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由爾等同學來對話Casbin羅楊老師,為大家介紹開源及GSoC活動流程。
> 羅楊:GSoC 2013、2015學生。GSoC期間在Nmap開源社群作為主力開發了Windows平臺網路抓包工具Npcap。在此之後,建立了自己的開源專案Casbin。2019 年,因其在Casbin、Npcap和Nmap方面的工作被授予Google Open Source Peer Bonus的獎勵。該獎由Google設立,用於獎勵全球各地積極推動開源軟體發展的優秀貢獻者。
目錄
- 參加開源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 開源社群是什麼樣的團體?
- 一份好的申請書中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 如何看待有些同學想同時參與GSoC、OSPP、位元之夏等開源活動?
您覺得參加開源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首先我覺得首先我比較幸運,在2013年,同學給我介紹了這個GSoC活動,後來我就誤打誤撞的參加了,然後就入選了,從而才接觸開源,我覺得整個流程其實是充滿著運氣成分的。因為如果當時那個同學沒有通知我,可能到現在為止十來年,我都與開源沒有關係。
我在做開源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我非常適合開源這個理念。因為開源這個東西,他並不是適合每一個人,他是適合特定種類的一個人去參加,所以說一定要區分自己適不適合開源。
我在2013年參加的Nmap社群,作為GSoC2013的學生,然後我瞭解到這種國際頂尖的開源軟體,它能夠做成什麼樣子。
Nmap社群:https://nmap.org/
Nmap(“網路對映器”)是一個免費和開源的用於網路發現和安全審計的實用程式
第一次參加GSoC時,我還是一個在讀研究生。在我們們國內高校去讀研究生,比如在學校裡涉及到的專案,或者說自己業餘搞的專案,其實大部分水平是比較有限的。包括我們自己做的一些專案,或者說一些練手的專案,當真正放到市場上,其實是沒有什麼競爭力的。
但是,如果你在開源社群做貢獻,尤其是選擇了一個比較流行、現在還比較活躍的、比較熱門的開源社群,你做的其實是First Class的工作。接觸到的是這種第一流的開源軟體,你能接觸到的使用者也是第一流的,社群的開發者、包括你的mentor其實也是屬於第一流的,是可以與BAT相提並論的水準,在整個參與過程中你能學到很多。比如說我當時做的這個Npcap抓包工具。它至少目前在Windows網路抓包領域仍然是No. 1的軟體。我覺得參與開源有一點很重要,你的程式碼能夠發揮非常大的價值,你能造福全球很多人,你的程式碼會被百萬級別的呼叫,也會被後來者修改煥發出新的光彩。
您覺得開源社群是什麼樣的團體?
其實現在有很多不同的開源社群,首先有國外的社群也有國內的社群,尤其是這幾年國內的開源發展得也很好。國內社群裡學生和導師溝通會更容易一些,很多事情可能用中文就解決了。當然也有很多國外的社群,他們可能更老派一點,各種基礎設施可能會比較傳統,比如用郵件列表這種傳統的方式。有的歷史比較新的社群,比如說像我們Casbin社群,我們一般用QQ、微信、Google Talk、Gitter等即時通訊工具比較多。尤其是雙方都是國人時,就沒必要去用英文去寫個郵件。然後呢,我們對效率也非常重視,除非是長篇的技術討論,我們可能會通過GitHub等形式去溝通。
還有一些基金會下的社群,像現在比較出名的Apache基金會,還有Linux基金會,CNCF基金會。基金會下的社群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本身他有基金會的模式在裡面,所以他的各方面都會更成熟、更規範一些,你能學到很多行業內的典型實踐。
另一部分開源社群,背後是有商業公司在運營。選擇這個型別的開源社群參與的優勢在於未來畢業找工作,如果你參加過這個社群的活動,那你可能比別人優先拿到這個商業公司的校招Offer。
而我們Casbin社群,目前就是一個純社群的運營模式,它本身會更自由一些。在社群裡大家都是平等的開發者。我們的目標就是共同把這個社群做好。我們社群的運作以提高效率為優先,各種規章制度比較靈活,社群治理方面儘量採用全自動化的基礎設施,比如所有倉庫均採用semantic-release語義化版本,儘量減少開發者的負擔,將精力更多地集中在程式碼層面。
這個其實跟我們們同學畢業去找工作很相似,畢業之後是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問題。大公司各方面規章制度很全,能得到一個比較完整的鍛鍊,但是它的靈活性不足,你能做的事情可能就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因為每一個東西都有規範,告訴你去怎麼做,你能發揮的空間就小;相比之下,小公司它的制度可能沒那麼健全,但是各方面會比較靈活,如果你是一個很有創新想法、執行力又很強的人,那或許後者會更適合你。
您覺得一份好的申請書中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我覺得首先應該包含你的個人簡歷上的一些內容,比如說姓名、聯絡方式、學校、學歷、技術棧等資訊,我覺得這些還是需要列出來的。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技術棧,因為GSoC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一個同學現在只會C++,但是他要參加一個Java為主要語言的專案,他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去超過一個一直做Java的同學的。所以個人技術棧匹配就很重要,尤其是在接觸時間比較短、大家還沒有了解你時,這就很重要。
第二點就是說你針對這個idea的一些設想。idea中一般都會列出有幾個task,那麼每一個task你是怎麼去想的?怎麼去實現它?這個首先要求你對這個專案有一定的瞭解,因為如果你不瞭解,你是不可能寫出來的。相當於你要做一個未來的規劃,表述清楚這三個月大概怎麼去開發。然後每一部分把大的任務都拆解成小的任務,給它們分配合適的工時。甚至說你可能提前參與到社群貢獻中,可能完成了一些小的Issue,提了一些PR,這些也都可以列進來。
第三點是文章篇幅,篇幅其實也不用特別長,就是有些同學他可能寫起來就幾十頁,這種其實也沒有必要。我個人認為可以寫短一點,比如說4、5頁的樣子,其實就差不多了。當然如果有貼圖的話,可以稍微多一些。最重要的還是你做Coding的能力,GSoC其實本身考察的就是做程式碼貢獻的能力,所以說主要還是去展現這個能力,而不是說我去寫一份完美的Proposal,這就本末倒置了。Proposal只是體現程式碼能力的一個說明書。
與GSoC同時間段舉辦的活動還有OSPP、位元之夏,有些同學想參加多個活動,您是怎麼看待這種情況的?
