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認知:程式設計師要不要做技術管理?

安木夕發表於2021-10-31


系列目錄
  • 一、管理認知:要不要做技術管理?
  • 二、管理規劃:目標是什麼?
  • 三、團隊建設:怎麼帶隊伍?
  • 四、任務管理:如何跟蹤執行?
  • 五、管理溝通:管理的必修課!

0、引言

    管理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不管是什麼工作、什麼崗位,想不想做管理,都非常建議去學一學管理知識。管理是一門實踐科學,必須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多練、多思考、多總結,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體系框架。
    管理的本質就是對抗熵增,平衡有序、提升效率。管理的核心是人,人有善惡,我們看到很多管理制度是針對各種“惡”,其實善惡是人的兩面。管理很多時候是“逆人性”的,人性往往是複雜的,人的天性就是喜歡自由,慾望是人性的弱點。特別是管理靠腦力勞動的創造性行業,很多(約束性)制度是一把雙刃劍,除了能夠約束部分不規範行為,也能影響創造力。這些就涉及到管理的術與道了,僅有一點淺顯的體會,還相差甚遠。
    本文主要對是課程《技術管理實戰36講》的學習筆記,結合自己多年不太成熟的管理經驗,略有體會,受益良多。做了一點不成熟的總結,課程資料在文末引用資料處。歡迎留言交流!
image.png


1、要不要學習管理呢?

    對於做IT技術出身的程式設計師,職業發展方向無非下面幾種:

  • 技術類:側重廣度的架構師,側重深度的技術專家。
  • 管理類:以研發團隊為主的技術管理,如專案經理、IT部門經理、CTO等。
  • 創業類:創始人,或者技術合夥人。
  • 其他類,轉行外賣、滴滴司機、養豬、繼承家業等等各種各樣的都有。

image.png

    實際上,能做技術架構、技術管理CTO、創業的都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在金字塔的底層的,對我們自己而言,作為一個有追求的IT人,上面幾個方向是確實比較主流、比較靠譜的目標。在職業發展方向上,我們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並梳理自己的職業規劃。無論是技術架構、技術專家,還是技術管理,學習管理知識都是有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是兩條腿,可以讓我們的路走的更遠。

    只要身在職場,就不免有個各種溝通協調問題,對客戶、對同事、對上級,及對工作,都有管理的需求。不管是否明確要做管理,都是非常有必要學習一下管理知識的。掌握管理思維,具備管理認知,對你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規劃都是有幫助的。

當你學會用“帶團隊”的思路工作和生活之後,無論你是否擁有“管理者”的頭銜,你都將成為身邊人事實上的領袖!

    學習管理能力和做管理崗位並沒有必然聯絡,不管個人規劃是怎麼樣的,學習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學習管理也能讓你更好的去思考自己是否要做管理崗位,從而清晰自己的職業規劃。


2、要不要做管理呢?

    在傳統行業或者機關單位裡,如果想要做管理,都是要經過很長期的培養、考核,晉升週期比較慢。但在IT行業,有不少技術管理是被動的,一些技術好的、責任心強、溝通協調能力好的人就被安排去做管理。這主要原因是IT行業這些年發展太快,公司組織迭代迅速,有大量的管理需求。對於IT技術人來說,“帶團隊”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遲早都要面對的事兒。做技術和帶團隊,更像是職業發展的兩條腿,而不是完全叉開的兩條路

    從個人經驗來看,大多數技術人員確實不太喜歡做管理,包括我個人與也有類似心理。覺得:

  • 管理都是雜事,成就感不強,不像技術開發,解決技術問題、釋出版本等都有明顯的正反饋,會有很強的成就感。
  • 人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物件,充滿不確定性(可能個人是對人、社會理解淺顯),不像技術那樣輸入輸出都有規可循,容易掌控。

    之所有有這些誤解,一方面是我們對自身瞭解不足,另外一方面是是對管理的體系認知非常欠缺,不知道管理該怎麼做,要做些什麼,有哪些方式方方法

    對於是否要做管理,一定要問自己內心要答案,尋找自己的內驅力,忽略那些外部因素:

  • 在大家眼中做管理是成功的標識,管理一幫人,有面子。
  • 對技術沒熱情,朋友建議我做管理,做管理也比較輕鬆。
  • 公司要我帶團隊,我不好推辭,只能硬著頭皮上。

2.1、正確認知管理和他的價值

1、你是否認同管理的價值?

