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調查》課題組

人類社會的養老模式經歷了從家庭養老轉變為以居家養老、社群養老、機構養老為主體的社會化養老。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家庭平均人口 2.62 人,家庭規模呈現逐漸變小的趨勢。現代家庭難以獨立承擔全部養老服務功能,發展社會化養老服務並嵌入老年人的心理、家庭、社群和城市勢在必行。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逐步加深,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養老服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於促進養老服務發展,建立養老服務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 號)和《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5 號)提出了我國養老服務發展的整體方向、主要內容及舉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援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群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為了深入瞭解城市居民的養老服務需求,更好地為居民提供養老服務,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大家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發展指數》課題組組建團隊開展了城市居民養老服務需求調查,並根據需求現狀對養老服務供給提出了完善方案。

相關理論與實踐

養老服務需求研究需要基於相關理論和國內外實踐確定其形式和影響因素,進而分析需求與供給的匹配情況,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建議。

養老服務需求相關理論主要有凱恩斯的消費需求理論以及莫迪利安尼等人的生命週期消費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和社會分層理論。其中,消費需求理論重點強調了要結合收入分析養老服務需求,區分需求和需要,並要注意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生命週期消費理論可用於養老規劃,即個人將一生的預期總收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跨期最優配置,以實現終身自立;需求層次理論要求在養老服務中不要忽略老年人的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社會分層理論要求在研究養老服務需求時,要根據社會分層理論確定不同群體的養老服務需求,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供給方案。

從實踐經驗看,國際上對於養老服務的內涵已經有了清晰的界定。如 2002 年,第二次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透過的《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提出了三個優先發展領域,即促進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精神與文化需求)、維護老年人健康和自理生活質量(基本保健與生活扶助)、建設適老的生活環境(老年友好城市和現代社群建設)。2015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出臺的《全球老齡化與健康報告》從老年人的內在能力和功能發揮兩個方面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措施。

調研方案設計與實施

調研由定性訪談和定量問卷調查兩部分組成。定性訪談採取 “座談會 + 深度訪談” 的方式對目標人群進行訪談,深度瞭解其對養老的認知和需求。定量問卷調查透過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城市居民養老服務需求和認知現狀、養老規劃等核心問題展開調查。

問卷及訪談提綱

本報告基於養老服務需求理論和實踐來設計訪談提綱。在總結訪談結果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訪談提綱分為座談會大綱和深度訪談大綱。其中,座談會大綱的主要內容為詢問日常生活形態掃描、養老規劃與需求、保險與養老以及城心養老認知;深度訪談大綱詳細瞭解訪談物件的生活形態、養老需求、對城心養老的意願和認知。深度訪談提綱按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分別制訂。調查問卷分為五個部分,包括基本資訊、養老形勢認知與規劃、養老意願與養老服務需求、養老與保險以及城心養老認知與意願,共計 91 個問題。

抽樣調查設計與實施

養老服務需求訪談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五個城市舉行,訪談物件的選取既考慮到了不同級別居住城市的差異,也考慮到了收入和年齡的差異,以及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自理能力的差異。在訪談物件中,30~59 歲居民為 69 人,佔 86.25%;60 歲及以上居民為 15 人,佔 13.75%。在 60 歲以上的訪談物件中,自理老人為 5 人,半自理老人為 10 人;居家養老為 9 人,社群 / 機構養老為 6 人。

問卷調查在全國抽取了 20 個樣本城市,涵蓋一線、二線和新一線城市,是綜合考慮城市人口、經濟、社會狀況確定的每個城市的樣本量。其中,一線城市共抽取 1725 人,佔 39.54%;新一線城市共抽取 1760 人,佔 40.34%;二線城市共抽取 878 人,佔 20.12%(見表 1)。從樣本人口社會特徵看,涵蓋了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及資產、職業、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的居民,具有代表性(見表 2)。

表 1 樣本地區分佈

表 2 樣本主要社會及人口特徵

調研結果分析

2021 年 4~8 月,由大家保險集團與清華課題組合作,委託北京數字一百市場諮詢有限公司在全國開展了城市居民養老服務需求問卷調研和訪談,共完成居民個人問卷調查 4363 份,小組訪談 8 場,個人深度訪談 20 場。

