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給 sysbench 提了一個 feature(https://github.com/akopytov/sysbench/pull/450),支援通過 LOAD DATA LOCAL INFILE 命令匯入壓測資料。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這個 feature 的使用方法和實現細節。
下載安裝
下載支援 LOAD DATA LOCAL INFILE 命令的 sysbench 分支。
# yum -y install make automake libtool pkgconfig libaio-devel openssl-devel mysql-devel # cd /usr/src/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lowtech/sysbench.git --branch feature-load-data # cd sysbench/ # ./autogen.sh # ./configure # make -j # make install
安裝完成後,壓測指令碼預設會安裝在 /usr/local/share/sysbench 目錄下。
我們看看該目錄的內容。
# ls /usr/local/share/sysbench/ bulk_insert.lua oltp_delete.lua oltp_point_select.lua oltp_read_write.lua oltp_update_non_index.lua select_random_points.lua tests oltp_common.lua oltp_insert.lua oltp_read_only.lua oltp_update_index.lua oltp_write_only.lua select_random_ranges.lua
除了oltp_common.lua是個公共模組,其它每個lua指令碼都對應一個測試場景。
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和 master 分支基本一致,主要是在 prepare 階段新增了兩個引數。
下面,我們看看 sysbench 壓測 MySQL 的四個標準步驟:
1. prepare
生成壓測資料。
sysbench oltp_read_write --mysql-host=10.0.20.4 --mysql-port=3306 --mysql-user=root --mysql-password=123456 --mysql-db=sbtest --tables=10 --table-size=1000000 --threads=10 --fast --csv-dir=/data/sysbench prepare
其中,
-
--tables :表的數量,預設是1。
-
--table-size :單表的大小,預設是10000。
-
--threads :併發執行緒數,預設是1。注意,匯入時,單表只能使用一個執行緒。
-
oltp_read_write:指令碼名。對應的是/usr/local/share/sysbench/oltp_read_write.lua。
這裡也可指定指令碼的絕對路徑。
除此之外,這裡還指定了新增的兩個引數:
-
--fast:通過 LOAD DATA LOCAL INFILE 命令匯入資料。不指定,則預設是使用 INSERT 命令匯入資料。
-
--csv-dir:CSV 檔案的儲存路徑。不指定,則預設是 /tmp。
如果使用的是 MySQL 8.0,在操作之前,需將 local_infile 設定為 ON,
否則,客戶端在執行 LOAD DATA LOCAL INFILE 時會提示以下錯誤:
ERROR 3948 (42000): Loading local data is disabled; this must be enabled on both the client and server sides
在 MySQL 5.6,5.7 中無需修改,該引數預設為 OFF。
最後,再來說說測試場景。
oltp_read_write 用來壓測 OLTP 場景。
在 sysbench 1.0 之前, 該場景是通過 oltp.lua 這個指令碼來測試的。
不過該指令碼在 sysbench 1.0 之後被廢棄了,為了跟之前的版本相容,該指令碼放到了 /usr/local/share/sysbench/tests/include/oltp_legacy/ 目錄下。
鑑於 oltp_read_write.lua 和 oltp.lua 兩者的壓測內容完全一致。
從 sysbench 1.0 開始,壓測 OLTP 建議直接使用 oltp_read_write。
2. prewarm
預熱。
主要是將磁碟中的資料載入到記憶體中。
sysbench oltp_read_write --mysql-host=10.0.20.4 --mysql-port=3306 --mysql-user=root --mysql-password=123456 --mysql-db=sbtest --tables=10 --table-size=1000000 --threads=10 prewarm
3. run
壓測。
sysbench oltp_read_write --mysql-host=10.0.20.4 --mysql-port=3306 --mysql-user=root --mysql-password=123456 --mysql-db=sbtest --tables=10 --table-size=1000000 --threads=10 --time=600 --report-interval=10 run
其中,
- --time :壓測時間,不指定,則預設是10s。
