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中國基礎軟體發展勢頭迅猛,市場前景看高,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正在進行基礎軟體升級。那中國基礎軟體行業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有什麼優勢,面臨哪些困境,以及未來基礎軟體行業會如何發展呢?騰訊雲資料庫邀請沙利文中國高階分析師胡竣傑、華雲中盛資料庫事業部總經理楊光、中軟國際資料庫業務總監範利軍及騰訊雲資料庫總經理王義成四位行業大咖,共話中國基礎軟體發展。
1. 中國基礎軟體在國際市場上有哪些優勢?
完整視訊版:https://v.qq.com/x/page/d3341qkoxdj.html
胡竣傑
中國的人口基數、城鎮化後人口密度以及高度發展的經濟行為共同造就了中國市場的海量高併發的資料環境,這也是分散式資料庫發展的流量紅利。我們具體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個方面是場景紅利,我們對比一下中外幾大場景資料就能看到優勢所在。在外賣配送領域。某團在國內的DAU在6300萬左右,而國外的Grubhub約在1100萬DAU;在即時通訊領域,微信的DAU是十億,Facebook加WhatsAPP大約是在7億DAU;在支付場景下中國銀聯的日交易量達到25億,Vista日交易量小於10億。這些是在場景中的流量對比,而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的流量環境,成就了中國資訊科技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
軟體應用的繁榮同樣造就了資料庫技術發展所需要的多場景,多生態,多使用者的整體市場環境,給了資料庫廠商充分的研發實踐、試錯的市場環境。在整個海量高併發的資料環境當中,分散式資料庫的賽道競爭非常激烈,不僅有傳統的集中式的資料庫的廠商,還吸引了眾多的包括雲廠商,還有初創型企業,甚至是跨界的一個IDC企業加入。
第二個方面是人才紅利,從GitHub的2021年的報告顯示,美國是全球最大開發者來源國,佔比達22.7%,但相比2015年佔比的30.4%,整體資料是有所下降的。而中國當前以755萬的開發者數量佔比9.76%,排名全球第二,並且在快速追趕。GitHub報告預計2030年情況會發生逆轉,中國甚至會成為最大的開發者來源國家。
第三個方面是資本熱度,2020年9月,Snowflake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它引領了整個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熱潮。據不完全的統計,2021年獲得新一輪融資的企業就多達了20多家,且完成千萬級甚至上億級的融資數量在14輪以上。在過去的2021年裡是整個中國資料庫賽道投融資最活躍的一年,眾多資本包括紅杉、高瓴等紛紛加入。諸多資本的深度關注並且持續注資,進一步催化了中國資料庫市場的高速增長。
王義成
實事求是來看,整個中國的基礎軟體在發展上相對來說比國際要晚很多,整體的技術能力肯定還是有一些差距。但我們最大的一個優勢點就是國內的業務環境非常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在10-20年前,Oracle高階工程師在我們國內銀行的現場部署測試資料庫的時候,明確表示很驚訝,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資料可以跑在真實資料庫上。所以在那一段時期中,其實像我們的國有大行也好,或者說金融、電信這些核心客戶,我們國內優秀的業務場景其實還是為Oracle當時的發展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個助推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我們要把握好國內業務環境這個優勢。中國的業務環境,或者說應用環境,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環境。如果能夠把應用環境利用好,包括比如說幾大銀行、運營商等,把我們的基礎軟體完善發展到真正為他們服務好,那這個其實是未來中國基礎軟體發展的最大優勢,或者說最能夠這個跑出自己價值的一個助推點。
楊光
