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析八大模型:同期群模型

qing_yun發表於2022-02-21

大家好,我是愛學習的小xiong熊妹。

今天繼續來談資料分析八大模型系列。今天分享的,是一個原理很簡單,但是應用很廣泛的模型:同期群模型。在商品分析、使用者分析、渠道分析上,都用得著哦。

一、同期群的原理

同期群分析原理很簡單:種豆子。怎麼區分哪一種豆子很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分好群體(所謂的“群”)一起種下去(所謂的“同期”)然後觀察哪一個長得更快。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

選擇比較物件,按條件分好類

選擇合適的比較指標。

從一個時間節點開始觀察。

對比指標差異,找出優質/劣質群體

還拿種豆子舉例,同期群的做法如下:

這個思路非常簡單,因此在工作中應用得非常普遍,還衍生出很多其他名字。

二、商品同期群:商品LTV模型

商品分析中的同期群模型,也被稱為商品LTV模型。

做法如下:

設定商品等級(A、B、C級)

從商品上市時,開始觀察

觀察商品上市後銷量/利潤走勢

對比每個等級商品,是否達成該商品平均水平

如表現優於平均,則重點關注缺貨問題,保障供給

如表現劣於平均,則重點關注積壓問題,減少庫存

(如下圖)

這個模型非常好用!因為很多商品,從上市開始,天生是有生命週期走勢的。透過同期群分析,不但可以模擬這個走勢,而且可以為每個級別的商品定出合理的LTV範圍,從而及早發現商品銷售是否達成預期。從而進一步地控制庫存情況,實現利潤最大化(如下圖)。

不止商品分析,使用者分析也能用得上。

三、使用者同期群:使用者留存率模型

使用者同期群分析,也被稱為使用者留存率模型。

做法如下:

設定使用者分群(一般按註冊時間or註冊渠道)。

從註冊時間開始,觀察每X天后,該批次使用者的留存率。

擬合整體走勢,預判X天后,該批次使用者留存數量。

找到留存下降最明顯節點,判斷是否進一步深入分析。

(如下圖)

因為大部分APP都只能滿足使用者部分需求,因此使用者的留存,總是慢慢減少。如果發現某些節點,使用者留存明顯下降,則說明這些節點出現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同時,基於同期群資料,可以擬合出預計留存使用者數量,就能為運營籌劃服務使用者資源,提供資料支援(如下圖)。

四、使用者同期群:使用者LTV模型

如果在預測使用者留存率的時候,同步計算使用者預計產生的價值,則可以計算出使用者LTV。具體做法如下:

用前文方法,先算出使用者留存數值

計算每階段,使用者付費率、付費金額

使用者總價值=留存使用者*付費率*付費金額

注意,這樣計算出的LTV,實際上指的是:特定時間內,使用者產生的價值。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全生命週期價值。不過,考慮到企業做經營計劃,也是以年/季度為時間單位做的,所以只考核使用者在3個月/6個月/12個月內產生的價值,也差不多了。

注意!不同業務場景下,使用者付費形態會不同,因此對LTV計算會有影響。

常見的情況,如:

理想狀態:使用者每個月按固定金額,比例付錢(月租型業務)

前低後高:越忠誠的使用者,買得越多,付費越高(粉絲型業務)

前高後低:初期吸引使用者大量付費,後邊不管了(收割型業務)

對應的資料,可能如下圖所示。計算使用者LTV的時候,得關注付費形態。如果只是簡單地用“平均每月消費”指標,很有可能會用平均值掩蓋了真實付費情況,從而誤導業務判斷。

五、渠道同期群:渠道質量分析模型

如果在使用者同期群分析的時候,把分類維度,改成:從XX渠道進來的使用者。則可以進一步做出:渠道質量同期群分析。常見的形式如下:

按渠道+投放廣告時間,分類使用者

關注該渠道+投放時間進入使用者,後續X天轉化率/付費

計算使用者產生的消費,對比渠道投放成本

針對轉化好的渠道,考慮追加投放

針對轉化差的渠道,消減預算/整改投放措施

(如下圖)

六、同期群的不足之處

同期群看起來很好使,是因為它能很充分地暴露問題。但是同期群沒有解釋問題的能力,為啥某個渠道的質量突然崩了?單靠同期群解釋不了,需要其他分析模型來解釋。

來自 “ 碼工小熊 ”, 原文作者:愛學習的小熊妹;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e1Kb2zAU6STPgwqHeOGCZQ,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