- --report-interval=10 :每10s輸出一次壓測結果,預設為0,不輸出。
4. cleanup
清理資料。
sysbench oltp_read_write --mysql-host=10.0.20.4 --mysql-port=3306 --mysql-user=root --mysql-password=123456 --mysql-db=sbtest --tables=10 cleanup
這裡只需指定 --tables ,sysbench 會序列執行 DROP TABLE IF EXISTS sbtest 操作。
匯入速度對比
下面對比了不同 tables(表的數量),table_size(表的大小),threads (併發執行緒數)下,LOAD 和 INSERT 操作所需的時間。
每個配置都會測試三次,LOAD 和 INSERT 操作交叉執行。
測試過程中,設定了 --create_secondary=false,不會建立二級索引,所以這裡衡量的只是匯入時間。
測試例項是甲骨文雲上的 MDS (MySQL Database Service)。
配置相當強悍:16 OCPU(OCPU 是物理 CPU 核數,對應的邏輯 CPU 是 32 核),512G 記憶體,高效能塊儲存。
在測試的過程中,為了減輕磁碟 IO 的影響,將 sync_binlog 調整為了0。
下面我們看看測試結果。
+--------+------------+---------+---------------+-----------------+-------------------------------+
| tables | table_size | threads | load_avg_time | insert_avg_time | load_avg_time/insert_avg_time |
+--------+------------+---------+---------------+-----------------+-------------------------------+
| 1 | 10000000 | 1 | 58.03 | 82.95 | 0.70 |
| 2 | 10000000 | 1 | 117.52 | 169.00 | 0.70 |
| 2 | 10000000 | 2 | 68.85 | 100.60 | 0.68 |
| 5 | 10000000 | 1 | 299.60 | 438.74 | 0.68 |
| 5 | 10000000 | 2 | 197.91 | 286.54 | 0.69 |
| 5 | 10000000 | 5 | 86.36 | 119.60 | 0.72 |
| 10 | 10000000 | 1 | 605.15 | 881.70 | 0.69 |
| 10 | 10000000 | 2 | 364.71 | 521.02 | 0.70 |
| 10 | 10000000 | 5 | 175.49 | 247.98 | 0.71 |
| 10 | 10000000 | 10 | 111.43 | 162.84 | 0.68 |
| 20 | 10000000 | 1 | 1242.61 | 1775.17 | 0.70 |
| 20 | 10000000 | 2 | 755.31 | 1034.03 | 0.73 |
| 20 | 10000000 | 5 | 357.45 | 520.80 | 0.69 |
| 20 | 10000000 | 10 | 228.05 | 333.27 | 0.68 |
| 20 | 10000000 | 20 | 194.97 | 299.55 | 0.65 |
| 30 | 10000000 | 1 | 1901.68 | 2826.83 | 0.67 |
| 30 | 10000000 | 2 | 1134.81 | 1574.98 | 0.72 |
| 30 | 10000000 | 5 | 542.96 | 771.31 | 0.70 |
| 30 | 10000000 | 10 | 347.53 | 515.04 | 0.67 |
| 30 | 10000000 | 20 | 302.60 | 475.71 | 0.64 |
| 30 | 10000000 | 30 | 320.94 | 453.42 | 0.71 |
+--------+------------+---------+---------------+-----------------+-------------------------------+
結果中,
load_avg_time 是 LOAD 命令的平均執行時間。
insert_avg_time 是 INSERT 命令的平均執行時間。
最後一列是兩者的比值。
可以看到,相同配置下,LOAD 命令的平均執行時間只有 INSERT 的 70% 。
下面,我們看看 tables = 30, table_size = 10000000 時,命令的執行時間與併發執行緒數之間的關係。
可以看到,
併發數小於等於 5 時,隨著併發執行緒數的增加,匯入時間基本上是同比例下降。
當併發數超過 10 時,增加併發數帶來的收益並不明顯,甚至,LOAD 命令在 30 執行緒下的匯入時間比 20 執行緒還高。
實現細節
主要修改了兩個檔案:
oltp_common.lua
lua 指令碼的公共模組檔案,位於原始碼包的 src/lua 目錄下。
prepare的處理邏輯就是在這個檔案中定義的。
我們直接看看新增程式碼的邏輯。
