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創業需要經驗 不是人人都適合

TP_funny發表於2015-04-22


四人對話現場

4 月 20 日下午訊息,領英影響力活動第四輯昨日在京舉行。李寧品牌創立人兼集團執行主席李寧,真格天使投資基金創始人徐小平,領英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裡德·霍夫曼(Reid Hoffman),領英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沈博陽四人就理想和職場進行了對話。徐小平稱,創業是已經獲得了職場上一定的核心競爭力的人做的事,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

以下為對話全文:
首先非常感謝今天的幾位嘉賓帶給我們非常精彩的演講,下面這個環節是比較開放式的問題,因為今天我們談夢想和理想。其實是想知道在座的幾位,在你們過去的人生中,從 20 歲、30 歲到 40 歲,你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怎樣的夢想和理想?

徐小平:好像剛才我已經講過了。

主持人:剛才是開場白,現在可以進入到正式的部分。

徐小平:我在上中學的時候是夢想上大學,但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中國的大學是不開放的,所以這對我來說算一個嚴重的挫折。但是我在高中畢業到上大學的時候,這四年期間我讀了大量的書,所以我覺得夢想有一個起點。我從 22 歲到北大讀了五年,27 歲的時候我的夢想是當國家的部長。但後來沒做成,但是我覺得我們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為這個社會做貢獻,讓自己實現價值。所以我覺得這個夢想,大家不要說這個不行了就完了。也許你的夢想只有一個,但實現夢想的床有無數張,隨便找一張床躺下來,也能睡到天亮。

Reid Hoffman:我在 20 歲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教授,30 歲的時候,我意識到要改變我的夢想,成為一個創業者。所以我會積累一些電腦方面的專業技能,夢想能建立一家公司。不同的是,當時我的想法是希望能服務全球上百萬的人,可以幫助他們生活得更好,能夠更多去實現他們自己的夢想,包括髮掘我們人類的潛力。現在我到了 40 多歲,我的夢想是如何去覆蓋成千上萬、甚至十億使用者,讓每個人可以在職場當中做出更好的決策,更加有效地工作,能夠適合他們的階段性的發展。這就是我的夢想的發展過程。

李寧:我年輕的時候是運動員,所以我的夢想就是拿冠軍。到了 30 歲的時候,其實我 20 幾歲就退役了,開始做健力寶,然後創立李寧品牌,我當時很希望做的就是中國的體育品牌。這個夢想到現在還在努力當中。到 40 歲以後,其實我更希望除了體育品牌以外,可以把自己積累的對體育的理解,能夠融入到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所以我會有更多的衝動去做一些實踐,如何讓周圍的家庭,個人,能夠更好的整合,使得體育能夠在中國家庭的生活中,能夠發揮它的 360 度的作用。

沈博陽:我個人不是一個習慣制定計劃並能堅持很長時間的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在幾個關鍵節點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在 20 歲、30 歲和 40 歲的時候,做了三個相對來講比較重大的抉擇,我整個的職業生涯才能向上走。20 歲的時候,我決定去外國唸書,之前我的英語並不好,但我父親去了一次美國回來告訴我美國還不錯,於是我接下來的一個寒假都在苦練英語。暑假還跑到新東方念英語,那時候俞敏洪老師還教過我們一堂課,後來我就去了美國。我 20 幾歲到 30 歲之間都是在程式設計序,很平凡的工作,我開始工作是在 27 歲。31 歲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很重大的決定,從雅虎到 Google,那時候覺得 Google 是一個非常創新的公司,我只有去了那兒才能展示我的才華,當然更重要的是當時看到了回國發展的機會。加入 Google 後,發現我的眼光還不錯,幾個月之後開復加入了 Google,我們一起回到了中國。40 歲的時候,我希望能夠帶領 LinkedIn 這個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在中國成功,我們希望能成為第一個在華成功的跨國網際網路公司,這就是我現在最大的夢想。