國內應用場景無疑是新技術發展的支撐原動力,也是我國基礎軟體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優勢。那麼從這點上講呢,其實我也很有感觸,因為原來跟Oracle、IBM都合作了非常長的時間。任何事情放大到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上,這個規模和應用場景都是會放大無數倍的。這是我們第一大的優勢,這個無可厚非。規模和應用場景的擴大,後臺必定是資料做支撐。基於這個大前提,我們把資料分為兩種,一種是歷史資料,積累下來的資料;一種是實時線上資料。在實時線上資料這方面,我們仍然具有絕非常大的優勢。從全球來看,實時線上資料存在高併發等特點,這些特點需要分散式架構的支撐,這也是推動我們把資料細分下來,推動技術不斷髮展的動力,這讓我們整個國內的應用支撐業務,跑在全球的前頭,是我們非常大的一個亮點。
那麼還有其他優勢,其實胡老師剛才也提到了,就是開發者優勢,其實也包括DBA優勢等。再加上今天的國產化這個政策的紅利,算是IT建設至今最大的機遇。
範利軍
國內基礎軟體的優勢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講。
第一個是後發優勢,因為基礎軟體包括作業系統、資料庫、中介軟體等,我們一直在追趕國際水平,雖然是時快時慢,但是我們確實是一直在往前走。那麼資料庫是軟體業裡面的一顆明珠,因為它的難度和複雜度都非常高,像騰訊雲資料庫TDSQL前後也是做了將近20年的時間。但是呢,因為有開源的MySQL 、PostgreSQL等協議已經廣泛的被大家掌握了的這個基礎,所以我們在接下來再去做這個自己的基礎軟體,就有一個後發優勢,那我們可以在他們的經驗的基礎之上,能夠做到更好。
第二個是人才優勢。我們國內的人是非常多的,雖然高階的人才目前可能還是有所不足,需要繼續培養,但是我們是有這個基礎的。中軟國際有在140多個城市做這種服務,高達9萬多的人多數進入公司以後逐漸培養起來的,所以只要是有機制,有環境,有方向,有目標,那麼這人才優勢,就能發揮出效能。
第三個是市場優勢,其實也是前面幾位老師說到的這個場景、資料規模,因為中國有全球最大的這個資料庫市場,基礎軟體的市場。只不過早些年是被IOE領跑了,但是現在國內自己的資料庫終於崛起了。那麼這個市場優勢就在於我們可以學習,超越創新,把國內市場優勢發揮出來,讓中國基礎軟體在國際市場上也取得更大的優勢,這是指日可待的。
2. 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利用開源來構建自主可控的資訊科技體系?
完整視訊版:https://v.qq.com/x/page/y3341gtxws4.html
王義成
在從業的這麼多年裡,也和很多專家學者討論過類似的問題,達成的共識是今天我們的基礎軟體,要想發展好,離不開開源。在開源的過程中,怎麼做到自主可控是重要的。
第一點,理解開源軟體的相關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條款,也就是法律上的,合法合規的策略。任何團隊,無論研發團隊懂不懂這些東西,選擇在這個軟體裡引入某一款開源的這個元件的過程中,第一步都是先要去了解這個開源協議的要求,包括它封裝的要求、使用的要求,以及未來迭代的要求是怎麼樣的,這個是很重要的點。
第二點,即便是對開源軟體,我們也要留存危機意識,這也是最近俄烏戰爭給到的深刻啟發。在開源軟體上需要去儲備相應的基礎能力,在使用這款開源軟體的同時,團隊內的人員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修改。說的嚴重一點,團隊研發人員是否有能力說在有一天開源不再更新了之後,是不是能夠馬上轉換出來,有能力去做出自研的分支來,或者說現在是否就在進行自研分支。我們也知道研發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不是說要求當下就馬上具備這個能力,但一定是要一直保持這個危機意識。
第三點就是供應鏈,對於軟體來說,供應鏈包括開發環境、測試環境等這套整體的東西是不是都是一個整體可控的。然後在使用開源的過程中,也是要保證供應鏈安全,達到自主可控。
那最後一點是要積極的看待開源。開源並不是拿來主義,即使現在有很多類似這樣理解開源的聲音,那我們還是要去擁抱這種開源這個生態。
楊光
