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劇論筆記

触情离殇haphyxlos發表於2024-08-18

目錄
  • 擬劇論筆記
    • 前言
    • 理想化
      • 理想化呈現
      • 積極理想化
      • 消極理想化
      • 不恰當享樂
      • 不呈現社會手段的失序
      • 理想資格的確立

擬劇論筆記

前言

原本是基於功利性的目的,想透過學習擬劇論來增長自己的思辨能力。但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這部分知識是有趣的,故而整理了下來。本文並不會分析深奧的理論,但會具備一些情境下的討論,所以實際上和擬劇論的關係並不大,而是借擬劇論來闡釋一些問題。

另外,本文僅僅討論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的極小一部分的內容,很推薦去閱讀原文。

可能需要的前置知識:傳送門

理想化

理想化呈現

積極理想化呈現出一種比自己真實狀態更好的身份特質。
呈現策略是表演一種比自己更好的狀態,從而得到更多的認同。
這是一種由表及裡的自己呈現的方式,一種由外而內的自我精進方式。
將自己內部性的虛榮與理想特質進行繫結,從而得到內在能動性的最佳化。在呈現過程中,能帶來高於完成的目的性,使自己的天賦、能動性、能力進行滿足與兌現。


能夠做的事情不去做是合理的,能夠做的事情本質上是對自我能力的重複。
而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具有更高的價值收益。
這本質上是一種理想化,即挑戰自己不能做的事情,進行由表及裡的精進。
一旦我們做了一件高於自己能力的事情,這將我們的形象與虛榮的形象接近,從而帶來了額外的行動動力,以此倒逼個體的發展與成就。

但不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非理性的。
伽達默爾的現象學認為:行動本身具有歷史性。
本質先於存在,一個人在沒有做一件事之前,就具有穩定的預設的能力。事情發展之前,一件事的成功率就已經定型了。
一個人成功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是本質稀缺的。個體可能會高估自己的特殊。

高效社會的基礎特質是協作和分工,個體的最高美德是維持社會身份的穩定性。

而如果所有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但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這是具有危害的。
這使得自己能力不足所蘊含的危險被其他更多的人承擔,這讓集體協作遭到貶損,不具備穩定性。

積極理想化

理想化呈現最豐富的資料來源之一,是源自於社會流動的概念。
大部分社會看來都存在著一種主要而普遍的分層系統。同樣,在大多數等級社會中,都存在著對高階層的理想化,以及那些低階層人向高階層流動的某種抱負。
向上流動需要人們呈現出恰如其分的表演,無論是為了向上流動所做的努力,還是為了避免向下流動所做的努力,實際上都是人們為了維持前臺而做出的犧牲。


追求品味,排場,派頭代表著對於高階層的嚮往,這是一種由表及裡的自我精進策略,是具有合理性的。但這是非理性的,因為這想用了遠高於我們正常水平的消費。
戈夫曼認為,理想化呈現必然有高出於正常水平的符號和裝備。
理想化的標準將帶來行為的負擔,這是一種代價。
這樣的理想化呈現能帶來虛榮的滿足,但其延續性是有限的。
理想化對於人的行動改造是有限的,這隻能體現在表面的行為舉止上,而導致富裕的核心變數以及個人的認知水平,是無法透過理想化進行反饋的。
人需要有內在虛榮的價值自律,虛榮能帶來刺激,但這需要犧牲,犧牲會產生問題。

對於高階層的嚮往是一種積極理想化,但高階層的嚮往不應該成為我們對於人生的唯一系統目標。
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理論認為,將向上流動作為人生的唯一標尺本身是非理性的。
我們應當對這個世界進行價值多元化的試探,這能讓我們獲得更加好的行為改造。

小結
理想化的好處:
刺激人的虛榮。當一個人將自己的虛榮和行動進行繫結之後,它能給我們帶來行動的改變。
理想化本身給我們帶來價值是在於,這能讓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本來的行為獲得一種進步。這是一種由表及裡的自我呈現。
理想化的問題:
會影響個體呈現的穩定性。
理想化本身會給我們帶來所具有的成本和負擔,這是一種虛假的社會真實,過於追求理想化會導致一個人陷入單向度的困境中。