    不同於程式設計師只管好自己就OK了,管理是要帶領團隊去創造可以給公司帶來收益的價值,從而獲得成功,更多是定方向、管組織、跟計劃。會有開不完的會、做不完的事、各種協調溝通,確實會有很多很多的“雜事”。
要自我審視,是否認同管理的價值。

2、你是否對管理充滿熱情,並享受這些工作呢?

  • 如制定團隊、專案目標,制定並推動專案計劃,並努力去達成願景;
  • 團隊工作流程梳理、體系建設,提升團隊效率和戰鬥力;
  • 關心同事,人才培養,幫助他人成長。

3、你是否看重在管理方面的成長呢?
    管理意味著:

  • 更大的責任,要從團隊、公司的利益考慮,最終實現團隊的目標。
  • 更立體的視角,更系統的看待問題能力。
  • 更靈活的思維方式,跳出技術思維,擴充套件更全面的思維。

4、管理的回報

  • 管理可以讓你綜合能力快速提升,獲得成長感
  • 用更大的平臺,達成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 基於個人能力和平臺成就,獲得更大的影響力,也是個人勢能的積蓄
  • 最終,能力、成就、影響力的全面提升,在精神、物質回報會非常豐厚

    總之,不管我們作何選擇,要走的長遠,不能僅靠外部驅動,要尋找自己的內驅力。

    外驅讓我們可以做好本職工作,而內驅才能讓我們成就卓越!

    這個選擇是否更符合“你的初衷”,以及是否更能激發“你投入的意願”。因為,這兩個問題裡蘊含著你的價值觀、你的核心訴求,以及你的擅長和熱愛,這些底層的動力,正是你面對挑戰、走向卓越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

2.2、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做管理?

    我並不認為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或性格才能做管理,任何人都可嘗試去做管理。每個人都不同,可以擁有不同的管理風格,只要有興趣、有很強的內驅力,都可以去嘗試,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工作中,多站在整個團隊角度去思考並工作的人,更容易獲得管理的機會。不要只關注自己手上的工作,從多個角度、更高的視角去思考和工作。

  • 團隊&專案的目標是什麼,當前工作計劃和和目標的關係,及時發現風險,規劃建議,有大局觀
  • 多思考總結團隊的制度、流程有哪些不足,怎麼去改進。能發現問題,更能提出方案並解決。
  • 協助他人,分享知識,為人正直,獲得支援。
  • 主動承擔責任,為團隊爭取利益,有擔當。

    如果能做到這些,不管做不做管理,都是一個靠譜的團隊核心骨幹。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類外部因素都具備了(如下圖),自然可以更順利地走上管理崗位。
image.png

  • 做管理的“天時”,其實就是機會、時機、大環境、時代背景。
  • 做管理的“地利”,就是你的優勢、能力,以及你所負責的工作內容。
  • 管理的“人和”,就是你能否得到他人的支援,如團隊領導、同事等。

3、做了管理就要放棄技術嗎?

    技術和管理如何兼顧?做了管理是否就會慢慢技術退步呢?做了管理後可能“雜事”比較多,一線編碼技術的工作就會被壓縮。會因此而焦慮,主要原因:

1、對管理的瞭解和認識不足,規劃不足,擔心如果管理做不好後路沒了。
2、擔心技術跟不上,無法服眾,一些具體技術問題上無法指導團隊。

    其實做技術管理和單純的管理是不同的,技術是立身之本,二者是相輔相成,不是對立的。當然也根據管理的層級不同,二者的比例會不同,是負相關的關係,如下圖。
image.png