養老認知與規劃

調查結果顯示,從整體上看,有 77.5% 的受訪者考慮過自己的養老問題。在父母有一方或雙方健在的受訪者中,有 82% 的受訪者考慮過自己和父母的養老問題。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受訪者中,已經開始考慮自己養老問題的受訪者佔比均超過 75%。在父母有一方或雙方健在的受訪者中,各個年齡階段考慮父母養老問題的受訪者佔比也超過了 75%(見圖 1、圖 2)。

圖 1 分年齡考慮自己養老情況

圖 2 分年齡考慮父母養老情況

在考慮養老問題的時機方面,老人群體傾向於在 “臨近退休時” 考慮養老問題,子女群體傾向於在 “父母生病住院時” 時考慮養老問題。

但是,大部分受訪者對自己及父母的養老問題都進行了規劃。其中,對自己的養老有規劃和行動的受訪者有 44.5%,有規劃但還沒有行動的有 33.5%,依然有 22% 的受訪者對自己的養老沒有規劃;有 72% 的受訪者對於父母的養老問題有規劃和行動,28% 的受訪者對於父母的養老問題沒有具體行動,有 5% 的受訪者對父母的養老沒有規劃和行動。

關於為自己和父母所做的養老規劃的內容,受訪者選擇鍛鍊身體與定期體檢的最高,均超過 50%;選擇賺錢理財和購買保險產品的佔 40% 左右;關注養老資訊與考察養老機構的佔 30% 左右(見圖 3)。說明居民對於健康、養老資金儲備、養老服務相關的內容較為關注,並進行了規劃。在每月養老服務開支上,願意為自身和父母養老服務每月支付額度在 5000~9999 元的佔比最高,在 30% 以上,支付意願額度在 3000~10000 元的佔 60% 以上(見圖 4)。

圖 3 對於自己和父母的養老規劃型別

圖 4 願意為自己和父母養老每月支付佔比

在可以支付養老費用的來源方面,受訪者及其父母可以用來支付養老費用的資金來源於國家養老金(退休金 / 養老金 / 企業年金等)的最高,在 70% 以上;然後是理財、存款,均在 40% 以上(見圖 5)。

圖 5 可以支付養老費用的來源佔比

養老意願與需求

受訪居民關於養老主要困惑的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擔心突發疾病不能得到及時救治,護理人員不專業 / 好的靠譜的護理人員難找以及醫養服務好的養老機構 “一床難求”,佔比分別為 31.13%、29.59% 和 26.56%(見圖 6)。可以看出,急診急救是居民養老最大的需要與擔憂。大家保險集團等機構選擇在城心創辦養老社群,正是基於這一需求作出的選擇。“十四五” 期間,我國開始建設居民 15 分鐘急救圈,應當在 “十五五” 末期完成。

圖 6 遇到最大的養老困惑(%)

從受訪者聽說過的養老方式來看,大部分城市居民知道居家養老和社群服務,對於機構養老了解相對少,有 56.77% 的受訪者聽說過機構養老。

在養老方式選擇方面,在為自己選擇養老方式時,52.85% 的受訪物件選擇在家養老,其中:25.3% 的受訪者希望在不能自理時由家人照護,27.55% 的受訪者希望由專業機構提供居家服務;26.42% 的受訪者選擇社群養老服務,其中有 18.86% 的受訪者希望能去社群日間照護中心,另外 7.56% 的老年人希望能在社群養老服務中心居住;有 17.58% 的老年人願意選擇去機構舉辦的養老社群和照護機構養老。而受訪者父母傾向的養老方式仍然以在家養老為主(67.24%),其中選擇由家人照顧的佔 39.42%,由社群提供服務的佔 27.82%。受訪者父母傾向於選擇社群養老的共佔 18.22%,選擇去機構舉辦的養老社群和專業照護機構的佔 13.35%。同時,受訪者也更願意父母選擇在家養老,佔比為 58.23%。但是,受訪者選擇在家照護失能父母的比例較低,選擇社群照護和機構照護的比例高於父母的選擇。這說明子女更希望父母透過社會化服務方式養老,兩代人的期望是有差異的。