最近幾年其實有出現了很多類似於這種GSoC的活動,像我們們國內這個辦的非常好的OSPP,以及比特幣的那個位元之夏,還有像印度,他們有GSSOC(GirlScript Summer of Code),其實也是模仿的GSoC的活動形式。
OSPP,中科院暑期之夏開源活動,Casbin社群也本次有幸入選。
所以現在有很多活動可以供大家來選擇,有些同學可能在想,要不要同時參加多個活動來刷刷經歷?首先我個人認為,對於絕大多數同學,可能不太適合去同時去參加多個活動,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第一,時間分配。因為每一個活動,都提出了時間上的要求。雖然不是強制要求花多少時間在這個上面,但是根據我們的經驗,想要做好的話,平均每個同學其實還是要拿出每天4-5個小時來去做這個事情。所以對於技術實力沒那麼強的同學來,他同時參加兩個以上的專案,壓力會比較大,尤其是兩個專案可能還是完全不一樣的領域,比如一個是Linux核心相關的,另外一個是Web應用相關的,這兩個專案其實就完全沒有交叉,是兩套完全不一樣的知識體系,最後會把自己搞得很累。這類活動,其實初衷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開源世界中,並逐漸熱愛上開源,在開源世界中自我成長。但最終如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變成了打工掙一份辛苦錢,失去了樂趣,活動結束後甚至覺得開源這個事兒不好,再也不參與,其實反而違背了這些開源活動的初衷。
第二,我想從導師、社群、招聘者這個角度來分享下,因為Casbin社群也參加GSoC,社群也有Casbin Talent明日之星這種自己的活動。我也看過不下千份簡歷。對於這些簡歷,從我的角度來講,如果說一個同學同時參加了兩個這樣的活動,比如說參加了一個GSoC,然後又參加了一個別的活動,如果這兩個活動中做的專案內容、難度差不多,那兩段經歷是沒什麼區別的,做出的貢獻也是差不多的,這些經歷其實在我的思維中會自動合併成一個,不會有額外加分。很多面試官、招聘者,會把簡歷上過去相同的、相似的經歷進行合併。比如說一個同學去阿里實習過,然後另一個同學在百度、阿里、騰訊、美團都實習過,兩個同學的差距可能並不大。因為有能力去阿里,那說明這位同學有足夠去BAT實習的能力。那再去其他公司實習,其實也並沒有證明他的實力是要明顯強於只有一段相同等級實習的同學的。它只是證明達到了那個高度,但是重複地換山頭,這些山頭還都在同一個高度,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不如在這個高度基礎上繼續攀登,或者說在另一個方面去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三,我想從做開源這件事本身來考慮。我自己也參加過兩次GSoC,兩年我做的是同一個專案。雖然那個時候我都已經去念博士了,我也沒有換社群,也沒有換專案,我只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這個專案經過這兩輪GSoC後,我又在Nmap社群做了一年的帶薪開發,最終我們把這個專案孵化得很好。到現在它能夠真正成為某個領域No. 1的軟體,在全球有上百萬的人去使用。我經常在各種場合,看到別人的電腦上裝了這個軟體,我會很自豪地跟他們說,這個軟體是我開發的,這就是一種影響力的體現。換句話說,與其去開發100個不知名的、沒有人用的軟體,不如只開發一個軟體。也許這個軟體很小,但是它在每個人的電腦上都安裝或者使用了,那麼做的這件事情影響力就非常大,所以,還是要看重軟體的質量,而不是看數量。
尾聲
爾等同學:瞭解前人的經歷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這些後來者做出合適自己的選擇,非常感謝羅老師給我們分享他的開源經歷,本期採訪為上半部分,還有下半部分敬請期待。(友情提示:點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