3.1、正確認知技術和管理的關係。

    1、技術不會放棄,也不能放棄,堅決不可放棄,技術是你的立身之本。保持足夠的技術視野和技術判斷,只是可能會很少或放棄一線編碼,編碼=/技術

    2、對技術的學習不能停止,學習的策略和手段要調整,學習技術原理、作用,瞭解他的技術架構,不侷限與某一技術棧。

    3、技術作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手段,而不是唯一渠道。很多時候購買、合作、招聘、外包都是解決問題的手段。

3.2、站在更高視角使用技術

    對於技術管理者,對技術的關注重點不再是技術開發、技術實現,而是技術架構、技術應用、技術方向,要在這些上面去下功夫。技術實現就是How的問題,技術管理要解決Why、What的問題。
Why、What就要求有比較高的技術判斷能力,對技術的判斷評估維度:

  • 結果評估,對結果的考核評估設計,比如做程式設計師的時候,針對任務“提升頁面訪問速度”,只管去幹就行了。而管理視角要考慮這個任務的結果評估指標,如頁面大小、請求次數、壓縮比、載入時間等。
  • 可行性評估,能不能做,值不值得做。要評估投入投入的資源,後期維護、升級等各種成本。同時必須評估機會成本(選擇了A方案,就意味著放棄了其他的路),這個方向是不是最優的。
  • 風險評估,技術上的風險判斷,未雨綢繆去考慮技術上的可能風險問題,及應對措施。

3.3、建立自己的學習方式。

    對於程式碼開發,如果可以保留更好,工作原因無法兼顧,也不要緊。

1、建立學習機制,構建技術知識體系框架,做好學習規劃和學習計劃。
2、利用團隊來學習,從團隊、周圍人身上吸取知識。
3、堅持學習,鼓勵團隊內分享。

    管理鍛鍊的是綜合能力,如果後面發現確實不適合,再選擇工程師也是沒有任何阻礙的,而且還可以做得更好(思維的提升)!

所以,無論是做技術管理,還是做技術架構師,開啟一條技術升維之路,都在所難免。即便不做技術管理者,要做好一位技術帶頭人或架構師,工作視角也要做如下的升級:

  • 首先,從目標出發去看待技術。只有目標明確,才能選擇最佳的技術方案,做出最好的技術決策。
  • 其次,從評估的角度去看待技術。做工程師的時候,把一個技術方案設計好、實現出來就好了,而做了架構師之後,你需要非常清楚一個技術方案是通過哪些維度來評估其好壞優劣的。並且,當一個技術問題暴露出來之後,得迅速判斷會造成什麼影響,損失的邊界在哪裡,有多緊急,以決定要不要放下手頭的專案去立一個緊急專案。
  • 最後,從藉助自己的技術到藉助大家的技術。做技術的時候,瞭解自己能做什麼就好了。但是無論是做管理者還是架構師,你都需要帶人做事了,這個時候你就需要熟悉團隊裡每個人的技術情況,知道誰能勝任做什麼事情,適合做什麼事,然後藉助大家的技術去做事。


4、我能作好管理嗎?

    做管理者是否必須性格外向、性格強勢?必須擅長吃喝**,和同事打成一片?

    這些都不是重點,不是管理的核心。只能說上面這些特點在某些方面有益,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風格。

我認為所謂管理風格,本質就是你和團隊的協作方式,也就是你和團隊的“位置關係”,即你站在團隊的什麼位置。

四類領導力風格,簡單概況如下

  1. 指令式管理:重事不重人,關注目標和結果,喜歡發號施令但不親力親為,在有需要強執行場景是適用的。
  2. 支援式管理:重人不重事,希望帶頭衝鋒親力親為,特別在意團隊成員的感受,並替他們分擔工作。
  3. 教練式管理:重人也重事,關注全域性和方向,並在做事上給予教練式輔導和啟發。團隊組織、梯隊培養。
  4. 授權式管理:不重人也不重事,關注目標和結果,不關心過程和人員發展。

    一個成熟的管理者應該對這四類風格都能有很好的瞭解和認知,甚至是能駕馭。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機、不同的物件採用不同風格的管理模式。