主持人:其實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在場的觀眾都是在 25 歲到 35 歲的年齡階段,在我們徘徊糾結的時候,我們人生也需要一些靈感,需要一些鼓勵,所以說這個分享是對我們來說非常有意義的。我想追問一下沈博陽先生,您的轉變非常大,最早是程式設計師,後來又創業,現在又再一次加入 LinkedIn,當高管也好,以創業的方式來運營企業也好,你覺得這個跨度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沈博陽:我覺得挑戰還是有的。一方面,我不是很有計劃性的人,一步一步走過來,並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但是在每一個時間節點,我每做一個決定,就會把當下的事做好。至於我做領英這件事挑戰非常大,第一因為職業社交在中國來講比較新,之前有很多人嘗試過,但效果不好。另外一個就是包括網際網路公司在中國還沒有成功的先例,這裡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說之前,應該是在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美國有記者採訪馬雲時問國外網際網路公司進入中國,為什麼做得不好,馬雲強調的一點就是人,就是帶領你進中國的人是一個創業者,還是一個職業經理人。他每天想的是如何讓美國的老闆高興,還是如何讓中國的使用者高興。所以他講的都是關於人的問題。我們領英在中國做這件事也是試圖把人、架構、產品做好,這裡面挑戰非常大,因為中國市場非常大,競爭太激烈,而且使用者有獨特的使用習慣,所以我們也在不斷的摸索和探索。但很幸運的是,領英進中國時,我在跟 CEO 裡德?霍夫曼面試時問他為什麼要進中國,他說這家公司的使命就是要連線全世界的職場人士,這句話也掛在他矽谷辦公室的牆上。所以過去一年,你會看到我們得到了總部非常多的信任、非常多的支援。雖然有一些困難,或者說有一些不確定性的因素,但我相信有總部這麼好的支援的話,我們一定能在中國做得非常好。

主持人:您說的沒有長期的目標,跟剛才徐老師講的,我總結一下,以夢為床,隨便選一張,其實是不矛盾的。您提到的是在不同的平臺,或者不同的階段,我們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這些都是我們人生中很關鍵的。

沈博陽:很重要的是要掌握方向,我在社交網路上看到很多相對來說不是很正能量的資訊,但這些事我們不能做的,對我們來講,要做到的就是把握好當下,把自己變得更好,我相信整個國家才會變得更好。

主持人:剛才說人生的選擇的轉變,我覺得其實李寧董事長,應該是我們瞭解到的人當中,從運動員的身份到成功的企業家轉型最成功的例子。我想問問在您的運動員生涯當中,有沒有什麼樣的經驗和學到的東西,是在您之後可以平移到商業當中的,而且可能這樣的經驗也許是普通的,但在我們傳統的大學很難學到的經驗。

李寧:其實作為一個體育運動員裡講,體育的精神可以幫助運動員在成長階段當中,訓練你的意志力等方方面面。你如何去尋找目標,如何去追求目標,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會彷徨或恐懼,或者不自信,都有可能發生。但你不斷地去訓練,你不斷地參加激烈競爭比賽,對整個人生來說是一種特別的訓練。你會去追求,你也會去敢於追求,你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失敗,也可能會成功。這種過程的訓練會讓一個人即便是做任何生意也好,做學術也好,有很大的幫助。其實在整個人生來講,我覺得這都是通用的。

主持人:我們當時知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或者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有這個下海潮,我們現在再次看到了這個創業潮。好處是創業這件事情受到了更多的尊嚴,門檻更低了,也有徐小平這樣的老師不斷的在給我們很多年輕人講夢想的故事。但有些人也對創業這件事情有反思,網上也有文章說C輪死,可能在創業者的圈子裡面,會拿融了多少錢來做標杆,徐小平老師作為一個正能量的散播者,您在這方面有沒有想要給大家提醒的地方?有沒有雞湯想分享?

