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培訓如何讓全體員工養成消除浪費和持續改進意識?

張馳精益六西格瑪發表於2022-02-10



精益生產管理有兩大意識:一是消除浪費;二是持續改進。

一、消除浪費

提到精益生產管理,人們往往就與消除浪費聯絡起來,這說明“精益生產管理消除浪費”這個理念深入人心。傳統意義上講,企業有七大浪費:過量生產、等待、運輸、移動、過度加工、不良和庫存。在這七大浪費裡,TPS(豐田生產方式)將庫存定義為七大浪費之首,萬惡之源。

自從精益生產管理匯入中國,推行精益生產管理的公司就紛紛效仿豐田的做法,提倡不斷消除七大浪費,但是從結果上來看很不理想,大多是無功而返。為什麼我們效仿豐田的做法卻不能取得與豐田一樣的結果呢?

2013年麥肯錫做了一項研究發現,推行精益生產管理成功的公司比例大概佔20%,失敗的公司比例達到80%。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這20%成功的公司在推行精益生產管理時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花了80%的精力在消除時間和人才的浪費上,將20%的精力用在消除傳統的七大浪費上面;而80%失敗的公司的做法恰好相反。於是就有了新兩大浪費一時間和人才,這樣精益生產管理消除的物件就從七大浪費變成了九大浪費,如下圖所示:


消除浪費的方法很多,文章重點介紹一套最基本的做法ECRSAS。ECRS是工業工程改進的四大手法,隨著生產技術和安全生產意識的提升,根據在精益生產管理專案中的實踐經驗又加了兩項內容“自動化(低成本)”和“安全”,從而變成了ECRSAS。

E(Elimination,消除)

消除是面對浪費首先應有的意識。如果一項浪費能被徹底地消除,那就要堅決消除。例如發現不良品,一定要堅決消除,力爭做到零缺陷。

C(Combination,合併)

有些浪費孤立地來看很難消除,這時就可以考慮合併。有些工作一旦合併,浪費就自然不見了。比如某兩個工位間有來回搬運,堆積了大量的半成品,這時如果能夠將兩個工位合併,搬運浪費和半成品自然就消除了。現在裝置廠家就經常用到這個原理,在同一臺裝置上開發兩個工作臺。例如磨床,以前粗磨和精磨是不同的裝置,現在很多磨床都有兩個工作生產過程中,有機器人焊接,也有工人手工焊接,其中有兩項核心資源,即機器人工作站和焊工;因為機器人工臺,粗磨精磨一體化,就自然消除了原本兩道工序間的搬運和半成品浪費了。

R(Rearrangement,重組)

重組是一種威力非常大的消除浪費的方法,但是對於人的能力要求較高,如果把重組用好的話,將會產生無窮的威力。重組一般圍繞公司核心資源進行,通過節省核心資源,從而大幅度提高核心資源使用效率,同時也能夠減少很多過程中的隱藏浪費。例如在汽車座椅骨架焊接生作站價值高,焊工屬於特殊工種,市場上人才非常短缺,那麼組織生產時可以考慮重組:

一是以機器人工作站為中心配置其他資源,讓機器人工作站效率最大化;

二是減少焊工的工作量,提高焊工的產出。通過這兩項重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焊接核心資源的效率,從而消除大量的可見浪費和不可見浪費,降低公司運營成本。

S(Simplification,簡化)

將複雜的工作簡單化本身就是減少浪費,簡化特別適合非生產領域。在非生產領域常常有非常繁雜的流程,這些流程往往並不一定非常必要,這時如果能夠運用簡化的原則來簡化流程,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高。流程一旦簡化,員工工作的效率和積極性就會隨之提高。在生產領域也是一樣,若有複雜的工作,儘量將其簡化,這樣不但能夠消除瓶頸、提高效率(生產中複雜的工作容易成為過程的瓶頸),還能預防忙中出亂,避免錯誤地發生。

A(Automation,自動化)

ECRS基本以不投資為主,而自動化(低成本)基本都涉及投資。在進行自動化改造時,建議走低成本自動化路線。低成本自動化的實現方法可以利用物體的自重、傳動和氣動等。

隨著安全生產要求越來越嚴格,消除安全隱患是每家企業應盡的義務,任何以消除浪費為目標的做法都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例如在衝壓車間,很多公司使用腳踏開關,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手的動作,提高生產效率,但是這種作業方式極大地增加了安全生產隱患,據統計珠三角地區每年有3萬隻被衝壓掉的手和手指,這種代價太沉重,因此衝壓裝置要求都改為手動開關。安全意識也是精益生產管理意識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推進精益生產管理時一定要貫徹安全生產意識,提升公司安全生產水平,杜絕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二、持續改進

