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網站為什麼最後都沒落了?

TP_funny發表於2014-11-17

在我還是一個普通青年的時候,我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心,整天泡在榕樹下,像個怨婦一樣訴說少年的哀愁,結果文藝青年沒當成,一不留神跑偏了,在二逼青年的路上回不來頭了。

後來我離開了榕樹下去了新浪部落格,等我想起這個網站的時候,榕樹下幾經倒手在09年時被盛大收購,早已元氣大傷,PV最低時達到過不足1萬,還沒我個人部落格一天的流量多。

那曾是一個擁有李尋歡、寧財神、邢育森、俞白眉、蔡駿、慕容雪村、安妮寶貝……讓無數文學青年仰慕的文學網站,如今卻淪落為無人知曉的地步。

而榕樹下衰敗的時候,正是起點崛起的時候。

在2010年的時候,有一家文藝網站風頭正勁,不用猜大家都知道是豆瓣。豆瓣讀書、豆瓣音樂、豆瓣電臺、豆瓣影評、豆瓣小組,當然還有愛曬照片的豆瓣文藝女青年。

到2012年時,豆瓣月度覆蓋獨立使用者數(UV)已超過1億,日均PV為1.6億。不知道大家是衝著文藝來的,還是衝著文藝女青年來的,反正豆瓣當時火得一塌糊塗。

而現在呢,網站日均PV不足3000萬,更為嚴重的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豆瓣已經遠遠落後了,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是豆瓣電臺了,勉強上了千萬級別,而其它的產品裝機量和活躍度慘不忍睹,寄予眾望的豆瓣一刻和豆瓣東西基本上算宣告失敗。

而最有價值的豆瓣小組無論功能和還是使用者體驗早已早已被陌陌虐成了渣!論起“約炮”,豆瓣小組才是當仁不讓的老前輩,如果豆瓣小組早點推出,開放豆油和IM功能,還有陌陌什麼事,陌陌現在的市值好歹都有30億美刀了!

一個公司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文藝公司的衰落,往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一個文藝青年做領導人。

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往往是領導人決定的,有什麼樣的領導人就有什麼樣的企業文化,也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執行力。

文藝青年身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作”。這種“作”可以理解為:獨斷專行,可以理解為固執己見,可以理解為太過於看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有自己的底線,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產品追求。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字:“我”。

拿豆瓣的阿北為例,他是一個非常有自己理念的人,包括做產品,都是理念優先。然而,現在的他困在自己的理念裡出不來了,說白了就是再也無法突破自己的思維。

與阿北接觸過的人都知道,阿北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這種自我帶給豆瓣與眾不同的氣質,也帶給相同使用者的歸屬感,然而這種“自我”用到公司管理和產品規劃上,卻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過於看重自己的想法,就不容易聽取他人的建議,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就容易在規劃中浪費時機,偏偏阿北都佔了。更何況阿北本人非常迷信風水,鬼知道風水大師會告訴他什麼。

在產品運營上,阿北一直堅持靠使用者自己產生內容,而非官方去運營,導致的後果就是當優質的使用者流失後,官方自己產生不出優質的內容,導致高質量的內容下降,讓更多的使用者流失。

按正常情況來講,一個UGC平臺是80%以上都是看客,而運營如果真的全靠高質使用者自發進行的話,當這些高質使用者因為厭倦、興趣轉移、出現體驗更佳的平臺(比如知乎)等等離開的時候,會死得非常難看的。

而在移動端產品體驗上,豆瓣幾乎是把PC端直接複製到移動端,體驗效果讓人真心無法恭維,結果引來無數豆友吐槽,品牌的優勢無法轉化成為體驗的優勢,逐漸被同行所超越。

而榕樹下創始人朱威廉正是在商業化和文藝清高上搖擺不定,導致產品運營跟著搖擺不定,在文學閱讀已經呈現全面移動化的趨勢下,錯失良機。

可以說,文藝青年身上的這種“作”如果是個人行為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創造力,然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這種“作”其實就是“作死”。

記得我曾去過一家網際網路文藝公司謀職,老大是一個女的,妝容和服裝不便評價,一個人一個愛好,反正見面就把我驚著了,然後大談各種哲學、佛道、瑜伽、人生信仰、還有星座、易經……我當時心想,文藝女青年果然不靠譜,照片都是P過的。
來自:艾瑞網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