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氣象學(7)——反射率因子圖分析(氣象回波篇)

漫舞八月(Mount256)發表於2024-08-06

從本篇文章開始介紹反射率因子圖(即雷達回波強度圖)的分析與識別方法。

目錄
  • 7.0 雷達回波的分類
  • 7.1 層狀雲降水回波
  • 7.2 積狀雲降水回波(對流性降水回波)
  • 7.3 層積混合降水回波
  • 7.4 零度層亮帶
  • 7.5 晴空回波

7.0 雷達回波的分類

雷達回波可分為氣象回波和非氣象回波:

\[雷達回波 \begin{cases} 氣象回波 \begin{cases} 層狀雲降水回波 \\ 積狀雲降水回波(對流性降水回波) \\ 層積混合降水回波 \\ 零度層亮帶 \\ 晴空回波 \\ \end{cases} \\ 非氣象回波 \begin{cases} 地物回波 \\ 海浪回波 \\ 干擾回波 \\ 生物回波 \\ 超折射回波 \\ 旁瓣回波 \\ \end{cases} \end{cases} \]

這篇文章先介紹氣象回波,下一篇再介紹非氣象回波。

7.1 層狀雲降水回波

層狀雲降水回波是一般由高層雲或雨層雲形成的回波,一般由低壓、鋒面、高空低渦、切變線所形成。

image

層狀雲降水回波的特徵有:

  • 回波比較均勻,呈彌散狀分佈,有時呈大的片狀結構和絲條狀結構;
  • 回波區的範圍較大,邊緣模糊或破碎;
  • 回波區內無明顯的塊狀結構,反射率因子的變化梯度較小,回波強度一般不超過 30dBz;
  • 回波變化比較緩慢,過程維持時間相對較長;
  • 當雷達天線仰角抬高時,有時可觀測到以測站為中心的零度層環狀亮圈(左圖 PPI 就存在零度層亮帶,詳見 7.4 節);
  • RHI 上,中高緯的回波高度一般要低於 6km。

除此之外,降雪回波一般也屬於層狀雲回波,水平範圍大,回波強度弱,10~15dBZ。降雪回波的頂高比層狀雲的高度要低,且平整,但一般無零度層亮帶。

7.2 積狀雲降水回波(對流性降水回波)

積狀雲降水通常被稱為對流性降水,具體來說是當對流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雲中的降水粒子已不能被上升氣流所託持而降落形成的。這種對流性降水的特點是範圍小、強度大、分佈不均勻、持續時間短、隨時間變化迅速。一般在鋒面上、冷鋒前暖區、副高西北邊緣、颱風外圍等地方可能會存在對流性降水回波。

強對流天氣就是發生在這種對流雲系或單體對流雲塊中,在氣象上屬於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常伴有雷雨大風、冰雹、龍捲風、區域性強降雨等強烈對流性災害天氣。

image

積狀雲降水回波的特徵有:

  • 由許多分散的回波單體組成,隨著不同的天氣過程排列成條帶狀、離散狀或其它形狀;
  • 回波單體的結構比較密實,邊界清晰,稜角分明,呈塊狀結構;
  • 回波強度較強,最強的回波可大於 50dBz;
  • 單體水平尺度不大,一般只有幾公里到一百公里;
  • 呈柱狀結構,垂直伸展大於水平伸展,在 RHI 上可以看到柱狀回波
  • 很少有零度層亮帶特徵;
  • 若是強烈的單體,其回波頂部呈砧狀,可能觀測到雲頂上衝、穹窿(又稱為有界弱回波區,BWER)、回波牆、懸掛回波、旁瓣回波、三體散射回波(TBSS)等特徵(後面文章會專門介紹這些強雷暴的回波特徵),回波頂較高,厚度 6~ 7km,最高 18 ~ 20km。

7.3 層積混合降水回波

純粹的層狀雲降水回波並不多見,通常是層狀雲和積雲的混合降水回波,也稱為層積混合降水回波。這種回波常見於高空低槽、低渦、切變線和地面靜止鋒。下圖所展示的梅雨鋒就是一種靜止鋒。

image

層積混合降水回波的特徵有:

  • 呈絮狀回波,結構不均勻,強度可達 40dBz 以上,但強度一般沒有對流性降水的大;
  • 持續時間長,常產生暴雨、連續性暴雨和大暴雨;
  • 分佈範圍大,邊緣破碎,沒有明顯的邊界;
  • 有時層狀雲回波和積狀雲回波的特徵是共存的:有不連續均勻的亮帶,且在 RHI 上柱狀回波高低起伏。
  • 回波中鑲嵌著一個個密實的團體,有時強回波團塊排列成一條短帶。

7.4 零度層亮帶

上面提到了很多次“零度層亮帶”這個詞,現在我們就來正式介紹一下吧。

image

在層狀雲降水或層狀雲積雲混合降水的反射率回波中,我們通常可以看到一種特殊的降水回波,即以雷達為中心的高反射率圓環,並且其出現的高度所在高度在 0℃ 附近,它被稱之為“零度層亮帶”。通常在高於 2.4° 仰角上比較明顯。

問題一】為什麼在 0℃ 層附近容易出現反射率因子大的情況,而其他高度卻不會呢?

不妨考慮降水粒子下降到不同層的情況:

image

  • 降水粒子在 0˚C 層以上:較大的降水粒子大多為冰晶和雪花,過冷水滴因為尺度較小對反射率因子的貢獻不大。

image

  • 降水粒子在 0℃ 層附近(即 0℃ 層以下幾十米到幾百米的高度上):此時降水粒子剛發生融化,其表面出現一層水膜,使得粒子的後向散射能力增強,但尺寸沒怎麼變化。回顧我們介紹電磁波散射的那篇文章,由反射率公式可知,散射能力增強,反射率因子也會增加。同時,冰晶和雪花在下降過程中,有強烈的碰並聚合作用,導致粒子尺度增加,反射率因子也會隨之增加。

image

  • 降水粒子在 0˚C 層往下:當冰晶和雪花繼續下降至完全融化為水滴時,其尺度會減小;同時大水滴的下落速度增大,使單位體積內水滴個數減少,使得反射率因子降低。

問題二】隨著雷達仰角的增加,亮帶就越顯著,而且寬度越來越小,與雷達的距離越來越近。為什麼會這樣呢?

image

上圖展示的是電磁波的波束寬度隨雷達仰角的變化情況,從該圖可得知:

  • 第一,零度層的高度是大致不變的。於是,對於低仰角的雷達,需要在距雷達更遠的距離才能觀測到零度層亮帶,而高仰角則可以在更近的距離觀測到。
  • 第二,當雷達仰角更低時,觀測的距離就會更遠,電磁波的波束寬度就會增加,回波的空間解析度降低,使得亮帶的回波特徵被平滑,強度減弱。

問題三】亮帶層對降水觀測有什麼作用嗎?有幾點:

  • 是層狀雲降水的典型特徵;
  • 表明亮帶上面是雪花和冰晶,且不存在強烈對流和湍流;
  • 容易確定 0°C 高度,且說明存在明顯的冰水分界線。

問題四】為什麼在積狀雲降水(對流性降水)回波中很難看到亮帶層?

零度層亮帶是冰水分界線,上面是雪,下面是水,對流發生時上升運動較強,使得冰和水的分界線就不再明顯,所以很難觀測到零度層亮帶。

最後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有時非降水的雲也會產生零度層亮帶,但回波強度很小,不足 10dBZ,其形成與降水回波中零度層亮帶的形成原因是類似的。

7.5 晴空回波

image

在衛星雲圖上是晴空區,但在雷達回波圖卻存在著 0~10dBZ 的弱回波,距離雷達很近,且高度一般在 2~3km 以下,那麼這種晴空回波是如何產生的呢?這裡有兩種說法:

  • 一種解釋是晴空湍流造成大氣折射指數的變化,使得電磁波發生散射作用;
  • 另一種解釋是由於低層大氣中的昆蟲、灰塵、穀殼和其他微粒的散射所導致的,這也是主流解釋。在雷達探測的每一個畫素點內,只要有少量的幾個昆蟲即可出現一定值的反射率因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