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歲月長,自主騰飛世界強——回顧近代中國資料庫的發展與飛躍

周周的奇妙编程發表於2024-07-28

前言

最近看了《中國資料庫前世今生》紀錄片,感觸頗深,也是一直在思考到底該用何種方式起筆*回顧這段篳路藍縷卻又充滿民族自豪感的歷程。大概構思了一*左右吧,我想,或許還是應該從那個計算機技術在國內剛剛萌芽的年代開始講起,那時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原始而純粹,一群懷揣夢想的科研人員,在資源匱乏、條件艱苦的環境中,憑藉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國家的忠誠,開啟了中國資料庫從無到有的艱難探索。

資料有限,未盡之處,敬請諒解。

萌芽階段—資訊科技的曙光與基礎建設(50~70年代)

或許有朋友會很奇怪,為何我要從50年代開始寫起呢?我給出的答案是” 雖然這個時代看似與資料庫技術的起步相隔甚遠,但是,卻早已悄然埋下了中國資訊科技革命的種子,奠定了後*資料庫發展的基礎土壤。

根據目前收集到的資料,中國的資訊化最早應該起步於1956年。

1956年,在***總理的親自主持下,制定了我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選定計算機、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四項,作為科學規劃的四項緊急措施。根據《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開始了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建立工作。羅沛霖院士說:“為什麼會成為‘緊急措施’,原因是在科學規劃制定中有所忽略,直到***總理發現,首批*華的18位蘇聯國家級專家中居然有6位是通訊、電子、計算機專家,才指出了《十二年規劃》偏重傳統產業的問題。”1957年7月,清華大學首批計算機專業有楊天行等幾十人畢業。同期,北京大學創辦了計算數學專業和軟體訓練班。哈軍工、哈工大等相繼培養了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總體概括,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培養計算機學科人才總數達300餘人,後*大多成為我國資訊化的棟樑之材。

而那時,國內對於計算機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不知道什麼是計算技術,也不明白何為資料,大部分學者壓根就沒有見過計算機。

1958年8月1日,在前蘇聯的幫助下,第一臺計算機103機交付使用,據考證,當時這臺計算機執行速度僅有每秒30次,但這仍然標誌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03機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通用數位電子計算機,為電子管小型計算機。該型機是在蘇聯提供的M-3小型電子計算機圖紙的基礎上研製的,研製工作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北京有線電廠(國營738廠)承擔。1958年8月,第一臺103機在中科院計算所初步除錯成功,這標誌了中國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103機最早使用磁鼓儲存器,後又增配了磁芯儲存器。使用磁鼓儲存器時,103機運算速度約為每秒30次;使用磁芯儲存器時,運算速度約為每秒1500至2000次。130機研製專案專案負責人為莫根生、張梓昌,骨幹有董佔球、王行剛等人,另有蘇聯專家指導。1959年起103機被用於一些科學計算,如人民大會堂主席臺的力學結構計算便是由103機完成的。

image

時隔一年多,1959年9月,根據前蘇聯有關計算機技術資料製成的104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透過試運算,運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萬次,正式宣告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1960年4月,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小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機研製成功;1964年,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位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獨立自主發展計算機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時,研究人員還自主研製了當時具有國際水平的我國最早的實用高階程式設計語言BCY,並在119機上實現了其編譯系統。利用BCY語言及其編譯系統,在119機上完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模擬計算。

在研製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同時,我國也開始著手研製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

1964年11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晶體通用電子計算機441-B機。441-B機是在當時外部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使用國產半導體元器件研製的。1965年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大型電晶體通用數字計算機109乙機,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和國防部門。

為服務“兩彈一星”工程,在109乙機的基礎上,1967年又推出在技術上更加先進、更加成熟的109丙機。這臺機器服務國防事業長達15年,為我國核武器研製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功勳計算機”。