徐小平:你要哪鍋雞湯?像李寧開始做品牌的時候,我相信前 100 名員工都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換言之就是賺了很多的錢。但是關鍵你要有眼光,你要有勇氣,再去創業。現在你想做,未必能做成 Facebook,當然也未必不行,你把它當做一種練習,一種鍛鍊,一種通向你人生終極目標的過程就好。創業不僅是要上市,創業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沒有比創業更能讓人蛻變的了。

主持人:我非常同意,沈總再去加盟創業,但是其實他可以失敗的,但是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講,創業對我們來講有成本,可能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機會,來當連續創業者。

徐小平:年輕人沒什麼不可以,但是你要記住,在美國有一個說法,你不要把生活最後的錢都給創業創掉了,連自己謀生都搞不定的人,你怎麼創業?創業是創造就業,如果你自己都沒有就業的能力,那你還不如多找一些工作。所以創業這件事,是已經獲得了職場上一定的核心競爭力的人做的事。但是總體上人創業,二手、三手創業,最終每個人都能夠通過這個過程得到實惠,都會比你按部就班的走得到更多的價值的實現。

主持人:您覺得人人都適合創業嗎?

徐小平: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我回到剛才講的問題上,面對人生的各種不確定性,你要有想法。但是你要有一個對自己的認識,我是誰,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在北大時喜歡唱歌,但是很多人發現我沒有這個能力。後來我做音樂,做音樂發現又不行,我覺得我想做大陸的羅大佑,結果寫出來的歌沒人聽。你要不斷的尋找自己,發現自己,最後接受你自己這條路,把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發揮到極限,就是這樣的。我在新東方也不會教英語,也不會管理,但是我會唱歌,我就做新東方的宣傳總監,一個教育機構有了參與就是創業,發揮我自己的能力。所以我想創業不一定是你自己做的,但是你完全可以找到你身邊的能人,大家在一起組成一股強大的創業力量。

主持人:謝謝徐老師。剛才 Reid 所講的,首先要發現你自己的競爭優勢。我也想問問從矽谷來的 Reid Hoffman 先生,針對創業成功率低,要承擔的風險方面,您有什麼意見?比如說如何管理風險?

Reid Hoffman:其實在我寫的第一本書裡面我談到了這些,有一個模式,我把它稱為 ABC 計劃。第一,你要評估風險。任何一個聰明的人,你們都可以去問,他們可能會給你們某一方面的答案,並不是說他一定是這方面的專家,而是要廣泛地徵詢聰明人的意見,問他們覺得這個機會能成功嗎,A計劃,B計劃,如果出現了困難的話,有什麼備份計劃-- Z 計劃,如果真的不成功的話,那我們該如何回到正常人的生活。第二個就是自己要能承受風險,如果我失敗,我是否能夠從頭再來。這種從頭再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我是否能夠克服困難,承擔這樣的壓力。我們經常談到的一個事情是,你應該想在我失敗的時候,我會有怎樣的辦法幫我度過這樣一個非常灰暗的時間段。

主持人:對,有非常好的願景,有目標,而且能夠恢復自己,給自己打氣,去捲土重來。

Reid Hoffman:對。

主持人:並不是說每個人生來都具備創業的能力。你覺得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應該具備至少哪些特性呢?

Reid Hoffman:我覺得第一點,必須有能夠克服困難的韌性。第二點,就是要經歷一個無限的學習過程。就是說任何一個有意思的東西你都應該去學,你可能有一些不知道的東西,但你一定要去學習。第三點,就是能夠在你的周圍,聚集起非常聰明的人,我覺得創業一定是團隊的作用,而不是個人的。

主持人:徐老師也說過很經典的話,成功的原因大多是雷同的,失敗的公司是各有不同的。你能不能給我們總結下,失敗的公司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徐小平:北京的有一個教授說,失敗的公司都是一樣的,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不同。其實都是一回事,就是贏得市場,贏得人心。第一,你必須要是這個領域裡的專家。你的競爭(對手)並不是一個學校,也不是一個城市,你要是全國性的,所以你要在這個領域裡有核心競爭力。第二,你要有那種“忽悠”的能力。當然一提到忽悠大家很反感,就是帶著激情來鼓勵營銷,你有一個夢,你還得有吸引力。這個所謂的吸引力,是對於管理者極高的要求。而創業者要有無比倫比的吸引力。第三點,我自己在新東方是一個老二老三,所有的大事都是俞敏洪,但是真格基金我第一次感到做老大的不容易,要有胸懷,包容團隊各種各樣的人,各種性格,各種偏好,各種毛病不同的人,把他們的優點湊到一起來,就是最牛的地方。但是團隊裡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你要能夠欣賞,你要能夠關懷,你也能夠去哺育,要幫助他們提升。所以這就是說領導力。這是你要創業之前反覆問自己的問題。

