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卡頌。
可能很多朋友會奇怪我的公眾號為啥叫魔術師卡頌。加了我微信的朋友會發現,除了分享前端行業資訊外,我偶爾也會自拍些魔術視訊。
很多朋友感嘆:原來真的是魔術師啊~
在前端圈和魔術圈混久了,有兩位大佬是我很欣賞的,前端圈的Dan Abramov
(Redux
作者):
魔術圈的劉謙:
這兩位不僅是各自領域的專家,更是各自領域的頂流(劉謙在參加春晚前已經是華語魔術圈的頂流了)
本文希望通過一些細節來探討,如果當初Dan
感興趣的不是程式設計而是魔術,他會是個優秀的魔術師麼?
專家之路
要成為某領域的專家,至少要在該領域付出1萬小時時間(1萬小時理論)。
劉謙
12歲參加臺灣青少年魔術大賽並獲獎,Dan
也從12歲開始程式設計。等上大學時,他們都已在各自領域有一定技術積累。
即使是未來大佬,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挫折。大佬之所以會成為大佬,正是因為面對挫折時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
劉謙
在上大學時,為了磨練魔術技藝,也為了賺外快,會去高階私人會所(高階KTV)賣藝。
具體來說,會所不會付他一分錢工資,他需要去各個包間為客人變魔術,賺客人的小費。
設想如下場景:
老闆們在包間裡唱歌、喝酒、遊戲,一片熱鬧且混亂的場景。這時一個大一男生敲門進來,說:你們想看魔術麼?
瘦小的劉謙
,聽到最多的就是老闆們向麥克風吼出、經由音響放大後的一個字:
如果是你,此時心裡是什麼滋味?是不是:
去TM的魔術夢
劉謙
選擇默默承受,並觀察其他優秀同行的做法。
在臺灣,駐場魔術師中最成功(賺錢最多的)的是Eric 程廣生
。
這天,程廣生
來到會所,接近兩米的身高,一身黑色晚禮服,提著黑色手提箱。
只見他從容的和每個工作人員打招呼後,沒有敲門,徑直走進一個包間。
劉謙
趕緊跑到包間門口,通過門上的小窗觀察程廣生
究竟會怎麼做。
只見程廣生
直接找座位坐下,拿起酒杯為自己倒了一杯,喝了一口後和包間的客人攀談起來。
客人一時拿不準眼前這個社交牛B症的兩米大漢是什麼來路,看這裝扮以為是會所經理或者老闆。
聊了會兒熟絡以後,客人問:你是經理麼?
“不,我是魔術師。想看個魔術麼?”
“好啊”
還能這樣?少年劉謙
受到極大震撼......
與劉謙
大學經歷類似,Dan
在大學時期找軟體相關工作時也遇到很多挫折(除了黑產,俄國軟體行業不發達,機會不多)。
雖然兩人都是性格內斂的人,但在面對熱愛的事情遇到挫折後,都願意突破舒適圈,表現出社交牛B症
的一面。
這就是大佬的潛質吧。
從專家到KOL
專家可能有很多,但是要成為領域的KOL(意見領袖),還需要強烈的個人風格。
努力學習各種手法,多上舞臺表演可以讓你成為一名魔術師,但要成為卓越的魔術師,需要強烈的個人風格。
每年的FISM
(世界魔術師大賽,可以理解為魔術師的奧林匹克)舞臺部分的冠軍演出都像是講故事:
在眾多個人風格中,Dan
和劉謙
都是謙遜中透露著幽默的風格。
怕別人以為自己很厲害,Dan
曾在18年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哪些是我不會的技術
有人曾說,認知有四個境界: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知道
- 不知道自己知道
謙遜的人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對待同行越是謙遜的態度。
Dan會是優秀的魔術師麼?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謙遜性格的專家可以將上到專家大佬、下到小白萌新凝聚在社群,為社群提供寬鬆的氛圍。
社群是生態繁榮的基礎,而繁榮的生態是開源專案最大的壁壘。
劉謙
之於華語魔術圈,就像Dan
之於React
社群。
歡迎加入人類高質量前端框架研究群,帶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