剛才王總其實說出了我們圈內人的一個共識,開源是一個必經的道路。那麼從我個人角度來講,其實我更把開源認為是一種方法論。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做技術軟體,我覺得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你應該去走開源路線。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完全可以不要去否定開源的這種方式。一個大型的基礎軟體或者重要的核心基礎軟體,完全通過自己的能力,一行行程式碼敲出來,不去借鑑,這不是今天開放的IT發展方向。
第二點,是關於停服的事情,這對企業級使用者來講就是一大挑戰。目前來看,我們國內開源體系建設是薄弱的。那從這角度來講,我覺得應該有兩個方面的事情,可能要大家去思考一下。第一個是有實力的企業,基於開源的資源去打造自己的商業化的軟體產品,這可能是我們在開源基礎之上去發展自己方法論的一個延續。像國內的一些有實力的銀行,比如說中行、農行、包括招商銀行等都在基於開源,然後量力而行的走自己的商業化版本。國內也有很多大的廠家,像國內大型的IT公司,比如我們今天講到的騰訊,我們熟悉的TDSQL,也是在開源的基礎上慢慢發展出自己的商業化版本,這是一個必經之路。我們需要重視的點在於,不是完全依賴開源,而是必須要有自己核心的東西,做到自主可控。不要去摒棄開源,要擁抱開源,但是在其中還有我們自身的責任,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另一個點是企業在選擇這些基礎軟體的時候,尤其是選擇基於開源再慢慢衍生,那麼需要考慮在承擔的這個責任要和自身的能力匹配。從市場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最謹慎的做法是採用大廠原則。假設我做為一個企業級使用者,我沒有能力去打造自己的基礎軟體的時候,那我選擇採用國內的自主軟體,選擇一個真正有實力的,能夠持續投入的,把這個核心技術掌握在手上的這樣的一個廠家去合作。那這種廠家一般都會是大廠,所以大廠原則是企業級使用者的一個好的選擇。
範利軍
這個問題,我也是從兩個方面去看。
首先,開源軟體和自主可控是完全不矛盾的。而且開源軟體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他的目的就是讓軟體的使用者、擁有者能夠做到程式碼的可控,這個可控不只是說我買了你的這個軟體的license或者使用權以後,然後你不給我升級就不能再繼續使用了,而是我擁有最徹底的程式碼,這就意味著從最根本上可以做到自主可控。所以,開源和自主可控的其實是完全是統一的。那麼現在國內做基礎軟體的廠商,包括騰訊,還有其他一些友商,大家都是在開源的基礎之上,去深入的挖掘和完善。因為開源並不能夠做完所有的市場,商業領域還有很多苦活和累活需要去做。創造開源軟體的大神級的人物,他們是提供創新的idea,而深入到市場的苦活累活其實是他們創造出來的開源產品的另一種方式的延續。作為大廠也好,或者基於開源軟體去構建自主可控系統的這些廠商或者使用者也好,我覺得可以保持一種精神,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本著開源的精神做開源的事情,我們不要只是光去從開源社群裡面去汲取營養,而是在適當的時候回饋給這個開源的社群,而且開源本身也有很多這種協議,比如說國內的木蘭協議。這些協議其實是提供了非常多的選擇,如果我們想利用開源去達到一些商業目的也好,或者是業務建設的一些目的也好,他其實都是能滿足的。那麼只不過是有了這種精神,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迴圈以後,那麼這種局面就會持續下去。那比如說現在騰訊雲資料庫TDSQL做的,我覺得就很好。TDSQL的兩個版本,一個是相容MySQL的版本,一個是相容PostgreSQL的版本。那麼相容PostgreSQL的版本在兩年多以前就開源了。TDSQL for PostgreSQL的開源社群在GitHub上面熱度依然非常的高,而且我也親自使用過這個開源版本,我覺得他已經是真的算是對開源社群的回饋了。
第二個方面是開源軟體一般是隻提供了產品加上使用上的技術指導。但是要想讓這些軟體完全的把自身能量發揮出來,就需要注重服務體系的建設。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知道red hat,它就是在Linux的核心基礎上,然後形成一套自己的套件,最後再圍繞Linux去做服務。所以,現在開源軟體肯定有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像資料庫或者其他的基礎軟體也存在這種問題。因為這個服務體系是夠複雜的,比如說王總剛才講到農行的案例, POC就做了六年,那麼可見他的這種複雜程度。如果我們把這樣的一個產品,不管是開源的,還是基於開源之上的去更深度開發出來的軟體,他是需要一個更完整的服務體系,去幫助使用者把軟體能夠使用起來,去構建自主可控的資訊科技體系。
