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未來可以擁抱開源嗎?

發表於2014-06-10

  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問世至今已近29載,期間任憑業界風雲變幻,Windows始終牢牢控制桌面領域統治地位,但隨著近年來業界上游格局劇變以及轟轟烈烈的移動領域“地理大發現”運動,Windows正面臨來自多方位多元化的威脅,其中最甚者,是來自開源勢力的威脅。

  細心的人應該會發現,儘管Windows作業系統依舊佔據90%以上PC桌面,但其品牌影響力已不如從前;再細心一點的人可能還發現,與其說Windows的影響力下降了,不如說開源系統的影響力上升了。事實的確如此,上世紀90年代由於受到微軟的商業打壓,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作業系統桌面市場份額至今未超過2%,但隨著近年穀歌公司在開源領域的活躍以及安卓系統的崛起,乃至XP系統退役和最近曝出的中國政府採購喊停Windows8系統採購事件可以看出,Windows系統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考驗。近期又有多個開源社聲稱欲幫助XP使用者平穩遷移到Linux系統。筆者粗略估計,暫且不說中國方面龐大市場,全球範圍至少還有25%桌面使用者使用XP系統,這些使用者中暫未升級至Win7且不打算使用Win8的不在少數,倘若有三分之一的這類使用者在未來改用Linux作業系統,對微軟Windows的根基亦是較大動搖。沉寂了多年的Linux和開源社群一時間站到了業界的風口浪尖。

  開源社和微軟的恩怨由來已久,這還得從作業系統的歷史和開源運動的起源說起。

  1969年,改變電腦科學史的UNIX系統在美國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被開發出來。此後十年,AT&T公司為了完善該系統,將其原始碼免費授予大學科研機構進行研究修改,期間UNIX產生了許多變種,最著名的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BSD系統。後來BSD系統的影響力日漸擴大併產生了較高的商業價值,這直接導致了AT&T公司與其開打了一場擴日持久的官司。該事件對當時的駭客社群與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許多駭客和有能力的程式設計師因商業利益驅動就此拋棄以往分享和協作的軟體開發精神,紛紛投身於專利軟體的開發經營。微軟和它的Windows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在那個年代,軟體專利化的趨勢為一名早期駭客文化的中堅分子理查德•斯托曼所不齒,特別是微軟公司以及Windows作業系統被其視為“異端”。這個狂熱的年輕人以宣揚軟體“自由”精神為目的,於1983年發表了GNU宣言,並於1985年建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自由軟體運動發展期間,芬蘭學生林納斯•託瓦茲開發了Linux核心,理查德•斯托曼則極力勸說託瓦茲將Linux列入GNU計劃,儘管沒有成功,但Linux最終採用GNU通用公共許可證的條款釋出,使得GNU計劃能夠基本完成,自由軟體運動也由此壯大。

  在80年代中後期和整個90年代雖然自由軟體得到發展,但其弊端也逐漸凸顯,那就是程式設計師缺少足夠收入來維持生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脫離陣營並走入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理查德•斯托曼的一位重要同伴埃裡克•雷蒙德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對斯托曼的自由軟體運動及其理想主義進行了批駁,並於1997年發表了著名的《大教堂與集市》一文,透過開源協作和更加實際、符合市場的手段來對自由軟體運動進行改造,由此形成了開源運動。此後,開源運動與自由軟體運動分道揚鑣。

  再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儘管開源軟體在市場佔有率上難以對抗微軟公司,但由於其對商業公司寬鬆開放的態度,保證了自身的生存並且細水長流,直到谷歌公司的崛起。谷歌公司利用了開源軟體的便利並將其優勢發揮至極,透過先入為的移動網際網路布局,使得安卓系統、Google Chrome瀏覽器和大量開源應用搶佔市場先機,並逐漸滲透和侵蝕微軟桌面市場份額,最終形成對Windows生態閉環的威脅。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說微軟在網際網路和移動領域失去先機,但龐大的桌面和中低端伺服器作業系統市場佔有率依然能夠維繫其業界上游巨頭地位,這種維繫仍然依賴於以Windows為核心的營收模式。儘管這些年微軟在必應搜尋、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多面出擊,意圖改變營收單一的現狀,但戰略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階段的主防線Windows生態系統一旦被攻破,勢必成為微軟多年來不敢想象的噩夢。

  現在,Windows作業系統走到了一個歧點,手持端無法撼動安卓系統市場佔有,PC端又不能產生對自家XP、Win7系統太大的替代性,可謂進退維谷。因此,一個議題油然而生——何不嘗試擁抱開源?

  過去的二十年間,微軟沒有選擇開源,其主要原因就是Windows的商業根基太深,作業系統的銷售額、授權費構成了微軟營收的主要來源。而如今在微軟戰略轉型之際嘗試Windows開源則有著顯而易見的益處。

  鮑爾默退休之前制定了“裝置與服務”戰略,開啟了微軟戰略轉型的先頭;納德拉繼任CEO後,制定並多次重申“移動第一、雲第一”的戰略計劃。在微軟最近一季2014q3財報釋出之際,納德拉聲稱微軟對Windows未來的考慮是如何將它安裝到更大範圍的裝置上,使其能夠參與到可穿戴裝置和物聯網等領域,為移動和雲的戰略服務,打造更大的生態系統。

  以上種種都意味著微軟未來的戰略重心將向多元化偏移,而Windows將為多元的戰略服務,那麼作業系統的銷售和授權收入勢必不再是唯一的營收重點。既然如此,一個開源的Windows則更加契合微軟當前的轉型戰略。

  開源的主要好處是讓更多人看到原始碼,讓更多程式設計師參與軟體開發與修改,汲取群體智慧提高軟體質量。如今,大資料和雲端計算技術為開源軟體的個性化訂製和開發效率提供了強大助力。將Windows置於開源規則之下,讓更多人參與Windows的個性化設計,這無疑勝過令人hate的瓷磚介面數倍;讓更多人加入到捉蟲隊伍,令錯誤無處遁形,同樣比微軟隔三差五地推送漿糊式補丁更有效率。

  另一個考慮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谷歌可以利用開源勢力佔領市場,微軟亦可如此。Windows平臺對傳統應用軟體和遊戲軟體的相容性方面有著先天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佔據90%桌面市場的作業系統一旦開源,勢必打破現有的開源格局並對所有競爭產品施以強大震懾力。

  一個開源的Windows還將給予硬體廠商更多選擇。當前開源許可證的種類繁多,對開源規則限制較寬的有BSD、MIT、Apache、LGPL許可證等等,其中谷歌公司採用的有BSD和Apache許可證。微軟完全可以選擇以上幾種較靈活的開源許可證或是自成一派,用許可證的方式授權硬體廠商整合不同的作業系統版本,而自己只需牢牢掌握Windows核心即可。這產生對移動手持、可穿戴裝置和其他智慧化裝置領域的滲透效果遠比作業系統降價要好得多。因為微軟現在想要的結果是佔領更多的裝置,而非賣出更多的系統。

  當然,Windows開源並非沒有壞處,這意味著微軟將失去作業系統銷售和授權收入,這對微軟來說或許難以承受,但長遠來看,開源策略對於微軟戰略轉型幫助極大。對於微軟這種缺乏開源基因的大公司來說,開源可以循序漸進,從IE開始也許是最明智的。

 文/水哥

via: 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i/2014-06-10/pid_8454534.ht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