消極理想化

積極理想化是透過正向方式進行理想化呈現,而消極理想化是透過負向方式進行理想化呈現。
這指的是人刻意地表現出樸素,並竭力掩飾其在財富、能力、精神力量或自尊方式方面的任何表露。
一種表演鎖強調的理想價值讓表演者接受一種遠低於自己內心標準的身份,這是一種頗為深沉的精神自律。

自我認同中,人需要客觀可驗價值的認同。但行動意義源自於內在,我們需要在行動本身收穫反思。
外部性的肯定能帶來虛榮感,而消極理想化可能會對自我的尊嚴與虛榮帶來貶損。
人們需要內部性的肯定,這是人對於自己的內在認同。

進一步的,外在的人認同我們是有意義的,但外在的人不認同我們並不是完全消極的。
戈夫曼認為消極理想化能為我們帶來長期的,穩定的,確定性的收益。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人暴露苦難能得到他人同情,從而獲得收益,消極理想化能保持不幸與貧困的刻板印象。

體面能帶來一種價值訴求,而扮醜可以給他者帶來快樂。
消極理想化能產生低階層的共鳴,是一種非常深沉的精神自律,犧牲直覺刺激與優越感,而帶來精神自律。

對於理想化的批判:
有利可圖卻不願讓觀眾周知,這種活動與他希望觀眾心目中對他行為的看法很不協調。
工作場合和公務活動場所變成一個隱藏表演者神秘活動的軀殼。
人們只顯示最終結果,把觀眾的評價引導到某個功德圓滿,無可挑剔並被人精心包裝過的形象上,但是不願意讓他人看到我是如何獲得它的。因為如果顯示出這樣的過程,會讓他人產生一種祛魅。

人們不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不努力,但同時也不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努力。故而人們刻意掩蓋過程中的努力,把自己建立在天才的完美假設下。

戈夫曼認為,行動和表演效果之間存在衝突。如果在行動效果中需要有更多的表露,或者這個世界人對於行動來說需要有更多所謂的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滿足他人的需求來進行過多的表演,去構建很多行動冗餘。為了滿足某種意義的效果,人會對它支付很多冗餘的成本,在很多情境下,這是一件低效的事。


鬆弛感本身可以呈現出我完成一個任務和目標時鬆弛的狀態,別人會對我產生一個更加厲害的形象,這是具有合理性的。
但本質上,一個人做事會有鬆弛感是因為,一個人在處理遠低於自己能力層級的事情。
鬆弛感能給人帶來比所謂事實結果更高的一種崇拜和期待。但其最大問題在於,一個人在表露出鬆弛感的同時,始終在處理自己能力以下的事情,這會構建很多無意義的冗餘,導致個體在自己人生、成就和效率上的浪費。

不恰當享樂

不恰當享樂是扮演理想化的方式。
社會身份是一個人社會行動的合集,而社會身份與每個人的自我特質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
人喜歡的事情與承擔的社會身份之間存在偏差。故而為了滿足社會身份的穩定性,我們需要對個體喜好進行壓抑。


將實用主義本身作為這個世界的身份、社會角色標準時,這意味著我們對於這世界做出的一些其他行動本身也會被認為不正確。而人的精神世界本身應該是個體具有多樣性的,故而人在秘密消費中滿足個體多元化的需求。

小結
人想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想化,就必須適當地隱藏自己所謂的個性,即在這個世界中所具有的個體需求,這樣才能讓這個世界的個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對於這個世界構建整體邏輯時,我們需考慮它給我們帶來的世界觀標準是否正確。很多情況下,當我們不得不為自己套上社會身份的枷鎖。如果一個行為本身與我們世界的合理性產生偏差,或者此時我們世界中並不存在絕對意義的合理性時,這會導致我們對於這個世界需要不得不去壓抑自己,不得不讓自己在一些非功利和非務實事件中產生一種負罪感。而這種負罪感可能是沒有必要的,它對於我們個體而言是一種價值壓迫。

不呈現社會手段的失序

馬基雅維利主義指,一個人為了呈現出最好的結果,可以採取任何手段。理想化都在訴諸結果的最優,但這種理想化本身是狹隘的,結果並不是衡量世界的唯一標尺。

對於這個世界,結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尺度。我們對於行動的參考和衡量是需要結果的認同的。有結果認同本身能讓我們獲得一種更加好的價值取向。
但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馬基雅維利主義者能夠得利,是在於這個社會上人們都在普遍意義上遵循社會秩序,這是一種宏觀社會博弈的解釋。
如果馬基雅維利主義成為了社會共識,那麼這將帶來社會的失序,每一個人都會變得不適合於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故而手段正當性是很重要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是我們應當摒棄的。
我們選擇手段正當性,它會比結果最最佳化更加契合這個世界普遍意義上的正義。