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飛,那麼你就跑;如果你不能跑,那麼你就走;如果你不能走,那麼你就爬;無論你做什麼,你都要一路向前。”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持續前進,用精益生產管理的技術讓企業持續改進,一天比一天好。人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企業也是一樣,你不前進,意爭對手在前進,就等同於你在退步。

那應該如何養成持續改進的意識呢?下面簡單介紹PDCA迴圈。

PDCA迴圈是美國戴明博土發明的,因此也稱為戴明迴圈。PDCA迴圈有四大階段、八大步驟,如下圖所示:


PDCA四大階段是指: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

P(Pan,計劃): 計劃是指面對問題或者目標,制定可執行的計劃。在制定計劃時有兩個典型的派別,、一派以美國為代表,先簡單制定計劃,然後立即執行,如果由於計劃不完善造成執行困難時,再來修正計劃;另一派以日本為代表,先詳細制定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嚴格遵守計劃,即使發現偏差也嚴格按照計劃執行。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在環境不太複雜的情況下,日本先思而後行的行事風格有較大優勢,但是在當前PDCA時代,這種做法可能與現實需求漸行漸遠,需要美國式行事風格。

D(Do,執行): 當計劃制定完後,按照計劃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要做好相關記錄,主要記錄現狀和做計劃時一些條件的變化。

C(Check,檢查): 計劃執行完後,檢查執行的結果是否與目標保持一致,以及執行的過程是否與計劃保持一致,如果有偏差則分析產生的原因。

A(Ain,處理): 針對前一階段執行的結果,總結成功經驗,並將其進行標準化,然後進行推廣;針對不足的部分,總結經驗教訓,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最後還需要將遺留問題列出來,放進下一個PDCA迴圈。

PDCA迴圈正是有這種特點:一環套一環,永不休止,每一個迴圈的完成就意味著新水平的產生,同時也是下一個迴圈的開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司持續改進,如下圖所示:


PDCA迴圈八大步驟是指:

1.分析現狀,發現問題

有很多方法和工具可以用來發現問題,如差異分析法、定點觀察法等,能夠迅速發現問題是培養精益意識的基礎。

2.分析原因

針對發現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常用工具有5W1H、魚骨圖、KT法、8D、6Sigma等方法。這些方法也有各自適用的範圍,根據問題的複雜性和發生的頻度來選取相應的方法,可以提高分析問題的效率。

3.找出真因

分析完問題產生的可能原因後,假因和真因共存,如魚骨圖是分析問題常用的工具,但是其分析的很多原因都是假因,要想識別真因還得進步分析。找出真因可以用證偽排除法,即根據現象,找反例來證偽,這是常用的一種做法;另外還有專家判斷方法,當不能確定是否為真因時,最好聽取專家的意見。

4.制定對策

針對分析出來的真因,制定詳細的對策。例如,確定對策要達成的目標、誰來完成、什麼時間完成、需要哪些資源的支援,以及出現異常該如何處理等。

5.採取行動

按照對策的要求做,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與對策不一致的情形,要按照對策定義的方式方法來處理,切忌隨意改變。

6.驗證結果

行動完成後,需要驗證目標是否達成,當實際結果和目標不一致時要按照事先定義的方式方法處理。

7.標準化及推廣

進行經驗總結,將成功的經驗標準化後進行推廣,同時吸取失敗的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8.總結新問題並開啟下一個PDCA迴圈

解決問題時往往並不能一次解決徹底,還會有一些遺留問題,一個PDCA迴圈結束時需要先總結未解決的問題,然後再開啟下一個PDCA迴圈,並將上一個PDCA迴圈的遺留問題帶進來。

PDCA八大步驟是對四大階段的細化,在很多公司也演變成解決問題的九大步驟。例如富士康在PDCA八大步驟的第四步“制定對策”後加入“方案驗證”,即在理論上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形成了解決問題的九大步驟。

公司從上到下全體員工都需要具備精益生產管理意識,只有全體員工養成了消除浪費和持續改進的精益生產管理意識後,企業精益生產管理才能夠開展得徹底和具備可持續性。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99732/viewspace-285512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