回望從1956年到1966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計算機認知幾乎為零的背景下,僅僅數年間,我國不僅擁有了自己的計算機,還踏入了自行設計的門檻,不可不謂之“奇蹟”了,這,也為後續資料庫技術的孕育奠定了極為重要的物質與技術基礎。

起步階段—資料庫概念的引入及初步探索(70~80年代)

70年代,國外資料庫的發展可謂是如日中天。

關係型資料庫之父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在美國發表《用於大型共享資料庫的關係資料模型》這篇劃時代的論文,不僅徹底顛覆了資料管理的傳統模式,還為全球資料庫技術的發展指明瞭新的方向。

到70年代末期,國外的資料庫技術基本完成了從實驗室到科技商用產品的市場化歷程,資料庫從網路型和層次型資料庫過渡到關係型資料庫。

但是,由於冷戰的餘波,西方國家對包括資料庫技術在內的高新技術實施嚴格出口管制,企圖遏制社會主義國家的技術進步。

甲骨文的創始人Ellison在1995年初次訪華,據說Ellison到中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拍攝一部有關Oracle一體機的宣傳片,於是時任甲骨文中國總裁的馮星君就安排了20名北京的小學生共同參與宣傳,可本*約好的早上8點正式開機,但直到9點Ellison他老人家都還沒有起床。當時北京的冬天格外的寒冷,最低氣溫達到零下二十度,這些小學生在沒有暖氣的大巴上急得哇哇大哭,沒辦法馮星君只好一再催促Ellison趕快*救場,不過直到快到中午十二點鐘,這位資料庫帝國的掌門人才姍姍*遲,這種無奈的背後,其實也折射出我國當時在資料庫是沒有任何底氣和信心的,就像現在的ASML光刻機一樣,被卡著脖子,就只有任人擺佈的份了。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77年11月,以人民大學薩師煊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教育家以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意識到新興資料庫技術的潛在價值,他們在安徽黃山組織了一次小範圍的資料庫技術研討會,拉開了我國資料庫研究的序幕。雖然參會人員只有50餘位,但這次會議就像一點星星之火,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閃爍著資料庫的點點光芒。

我國對資料庫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其標誌是1977年11月在安徽省黃山召開的資料庫技術研討會。會議共錄用7篇論文。這次會議後*被確認為第一屆全國資料庫學術會議(NDBC)。薩師煊教授參加了這次會議並發表了論文。薩師煊教授擔任資料庫學組組長期間,在他的領導下自1982年起,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全國資料庫學術會議,為資料庫工作者交流學術成就和開發經驗,檢閱工作成果提供了講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個“團結、執著、和諧、瀟灑”的優良學風,為推動我國資料庫技術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黃山會議上,中國計算機學會軟體專業委員會決定下設成立資料庫學組,雖然僅僅是一個三級學科組織,但它卻邁出了對於中國資料庫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正是這個資料庫學組的成立,被視為國產資料庫研究的起源

image

黃山會議召開後的第二年,1979 年,薩師煊將自己的講稿彙整合《資料庫系統簡介》和《資料庫方法》並發表。這也是我國最早的資料庫學術論文,對我國資料庫研究和普及起到了啟蒙作用,而人民大學也被業界讚譽為“中國資料庫的發源地”。

1982年,薩師煊教授率先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設“資料庫系統概論”課程。課程不僅傳授了資料庫的基本原理、設計方法與管理技術,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一代學子對資料庫領域的濃厚興趣與探索熱情,為我國培養了最早一批資料庫專業人才。這些學生後*大多成為了中國資料庫技術研究與應用領域的中堅力量,對中國資料庫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983年,以薩師煊教授、王珊教授等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資料庫教材《資料庫系統概論》。這是國內第一部系統闡明資料庫原理、技術和理論的教材,一直被大多數院校計算機專業和資訊專業採用。