    剛接觸管理時,要對自己的崗位、個人能力建立認知。建立自信心,大膽的去嘗試,管理本身並沒有對錯,也沒有好或壞,只有是否有效。可以多和有經驗的領導溝通,學習管理方面的課程。
    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自己不斷的實踐、不斷你的總結和改進,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和風格。

    你也許不是那個最強的人,但是你得相信,你是此時此刻做這事兒最合適的人。

  • 第一,你可以通過梳理自己可遷移的能力,提升能力自信;梳理自己具備的能力三核“知識、技能、才幹”,把一些技能遷移過來,幫助作好管理。

image.png

  • 第二,你可以通過把自己從團隊成員的對立面抽離,提升角色自信。你是團隊負責人,團隊裡有很多人在技術上比你更強是正常的,也是好事。作好引導和支援,把團隊的才智充分發揮出來。
  • 第三,你可以通過收集外部積極正向的反饋,提升自我認同。這方面對於建立自信是挺好用的,多和上級、協作方溝通,請他們提意見,收集意見並獲取肯定的正反饋。這就跟刷手機上癮的原理一樣,就是大量正向反饋導致的。


5、開發到管理的角色轉變

    從開發崗到管理崗,最大的挑戰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兩者有比較大的區別。之前做開發,只需要關注任務工作即可。而管理崗要站在團隊和專案的全域性視角思考和工作,要求會更高,關注的東西更加多維立體。所以對管理崗這個角色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和認知就非常重要,幾個主要的區別:
image.png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要主要避免以下幾個常遇到的坑:

  • 過程導向、被動執行。沒有站在管理者視角,還是工程師思維,只是做事,執行,沒有主動規劃,團隊缺乏方向、清晰的目標。
  • 大包大攬、唯我最強。包工作、包責任、包功勞,沒有正確認知管理崗的職責和定位,缺乏團隊建設、個人定位。
  • 帶頭大哥式的管理,或者保姆式的管理,管理方式不專業,梯度建設不足,團隊風險太高。前者太依賴管理者,後者太依賴骨幹。
  • 單一視角、固化思維。容易被單一問題卡住,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依然是技術思維,認知層次不足,容易被工程師的慣性思維影響,就難以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 自掃門前雪、固守邊界。要整體考慮,要勇於出承擔邊界模糊的那部分職責。在任何組織中都有多個部門、多個崗位,他們之間肯定是有一個職責灰色地帶,在這個地帶就是要大家都多往前走一步,才會銜接好、合作高效。
  • 患得患失,擔心技術退步。更巨集觀的看待技術,扭轉對技術的認知,不只是編碼才是技術。技術全域性不夠,技術判斷不足,兩頭不顧,成長不足。


6、管理要幹些什麼?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裡克·泰勒認為,“管理就是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幹什麼,並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幹。”他關注的焦點在於幹什麼,以及怎麼幹,有明顯的目標性和方法性,強調“目標”和“做事”。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他這個說法的焦點在於實踐性和結果性。眾所周知,德魯克是“目標管理理論”的創始人,尤其強調“目標”。

當代管理大師斯蒂芬·羅賓斯給管理的定義是:“所謂管理,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這個說法的背後蘊含著管理的三個要素:人、過程和有效,用正式一點的詞彙叫組織性、過程性和目標性,強調了“帶人”“做事”和“目標”。

    因此,管理主要就是三件事:人(組織)》過程(做事,幹活)》目標(方向,規劃)
image.png

    管理的“三明治”架構圖如下圖,管理工作中,核心框架便是角色認知管理規劃團隊建設任務管理管理溝通五個管理要素。

image.png
    後面內容就針對基本管理架構展開。


附錄-引用資料

來自極客時間,售價119。音訊+文章,36講,每講10分鐘左右。作者有出書,更推薦買書《知行:技術人的管理之路》,JD定價68。

作者是一系列文章,都可以去看看

版權申明:版權所有,本文內容僅供學習,歡迎指正、交流。
部落格圓:http://www.cnblogs.com/anding_ 雀語:_https://www.yuque.com/kand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