胡竣傑
像前面的幾位老師都提到非常多關於開源的內容,我想補充幾點,首先自主可控實際上是包含了硬體層,軟體層,應用層,我們現在已經完成了很多應用層上的國產化改造,像行業軟體,通用軟體,辦公軟體這些我們都有。然後硬體層上也在追趕,過去可能受限於一個伺服器,比如大型機小型機,現在用X86等的這些去替代。而網路裝置,儲存裝置這些其實也在追趕的程式當中。軟體層上包括作業系統、安全軟體國產化替代的普及率、覆蓋率非常高。在過去,國內的一些大銀行或者大型企業選擇有限,只能使用Oracle或基於MySQL做一些集中式資料庫上的自我嘗試,那現在也是正在分散式改造升級當中。在政策方向,比如我們常說的關鍵詞,去IOE、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實現自主可控、八加二等等,其實都是在進行整個產業鏈實現自主可控的改造過程中常提的。
接下來是想講開源的未來,我想同時提及的是開源和雲原生。開源是新技術發展的一個非常好的創新引擎,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推崇的是一個開源的道路方式,它通過全球社群的協作來結合雲原生的基礎設施,為企業使用者提供不斷迭代和演進的產品和服務,來支撐企業的不同的數字化場景。而對於企業的it決策者而言,把支撐公司的核心業務系統構建在開源、多雲的架構之上,其實能夠有效避免它的應用架構被單個廠商所繫結,或者說不容易被一些外部因素限制。所以安全自主可控是第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靈活性的需求,使用者可以靈活的去選擇這些基於開源軟體產品來實現穩定、低成本、高效能的產品,產品優勢是吸引使用者選擇的重點因素。從發展的角度看,開源理念一直在驅動著軟體世界的發展。從PC時代,自由開放者運動推出了一款叫Linux的產品,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技術棧驅動的社群,形成了比如像hadoop、 Spark、spring cloud這些社群。目前隨著這些社群而誕生的對應的技術棧,也支撐了當前的大資料技術以及基礎軟體的底層。那麼下一代的類似Linux這樣的現象級的產品是否仍然在這個開源的道路之上呢?通過更緊密的結合業務和技術,來實現迭代速度更快,行業客戶增長率更高,這是不是未來打造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方式呢?確實是我們是否選擇開源的一個主要所要考慮的點。而目前的話,其實國內的分散式資料庫開源情況,其實遠沒有國外激烈,調查也就六家實現了開源,騰訊雲算是較早的一批開源廠商。但我相信在國內的整個開源市場的前景還是非常大的。
3. 目前基礎軟體行業遇到的困境有哪些?
完整視訊版:https://v.qq.com/x/page/m3341i7hwwk.html
範利軍
首先是難度大,不管是開發方面還是服務方面,尤其是開發這塊。騰訊大概從2002、2003年開始做,不斷的投入一流的人才在研發上,可見這個開發難度大週期長。為了能夠跟上騰訊雲分散式資料庫發展的步伐,中軟國際在資料庫服務方面不斷的投入,尤其是技術層次更高一級的人才儲備,但確實是週期長,難度大。
第二個是人才斷層問題,現有的人才大多數是集中在應用類,但做基礎軟體的比較少,並且初級入門的人才多,高階的人才少。所以這個方向上需要一個機制體制去不斷的培養人才,才有可能打破人才斷層困境。
第三個方面是市場困境。因為基礎軟體發展了這麼多年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相比汽車這些這些商品來說,沒有那麼明顯的、嚴格的貿易保護。甚至在前幾年,基礎軟體開發受到了盜版的威脅和傷害,這種降維打擊是非常嚴重的。然後再加上開源軟體的出現,企業一部分的要求沒那麼高的業務可以直接採用開源軟體的基礎功能,這樣也導致了商業基礎軟體的流失。在如今,19年國家推動信創,解決了一部分這方面的問題。由黨政軍帶頭先使用自己的基礎軟體,從作業系統,從資料庫,大家開始形成一個一個國產化替換使用的環境,形成生態。這樣可以逐漸打破市場的困境。
最後一點是生態建設困境,和前一個市場困境也有點類似。開發商、服務商、客戶等等這些的規模如何擴大、生態如何建設都是當前的困境。
胡竣傑