時至今日,筆者讀大學時所用到的資料庫課程教材,仍然是薩師煊教授所著。

image

隨著資料庫基礎理論體系的完善,中國的資料庫領域也逐漸從理論探索邁向實踐應用的新階段。

然而,由於技術能力有限,自主研發受到了較大阻力,所以最初的方向是偏向於直接外*引進的。

據筆者考證,在8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嘗試引進DBASE II,這是有明確記錄的較早引入的資料庫系統之一。DBASE II在當時因其易用性和適應個人電腦環境的能力而被廣泛採納,對中國的資料庫技術應用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這也標誌著中國資料庫市場即將步入一個以外企產品為主導的時期

image

混沌階段—國外資料庫的商戰和中國資料庫的誕生(80~90年代)

80~90年代,是混亂但也輝煌的十年

混亂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全球資料庫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盪與競爭。隨著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國際上,以Oracle、IBM的DB2等為代表的西方資料庫巨頭,紛紛湧入中國市場,展開了激烈的商戰。這些國際巨頭不僅帶*了先進的資料庫技術,也透過資本運作、市場策略和品牌影響力,對我國市場進行了深度滲透和搶佔。本土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市場競爭環境變得錯綜複雜,規則多變,小規模的資料庫服務商在技術和資金雙重壓力下,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整個行業處於一種高度不確定和混沌的狀態。

而輝煌,則是因為在這樣的國際競爭壓力之下,國內的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並未退縮,反而激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和自主發展的決心,在政府專案、金融、電信等關鍵領域逐步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為中國資訊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下面,我們按照時間線*依次梳理,【國外】代表國外資料庫,【國內】代表國內資料庫


【國內】1988年,華中科技大學資料庫與多媒體技術研究所,成功研發我國第一個自主版權的國產資料庫管理系統原型CRDS,這可以看作是 DM 的起源,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僅填補了國內在自主資料庫技術研發上的空白,還極大地激勵了國內科技界對於資訊科技核心領域的自主研發熱情。

1984年4月,馮裕才編寫的《資料庫系統基礎》教材出版,這本教材讓馮裕才前期積累的理論知識得以沉澱,也為後面設計和研發資料庫系統原型奠定了基礎。1988年,馮裕才帶領團隊做出了我國第一個自主版權的國產資料庫管理系統原型CRDS,它構建了達夢乃至整個中國資料庫的“程式碼根”。


【國外】1989 年,*自中國臺灣的馮星君將 Oracle 帶入到中國,並依靠代理開始售賣Oracle產品,2500元一套,要求客戶帶軟盤現拷,而且沒有說明書。

由於技術領先且在國際上有著較好的口碑,Oracle開始瘋狂擴大業務規模,可以說幾乎所有中國本土的資料庫公司背後都曾有過他的身影。


【國內】1990年,東軟完成OpenBASE 1.0的開發,12月27日透過冶金工業部科學技術司組織的技術鑑定。其後以軟體包的形式在日本軟體市場上銷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OpenBASE是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版權的商品化資料庫管理系統

OpenBASE是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軟體產品事業部推出的我國第一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商品化資料庫管理系統,該產品由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軟體產品事業部研發並持有版權。10多年*,OpenBASE已逐漸形成了以大型通用關係型資料庫管理系統為基礎的產品系列,包括: OpenBASE多媒體資料庫管理系統,OpenBASE Web應用伺服器、OpenBASE Mini嵌入式資料庫系統、 OpenBASE Secure安全資料庫系統等。

截止目前,OpenBASE系列仍然在不斷迭代更新,緊隨資料庫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持續融入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元化資料管理和分析需求。

image


【國外】眼看Oracle賺的盆滿缽滿,其他資料庫巨頭自然也是眼饞的緊。

1991年12月,Sybase進入中國大陸,隨後投資230萬美元正式設立賽貝斯軟體。

1992年,IBM 正式進入中國,並啟動了“發展中國”的大戰略,協助中國全面開放。帶*了DB2informix ; 同年,Microsoft微軟在北京設立代辦處,開始了在中國長達三十餘年的深植。

image


【國內】面對國外資料庫產商對本土市場的大肆侵佔,我國科研人員也並未選擇坐以待斃,而是開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創新行動,親手創造了屬於我們的輝煌十年