主持人:所以簡單來說一方面你要寫得了程式碼,還得要賣得了雞湯。

徐小平:可以這樣說吧。

主持人:因為很多朋友可能也會面臨包括求職,或者說融資等等需求。包括像您剛才已經提到的一些,包括像聚美優品等等,他們這些企業家身上有什麼特製第一點就打動了你?尤其我聽說你特別喜歡陳歐。

徐小平:有一個照片分享軟體,每天有兩三百人活躍,已經是上億美元的公司。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人的時候,他在一個 20 平米的裡面賣二手牛仔褲和二手鞋,他對街頭時尚有巨大的激情,而且這種激情使他放棄了美國的 MBA,他是北理工畢業的。他家庭也反對,他周圍的同學也反對,但是他對街頭時尚的興趣從來沒有減弱過。你要有執著,有堅強,你自己要先為之燃燒。最厭惡的創業者就是有兩個計劃書,這種人他沒有夢想,他不專注他做的東西。

主持人:你剛才還說還有好幾張床呢。

徐小平:比如我在北大的時候我想做文化部長,其實不是為了當官,是要自己的熱情影響他人,提升、改變社會。所以後來我創業是為了感動他人,真善美的。當然也是幫助學生,所以我的一生有不同的床,但是隻有一個夢,就是幫助大家,用我的真情讓大家變得更好一點。

主持人:說到底都是床,不能說又是床,又是桌子,又是板凳。我覺得這樣理解可能會稍微說得通一些。謝謝徐老師,我想問一下李寧董事長,作為一個這麼大的企業的老總,您覺得像在您這樣的企業中,您最需要的和您最喜歡的人才是什麼樣的?

李寧:其實作為一個企業來講,需要的人才要跟他的行業,要跟他公司的特質和階段想符合的。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對產品有深刻理解的,和對市場有超前認知的,同時是對體育有認知的人才。這種人才的組合可以幫我們公司走向更專業的體育公司。不過這個世界變化很快,同時也是為可知的。當你在計劃的時候,和你在事實的時候,其實往往會有很大的偏差。作為公司的發展來講有些東西是需要堅持的,有些東西是必須要調整的,因為市場不是你決定的。

主持人:我繼續說關於人才、人脈的話題,我覺得可能說到這個的話,沈總也有很多對這方面的瞭解和知識。您覺得中國和美國的職業市場的區別在哪裡?在中國的環境中有什麼樣的不同感受?

沈博陽:大的角度來講,我們做一件事還是從更高的角度去看。比如在世界上要找一個像美國的國家一樣,年輕人對成功的渴望,換工作的頻度,甚至對創業成功的渴望,那一定是中國。從這點來講,我覺得職業社交的土壤在中國已經完全成熟了,至於說中國到底為什麼之前沒有像美國一樣風行,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中國大家看到了,其實包括換工作的頻率,從大城市到小的城市,越大的城市人們換工作的頻率越高,而且在某些行業,比如網際網路行業、金融行業,平均 34 個月大家就要換一份工作,職業社交的土壤已經準備好了。但還有一些不一樣,比如說傳統的中國人相對來講更含蓄一點,但對於九零後或者八五後的人來講,這個世界已經是扁平的了,大家跟美國的年輕人接受同樣的知識、同樣的環境,對於職業社交來件,強調的是一個人接觸的強關係,或者接觸到的弱關係,所謂弱關係就是跟你不是非常熟悉的人,但是你通過某種環境跟他認識了。我們有一個六度分割理論,還有一個理論說,一個人一生會有很多強關係和弱關係,這些弱關係帶給你的機會遠遠要多於強關係,因為強關係的人往往在你身邊,他所能看到的機會你也能看到。所以在中國如何管理弱關係來進行職業社交的東西,我相信會越來越多地被使用。

主持人:上次採訪您的時候您也提到,中國的離職跳槽率非常高,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更多的人選擇出來自己創業。九零後的群體也很獨特,徐小平老師對他們應該特別清楚,針對他們這群人創業,您怎麼看?