如之前很多人老師有提到,其實中國基礎軟體行業仍然是落後於國外的,畢竟國外有非常多年的這個積累,中國整體市場包括軟硬體都在一個追趕的程式當中。我接下來想討論的困境,它包含了產權保護、需求引導以及人才三個方面。
第一,產權保護。目前,中央以及很多地方的政府,例如深圳等,都在立法嘗試的過程當中,並且在不斷的完善,希望能夠給數字市場打造一個合法合理的這個基礎環境。
第二,需求引導。其實中國在資料庫產業政策上,它採用的是分散與集中結合型的模式。集中式的意思是,比如在這個數字化政府,數字化城市,國際數字化轉型等等場景當中,優先是政府集中規劃實施財政資助,但是在這個開放多元的資料產品開發中,鼓勵的是產銷分離的去參與整體的市場競爭,用市場需求原則來進行調節,逐步實現我們剛才提到的自主可控和擴張輸出。接下來我想具體聊一下關於需求,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業務發展的需求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國內企業面臨三大問題,一個是存量經營,對公司而言指的就是公司的流量經營、使用者增長。其實現在是進入了瓶頸期當中,大家的競爭力趨同,創新力疲弱。在實踐當中如何去破解存量經營,又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像使用者,渠道,專家,產品,IP,夥伴等等,這些其實都沒有鎖定數字化的關鍵資源。在出海佈局當中,中資企業的出海其實面臨很多的技術和流量等等因素的阻礙,實踐當中又缺乏規範化的全球的業務佈局,且難以跨過一些溝通的障礙。甚至,出海本地化的業務合規和安全都沒有達到。第三個是產業升級。整個國內市場缺乏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經驗,以及決策層對整個的投入回報是不清晰的。這就會導致企業沒有決心和勇氣進入到產業升級、數字化轉型升級當中去,不確定的因素過高進一步致使數字化人才、運營等體系難以構建起來。
如何去破解呢?就是第三點人才。其實剛才利軍老師也提到了,國內市場有大量的基礎人才但核心技術的人才少,人才分佈不平衡不平均。人才的培養怎麼樣才能滿足市場的真實需求呢?當前的資料庫人才培訓體系是包含教材專業課程,教育服務,競賽大賽,考試認證創新中心、生態人才市場等等。如何把這些現有的模式建立成一個體系化的,規範化、標準化的系統,讓公需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供應體系是非常重要的。當前支撐這一套體系的是主導是資料庫廠商、專業培訓機構以及高校。未來是要讓人才供應到市場當中,並且讓政府和市場共同主導需求,且是建立在產權保護的數字市場的基礎環境之上。
楊光
我覺得基礎軟體困境,第一大問題是在產品化。產品化問題背後真正的核心是企業文化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夠以這個高度去看,為什麼有的公司投了那麼多的資源,投了那麼多的人,幹了那麼長時間,最後出來的東西仍然無法達到企業級使用者的產品化要求。他背後很可能更深層次,更深的隱患是在這個企業文化裡頭。這是一個我認為在國內比較普遍的問題,也是比較欠缺的點。
第二個問題是市場解決方案和產品的捆綁問題。所有的產品,軟體產品必須要通過基礎軟體,必須要通過解決方案,最後滿足使用者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怎麼樣和大量的合作伙伴以及他們的解決方案做這個周全的適配,然後最終達到客戶需求,把基礎軟體最後都用到它該用的地方,發揮它該發揮的這個效果的地方,那麼這個合理的安排是今天我覺得所有廠家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和我前面講的產品化問題,好像是一對矛盾。因為如果一個企業又想做這個直接服務使用者,做整個專案,做解決方案,這個很難形成它的產品化。那麼如果他說我如果完全做產品,沒有中間的解決方案這一層的轉接到使用者需求,那麼它的產品就很難在真正的解決方案中落地。所以這個矛盾可能是大家要考慮的。
第三個困境其實是一個更基礎的問題,既然我們今天的很多基礎軟體是基於開源的路線來發展的,甚至我們把它變成一種方法論。那麼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今天的所有開源架構當中,國內廠家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的,因為我們並不是主流。但很開心的是,剛才我聽胡老師給我們分享了一個比較樂觀的未來,在2030年我國開發者或許能在開源社群中佔到主導地位。我們也盼著那一天早日來臨,這是談所有事情的一個基礎。最核心的技術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就不能成為整個開源的主力軍。