從養老方式的選擇看,受訪者為自己和父母選擇機構養老的佔比較低。調查組進一步瞭解了不選擇機構養老的原因。結果顯示,排在前三位的是無法適應陌生環境與人;自己生活還能自理不需要以及照料不細緻,佔比分別為 23.28%、22.58% 和 20.91%(見圖 7)。

圖 7 不選擇機構養老的原因

對於何時去專業機構養老,受訪者的選擇排在前三位的是生活不能自理時、需要更專業照護時以及不想增加子女負擔時。說明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已經意識到失能失智和臨終照護是剛需。

關於養老機構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受訪者選擇護理 / 康護人員專業態度好、有家的感覺 / 溫馨 / 友愛、餐食營養豐富的佔比最高,分別為 24.87%、21.36% 和 20.9%(見圖 8)。

圖 8 選擇養老機構的原因

在受訪者願意為自己和父母養老每月支付的機構養老費用方面,佔比最高的是 5000~7999 元,其次是 3000~4999 元,第三是 8000~9999 元;前兩項中,願意為自己支付的金額佔比低於願意為父母支付的金額佔比。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城市居民願意為自身和父母每月支付的機構養老費用大部分集中在 3000~10000 元,選擇這個區間的受訪物件在 70% 以上。

在具體養老服務內容方面,受訪者自己的養老服務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日常餐飲提供、醫療 / 買藥 / 健康管理和清潔。受訪者父母的養老服務需求則是日常餐飲提供、情感陪伴 / 支援以及清潔與養生保健類講座(見圖 9)。可以看出,除日常餐飲外,老年人的情感陪伴 / 支援在養老服務需求中的呼聲較高。

圖 9 自己和父母的養老服務需求

在付費養老服務需求方面,清潔、日常餐飲提供和日間照料是城市居民為自己和父母選擇較高的三項付費服務,前兩項佔比為 40% 以上,第三項佔比在 30% 左右(見圖 10)。

圖 10 願意自己和父母付費的養老服務需求

在希望養老機構為自己和父母提供的服務方面,受訪者選擇日常餐飲提供、從獨立生活到輔助生活等不同狀態的照護、情感陪伴和支援的比例排在前三,分別為 32.68%、30.77% 和 25.07%。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對於機構養老能提供從獨立生活到輔助生活等不同狀態的照護較為看重,希望得到持續照護。此外,情感陪伴和支援等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養老服務需求在逐漸凸顯其重要性。

養老保險與需求

在本次調研的城市居民(含職工)中,購買過保險的受訪者佔比達到 72.1%。從購買保險類別看,城市居民購買的意外險、健康險和財產險佔比較高,分別為 57.92%、54.26% 和 34.07%;購買過傳統壽險產品的受訪者佔比為 31.1%,新型壽險佔比 11.5%,說明與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相關的壽險在城市居民中的覆蓋率較低,需要進一步提升。

受訪者購買傳統壽險(年金保險 / 定期壽險 / 終身壽險等)的目的主要集中在養老金領取及養老服務的組合、按期領取養老金和獲得養老服務,佔比分別為 35%、27% 和 21%,僅有 17% 的受訪者購買傳統壽險的目的是為了多一份經濟和生活保障。說明城市居民在購買傳統壽險時不僅看重退休以後能夠獲得收入,更看重透過購買壽險獲得的養老服務。從入住養老機構資格是否能增加購買壽險的可能性的選項看,選擇 “可能會” 和“肯定會”的佔 83%,說明養老機構的入住資格能夠吸引城市居民購買包括年金險在內的壽險。

從購買傳統壽險看重的因素看,受訪者認為收益穩定性 / 安全性、品牌口碑和理賠效率是比較重要的因素,選擇這三項的佔比分別為 32.06%、27.6% 和 25.31%(見圖 11)。

圖 11 購買傳統壽險考慮的因素

從可以增加購買壽險可能性的服務專案選擇來看,受訪者選擇就醫綠色通道、定期體檢服務和上門護理服務的佔比較高,分別為 43%、41.03% 和 37.54%。如果保險公司能提供這些額外服務,城市居民會更願意購買壽險(見圖 12)。

圖 12 可以增加購買壽險可能性的服務專案

關於傳統壽險需要改善的地方,受訪者希望傳統壽險改善的內容排在前三位的是產品的穩定性 / 安全性、養老服務的附加權益和提高產品的收益率,佔比分別為 38.11%、34.14% 和 31.08%(見圖 13)。說明城市居民除看重壽險產品本身的穩定與安全性、收益外,還希望能獲得附加的養老服務權益。