1991 年,華中科技大學資料庫與多媒體技術研究所團隊先後完成了軍用地圖資料庫 MDB、知識資料庫 KDB、圖形資料庫 GDB、以及語言資料庫 ADB。

1992年,華中理工大學達夢資料庫研究所成立,這也是國內第一個資料庫研究所

1993年,該研究所研製的多使用者資料庫管理系統透過了鑑定,標誌著達夢資料庫 1.0 版本的誕生。

同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聯合浙江大學正式開展工程資料庫管理系統(OSCAR)技術攻關和產品研製工作,航天國產資料庫啟程

1995年5月,郵電部電信總局提出開發和建設"市內電話業務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即”九七工程“,並於同年 7 月下發了一系列的技術和業務規範,要求全國縣以上的郵電局在 1997 年底前實施「九七工程」

1996年,DM2(第二代達夢資料庫系統)研製成功;同年,東軟正式推出產品OpenBASE 3.0,開始標誌著我國具有自主版權的資料庫系統軟體產品正式走向市場

1997年,中國電力財務公司華中分公司財務應用系統首次使用國產資料庫 DM2,隨後,在全國 76 家分子公司上線使用;東軟開發基於Internet/Intranet多媒體綜合資訊服務體系結構及其支撐平臺的OpenBASE,同時入選國家863計劃重大目標產品。


【國外】然而,現實卻總是會給我們當頭一棒。

1997年,Oracle拿下東三省郵電管理局“九七工程”5期工程的大單,由此在中國資料庫領域,尤其電信領域站穩腳步。

1998年,自九七工程落下帷幕後,中國資料庫的行業格局也就在這一時期形成了:金融行業用 IBM DB2 資料庫,Informix 資料庫,在電信行業則是 Oracle 的天下。

至此,中國資料庫市場正式進入被外企產品主導的時期

image


【國內】即便如此,面對圍剿,中國本土的資料庫企業並沒有選擇放棄,反而激發出了更強的鬥志和創新精神,他們深刻認識到,要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走出一條差異化競爭的道路,即自主可控,打響品牌第一槍

1999年6月18日,中國第一家資料庫公司北京人大金倉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他的誕生,不僅填補了國內資料庫品牌的空白,更是向世界宣告了中國資料庫行業自主發展的決心。

後*,經過數年的學術和研究成果轉化,人大金倉研製開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通用關係型資料庫管理系統KingbaseES,標誌著資料庫科研成果成功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此後多家國產資料庫廠商相繼問世,開啟了我國資料庫“產學研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image

1999年 8月24日,根據資料庫領域學術研究和應用發展的需要,在蘭州大學召開的第十六屆全國資料庫學術會議上,中國計算機學會資料庫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標誌著中國資料庫領域進入了一個組織化、專業化發展的新階段。

回顧上面這些年,我們不難看出,雖然這個階段市場是被國外資料庫產品所主導,但是我們的先輩們仍然憑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技術自主的執著追求,依舊堅守著國產資料庫的自主創新之路。他們不僅在夾縫中求生存,更是在逆境中尋求創新與突破,從模仿學習到自主研發,每一步都凝聚著汗水與智慧。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國產資料庫企業,比如上文說到的人大金倉,以及在下文要提到的達夢資料庫、南大通用、神舟通用等,他們不僅僅侷限於複製國外成功模式,而是更加註重結合中國國情和行業需求,開發出更適合本土應用場景的特色功能和服務,而這,也吹響了國產資料庫企業的第一次反攻號角。

發展階段—國產資料庫的百花齊放與穩健成長(00~10年代)

進入21世紀的頭十年,資訊科技的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網際網路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資料量的爆炸式增長,為資料庫行業帶*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面對國際資料庫巨頭的強勢地位,國產資料庫企業一方面加快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步伐,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針對國內市場的特定需求,如中文處理、多使用者併發、以及特定行業應用等,進行本土化創新,逐步在某些細分領域形成特色優勢。

