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網路上有一個很流行的段子,一個人感覺身體不舒服,懷疑自己是不是病了,然後就去網上搜一搜,看完網上的文章,感覺自己不是病了,而是要死了。雖然這是一個段子,但它的確反應出了兩個問題:一是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使用者習慣在網上瀏覽健康資訊;二是一些網際網路平臺為了流量,放縱大量不準確的醫療資訊,甚至導致謠言氾濫。
近日,來自猶他大學亨斯邁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對網際網路癌症相關治療文章進行了調查後就發現,網際網路上超過 1/3 的癌症治療相關文章都是錯誤的謠言,不僅不會對癌症患者有利,反而會干擾癌症患者的正常治療。
更可怕地是,這些謠言文章在網際網路平臺的傳播量遠高於嚴謹的、包含循證醫學證據的科普文章。
該研究以“Cancer Misinformation and Harmful Information on Facebook and Other Social Media: A Brief Report” 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上。猶他大學亨斯邁癌症研究所放療科 Skyler B Johnson 博士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對於這一研究結果,Johnson 博士表示,“我非常理解癌症患者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平臺上尋找治療資訊。確診癌症會讓人變得脆弱,患者一般對這類疾病沒有任何認知,他們迫切地希望能夠掌握自己的健康,抓住一切可能保持健康的希望。當然,也有一些資訊是他們的親友從網際網路上分享給他們的。然而不幸地是,網上關於癌症治療的文章存在許多明顯的錯誤,對於癌症患者的治療是非常不利的。”
癌症謠言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正所謂事出必有因,而所謂謠言的背後其實也是一個充滿暴利的灰色產業鏈,它們抓住癌症患者迫切治癒疾病的心理,試圖榨乾他們最後的一滴血。
2016 年,網上有人提問:你認為人性最大的“惡“是什麼?年僅 21 歲的魏則西,臨死前,在這個問題下發長文控訴。
魏則西被檢查出滑膜肉瘤晚期時,他才大二,風華正茂。滑膜肉瘤本來就是癌症比較難治療的一種,再加上晚期,當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的各大腫瘤醫院都說沒有希望,他也勸父母再要一個孩子吧。
魏則西是獨子,父母的愛無以言表,拼了命也要將他救過來。所以, 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要試一試。但他們不知道眼中的一線生機,最後帶來的卻是噩夢。在悲痛和失落交加中,魏則西通過網上搜尋,看到了推薦的某醫院的生物免疫療法。
一家三口馬上訂火車票,前往北京實地考察。其中一位醫生說,這個技術是史丹佛研發出來的,有效率達到百分之八九十,三次就可以控制很長時間。隨後,又看了看魏則西的報告單,拍著胸脯說:“二十年沒問題。”
最終魏則西家人湊了一下錢,又找親戚朋友借了些。在這裡花費了二十多萬。結果呢?幾個月就擴散了,並轉移到肺部位。魏則西父母有點慌了,便問這是怎麼回事。這個所謂的醫生卻說:“繼續做,做多了就有效果了”。
那時,魏則西已經在網上分享自己病情。有些熱心的留學生,幫助他查了很多資料,這才把事情搞明白。魏則西目前使用的治療方法,其實早就被淘汰了,因為有效率太低,國外也根本就沒有醫院用這種技術。
因為病情被耽擱,魏則西再次回到正規醫院時被通知:恐怕撐不了一兩個月了。或許老天可憐這一家人,在他們快山窮水盡的時候。終於找到了靠譜的靶向藥,只不過已經太晚了。
令魏則西沒想到的是,他走後 20 天,那份回答在網上迅速發酵,獲得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如果你生病了,想在網上找點相關知識。但是你看到的,和你想要的,可能不是一個東西。當你輸入關鍵詞,便會出來一大堆帖子,很多都是醫院的廣告,背後是一張深不可測的黑色產業網。
雖然經過 5 年的發展,我們國家對這一產業進行了嚴格監管,但是問題依舊存在,數不清的癌症患者依舊被騙,負債累累。
患者應與專業醫生保持良好溝通
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是健康資訊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謠言滋生的地方,很多不明就裡的患者可能會因為這些謠言做出錯誤的選擇。
猶他大學亨斯邁癌症研究所放療科 Johnson 博士,在其早期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研究發現,使用未經證實的癌治療法相比於傳統循證醫學證據支援的治療策略,會顯著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這使得 Johnson 博士對這一領域額外關注。
隨後,Johnson 博士在反覆與多位醫生、媒體以及患者進行了多次討論。對話中 Johnson 博士發現,網際網路以及社交媒體在傳播癌症治療不準確資訊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瞭解社交媒體上癌症資訊的數量的質量。Johnson 博士召集了多位癌症護理、癌症治療、癌症康復方面的專家,成立醫學專家小組。隨後,他們隨機從網際網路或社交媒體上收集了 200 篇最受歡迎的癌症相關文章,並交給專門的醫學專家組稽核。這些文章涉及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以及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症的康復與治療。
經過專業的醫療小組稽核後,Johnson 博士發現,癌症患者在網際網路上瀏覽的資訊,大多都是謠言。在納入分析的 200 篇文章中,33% 包含錯誤資訊,這些錯誤資訊會對癌症患者治療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
不過 Johnson 博士非常遺憾地表示,“作為專業的醫生,我們可以輕鬆地區分哪些是專業癌症科普,哪些是謠言。而患者很難準確區分哪些文章可靠,哪些不可靠。同時,我們無法拒絕患者在網際網路上尋求解答的需求,我們必須同情我們患者,但不能讓我們的患者受到謠言的干擾。”
最後, Johnson 博士建議,患者應該時刻與自己的主治醫生保持良好地溝通。患者不可避免地會從網路上需求癌症資訊,而醫生應該鼓勵患者如果在網上或社交媒體上看到了相關癌症資訊後,與自己交談,雙方共同溝通後作出最有利於患者的治療決策。
自 學術頭條