徐小平:創業是不分年齡的,有的人很年輕,但心已經很老了。有的人挺老的,但心態很年輕,像我這樣。所以創業跟年齡無關,我不反對九零後,八五後創業。只要你能跟得上時代,只要你能夠捕捉到大眾的需求,只要你能解決生活裡面某一個問題,你就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

主持人:我非常同意,但是在現在的商業環境中,可能存在著相互競爭和合作的關係。不管是九零後,也許他可能需要和六零後一塊交流,他們身上可能有不同的特徵和特質,比如九零後很會做宣傳,很會寫 PPT。

徐小平:據說為廣場舞大媽做產品做得最好的人就是九零後,提高服務不在於你的年齡。其實沒有年齡分層這個東西,主要就是捕捉市場機會的人。

主持人:其實我還是想問一下在一個團隊裡面,不同的年齡跨度,他們之間該怎麼樣合作。沈總的團隊各個年齡階層都有,大家怎麼去更好的合作和溝通,畢竟各個年齡階層的人,他們可能有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性格特徵。

沈博陽:剛才大家都講了類似的問題,Reid Hoffman 講的是一個創業者要有能力,要把一個團隊鎖定在一起。徐小平老師講的是作為創業者應該有領導力。其實對於我來講,有類似的觀點,你的管理頻寬要非常寬。我的意思是說要有管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的能力,不同性別、年齡、不同背景,甚至不同性取向的人。當你能包容他們的缺點,發揮他們的優點,不論作為一個創業者或者 CEO 來說,你的管理能力都應該比別人強。而不像某些管理者,只能管理某一個單一領域的人。

主持人:最後我們還想討論一些有關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或者創業方向的問題。首先問問李董事長,您在投資網際網路領域又有新動作,包括和小米的合作,從手環上,以及未來的智慧的運動鞋等。您覺得傳統的體育行業,網際網路+的一部分,挑戰在哪兒?機會在哪兒?

李寧:其實體育一直在現代社會、科技運用、新的生活方式裡面,都是一個推手。我覺得在電子計算機、電子錶,正式能夠變成大眾的東西,還是通過奧運會的推廣。那時候比賽,我是最後使用一次性手工掐表的,之後比賽轉入電子化了。其實就是讓大家看到科技的可用性。1984 年奧運會我比賽,回到宿舍的時候,他們也做了很多小的機器,可以翻查到的歷史的比賽資料,就是網際網路的平臺,那時候已經開始做大眾的推廣了。所以我想體育跟生活方式,跟科技的連線是很廣泛的。以後智慧穿戴是否能夠變成一種新的行業,那是市場來決定的。但是有一點,這種新的科技傳承的產品,新的科技結合之後會創造更多的新的生活體驗,我覺得新的生活體驗是需要追求的。技術和產品,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如何去應用而已。

主持人:謝謝李寧董事長,作為矽谷資深的投資人,我覺得這一點其實 Reid Hoffman 先生也非常有發言權。作為消費者我們很難做預測,在今後的三五年當中,人們所說的這些智慧穿戴技術,或者說人工智慧,包括自動化,您認為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呢?

