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業系統如何崛起,「根社群」是轉折點

伺服器頻道發表於2022-07-13

文/老魚

“缺芯少魂”一直是中國資訊科技產業的傷痛,其中“魂”指的就是作業系統。實際上,中國作業系統佈局很早,卻一直不是很成功,為什麼?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點很關鍵,沒有自己的根社群。武延軍說。

武延軍,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以下簡稱:軟體所)總工程師,智慧軟體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開放指令集聯盟開源軟體工作組組長,RISC-V國際協會技術戰略委員會委員,openEuler開源作業系統社群副理事長,OpenHarmony開源作業系統技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職務很多,但方向聚焦在作業系統和開源兩個關鍵詞上。

在武延軍看來,openEuler出現以前,中國作業系統處於游擊隊式的「開源 1.0」時代,那個時代,雖然也能零星聽到一些國內發起的開源專案,個別老前輩也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但並沒有形成一種大社群和大生態。

在openEuler出現後,尤其在華為的大力推動下,迅速蛻變成一個有目標,有組織、成體系的社群,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上下游生態全部連線起來。

資料顯示,openEuler匯聚全球340多家企業(包含英特爾、SUSE等國際公司),吸引近萬名開源貢獻者,版本下載量累計超過54萬次,裝機達200萬套。這是中國作業系統行業從未有過的事,是一個非常明顯、質的變化,這標誌著中國作業系統進入正規軍式的「開源 2.0」,武延軍有說。

「開源 2.0」的下一站是「開源 3.0」,武延軍認為,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未來幾年,我們就會進入到「開源 3.0」階段。國內可能會出現類似於 Red Hat等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開源軟體公司。

走進作業系統

1997年,武延軍就讀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保送研究生後,進入中科紅旗實習,與作業系統的緣分也由此展開。

“紅旗這類Linux作業系統的出現,讓我們學生也能有機會接觸到作業系統的底層技術,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武延軍說。當時,中科紅旗董事長孫玉芳是其博士生導師,從清華保送到中科院軟體所,武延軍就是跟著孫玉芳老師讀博士。

中科紅旗這段實習的經歷,成為武延軍踏入作業系統門檻的第一步,也讓他深刻感受到,我們國家在作業系統技術力量上的薄弱。武延軍說,那時候(2000年左右),真正能在作業系統底層在開源社群做出重量級貢獻的人屈指可數。

在2005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武延軍參加了谷歌舉辦的第一屆“程式設計之夏”(Google Summer of Code,GSoC)活動。在這次活動上,前FreeBSD基金會主席Robert Watson,親自指導了武延軍。

大師親自指導的經歷,對武延軍觸動很大。“感覺就像是開啟了一扇窗,看到了世界級大師是怎樣去工作的。”武延軍感嘆的說。這也讓他體會到,一名學生在導師指導下,真正去完成一個開源社群專案,實現對於學生啟蒙意義的重要性。另外,在一個開源生態發展中,繁榮的社群意味著什麼。

2006 年,武延軍博士畢業後留在了軟體所工作,期間有一年多時間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後。在美國期間,武延軍參加了谷歌舉辦的第一屆安卓開發者挑戰賽(Android Developer Challenge),雖然最終未能獲獎,但他看到了龐大開發者群體對於一個作業系統崛起的重要性。

2008 年,武延軍回國,按單位安排,他參與了多個國家“核高基”專案,“核高基”的“基”指的是基礎軟體,即作業系統,資料庫等。武延軍也因此參與了早期各種作業系統的部署,也包括當時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汽車作業系統。

但是,讓武延軍頗為遺憾的是,受限於當時國內技術水平及人才儲備,“核高基”專案很多研發工作並沒有在關鍵核心技術做出很好的突破,特別是在作業系統根社群方面,國內幾乎沒有佈局。

“如果當時,我們有自己的作業系統根社群,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就可以藉助開源模式把中國需求轉化為中國技術,變成中國產品,最後還能回饋開源社群形成中國貢獻。”武延軍不無遺憾的說。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根社群,這就導致了一些中國需求和中國技術,最後只能提交到國外開源社群,並變成國外產品,反過來佔領中國市場,這就導致了自主性缺失。

好在openEuler根社群的出現,讓武延軍終於看到了轉機。

與openEuler的合作契機

openEuler,源於華為自主研發的伺服器作業系統EulerOS。

2019 年 9 月 18 日,華為宣佈開源EulerOS, 並命名為openEuler,2019年12月31日openEuler 開源社群正式上線。

2020年3月,華為開發者大會2020上,軟體所基於openEuler的發行版EulixOS 1.0正式釋出。

2021年11月,華為正式將openEuler捐贈給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OpenAtom Foundation),並明確表示華為不會做商業發行版,以此來打消合作者的顧慮,吸引合作者加入openEuler生態。這一舉措效果是顯著的,越來越多合作伙伴開始基於openEuler打造自己的發行版。

截止到目前,在openEuler的12家商業發行版廠商中,軟體所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毫無疑問,軟體所並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國家級的科研、學術機構,這與其它11家公司有本質的區別,出現在商業發行版廠商中,這意味著什麼?軟體所為什麼選擇openEuler?