圖 13 傳統壽險需要改善的地方

  對於將養老保險與養老社群優先入住權結合的模式,有 83% 的受訪者表示優先入住權會增加購買養老保險的可能性,說明如果條件允許,大部分居民有入住養老社群的意願。關於保險公司提供哪些服務會增加購買養老保險的可能性,受訪者希望增加的服務佔比較高的包括就醫綠色通道、定期體檢服務和上門護理服務,分別為 43%、41.03% 和 37.54%,養老機構的保證入住資格和家庭醫生服務佔比分別為 35.87% 和 35.57%,反映了居民對於老年階段的就醫、體檢、醫療護理以及與之相關的入住養老機構有較大的需求(見圖 14)。

圖 14 可以增加購買養老保險可能性的附加服務(%)

  城心養老認知與意願

在養老方式的認知上,受訪者對於城心養老的優勢選擇排在前三的是離市中心近 / 生活便利 / 交通便利、方便子女 / 親人探望以及熟悉的生活圈 / 社交圈,佔比分別為 34.49%、32.57% 和 27.41%(見圖 15)。83% 的受訪者願意選擇城心養老的模式(比較願意 59%+ 非常願意 24%)。可以看出,如果條件允許,大部分城市居民還是希望選擇城心養老的模式。

圖 15 城心養老的優勢

相比同等檔位的城郊養老機構,城心養老機構不僅臨近三甲醫院、公園,靠近子女和原有社交圈,還有豐富的社群生活,親近城市的人文關懷,貼心陪伴和服務。相比於城郊養老,受訪者願意為城心養老支付的溢價排在前三位的是 6%~10%、11%~15% 和 4%~5%,佔比分別為 29%、19% 和 18%,這三項加起來的比例為 66%(見圖 16)。

圖 16 願意為城心養老方式支付的溢價

綜上所述,調研結果顯示:一是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經在為自己和父母考慮養老問題,超過一半的居民對養老沒有規劃或有規劃但沒有具體行動,說明城市居民已經意識到了養老問題的重要性,但實際準備不足。在已經進行的養老規劃中,城市居民對於健康、養老資金儲備、養老服務相關的內容較為關注,並在這些方面進行了準備。二是城市居民在養老方面遇到的最大困惑集中在擔心疾病救治不及時、缺乏護理和找到醫養服務好的養老機構。在養老模式的選擇上,城市居民傾向於為自己和父母選擇居家養老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社群養老,最後是機構養老。如果條件允許,大部分城市居民仍然會選擇 “城心養老” 的模式。三是關於養老機構的選擇,城市居民更看重護理及康復的服務能力與水平、與家庭類似的氛圍、餐食的營養豐富,擔心在養老機構的陌生環境裡沒有認識的人、不適應,也擔心養老機構的照料不細緻,在還能自理的情況下會盡量不選擇去養老機構。四是保險與養老服務結合,超七成受訪者會為自己買保險產品,並認為保險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有些產品還具有儲蓄及分紅功能,相當於一種養老支付手段。

展望與建議

從 2021 年開始,中國進入貫徹黨中央決策和國務院部署,建設三三制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新階段。為了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建議從以下三點出發,制定養老服務相關政策。

按照人口完善社群基本保健服務的資源配置。醫療體制和醫保改革協同發展,強化社群基本保健服務,逐步改善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為居家養老解決最後 “一公里” 的急救和基本保健問題。

買方定價機制。對消費者收入水平進行分類,針對土地及環境、房產及設施、服務及人力資源、生活及費用四類成本,建立公共品、準公共品和私人產品的定價,進而制定政府、政府和社會企業、商業機構的發展規劃和盈利模式,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

明確發展方向。行業產業適老化發展,避免陷入孤立發展養老行業產業的誤區;養老企業品牌以 “家” 的味道為核心;養老服務產業鏈要以失能失智照護和使用網際網路等 “剛需” 服務為龍頭。

課題組成員包括大家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指數課題組

文章刊發於《銀行家》雜誌 2022 年第 6 期「宏觀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