期間,大量優秀的國產資料庫企業、資料庫產品紛紛湧現。


這個時期的資料庫大部分都是依託大學、國有產業之類,研發的資料庫也都大部分用在銀行,國家政府機關,行政企事業單位等。*滿足國家對自研資料庫專案使用的一些要求和建議。

2000年11月13日,武漢華工達夢資料庫有限公司(武漢達夢資料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年推出產品DM3。

2003年,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成立,開始承擔國家863專案,培育資料庫產品,推動了國產資料庫在政府、軍工等關鍵領域的應用。

2004年5月,天津南大通用資料技術公司成立,專注於資料庫管理系統研發,成為國產資料庫領域的又一生力軍,主要產品為GBASE

2004年,人大金倉完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KingbaseES V4版本的釋出,進一步提升了國產資料庫在企業級應用中的競爭力。

2005年:“十五”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研發成功神舟資料庫管理系統(OSCAR),神舟OSCAR資料庫成功應用神舟六號飛船和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的研製、生產和管理。

2006年3月:南大發布GBase 8g通用資料庫。

2006年下,達夢資料庫推出DM5,實現了從DM3到DM5的重大技術跨越,支援了更多企業級特性,如高階安全性、高可用性及大資料處理能力,榮獲第十屆軟博會金獎。

2008年11月:天津神舟通用資料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產品為神通大型通用資料庫


在大資料與網際網路等的發展推動下,一批新興國產資料庫廠家開始湧現。一些雲端計算廠商以及部分資料庫廠商,也基於MySQL、PostgreSQL等開源資料庫做了一些改造。

2007年,騰訊內部啟動了一個7*24高可用服務專案,基於開源體系MySQL研發了一款資料庫產品,即TDSQL前身。

2009年:隨著淘寶、支付寶的使用者數量激增,阿里巴巴依託MySQL,研究出MySQL分支AliSQL。也是從那時起,MYSQL 開始走入中國的網際網路,併到如今一發不可收拾。

Oracle資料庫的一個致命缺點開始暴露出*,貴。不僅Oracle軟體貴,要維持Oracle資料庫+IBM小型機+EMC的開支也相當龐大,另外對於管理員的能力要求,也非常的高。不僅如此,“第一是Oracle作為商業產品,本身也有效能的上限,第二是黑盒子。對於沒碰到過的場景,無論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的。”當時的淘寶資料庫大神餘鋒告訴記者。
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大部分都草莽出身,對於價效比極為看中,而這個時候,美國的雅虎公司開始率先使用MySQL資料庫,一度在世界上有數以千計的伺服器都是用MySQL資料庫。當時的雅虎的光環,遠高於今天的谷歌,FB,可以說今天中國所有網際網路公司的架構,都可以在雅虎找到源頭,在雅虎的示範效應下,很快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就開始自己的MySQL之路。

隨著去IOE化的提出,國內企業開始積極探索自主可控的IT基礎設施建設路徑。這一趨勢極大地推動了開源技術,尤其是MySQL的廣泛應用。眾多廠商選擇MySQL作為替代Oracle的解決方案,不僅出於成本考量,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開源軟體在靈活性、可定製性以及社群支援方面的優勢。在這一浪潮中,也誕生了許多優秀的DBA,為中國資料庫技術生態的建設貢獻了寶貴的知識與經驗,也為2010年之後國產資料庫的蓬勃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自那時以後,國產資料庫開始彎道超車,國產資料庫領域才真正進入到了茁壯成長、蓬勃發展的時代

image

崛起階段—國產資料庫的技術突破與市場擴充(10年代~至今)

對比上一個十年,從10年代開始,最大的特點是在技術上實現了較大突破。國產資料庫廠商不再侷限於對現有技術的模仿和最佳化,而是開始在核心演算法、儲存引擎、分散式架構等方面進行原創性研發。

