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支援的開源資料庫是否已死? - Dotan

banq發表於2021-06-17

我們看到太多流行的開源資料庫例如 mongodb、redis、elasticsearch,它們被控制的廠商重新許可為更嚴格的開源許可或核心模型或非 OSS 許可。這是因為這些廠商不知道如何圍繞開源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並回到傳統的廠家鎖定策略。這就是為什麼真正的開源,在其橫向擴充套件階段,不應由廠商所有,而應由社群支援治理,最好是在開源基礎下。
Grafana Labs宣佈重新授權其流行的開源監控工具Grafana、Loki 和 Tempo,從 Apache2.0 到更嚴格的 GNU AGPLv3 許可證。
SSPL 本身是由MongoDB於 2018 年發明的,用於從 AGPLv3 重新授權其流行的資料庫。儘管 MongoDB(以及現在的 Elastic)試圖將 SSPL 描繪成一種開源許可,但負責開源許可的機構開源計劃(OSI)拒絕了這些嘗試。
除了 MongoDB 之外,近年來還有一些其他供應商發明自己的非 OSS 許可證來限制開源專案的例子,通常是在一個開放核心模型中,其中沒有將功能引入開源專案,而是單獨打包在非 OSS 許可證。例子包括:
  • Redis Labs,它在 BSD 許可的核心Redis之上引入了根據Redis 源可用許可(RSAL)許可的附加“模組” 。
  • Timescale,它在 Apache 2.0 許可的核心TimescaleDB之上引入了Timescale 許可(“TSL”)下的功能。
  • Cockroach 實驗室,其中引入了在功能業務來源執照(BSL)和Cockroach 社群許可的Apache 2.0許可核心的頂部(“CCL”)CockroachDB。

 
有些人聲稱這些公司並不是真正的開源玩家。我傾向於不同意。瞭解這些公司的工作和他們的投資後,我相信他們一開始就致力於開源,並且投入了大量的工程時間來構建和維護。
然而,這些公司所沒有的是支援它的商業模式。他們忘記了簡單的規則:

開源不是一種商業模式。
商業供應商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投資利潤 (RoI)。另一方面,開源旨在共享知識並造福社群,無論是個人、初創公司還是大型公司。
 

開源不是商業模式
一些公司想出了一種商業模式。Red Hat、SUSE 和 Canonical 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些公司還沒有,就撞牆了。然後他們的開源開始破解。這就是 MongoDB、Elastic、Grafana 和上述其他公司的情況。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見證了亞馬遜等巨頭的競爭。
儘管原理相同,但它需要與傳統方法略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使用服務模型,公司可以圍繞專業服務構建其業務,以實現成功的開源。
有了產品模型,公司需要清楚地瞭解其獨特的價值主張(UVP),將這個秘密武器構建到其 IP 中,其他一切都可以全心全意考慮開源。
由於開源專案往往有一個非常集中的目標,因此其他生產級的問題經常被忽略或沒有完全涵蓋,無論是運營、管理、安全、合規性還是其他。這些無人關注的問題都是廠商的商機。
這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髮展的東西。隨著專案的成熟及其在生產環境中的使用量的增長,社群自然會推動更多地關注這些問題。這要求供應商不斷創新和完善其 UVP。不幸的是,供應商常常錯過這一點,而是採取防禦性的反應,阻止社群圍繞這些問題貢獻開原始碼。這是一個早期的危險訊號,可能預示著以後的重新許可行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