Reid Hoffman:這些事情我們已經開始看到一些苗頭了,這個領域的技術、知識在不斷髮展,這是已經肯定的了。包括一些感測器,我們有比較大的一些資料庫,還有一些個性化的醫療(裝置),在十年之後你們可以能夠看到,我們有能力使得一些診斷裝置,可能比 85% 以上的醫生都做的還好。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技術進步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驚喜,比如說我在矽谷所看到的,我們有一個無人駕駛汽車專案在開發,但到底什麼時候法律能夠允許,使當前的技術讓汽車的速度更快、更節能、更加安全,實際上就像所有的汽車都有車聯網一樣,最終導致這些技術變成現實,說不定要在 20 年之後。

主持人:我們聽了那麼過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的討論,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隨著科技的發展,會不會對我們生活產生很大的變化。有一天可能人來開車是違法的,因為車更安全,更便捷。你看到有什麼樣的行業投資機會嗎?

Reid Hoffman:對於無人駕駛來說,目前還沒有,但人工智慧是可能的。我還在想,我們剛開始這樣一個網路的世界,就有一些通訊工具,像微信,還有網路社交,我們還有這樣一些線上交易市場,比如像淘寶。我認為這只是一個革命的開端,還有一些新的市場領域,還有一些新的網路會出現,包括在教育方面。

徐小平:我補充一下未來三五年會發生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目前發生什麼事。像今年北京的萬科董事長,王大慶辭職創業,職位非常高的人,這樣的人會跳到創業的大潮裡面,使得中國創業者的隊伍更加強大,也使得中國創業的大潮最終收穫的東西越來越紮實。所以我會看到未來三五年之內,機器人,騰訊的產品,包括中國自己也會有自動駕駛汽車,都能夠出現世界級的創新公司,而他們的背後就是一些越來越具有創業精神,有擁抱風險勇氣的那些素質越來越高的創業者,這是我看到的中國未來三五年一個特別偉大的趨勢。

主持人:再次感謝徐老師帶給我們的鼓勵。但是我本人還是感到一份壓力,我想問一問沈總,因為我們看到今天坐在這裡的只有我一個人女性,對於女性不管是創業者,還是在職場裡,可能有些人會受到家庭或者各方面的影響,也許女性相比男性,在就業機會上,她們比男性更早的進入事業的巔峰期。沈總對於女性朋友們有什麼樣的建議,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

沈博陽:首先我們必須要看到這個社會確實還有一些對女性的不公平,或者歧視。我舉個例子,這個例子不一定非常適合這個場合,我之前招助理,我會面試很多的女生。會有人問我,說我需不需要跟您一起出差,跟您晚上應酬。我說至少對於我們網際網路公司的話,晚上不會有這麼多應酬,就算應酬我也不會帶你去。社會雖然還有一些對女性不公平的問題,但另外一個角度看,我覺得事情並沒有大家想的這麼糟。在領英中國,向我直線彙報的十多人裡,有五六個都是女性,比如我們的公關負責人,資料分析負責人,招聘負責人都是女性,還有五六的男性。所以說這個職場裡面女性和男性不平衡,真的好了很多。包括在矽谷,如果你是中國人或者印度人,如果你是女性,又是一個程式設計師,你被僱進去的可能性會大很多,因為每個公司都要求多元化。作為女性自己也要給自己信心,千萬不要想到 30 歲生孩子了,我的巔峰就完了,我以後要怎麼樣。大家可能想生一個孩子傻三年,如果生兩個孩子傻六年,那你這輩子就別混了,所以我覺得更多的還是自信心。在向我直接彙報的女同事裡,有一個生過三個小孩,但是她在公司裡面工作非常非常好。所以我覺得還是從積極的一面去看,我覺得在這個社會,如果作為一個女性的職場人士,其實你的機會是非常非常好的。

李寧:因為最大的挑戰不是創業者,不是職業,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老闆和那些所謂的 CEO,因為現在有更多人希望去創業的,你要讓一個團隊發揮得更符合你公司的效率,這點跟過去已經有很大的改變。

主持人:突破口在哪裡呢?

