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及虛擬幣的發展簡介

wang_yb發表於2022-09-11

區塊鏈是很火的概念,但是提起區塊鏈,最先想到的就是比特幣,以及隨之而起的各種虛擬幣。
自然而然的很多人就認為區塊鏈就是虛擬幣,其實虛擬幣只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區塊鏈的初衷也絕不是為了虛擬幣而建立的。

區塊鏈到如今也有10幾年的歷史了,如果算上它起源的密碼朋克社群,那得將近30年的歷史了。

密碼朋克(Cypherpunk)

提起區塊鏈的歷史,不得不提的就是密碼朋克社群,這個社群是1992年,由三位密碼學極客Eric Hughes,Timothy C.May 和 John Gilmore共同發起的。

可見區塊鏈的本質是要透過密碼學的相關知識來實現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
密碼朋克社群嘗試的很多技術後來都應用在了區塊鏈上,所以可以說它是區塊鏈的起源地。

1997年,社群成員Adam被垃圾郵件騷擾的不勝其煩的時候,設計了一種基於密碼學來防止垃圾郵件的方案--工作量證明(PoW)。

它的機制是這樣的,每發一份郵件需要計算一個簡單“小題目”,只會花費幾秒鐘,對於一般正常郵件來說,幾秒鐘影響不大。
但是對於傳送垃圾郵件的人來說,傳送幾千封就要耗費數小時,此方式極大增加了傳送垃圾郵件的成本。

後來,密碼朋克社群的戴維從工作量證明(PoW)的成功之處看到了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的可能性,提出了B-money協議。
這個協議和後來的虛擬幣交易很像,但是很粗糙,只是定義了交易雙方要把交易資訊透過私鑰簽名並全網廣播,並沒有解決重要的雙花問題,所以最終也沒有付諸實踐。

不過,它的影響很深刻,推動了密碼朋克其他成員的積極嘗試,比如後來成員Nick Szabo構想的“數位黃金”,它引入了工作量證明的機制,同時透過拜占庭方式解決了雙重花費問題,它和比特幣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過由於它缺少最長鏈原則,最終還是沒有成功。

2004年,Hal Finney設計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Token,名為“RPoW”。也就是對計算出難題的使用者給予一定的回報,比如獎勵一個 RPoW Token。
這樣,挖礦的概念也誕生了。

再加上後來 Haber 和 Stornetta 提出的時間戳技術,比特幣的誕生已經呼之欲出了。

虛擬幣的發展

現在提起虛擬幣,關注其底層技術的人可能遠遠少於炒幣的人,炒幣讓虛擬幣和區塊鏈成為了一種新的割韭菜手段,不過,由於大量的資金湧入,也不得不說確實促進了區塊鏈的不斷探索和完善。

比特幣

說起虛擬幣,不得不說的就是老大“比特幣”。
2008年12月31日,在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時候,一份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橫空出世。
比特幣也隨之開始釋出,第一個創世區塊在2009年1月3日被挖掘出,泰晤士報頭版新聞“財政大臣正處於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被永久的記錄在了創世區塊上。

比特幣釋出時其實並沒有引起什麼轟動,除了少數極客之外,大部分人對此漠不關心。
2010年時,10000萬比特幣也只換了2個披薩而已。
但是,比特幣這種加密貨幣的交易私密性和匿名性被暗網說青睞,於是,在臭名昭著的“絲綢之路”網站上,比特幣迎來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認可。

隨著比特幣的被認可,交易隨之增多,其弊端也逐步暴露出來。
因為比特幣的區塊確認速度最快也要10分鐘,1個區塊只有1M大小,每個交易大約250位元組,因此比特幣最快1秒也就6,7筆交易。
這顯然滿足不了日益流行的比特幣的交易需求。

萊特幣

於是,基於比特幣的萊特幣誕生了,萊特幣是前google的美籍華人工程師李啟威所建立的。
萊特幣是基於比特幣的,它定位與小額支付,改進的地方在於將區塊確認時間縮短到大約為比特幣的1/4,為的是提高交易的確認速度,同時還改變了加密演算法來應對FPGA的挖礦,不過後來挖礦還是被攻破。

萊特幣出塊速度是比特幣4被,總量也是比特幣4倍(總共8400萬枚,比特幣總共2100萬枚)。

點點幣

此時,工作量證明(PoW)的挖礦方式所耗費的大量電量開始為人所詬病,於是誕生了新的共識機制(PoS:權益證明)。
第一個嘗試PoS共識方式的是點點幣。它也不完全是PoS,其實是PoS+PoW的混合機制。
點點幣的PoS是透過幣齡而不是算力來競爭記賬權,其中 幣齡=持幣量×持幣時長
比如持有5枚幣,持幣6天,那麼幣齡就是5×6=30.