2011年,阿里Oceanbase誕生,這是由螞蟻集團完全自主研發的國產原生分散式資料庫,是一個在TPC-C和TPC-H測試上都重新整理了世界紀錄的國產原生分散式資料庫。

2011年,巨杉資料庫成立,專注分散式資料庫。總體架構是基於shard-nothing 的方式。

2012年,騰訊以 “ 開源定製化+自研 ” 為策略進行定製化,打磨出更加通用的資料庫產品,正式命名TDSQL

TDSQL是騰訊雲自研企業級分散式資料庫,旗下涵蓋金融級分散式、雲原生、分析型等多引擎融合的完整資料庫產品體系,提供業界領先的金融級高可用、計算儲存分離、資料倉儲、企業級安全等能力,同時具備智慧運維平臺、Serverless版本等完善的產品服務體系。
截至2021年,騰訊雲的資料庫已經擁有超過50萬客戶 ,服務1000多家政府客戶和2000多家金融客戶 ,每天支撐數十億筆的交易量 。同時廣泛覆蓋遊戲、電商、移動網際網路、雲開發等泛網際網路業務場景,助力新零售、教育、SaaS、廣告等超過4000家行業客戶進行數字化升級 。

image

【轉折點】2013年,稜鏡門事件曝光,將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的問題正式推到了國際社會的聚光燈下,也對國產資料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轉折作用。在此之後,國產化資料庫如達夢、金倉、神通、南大等得到了廣泛關注,這些資料庫也開始多應用於央企、國家財政、軍事等專用領域。

稜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域性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該計劃的正式名號為“US-984XN”。
根據報導,洩露的檔案中描述PRISM計劃能夠對即時通訊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的監聽。許可的監聽物件包括任何在美國以外地區使用參與計劃公司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國外人士通訊的美國公民。國家安全域性在PRISM計劃中可以獲得的資料電子郵件、影片和語音交談、影片、照片、VoIP交談內容、檔案傳輸、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網路細節。綜合情報檔案“總統每日簡報”中在2012年內在1,477個計劃使用了*自PRISM計劃的資料。

2014年,國內首家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核心交易資料庫採用騰訊雲TDSQL

2014年,騰訊釋出TBase資料庫,開始在騰訊大資料平臺內部使用。

2014年末,除MySQL外,PostgreSQL、Redis、MongoDB和Hbase等開源資料庫也活躍起*,在各大資料庫大會和社群中一起尋找著中國資料庫的新方向。

2015年,阿里巴巴的OceanBase經過內部多年打磨最終對外推出使用。

2015年,騰訊‌TBase資料庫在微信支付商戶叢集上線,‌支援每天超過6億筆的交易。

2016年,支付寶總賬全面用OceanBase替換Oracle。

2017年,阿里雲(阿里巴巴)公佈國內首個自研企業級關係型雲資料庫PolarDB技術框架。

2017年, Gartner 釋出資料庫系列報告第一次看到國產資料庫的身影,國產資料庫-阿里AsparaDB、南大通用GBase、和SequoiaDB首次入選。

2018年,騰訊雲宣佈新一代自研雲原生資料庫CynosDB正式釋出。

2018年11月:Gartner釋出資料庫報告,華為雲騰訊雲緊接進榜,這一系列的突破標誌著國產資料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2019年,新一代達夢資料庫管理系DM8釋出。

2019年5月:華為公司釋出了全球首款AI原生(AI-Native)資料庫——GaussDB

2019年9月:騰訊雲TDSQL在張家港農商銀行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上線。

2019年9月19日:華為宣佈將開源其資料庫產品,開源後命名openGauss

2019年10月2日:國際事務處理效能委員會公佈資料庫最新效能測試結果,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的分散式關聯式資料庫OceanBase 打破了Oracle保持9年的TPC-C基準效能測試世界紀錄。