李寧:其實就是要做改變,因為生活改變了,或者說交流的方式改變了,或者說業務的一些形式改變了,所以組織架構也必須要改變,這樣的話你才有可能符合未來環境。

主持人: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王大慶這樣的人,他可能會選擇走出這樣的大平臺單飛,進入到小平臺中。但是可能也有很多像沈總這樣的人,曾經是自己單飛成功了,然後進入到一個大的平臺

徐小平:我對於沈總創業成功再加入 LinkedIn,有一個評論。這很符合 LinkedIn 的基因,另一個是創始人 Reid Hoffman 先生,他們總是不斷地進取,不斷地接受新的挑戰,這就是 LinkedIn 的精神。

主持人:不管是大平臺到創業,還是創業到大平臺,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改變,有踏實的激情之後,找到目標,找到了風險所在,一切都講清楚以後,知道你的人脈、朋友、核心競爭力,就不斷地執行下去,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以後,可能再進入下一個目標。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改變和進步的過程,所以說才會有無限的可能性。我覺得今天台上的討論到這裡差不多了,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說留一定的時間給線上的朋友們,剛才後臺他們也選取了幾個問題給我。我不知道大家坐在哪裡,首先是一位叫呂韓子的問題,是給李寧董事長的。

提問:我覺得您是創業的先驅,而且您也開創了運動員退役的新天地,您創業的導師是誰?您當時為什麼要創業?

李寧:其實我有今天所謂創業環境,因為他很有的風投、政策、法律。在那個八十年代末還沒有這個環境,所以那時候是跟著所謂的改革的浪潮,創業品牌的過程當中其實也是從合資公司開始建,大家想做工廠,想做品牌,建議不一樣,所以慢慢調整到今天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我自己覺得到健力寶以後,當時的李經理,我學到了很多對一個企業的,對於一個品牌,對於一個市場,對於一個做消費品責任的這些理念,他對我的一些幫助,可以講是很有價值的。儘管不是一個真正的簡單指導我的關係。但是對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我的發展是很有作用的。

主持人:微信群裡面挑出來的一個問題,他想問徐小平老師,如何看待六零後,因為他 55 歲了,重新創業,他的專案您會投嗎?

徐小平:55 歲,我得看他長得什麼樣。55 歲他有這個勇氣提問,然後有這個勇氣去思考,我覺得這個值得鼓勵。看要看他創什麼業,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果相關的話可以投的。我可以做天使投資,雖然我不到 55 歲,但是跟他也是同齡人,雖然投資和創業不太一樣,但是起碼你重新出發的勇氣是一樣的。

主持人:下一個問題,微信群裡面的。想問沈博陽先生,據說美國總部員工餐廳非常棒,你有試過嗎?

沈博陽:我們美國的餐廳非常好,因為我加入 LinkedIn 之前在 Google 工作,我第一次去 LinkedIn 的時候,我已經很長時間去 Google 的餐廳了,去年年初去了 LinkedIn 的餐廳,發現真的 LinkedIn 餐廳秒殺了 Google 的餐廳。但北京的餐廳真的是土洋相結合,在北京很好的區域,但是我們的條件還是一個相對來講創業的條件,我們沒有餐廳,我們也沒有什麼浴室,健身房都沒有。所以我夠員工傳遞的信念就是我們在創業,一旦我們創業成功了,總部有的那些東西,我們都會有。

徐小平:我剛剛去吃過,Google 的矽谷十個著名的餐廳我都去過,我證明 LinkedIn 的餐廳是最好的。在餐廳旁邊有一個休息吧,日餐的專區,我們吃了好多。

主持人:接下來是現場的一位朋友,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張超。

提問: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LinkedIn 中國在創業,內部創業跟獨立創業不同,您覺得 LinkedIn 總部對於中國團隊的耐心有多大?

