不會進行快速的發展蛻變。具體而言,在O2O市場,誰知道在這場資本寒流之後,O2O模式仍然是比拼手機買流量,線下拼商戶的階段?很有可能,整個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會催生出新的產業模式,比拼的重點從之前的野蠻擴張變為整體解決方案的比拼?大資料、搜尋技術、人工智慧等等。

  如果說,中國網際網路史上過往幾次的資本寒冬讓所有創業者想想都為之膽寒的話,那麼對他們而言,唯一值得慰藉的就是,在資本寒冬之後,往往會誕生出一些新的巨頭——第一次網際網路泡沫,跑出來了新浪、搜狐、騰訊、百度,而第二次則有了京東、美團。

  當然,無論是為那些因為沒有熬過資本寒冬而壯烈犧牲的企業著急寫上墓誌銘,還是給那些破繭成蝶、羽化飛昇的企業唱讚歌,其實都沒有任何卵用。因為,寒冬真的來了,所有的網際網路企業就像是做一個選擇題,就算知道選錯和選對答案的所有結果,但對他們來說,這些現階段都沒有意義,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去研究和決定,究竟應該選A還是選B。

  不知道誰說過一句話,如果非得要節流,裁員將會是最後的選擇。資本寒流之際,有的公司裁員縮招,有的公司默默擴充,考慮到某些個無法改變的客觀因素,我們不能說,這是網際網路公司某種短視或者長遠考慮的結果,但我們可以說,或許你可以再過一段時間再考慮裁員。這塊是不是可以從人力資源的角度談談,經濟危機時期員工對企業忠誠度提升,有機會在經濟恢復期促進企業發展之類的。

  反正裁員一般都沒有好的結果,那麼何必選擇裁員讓自己進入備受折磨的慢性死亡,而不是選擇搏一把,儲備人才,大不了現在就死,但是最起碼還有一半逆襲的機會。當然,如果巨頭公司,沒有死亡擔憂的話,那就更該放手一搏了。

  資本寒冬才剛剛開始,未來的故事還有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