雖然這種方式能夠減少挖礦帶來的能源損耗,但是可以看出,這樣的系統必然導致最有錢的節點會逐步控制整個網路。

位元股

創立位元股的想法也是來自於對比特幣交易速度慢,無法完成微支付的抱怨。
位元股採用的共識機制是DPoS(委託權益證明),在位元股中,系統設計了若干位(目前是21位)見證人節點,見證人節點按照某種順序,輪流複雜打包區塊,獲得區塊獎勵和手續費。

從這個機制可以看出,為了效能,位元股已經犧牲了去中心化。這是人們第一次嘗試高效能區塊鏈,它可以每秒完成上千筆轉賬。

位元股的這種方式讓人們看到了中心化交易所的可能性,隨後知名的火幣,幣安,門頭溝和OKEx等交易所應運而生。

以太坊

以太坊是區塊鏈的又一次革命,本來,它的創始人Vitalik試圖給比特幣加入圖靈完備的程式語言,將比特幣從世界賬本變成世界的計算機。

可惜的是他的提案沒有得到比特幣社群的認可,於是他就自己創立了以太坊。
以太坊支援圖靈完備的程式語言,使得以太坊成為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可以在其上開發DApp來完成自己的業務功能。

以太坊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在其如日中天之時,由於程式碼的漏洞慘遭駭客攻擊,大量以太坊貨幣被盜。
此事件也導致以太坊分裂成2種虛擬幣:一個是以太經典(ETC),一個是以太坊(ETH),其中ETH將駭客盜用的以太坊貨幣回滾了,也就是篡改了原始賬本。

以太坊目前已是第二大虛擬幣,僅次於比特幣,它所支援的智慧合約被看作是區塊鏈2.0的象徵。

其他虛擬幣

除了上述的幾種幣,還有很多其他虛擬幣也對區塊鏈的應用和共識機制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
比如達世幣,以保護交易隱私為特點,較多個交易混合打包,以此來保護交易雙方的隱私;
還有門羅幣,採用了環簽名方式(環簽名是正統的密碼學技術),隱匿了交易的發起方;
還有ZCash,它的隱私思路更加獨特,是另一種密碼學手段--零知識證明。

此外還有EOS等等都對區塊鏈的共識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現在虛擬幣的交易所充斥了幾百上千種貨幣,大部分都是為了割韭菜,真正在探索區塊鏈本身的少之又少。

聯盟鏈

聯盟鏈可以說是官方的區塊鏈,聯盟鏈的誕生說明區塊鏈不再是民間用來對付官方的武器,而是一種真正值得肯定的技術。

R3

2015年9月15日,R3區塊鏈聯盟成立,之後陸陸續續有43家世界頂級銀行加入。
R3聯盟是務實派,成立僅半年,就組織了多次區塊鏈交易測試,驗證區塊鏈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包括電子交易,商業票據簽發和票據贖回等多個場景。

Hyperledger

2016年2月,由Linux基金會主導的推進區塊鏈數字技術和交易驗證的開源專案 Hyperlegder Project 正式創立。
創立之後,發展很快,2016~2017年間,企業會員和準會員擴至200餘名,隨後眾多企業陸續在Hyperladger平臺上提交程式碼,行業覆蓋金融,銀行,物聯網,供應鏈,製造,科技等等。

目前,Hyperledger 有超過250個不同組織的合作平臺,其中在中國已經超過50個,包括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百度等等。

國內

國內的區塊鏈聯盟主要有2個,
一個是2016年4月19日成立的中國分散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Ledger聯盟),其主要任務是結合中國政策法規和中國金融行業獨特的業務邏輯,共同合作研究區塊鏈技術,以使其符合中國的政策法規,國家標準,業務邏輯和使用習慣。

另一個是2016年5月21日成立的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簡稱金鍊盟。
主要聚焦於區塊鏈在金融方面的應用,目前已推出FISCO BCOS開源平臺,旨在聚焦區塊鏈應用場景的落地。

結語

區塊鏈如日中天是因為虛擬幣,臭名昭著也是由於虛擬幣。
虛擬幣也許只是一個泡沫,透過鼓吹概念讓很多人的錢財遭受損失,但是,區塊鏈技術本身確實有很多激動人心的地方,希望區塊鏈上能早日出現虛擬幣以外殺手級應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