沈博陽:這個問題因為有 Reid 在,我回答起來壓力比較大。類似的問題在前一段時間面試的時候也遇到過,雅虎北研中心關閉的時候,我們把一些優秀的工程師邀請到辦公室面試,也有好幾個人問我類似的問題,說如果新產品失敗了,總部對我們的耐心是什麼樣的。當你這樣問的時候,你就在用一個打工者的心態來問,你當用一個創業者來問的時候,你根本不用在意總部給多少耐心。你會想失敗了,我能給這個專案多少耐心,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的專案才可能成功。所以要用一個創業者的心態想,這個事我如果要做成的話,我能做什麼樣的改變,我需要找總部用什麼樣的資源,我覺得才有可能把這個事做成。所以說簡單的回答問題,我們不要用打工的心態來想,更多得用創業的心態想這個問題,因為之前確實沒有人做成功過,所以我們的成功的機率比創業公司還小一點。

Reid Hoffman:我們會創造這樣的環境,來保證 LinkedIn 在中國能有一個本地化產品推出來。從 LinkedIn 總部的角度來說,我們對中國的投資信心提升了,對你們的耐心更多了。我們看到在過去幾個月,事實上當你把自己作為一個初創企業的創始人來看,你就是在創業,你的信心會提高,然後你就更努力。我現在對中國的進展非常滿意。

主持人:Reid 有一個微信群的使用者,問你有這麼多專案,如果突然出問題了,你怎麼平衡你的工作和生活。

Reid Hoffman:我覺得平衡是一個幻想,其實我們尋求的不是平衡,我們要做什麼?就是儘量實現你所做的這些事情的協調、和諧,比如說投資,LinkedIn 的工作。我希望所有這些,他們都有同樣的這些,比如說創業、消費、技術、創新,還有趨勢。我們把它分開,然後我們如何有效的把自己從這些不同領域的工作協調起來,因為我還是要注重生活的,所以我們一週應該只工作 60 個小時。

主持人:我覺得這是我今天晚上很大很大收穫,Reid 剛才的這句話,你並不是一定要找平衡的,隨著中國人老想著平衡,當然這也許不是適合於所有的人,但是在於某些,可能像成功創業者身上也許會有這樣的一個特質,就是不併見得時時刻刻都要尋求這樣的平衡,有的時候去找極致也許是條孤獨的道路,但最終可能會有取得更巨大的成功。

徐小平:我記得之前有一個著名的採訪,記者問一個著名的投資人,她是一個女性,她覺得不可能有平衡。她說要做一項事業你必須犧牲一個方面,家庭生活。我知道那些企業家們,家庭往往都是不平衡的,所以這一點你要創業的話,得做好這個準備。

主持人:我們到最後,我沒想到最後尾聲的方向是到雞湯裡面還是有骨頭的。

沈博陽:我們昨天發了一篇文章,關於週末比平時更累。所以我轉發了一下,我說人為什麼要休息兩天,一天就累了。後面好多人評論說你是老闆,你不懂。你如果又想成功,又想享受更多的生活是不太可能的。比如我現在也做一些小的天使投資,我覺得看創業者,和員工,最重要的就是看內心的非常強大的驅動力,我相信他們不會過多的糾結我這兩天必須要停止工作,因為你的目標是要做好。可能跟其他人不太一樣,至少我是這樣來做的。

Reid Hoffman:我也想補充一點,其實我經常這樣比喻創業公司,就像你把自己扔下到懸崖下面,跳下懸崖的時候得有一個飛機來接你,就是要平衡生活。

徐小平:對,什麼叫創業,就是你自己從懸崖上跳下去,在跳的過程中,有一個飛機過來,讓你免予摔倒。這就是創業。

主持人:置之死地而後生。其實我們並不是尋求雞湯,裡面有我們設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這也是為什麼真正創業成功的人可以得到尊重,因為他們一路上肯定經歷了很多我們常人所看不到的困難和挑戰,以及犧牲。

徐小平:創業就是啃雞骨頭,把最硬的骨頭嚼碎吃下去。

主持人:時間有限,非常感謝今天四位嘉賓的參與,帶給了我們大家非常好的分享,也在這裡和我們進行了一番碰撞,也非常感謝今天到這裡的來賓們,以及在微信上的朋友的參與和互動。我們都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夜晚,而且可能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收穫。今天晚上,這個影響力的活動到這裡就結束了,最後是一個合影的環節,請四位移步到臺中間。
來自:部落格園
相關閱讀
評論(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