image

2020年5月,中信銀行與中興通訊聯合研發的GoldenDB上線,成功取代了在中信銀行核心系統服役了幾十年的IBM AS400資料庫。

2020年5月,OceanBase再次將自己創造的資料庫TPC-C基準效能測試世界記錄提升11倍,將甲骨文、IBM 等一眾老牌資料庫巨頭甩在身後。

2020年11月:達夢釋出資料共享叢集(DMDSC)、啟雲資料庫(DMCDB)、圖資料庫(GDM)、新一代分散式資料庫四款產品。

2020年11月:以“自研·智慧·新基建——雲和資料促創新 生態融合新十年”為主題的第十屆資料技術嘉年華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三大雲資料庫掌門人,三大獨立資料庫首席,一位雲和*墨創始人,共同講述了國內資料庫發展的光輝十年。

image

2020年11月16日,騰訊雲宣佈,旗下國產金融級分散式資料庫TDSQL在印尼Bank Neo Commerce銀行新核心系統正式投入使用。意味著騰訊雲自研資料庫TDSQL不僅在國內金融級市場應用走在前列,在國際資料庫領域也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2020年11月:Gartner公佈2020年度全球資料庫魔力象限評估結果,阿里雲首次挺進全球資料庫第一陣營-領導者(LEADERS)象限,這也是中國資料庫40年*首次進入全球頂級資料庫行列。

image

2020年12月,騰訊雲宣佈TDSQL、CynosDB、TBase 統一至全新TDSQL品牌。

image

2020年底,VLDB 刊登63篇論文,*自中國學者和研究人員的文章23篇,在所有國家中排行第一,佔比36.5%;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成果顯著

毫無疑問,2020年,是國產資料庫的豐收年,這一系列標誌性事件和成就不僅展示了國產資料庫技術的蓬勃生機,也預示著中國在資料庫領域正逐步從追隨者轉變為領跑者。此外,國產資料庫企業的崛起,不僅體現在市場份額的增長和技術壁壘的突破上,更重要的是,它們開始在全球資料庫技術的標準制定、前沿探索以及行業應用上發揮越*越重要的作用。

2024年國產資料庫發展現狀

根據2024年最新的資料庫發展研究報告,我摘出了一些關鍵細節,在此作為參考。

從市場規模看,我國市場規模超500億元,雲上市場超六成

image

從地域分佈看,中美企業數量齊頭並進,領跑全球

image

從產品型別看,國內外分佈各有側重,非關係型佔比逐步提升

image

從開源歷程看,全球起步於二十年前,我國近十年發展迅速

image

從學術創新看,非關係型成為研究重點,我國創新實力穩步增強

image

寫在結尾的話

中國資料庫技術的發展歷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科技奮鬥史,從1958年中國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到1978年薩師煊教授首次將“資料庫”概念引入課堂,再到如今中國資料庫技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嶄露頭角,實現從技術跟隨到創新引領的華麗轉身。

這一路走*,凝聚了幾代科研人員與企業的不懈努力與智慧結晶,而我作為後輩,在收集整理這篇文章的相關資料史料時,內心無疑是震驚的,震驚於前輩們在資源有限、條件艱苦的環境下,還能憑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對技術的無限熱愛,一步步奠基並壯大了中國資料庫技術的基礎,更震驚於我們能在短短數十年間,就實現了從追趕到並跑,乃至在某些領域實現領跑全球的壯舉。

如果不寫這篇文章,不讀這段歷史,我或許永遠都無法深刻理解,中國資料庫技術蓬勃發展的背後,是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是無數個日夜的燈火通明,更是無數科研人員與企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革命,更是一次民族自信心的重塑,展現了中國人面對困難時不畏艱難、勇於攀登的精神風貌。

現在的我,正站在這個歷史與未*的交匯點上,回望過去,前輩們的足跡清晰可辨,他們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展望未*,中國資料庫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邁進,每一步跨越都伴隨著創新的火花,每一次突破都預示著更加輝煌的明天。


本文歷時一*,感謝提供資料的各位前輩大佬,參考文獻如下:

IT歷史連載34-中國國產資料庫的歷史

國產資料庫——發展、類別和品牌

資料庫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