local f -- 如果命令列中指定了 --fast,則開啟一個檔案。 if (sysbench.opt.fast) then f = assert(io.open(string.format("/%s/sbtest%d",sysbench.opt.csv_dir,table_num),'w')) end for i = 1, sysbench.opt.table_size do c_val = get_c_value() pad_val = get_pad_value() if (sysbench.opt.auto_inc) then if (sysbench.opt.fast) then -- 構造字串,欄位與欄位之間用逗號隔開,\n是換行符。 query = string.format("%d,%s,%s\n", sysbench.rand.default(1, sysbench.opt.table_size), c_val, pad_val) else query = string.format("(%d, '%s', '%s')", sysbench.rand.default(1, sysbench.opt.table_size), c_val, pad_val) end else if (sysbench.opt.fast) then query = string.format("%d,%d,%s,%s\n", i, sysbench.rand.default(1, sysbench.opt.table_size), c_val, pad_val) else query = string.format("(%d, %d, '%s', '%s')", i, sysbench.rand.default(1, sysbench.opt.table_size), c_val, pad_val) end end -- 將構造的字串寫入到檔案中 if (sysbench.opt.fast) then f:write(query) else con:bulk_insert_next(query) end end if (sysbench.opt.fast) then f:close() local column_name if (sysbench.opt.auto_inc) then column_name="k, c, pad" else column_name="id, k, c, pad" end -- 通過 LOAD DATA LOCAL INFILE 命令匯入資料 query = string.format("LOAD DATA LOCAL INFILE '/%s/sbtest%d' " .. "INTO TABLE sbtest%d FIELDS TERMINATED BY ',' LINES TERMINATED BY '\\n' " .. "(%s)", sysbench.opt.csv_dir,table_num,table_num,column_name) -- 為了提升匯入速度,這裡在會話級別禁用了 unique_checks 和 foreign_key_checks con:query("SET unique_checks = 0") con:query("SET foreign_key_checks = 0") con:query(query) else con:bulk_insert_done() end
drv_mysql.c
MySQL 驅動檔案,位於原始碼包的 src/drivers/mysql 目錄下。
在 MySQL 8.0 中,即使將服務端的 local_infile 設定為 ON,通過 mysql 客戶端執行 LOAD DATA LOCAL INFILE 時,還是會報錯。
mysql> LOAD DATA LOCAL INFILE '/data/sysbench/sbtest1' INTO TABLE sbtest1 FIELDS TERMINATED BY ',' LINES TERMINATED BY '\n' (k, c, pad); ERROR 2068 (HY000): LOAD DATA LOCAL INFILE file request rejected due to restrictions on access.
解決方法:
將 mysql 客戶端的 local-infile 設定為 ON。
# mysql --local-infile=on
但在 sysbench 的 MySQL 驅動檔案中,卻沒有這個選項。
好在 sysbench 使用的也是 C API,我們可以直接通過 mysql_options() 函式開啟MYSQL_OPT_LOCAL_INFILE。
if (args.use_local_infile) { DEBUG("mysql_options(%p, %s, %d)",con, "MYSQL_OPT_LOCAL_INFILE", args.use_local_infile); mysql_options(con, MYSQL_OPT_LOCAL_INFILE, &args.use_local_infile); }
為什麼 LOAD DATA INFILE 快?
LOAD DATA INFILE 之所以比 INSERT 快,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無需解析 SQL 語句。
-
一次會讀取多個資料塊。
-
對於空表,操作期間會禁用所有非唯一索引。
-
儲存引擎會先快取一些資料,達到一定數量後才批量插入( MyISAM 和 Aria 儲存引擎支援該行為)。
-
對於空表,某些事務引擎(如 Aria)不會在事務日誌中記錄插入的資料。
為什麼不用記錄呢?因為如果需要回滾,只需執行 TRUNCATE 操作即可。
這裡說的 Aria 是 MariaDB 中的一個儲存引擎,主要用來替代 MyISAM 儲存引擎。
總結
-
相同配置下,LOAD 命令的平均執行時間只有 INSERT 的 70% 。
-
tables 和 table_size 一定時,在一定範圍內,增加執行緒數能顯著降低匯入時間。
-
在實際工作中,如果要匯入的 CSV 檔案很大,建議使用 MySQL Shell 中的 util.importTable。
該命令在底層實現上使用的也是 LOAD DATA LOCAL INFILE,只不過它會將單個檔案切割成多個 chunk 並行匯入。
相對來說,匯入速度更快,也不會產生大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