王義成
個人對國內資料庫發展的看法還是非常樂觀的,我從大學畢業開始就在資料庫的賽道上,對比這麼多年的從業經驗,我覺得現在這幾年真的是國內資料庫發展最好的一個機會。當年剛畢業那會兒做DBA,只能是接觸瞭解某一個具體的業務,但現在我看騰訊的DBA可以去了解更多的業務,像銀行服務、民生服務,在國內都是有很多機會和選擇的。
目前國內市場上有將近200家的資料庫廠商,總結下來大概可以分成四類。第一類雲廠商,包含公有云、私有云整個獨立部署,一體機形態的廠商,比如騰訊、阿里。第二類是傳統廠商,傳統廠商不一定說的是資歷老,而是商業模式、售賣方式還是和傳統的Oracle很像的,比如說像達夢、金倉等,純私有云的部署模式,沒有其他試驗田。第三類廠商是新興廠商,這類廠商在一個領域內、一個場景內,做的還不錯,甚至有固定的優勢,然後進軍到資料庫賽道上來。最後一類是換道廠商,這類廠商以前一些做服務,專注於給Oracle等傳統資料庫做服務的這些廠商,然後他們下場來做資料庫廠商,比如說恩墨。還有一些換道廠商是專注給這些領域做應用的,因為對應用的足夠了解,他們順道也把資料庫給包攬了,最後轉行了做資料庫廠商,比如說亞信等。
這裡的困惑就來了,本來這四類廠商是分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場景中的,可能會形成一個垂直體,或者說是一個生態,進而把國產資料庫的業務生態做好。但現在大家從垂直線轉變成了水平線,開始平行競爭。這種趨勢是沒有辦法避免了,雖然說市場選擇的結果是誰擁有好的技術、好的產品、好的商業模式,才可能在賽道上跑贏。但從國產資料庫的發展的角度來看,目前資料庫的發展態勢是不太正常的,沒有任何一個賽道都可以容下將近200家的企業,即便這個賽道有價值千億,他也容不下200家企業共同耕耘。所以我覺得資料庫賽道固然重要,其垂直上下游的生態產業共同發展才是長期發展路線。
4. 展望未來,基礎軟體行業會有什麼樣的新趨勢?
完整視訊版:https://v.qq.com/x/page/r33412bq1ek.html
楊光
首先我們不是預言家,這個只能是說可能的趨勢。
第一個趨勢就是剛才王總說的那樣,在今天的中國市場,這個賽道是容不下那麼多家公司的,那麼剛才王總是從成本等各方面去分析原因。所有基礎軟體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拿資料庫軟體打比方,它是整個系統非常核心的基礎軟體,牽一髮而動全身,那從歷史經驗上看,客戶對這些產品選擇的謹慎性是很強的,我們認為最終的選擇結果確實就某一兩個全面的大廠。當然王總的預測是說是雲廠家,其中的雲廠家可能會最終佔據整個市場的支配性地位,那麼我認為這也是一個趨勢,且這個趨勢是顯而易見的,歷史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第二個趨勢簡單說就是剛才我提到的基於資料,整個系統現在都是資料支撐,這也是我們的一大優勢。資料分為實時線上資料和歷史資料,那麼隨著實時線上資料採用越來越多,這個量越來越大,那麼第二個趨勢必然是分散式架構。且最終會成為整個市場的支配性架構,所以基於分散式架構之上的一系列新技術,包括雲技術、分散式資料庫技術,都將成為必然之選。雖然我們也知道現在在一些名錄裡面或者政策裡面,還提到了集中式資料庫,但在這方面選擇的時候,大家可以慎重的考慮一下發展趨勢,謹慎選擇。
第三我認為必須要看到的趨勢就是新技術的發展,像邊緣計算以及現在很火熱的虛擬現實也就是互動技術等等這些。這些新技術發展的基礎一定是基於分散式架構再往上發展的,但是僅就今天的分散式架構還是不夠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要有一個更前瞻的眼光,就是基於今天分散式架構的下一個的迭代。
範利軍