軟體所的加入,可以說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意味著產學研合作開始在openEuler開源社群裡出現了,這將極大縮短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距離。更意味著,軟體所這樣頂級的科研、學術機構對自身定位的調整,產業界需求成為其科研導向,並開始將資源投入和佈局往產業需求傾斜。

軟體所為什麼會選擇openEuler?基於前面談到的認知,國內缺乏一個作業系統根社群。而在根社群的建設與根技術的佈局上,武延軍認為,openEuler目前是國內佈局最周全、實施推進最好的。

軟體所推出基於openEuler的發行版EulixOS目的與其它發行版是有區別的,並不是為了商業盈利目的。武延軍強調,打造EulixOS的主要目的,是把軟體前沿基礎的、關鍵核心的技術在這個系統裡進行整合和驗證。這樣,以後做研究實驗都可以基於這個平臺進行積累。而過去,所有科研實驗幾乎都是基於Red Hat等國外版本的作業系統,武延軍希望,從EulixOS開始發生改變。

軟體所重點是做RISC-V(開源指令集)這類比較新興的生態,包括編譯工具鏈、程式語言庫、開源軟體供應鏈認證等非常基礎的事,EulixOS的使用者就是科研人員。武延軍說。

目前,軟體所在 openEuler 70 餘個 SIG 組的建設中承擔了 7 個,佔比很高。同時,在 openEuler 技術委員會的相關社群活動、程式碼 review、社群 issue 處理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

「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是由軟體所2020年發起,並長期支援一項活動,旨在解決基礎開源軟體面臨的許可、質量、維護和技術支援等問題,進而影響整個軟體產業的供應鏈。“開源之夏”是該計劃的主打活動品牌。

“開源之夏”對標谷歌“程式設計之夏”(Google Summer of Code,GSoC)。是一個面向全球高校學生活動,並不僅限於國內,鼓勵在校學生積極參與開源軟體的開發維護,促進優秀開源軟體社群的蓬勃發展,培養和發掘更多優秀的開發者。

雖然“開源之夏”得到了openEuler的大力支援,但並不只針對openEuler,而是涵蓋了124個開源社群,500多個開源專案,不誇張的說,是在為整個開源軟體產業供應鏈源源不斷的發掘和輸送人才。

為什麼叫“點亮”計劃,這背後是有寓意的。武延軍說。一個開源專案可能被很多工業級產品所使用,但是,有可能我們現在還沒有人去參與,也沒有人能掌握。如果這個開源專案出現了缺陷漏洞,或者後續版本不開源了,就會帶來業務中斷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有人去把它的維護工作承擔起來,而不是一直“拿來主義”。這是軟體所發起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的初衷。

武延軍將開源軟體供應鏈中的各種風險環節稱之為“暗點”,我們希望有人能把這些“暗點”去“點亮”,有人去維護,甚至去主導和演進,消除潛在風險,這就是“點亮”的由來。

據武延軍介紹,截止到目前,「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已經第三期。上一期,全球有400多所高校1800多名學生參與了這個專案,包含美國UCLA高校,英國帝國理工等知名高校,也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高校學生參與。

很多人或許並不理解「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的意義,不少人認為,中國作業系統行業萎靡不振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生態問題。但從我的角度看,最核心的問題其實還是技術問題。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戰略基礎是人才,未來主力軍一定是在學生群體,過去,大部分學生對開源並沒有太多概念,也並不瞭解開源社群的運作模式、開源軟體的開發模式以及開源規則背後的理念。

科研院所本身具有培養學生的職能,武延軍說,從學生培養角度來說,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儘早告訴他們哪些開源專案是高質量的、有價值的、參與其中對他們的成長是有益的。如果再拔高一個維度,哪些開源專案對產業有幫助,對解決國家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有幫助,甚至對推動全球開源發展是有幫助的。

「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就是這樣一種方式的具體落地,而源源不斷的技術人才輸送,才能有力支撐中國開源社群的發展,併為其提供長期的發展動力,中國作業系統才會有未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5803/viewspace-290556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