犧牲部分不易察覺的標準來彰顯易察覺的標準,但那一部分不易察覺的標準本身不是不重要的。這種所謂的犧牲最終會導致的結果是社會發展的不平衡。

理想化本身會具有侷限性,為了製造某種理想而帶來一些行動手段,導致我們對於這個世界在發展和方式中產生分層。

理想資格的確立

表演者常常希望給人們這樣的形象,他們對錶演的角色具有一種理想的動機,具有扮演這一角色的理想資格。
故而證書或聲望可以增進理想印象,建立職業信任。這會產生對於專業的壟斷,對於專業獲得水平的壟斷。
證書實際上是希望以此造成一種印象——獲得證書的從業者是由其學習經歷重新塑造過的人,他們明顯不同於沒有證書的人。這會造成在理想資格與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和印象被誇張化的表達。

透過理想資格掩飾了人進入上層社會從業的動機或者對於社會身份過分下降的擔心,藉由理想資格來掩蓋自己真實的行為判斷動機,這能給人們帶來一勞永逸的安全感。
但這樣的安全感並不是永久的。
人在自以為有理想資格的庇護後,能力並不能獲得進步,從而被他人趕超。人自以為理想資格的庇護,但能力卻不匹配,並不能如聲稱那樣獲得庇護。

表演者試圖造成的印象:他們現在的泰然自若和熟練表演是他們一貫具有的東西,即使在他們的學習階段,也從未有過胡亂摸索的經歷。

學歷本身讓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獲得機會的作用是必要但非充分的。


網紅本質是低門檻而沒有理想資格的,每個人在這個行業中都能自稱為專家。這樣的做法本身沒有任何代價,但這會給他帶來不恰當的認同。
故而網紅推薦的事情大多數情況下會存在問題。儘管部分網紅具有是非觀,但他們宣稱自己是專家,且讓他人相信他們是專家後,他們本身的能力並不能與專家身份匹配。


讓觀眾相信他們所表演的常規程式是他們唯一或最為基礎的常規程式。
一個人有多少社會自我,取決於他關心多少個不同群體的看法。
故而我們發現的一種觀眾隔離的現象,可以作為保護已建立理想形象的手段。觀眾能夠透過觀眾隔離相信眼前是唯一現象。

表演者往往製造這樣的印象,他們眼下的常規程式表演以及他們與目前觀眾的關係,對他們具有獨特的意義。
在商業生活中,表演這種特徵也經常會被利用,並被人們以“個性化服務”的說法加以標榜。
讓我們的注意力指向這些偽關係領域,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特殊交往關係得以誇張,儘管可能實際情況是表演者以同樣的方法對待所有不同的人。


故而對於這個世界,理性人應該構建人際邊界。我們應當對於所謂人際邊界本身進行疏離,這樣才能讓我們獲得對於這個世界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才能在這個世界上保持我們個人形象的完整性。
但同時,適當拉進關係,適當展露邊界是可以的。我們只想看到對方呈現給我們的樣子,我們不需要對對方不想呈現給我們的樣子進行好奇。

一方面,我們認為千人千面是這個世界的常態,不可能有人用一樣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所有人。另一方面,在構建人際邊界後,可以隔離他人的視角,我們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人際交往的效率。而如果不構建人際邊界,如果將個人所做的事普遍化地呈現在所有人面前就會帶來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社會交流是有目的性的。這種交流本身看上去因人而異,但很多時候它可能只是偽關係。而真正的關係本身恰恰是源自於一些所謂沒有目的性,毫無意義的事情。它才能讓我們獲得一個相對於這個世界更加好的行動。

小結
社會交流中,人的目的性很強。人不應該忽視那些看似毫無目的性的東西。
構建人際邊界,構建觀眾隔離,是我們對於社會身份穩定性的呈現;構建人際關係和人際隔離,能讓我們構建一些所謂更加親密的,更加具有效率化的人際網路,這種人際網路本身會對於我們這個世界個體成長而言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