我的理解是雲端計算就是最大的基礎軟體,雲端計算就是基礎軟體。分散式就是基礎軟體裡面最基礎的技術,那當然他可能以後還會繼續演進,但目前來說我覺得是這樣。很多年以前,我們要自己去做一個系統的部署的時候,要買硬體,裝系統,然後裝資料庫,中介軟體,一通的除錯。但現在完全不是了,這些都部署在雲上面,我只要開啟一個機型,選好配置,然後選好作業系統,一分鐘之內就起來了,這就是技術軟體。騰訊雲的TDSQL資料庫就可以部署在雲上,幾分鐘之內配置起來一主多備,兩地三中心這樣的架構,那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TDSQL作為雲上的資料庫,它有一個叫serverless,它就是把底層的這些儲存分佈在雲上之後,是一個分散式的儲存,或者簡單理解成儲存吧。前端的計算是SQL server,以前的server的這一部分就是SQL解析的這些部分,它就是一個計算的部分,現在叫存算分離。那麼計算的這部分做成serverless。那你可以平時我沒有一個server在那兒跑著,但我資料可以在某一個地方存著。當應用要訪問資料庫,它在我測試到的結果是兩秒多點的時間,serverless可以把這個資料庫拉起來了。這個測試大家都可以到騰訊雲的網站上去做。這個效能非常實用,並且大量的費用節省下來了,這就是基礎軟體,就是基礎軟體它一定是依賴於雲端計算架構的。以前假如說做軟體開發,那你要做使用者許可權吧,要把組織架構對映進去,要自己去規劃這個資料庫的容量,然後前端後臺再去做這種開發。但現在不用了,雲端計算上一個服務就是給你解決這些問題的。甚至像人工智慧、人臉識別,這些都是基礎中的一部分,使用者直接呼叫介面就好了。
第二點是分散式,TDSQL也是分散式資料庫。分散式解決了以前成本昂貴的問題,現在我們用多臺X86就可以解決大型機小型機,甚至突破原來的效能天花板。在雲和分散式的基礎上,資料的安全性、部署的便捷性,甚至從部署到開發到運維都能幫助使用者去解決。那麼,還有更多的像排程安排、微服務都將成為基礎服務。那技術軟體將來會如何演進,我們只是看到了一些苗頭,相信未來這種趨勢更加精彩。
王義成
關於基礎軟體的趨勢我覺得可以從三個大點說。
我覺得第一個大趨勢也是目前已經身處的情況,就是國產化、自主可控。無論是外部因素,還是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階段,確實這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最大的趨勢。
第二個趨勢,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業務創新帶來的新型場景對於基礎軟體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舉個例子,我們應對網路欺詐推出的快速診斷的圖資料庫。未來隨著5G應用的深入,資料量的爆發,更多新的場景業務都會促進場景資料庫的發展。
第三個大趨勢可能是比第二個趨勢要更晚到來一點,就是現在也常提的元宇宙。我個人認為不能說太長期,中短期之內一定會到來的一個點。未來在實時音視訊、儲存等領域會有爆發型需求。
胡竣傑
接著上面幾位老師所總結的趨勢,我用六個維度來總結一下,這六個維度也是通過拆解資料庫技術得來的。
第一點,新型應用。AP和TP的融合達到HTAP,甚至是關係實時的資料,比如說流資料庫。以前從跑批到stream的變換,也許也是未來一個重要的趨勢。
第二點,安全和隱私。未來的整個應用環境會對隱私計算等等的場景非常關注,那相關的資料庫底層上面的結合應用也會是一大趨勢。
第三點,分散式。在分散式的基礎上,軟體技術層面可以通過已經非常成熟的Two-Phase-Commit、consensus、raft等等的共識演算法來去實現事物的統一和原子性。然後未來可能還有更多的應用可能,比如說DB+LVM(新型編譯器框架)。未來資料庫與大資料分析將融合的更加緊密,像DB+AI,用人工智慧賦能資料庫等。
第四點,新型硬體。未來是否可能有一些異構型的伺服器併入到資料庫底層的計算節點中,或者用於計算的新型硬體能夠加入進來儲存當中,並且持久化在雲原生整個基礎設施上面。比如說MVN這種持續儲存等新型技術,像 Intel的3DXPoint等等甚至是未來更新型技術,我們們的資料庫廠商或許在未來也能把這些給考慮進來,做應用突破,進而適配到使用者需求上。
第五點,部署方面,過去可能是私有云,混合雲等,甚至是本地部署,現在也進行到上雲,如何把資料部署到最需要資料的地方上,讓整個鏈路更加的優化可能是未來思考的趨勢。
第六點,資料模型,剛剛王老師也提到的圖、時序這些新型資料模型也會是未來的趨勢。當前可能是關係型佔到主流,未來這些非關係型在資料庫市場當中的發展都是可期待的。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發展趨勢的總結了,分散式資料庫已經進入了商業應用的成熟期,中國的分散式資料庫廠商呈現出差異化佈局的態勢。在未來可能頭部效應會愈加明顯,領先的廠商會逐漸覆蓋大多數行業在不同深度上的場景服務,並全面佈局這些場景上和深度的應用上的分散式資料庫的遷移改造的解決方案。以長遠的目光看資料庫的未來如何發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